天氣轉暖,樹枝抽出嫩葉尖,料峭之間有了那麽點春意綠色。
淩初站在樹下,看著箭場上的安逢和江晟又在鬥嘴。
若是以往,他定會上前阻止,可他心裏有事,隻是遠遠站著,不斷回憶安逢失憶前的異樣,可種種記憶又猶如絲網,他不禁越想越多。
約莫去年四月初,大理寺偵破一起陳年大案,七年前奸殺人妻,殘害無辜幼兒的惡犯,被查出來竟是沁殷公主的駙馬,當今宰相幼弟的嫡子梁瞿。
沁殷公主蕭綺月與駙馬梁瞿雖貌合神離,可梁瞿因著這皇室婚姻,也算皇親,他親伯父梁平參為當朝宰相,半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乃朝中肱骨之臣。
犯人牽連過多,大理寺又順藤摸瓜,拉出數個高官子弟褻玩幼童致死的命案,和背後販賣人口的黑市。
大理寺壓著不敢公告,刑部畏畏縮縮不敢呈上天聽,但消息不知為何流傳得十分迅速,苦主求告無門,民間憤慨,紛紛抗議,萬民書擺到了皇上麵前。
沁殷公主也聽說這駭人消息,知道枕邊人是如此惡人,在皇宮裏哭了一夜。
龍顏大怒,下令此案由大理寺和刑部主審,守衛軍副使淩初複審,安王蕭翰旁聽其案。
這是個驚心的差,沒人想要真正得罪京中權貴,蕭翰礙著人脈結交收了不少的禮,還給牢裏那些嬌生慣養的公子爺們送肉菜新衣,日日吃飽穿暖。
審案中,有人痛哭流涕,有人虛偽應對。案子背後是無數買賣,字字是人血,句句含冤情,就連一向自詡風流,總含著溫潤笑意的蕭翰都皺了眉,寒了眼神。
如何判罰?
大理寺和刑部互相推諉,幾個憤慨的官員說要以處極刑,以慰眾多冤魂,但在最後定罰關頭又有那麽幾個人遲疑了,這些官員都是當時執意要查下去的人。
他們何嚐不是懷著為民請命,秉公除冤的心,可誰又不會懼怕高門大族之後的報複?
蕭翰見一旁的淩初許久都不出聲,一直看著陳情案卷,便用手中扇柄敲了敲他手腕。
淩初看了一眼蕭翰,指著案卷上梁瞿的名字道:“這個人,曾常來將軍府,與府上小公子相處得不錯。”
眾人看向淩初,均不知淩初何出此言。
淩初繼續道:“不過想來是懼怕義母,後再也不來了。”
那時十五歲的淩初也本能地覺得此人不懷好意,數次故意朝著人射箭,隻不過次次射偏,偶爾是腳邊,偶爾是臉側,梁瞿身份尊貴,幾次勃然大怒。
淩初被抓到後認錯認得坦蕩,受罰受得徹底,次次都道歉,但又始終一副屢教不改的模樣,一點兒也不好惹。
那時候淩君汐已收淩年為義女,開始培養淩初和江連,十五歲的淩初已經長得人高馬大,他在邊關戰場長大,白骨人血不知見過多少回,又是個兵油子,自然不怕一個被酒色掏空了的飯袋。他不僅對梁瞿若有若無的威脅,還死守著安逢,總拉著安逢與他射箭練武,絕不讓其獨處。
梁瞿過了幾年太平日子,都忘了自己肖想的是淩君汐的兒子,他在熏心的色欲中漸漸找回理智,打聽到鬼修羅十幾年前的可怕,又見淩君汐將回都京,才再也沒來……
那幾個官員眼對眼,漸漸憶起往事,若有若無地懂了淩初的意思。
懼怕淩君汐,為何懼怕?
因為淩君汐不畏權貴,十幾年前佞王那樣一個權勢滔天的人,還不是被淩君汐當場一槍穿喉,挑斷腦袋,死無全屍。
血濺長槍,佞王怒目圓睜,殘破的屍首倒在歲寧軍戰死將士的牌位上。
據說當年淩君汐高高坐於駿馬之上,眼珠血紅,神情冷漠陰狠,臉上都是溫熱的血,她眼也未眨地用長槍撇開那具血屍,寒聲道:“此等汙穢,莫髒了我軍英靈。”
駿馬嘶鳴,馬蹄踢踏幾聲。
時年淩初三歲,他站在淩年身後,探頭去看,隻見佞王頭身分離,滿地血汙,群軍眾人被這身披重甲,目光森冷的女子震撼得無言,整座王府鴉雀無聲。
雖然那時佞王因通敵重罪而致邊疆萬人傷亡,這千古罪人被幽禁府中,正待聖裁,可淩君汐直接殺入府中,無視聖威將其一槍擊斃,也實在令人膽寒。此等誅殺王族之事,雖已是陳年舊事,但誰都有所耳聞,甚至親眼目睹過。
大理寺和刑部的人麵麵相覷。
懼怕?淩副使此意是要重刑處之,要讓他人懼法度,律自身,不敢再犯嗎?
可他們哪有淩君汐那樣的本事……
房中一片靜默,蕭翰忽地展扇一笑,搖著他那白玉骨扇道:“怪不得皇叔點名讓你一個人來複審,原是這樣的緣由。”
此話點到即止,眾人自以為明了聖意,最後將此案販賣幼童的人犯處以千刀極刑,梁瞿等人以奸淫之罪判之斬首,都於鬧市口行刑以震懾,對剩下一兩個實在得罪不起的皇族權貴軟了手段,留下一條命,流放遠疆。
行刑那日,街市的血流了一地,慘叫不絕於耳,但無一不大快人心。
此事鬧哄哄地收了尾,聖上也沒說辦得好還是不好,隻是就將此事忘了一般,提也沒提過,過了幾日,又賜了那些個死了兒子的官員不大不小的賞,便就過去了。
一切皆定。
淩初問蕭翰:“聖上真同安王殿下說過那句話?”
蕭翰一臉地笑:“哪句話?本王可沒說皇叔說過。”
淩初笑笑,也不問了。
他辦完這大案,又想到了安逢,想安逢看到案子,會是怎樣心情?
可那兩月安逢和淩初不常見麵,安逢去外麵武館學武,淩初又忙於事務,很少回府,偶爾碰見了,也隻是問候幾句近況,不冷不熱。
那時安逢便就神色懨懨,對著淩初強顏歡笑,可淩初隻是以為他太累,或是麵對自己不自然,雖然關心,但也因為刻意冷淡疏離,盡量不多問。
一直到了五月中旬,淩君汐和安詩寧從溫陽回來,淩年和江連正巧也回都京複命,一大家子聚在將軍府,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了頓家宴。
他們都是武將,興致一上來,便命人拿來蘭錡,開始月下對武。
淩君汐飛身舞長槍,猶如遊龍迅猛,槍頭紅纓劃過,仿若流火。
淩年本腰佩環首刀,但此刀隨她殺敵,殺伐太重,便還是抽了把劍挑燈一舞,撩,刺,點,刺,她劍術精妙,一劍舞畢,劍尖燭火依然不息。
江晟輕功了得,足尖輕點,踏過房簷,眾人隻見一個黑影竄來竄去,最後他從頂高的樹梢取下一枚綠葉,樹葉卻隻如微風般拂過晃了一瞬。
江連喝了酒,依然能三箭齊發,穿楊射柳,他叫江晟丟了那片綠葉,箭弓一動,便射中那隨風飄的落葉,穩穩釘在樹上。
眾人玩笑著叫江連射月,這可難住了他,江連眉眼一彎,笑道:“這月上有嫦娥,我的箭豈能對無辜之人。”
江連常常講俏皮話,這話也不例外,逗得眾人皆笑。
淩初也笑了起來,同時又聽見安逢輕聲一笑,便下意識轉頭去看。
安逢近日來忽然迷上了酒,但並不多飲,隻是小酌。
方才喝了些酒,臉頰帶著醉酒的紅,安逢目光盯著一處,嘴角微微上揚,眼中卻笑意零星,笑容並不明顯。
往日裏,安逢該是笑得最歡的人才對……
淩初心頭微悶,卻見安逢忽地轉頭看來。
月色幽幽,燭火微蕩,伴隨著周圍吵吵嚷嚷,嬉聲笑語,兩人目光相對,又默契地一觸而分。
眾人皆未察覺異樣,隻有他們兩人自己知道為何不敢對視,心中微微蕩起漣漪。
“淩初!不用你舞劍耍刀了,將軍叫你去射月,”江連的朗聲大笑喚回淩初神智,“叫你射吳剛哈哈哈哈!”
他接過江連遞與他手中的弓箭,下意識便拿起挽弓。卻忽地瞧見遠處幽幽角落,青苔水缸,清水澄澈,柔軟魚兒像一片紅綢遊弋於那一小片悠悠月色。
原來安逢看的是這個……
淩初心念一動,他不禁一笑,鬆指箭出,被磨鈍過的箭頭咚地一聲掉進水缸,水麵倒映的月亮泛起波紋,皺了月麵。
好一個射月!
淩君汐和安詩寧叫好,淩年看著自家弟弟,淡笑不語,江晟悄悄撇著嘴,不情願地鼓起了掌。
江連笑歎道:“眼睛真精,我可沒注意那兒有個水缸。”
淩初垂眸,道:“我瞧安逢朝那兒看,才知道的。”
安逢走過來,淺淡笑道:“是兄長厲害,我雖想到了,可也未有那個準頭。”
對!此是一處異樣,安逢不知從何時起,不叫淩初義兄,而稱他為兄長。
淩初聽了並未多想,也不在意,畢竟說兩人是兄弟的是他自己,況且稱呼兄長,也正能表明安逢已放下那背倫心思。
他沒有回話,隻對安逢笑笑,然後就將弓箭放回蘭錡,他放好後,又回頭看了眼安逢。
安逢笑著與淩君汐和安詩寧說完話後,又回到了角落裏,瞥了眼那水缸,他眼中無悲無喜,沒有情緒,仿佛方才笑語從未存在。
淩初心中好似有一瞬的空,又一瞬的重。
想必還是有些在意的,他想。
第十三章 青蔥年少
家宴已近尾聲,江晟江連在外有住宅,不歇在將軍府中,便早退席。少了兩人,沒了趣味,於是眾人飲食些許,便就散了。
淩初與安逢的院子同在南處,便順路同走。
一路月色相送,兩人沉默無言。
直到快走到了安逢的院子,安逢才忽然低聲道:“我聽說了兄長複審的那樁案子,原來梁瞿當年對我打的竟是那般齷齪主意。”
安逢話落,又是輕輕一笑,淩初聽出了這笑與看水中月時的不同,看了看他。
“我當年還以為兄長是真喜歡……”安逢察覺到淩初目光,頓了頓,意識到言辭不妥,便改口道,“是真捧著我,不嫌我蠢笨無能,故常帶我練武玩耍。”
安逢自小就是個偏弱的身子,又是個偏軟的性子,確實未曾繼承到淩君汐半點威武風範。算算日子,淩君汐懷了他不足八月,就在府外別院生了,是早產,極其凶險地踩了道鬼門關。
他是娘胎裏帶出來的體弱,生下來後好好在別院裏嬌養了好近半年,連風也見不得,後來又請了盧行義來藥養,眾人才知將軍生的是個兒子。
安逢長大後,沒有顯出一點練武天分,府中人幾乎都是武將出身,安逢的羸弱和笨拙他們雖然麵上不說,但心裏多多少少是覺得淩君汐的兒子生成這樣實在可惜,不值得淩君汐冒著大險生下來,恨不得將他塞回娘胎重造。
安逢性子綿軟,心思敏感,他雖有姑母親人作伴,但沒什麽同齡友人,他與江晟玩不到一起去,總是過得有些孤單。故而有個年紀相仿的大哥哥願意帶他玩,不輕視,也不小心翼翼,唯恐傷了他,他是打心眼裏開心。
那段日子極其難忘珍貴,所以後來聽到淩君汐將收淩初為義子,他也不反感,反正前頭都有一個強過自己的義姐了,有個義兄也沒什麽。
他這樣想,卻還是悶著生了一段氣,又不知該生誰的氣,隻能氣自己,可後來一想,也不知該氣自己什麽。
淩初聽完安逢所講,笑道:“我那時還以為是你不待見我。”
畢竟不久後,他忽然受將軍之命遠去邊疆,安逢都未來送他。
他納悶了一段時日,心裏也不舒坦,直到後來才知安逢並非討厭。
安逢笑了笑:“兄長那時隻是麵相凶了些,我巴不得有人跟我一塊兒玩,怎會不待見?”
十四五歲的淩初凶神惡煞,渾身是刺,是隻不收齒的猛虎,見誰咬誰,性格並不是如今這般表麵的嚴肅衿重。
那是他在邊關疆域中摸爬滾打帶來的習性,對人的警覺和排斥早已刻在了骨子裏,不然也不會隱約察覺梁瞿的不懷好意。
他與自己的姐姐淩年相依為命,可邊疆又不是隻有他們兩個孩子,比他們慘的比比皆是。
兩人均從小小一個孩童,到被淩君汐這樣的大將軍瞧見並被青睞,登上心腹位置,其中的苦痛和努力,隻有淩年和淩初自己清楚。
那時淩年仍被淩君汐留在戰場培養,淩初被留在府中,由江連磨磨性子。他那時睡不好,夜裏聽到風過窗隙便以為是戰時號聲,迅速穿衣後才發覺自己身在都京。
夜涼如水,樹搖微風,他不知為何心生悲涼,就再難入睡。
淩初站在樹下,看著箭場上的安逢和江晟又在鬥嘴。
若是以往,他定會上前阻止,可他心裏有事,隻是遠遠站著,不斷回憶安逢失憶前的異樣,可種種記憶又猶如絲網,他不禁越想越多。
約莫去年四月初,大理寺偵破一起陳年大案,七年前奸殺人妻,殘害無辜幼兒的惡犯,被查出來竟是沁殷公主的駙馬,當今宰相幼弟的嫡子梁瞿。
沁殷公主蕭綺月與駙馬梁瞿雖貌合神離,可梁瞿因著這皇室婚姻,也算皇親,他親伯父梁平參為當朝宰相,半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乃朝中肱骨之臣。
犯人牽連過多,大理寺又順藤摸瓜,拉出數個高官子弟褻玩幼童致死的命案,和背後販賣人口的黑市。
大理寺壓著不敢公告,刑部畏畏縮縮不敢呈上天聽,但消息不知為何流傳得十分迅速,苦主求告無門,民間憤慨,紛紛抗議,萬民書擺到了皇上麵前。
沁殷公主也聽說這駭人消息,知道枕邊人是如此惡人,在皇宮裏哭了一夜。
龍顏大怒,下令此案由大理寺和刑部主審,守衛軍副使淩初複審,安王蕭翰旁聽其案。
這是個驚心的差,沒人想要真正得罪京中權貴,蕭翰礙著人脈結交收了不少的禮,還給牢裏那些嬌生慣養的公子爺們送肉菜新衣,日日吃飽穿暖。
審案中,有人痛哭流涕,有人虛偽應對。案子背後是無數買賣,字字是人血,句句含冤情,就連一向自詡風流,總含著溫潤笑意的蕭翰都皺了眉,寒了眼神。
如何判罰?
大理寺和刑部互相推諉,幾個憤慨的官員說要以處極刑,以慰眾多冤魂,但在最後定罰關頭又有那麽幾個人遲疑了,這些官員都是當時執意要查下去的人。
他們何嚐不是懷著為民請命,秉公除冤的心,可誰又不會懼怕高門大族之後的報複?
蕭翰見一旁的淩初許久都不出聲,一直看著陳情案卷,便用手中扇柄敲了敲他手腕。
淩初看了一眼蕭翰,指著案卷上梁瞿的名字道:“這個人,曾常來將軍府,與府上小公子相處得不錯。”
眾人看向淩初,均不知淩初何出此言。
淩初繼續道:“不過想來是懼怕義母,後再也不來了。”
那時十五歲的淩初也本能地覺得此人不懷好意,數次故意朝著人射箭,隻不過次次射偏,偶爾是腳邊,偶爾是臉側,梁瞿身份尊貴,幾次勃然大怒。
淩初被抓到後認錯認得坦蕩,受罰受得徹底,次次都道歉,但又始終一副屢教不改的模樣,一點兒也不好惹。
那時候淩君汐已收淩年為義女,開始培養淩初和江連,十五歲的淩初已經長得人高馬大,他在邊關戰場長大,白骨人血不知見過多少回,又是個兵油子,自然不怕一個被酒色掏空了的飯袋。他不僅對梁瞿若有若無的威脅,還死守著安逢,總拉著安逢與他射箭練武,絕不讓其獨處。
梁瞿過了幾年太平日子,都忘了自己肖想的是淩君汐的兒子,他在熏心的色欲中漸漸找回理智,打聽到鬼修羅十幾年前的可怕,又見淩君汐將回都京,才再也沒來……
那幾個官員眼對眼,漸漸憶起往事,若有若無地懂了淩初的意思。
懼怕淩君汐,為何懼怕?
因為淩君汐不畏權貴,十幾年前佞王那樣一個權勢滔天的人,還不是被淩君汐當場一槍穿喉,挑斷腦袋,死無全屍。
血濺長槍,佞王怒目圓睜,殘破的屍首倒在歲寧軍戰死將士的牌位上。
據說當年淩君汐高高坐於駿馬之上,眼珠血紅,神情冷漠陰狠,臉上都是溫熱的血,她眼也未眨地用長槍撇開那具血屍,寒聲道:“此等汙穢,莫髒了我軍英靈。”
駿馬嘶鳴,馬蹄踢踏幾聲。
時年淩初三歲,他站在淩年身後,探頭去看,隻見佞王頭身分離,滿地血汙,群軍眾人被這身披重甲,目光森冷的女子震撼得無言,整座王府鴉雀無聲。
雖然那時佞王因通敵重罪而致邊疆萬人傷亡,這千古罪人被幽禁府中,正待聖裁,可淩君汐直接殺入府中,無視聖威將其一槍擊斃,也實在令人膽寒。此等誅殺王族之事,雖已是陳年舊事,但誰都有所耳聞,甚至親眼目睹過。
大理寺和刑部的人麵麵相覷。
懼怕?淩副使此意是要重刑處之,要讓他人懼法度,律自身,不敢再犯嗎?
可他們哪有淩君汐那樣的本事……
房中一片靜默,蕭翰忽地展扇一笑,搖著他那白玉骨扇道:“怪不得皇叔點名讓你一個人來複審,原是這樣的緣由。”
此話點到即止,眾人自以為明了聖意,最後將此案販賣幼童的人犯處以千刀極刑,梁瞿等人以奸淫之罪判之斬首,都於鬧市口行刑以震懾,對剩下一兩個實在得罪不起的皇族權貴軟了手段,留下一條命,流放遠疆。
行刑那日,街市的血流了一地,慘叫不絕於耳,但無一不大快人心。
此事鬧哄哄地收了尾,聖上也沒說辦得好還是不好,隻是就將此事忘了一般,提也沒提過,過了幾日,又賜了那些個死了兒子的官員不大不小的賞,便就過去了。
一切皆定。
淩初問蕭翰:“聖上真同安王殿下說過那句話?”
蕭翰一臉地笑:“哪句話?本王可沒說皇叔說過。”
淩初笑笑,也不問了。
他辦完這大案,又想到了安逢,想安逢看到案子,會是怎樣心情?
可那兩月安逢和淩初不常見麵,安逢去外麵武館學武,淩初又忙於事務,很少回府,偶爾碰見了,也隻是問候幾句近況,不冷不熱。
那時安逢便就神色懨懨,對著淩初強顏歡笑,可淩初隻是以為他太累,或是麵對自己不自然,雖然關心,但也因為刻意冷淡疏離,盡量不多問。
一直到了五月中旬,淩君汐和安詩寧從溫陽回來,淩年和江連正巧也回都京複命,一大家子聚在將軍府,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了頓家宴。
他們都是武將,興致一上來,便命人拿來蘭錡,開始月下對武。
淩君汐飛身舞長槍,猶如遊龍迅猛,槍頭紅纓劃過,仿若流火。
淩年本腰佩環首刀,但此刀隨她殺敵,殺伐太重,便還是抽了把劍挑燈一舞,撩,刺,點,刺,她劍術精妙,一劍舞畢,劍尖燭火依然不息。
江晟輕功了得,足尖輕點,踏過房簷,眾人隻見一個黑影竄來竄去,最後他從頂高的樹梢取下一枚綠葉,樹葉卻隻如微風般拂過晃了一瞬。
江連喝了酒,依然能三箭齊發,穿楊射柳,他叫江晟丟了那片綠葉,箭弓一動,便射中那隨風飄的落葉,穩穩釘在樹上。
眾人玩笑著叫江連射月,這可難住了他,江連眉眼一彎,笑道:“這月上有嫦娥,我的箭豈能對無辜之人。”
江連常常講俏皮話,這話也不例外,逗得眾人皆笑。
淩初也笑了起來,同時又聽見安逢輕聲一笑,便下意識轉頭去看。
安逢近日來忽然迷上了酒,但並不多飲,隻是小酌。
方才喝了些酒,臉頰帶著醉酒的紅,安逢目光盯著一處,嘴角微微上揚,眼中卻笑意零星,笑容並不明顯。
往日裏,安逢該是笑得最歡的人才對……
淩初心頭微悶,卻見安逢忽地轉頭看來。
月色幽幽,燭火微蕩,伴隨著周圍吵吵嚷嚷,嬉聲笑語,兩人目光相對,又默契地一觸而分。
眾人皆未察覺異樣,隻有他們兩人自己知道為何不敢對視,心中微微蕩起漣漪。
“淩初!不用你舞劍耍刀了,將軍叫你去射月,”江連的朗聲大笑喚回淩初神智,“叫你射吳剛哈哈哈哈!”
他接過江連遞與他手中的弓箭,下意識便拿起挽弓。卻忽地瞧見遠處幽幽角落,青苔水缸,清水澄澈,柔軟魚兒像一片紅綢遊弋於那一小片悠悠月色。
原來安逢看的是這個……
淩初心念一動,他不禁一笑,鬆指箭出,被磨鈍過的箭頭咚地一聲掉進水缸,水麵倒映的月亮泛起波紋,皺了月麵。
好一個射月!
淩君汐和安詩寧叫好,淩年看著自家弟弟,淡笑不語,江晟悄悄撇著嘴,不情願地鼓起了掌。
江連笑歎道:“眼睛真精,我可沒注意那兒有個水缸。”
淩初垂眸,道:“我瞧安逢朝那兒看,才知道的。”
安逢走過來,淺淡笑道:“是兄長厲害,我雖想到了,可也未有那個準頭。”
對!此是一處異樣,安逢不知從何時起,不叫淩初義兄,而稱他為兄長。
淩初聽了並未多想,也不在意,畢竟說兩人是兄弟的是他自己,況且稱呼兄長,也正能表明安逢已放下那背倫心思。
他沒有回話,隻對安逢笑笑,然後就將弓箭放回蘭錡,他放好後,又回頭看了眼安逢。
安逢笑著與淩君汐和安詩寧說完話後,又回到了角落裏,瞥了眼那水缸,他眼中無悲無喜,沒有情緒,仿佛方才笑語從未存在。
淩初心中好似有一瞬的空,又一瞬的重。
想必還是有些在意的,他想。
第十三章 青蔥年少
家宴已近尾聲,江晟江連在外有住宅,不歇在將軍府中,便早退席。少了兩人,沒了趣味,於是眾人飲食些許,便就散了。
淩初與安逢的院子同在南處,便順路同走。
一路月色相送,兩人沉默無言。
直到快走到了安逢的院子,安逢才忽然低聲道:“我聽說了兄長複審的那樁案子,原來梁瞿當年對我打的竟是那般齷齪主意。”
安逢話落,又是輕輕一笑,淩初聽出了這笑與看水中月時的不同,看了看他。
“我當年還以為兄長是真喜歡……”安逢察覺到淩初目光,頓了頓,意識到言辭不妥,便改口道,“是真捧著我,不嫌我蠢笨無能,故常帶我練武玩耍。”
安逢自小就是個偏弱的身子,又是個偏軟的性子,確實未曾繼承到淩君汐半點威武風範。算算日子,淩君汐懷了他不足八月,就在府外別院生了,是早產,極其凶險地踩了道鬼門關。
他是娘胎裏帶出來的體弱,生下來後好好在別院裏嬌養了好近半年,連風也見不得,後來又請了盧行義來藥養,眾人才知將軍生的是個兒子。
安逢長大後,沒有顯出一點練武天分,府中人幾乎都是武將出身,安逢的羸弱和笨拙他們雖然麵上不說,但心裏多多少少是覺得淩君汐的兒子生成這樣實在可惜,不值得淩君汐冒著大險生下來,恨不得將他塞回娘胎重造。
安逢性子綿軟,心思敏感,他雖有姑母親人作伴,但沒什麽同齡友人,他與江晟玩不到一起去,總是過得有些孤單。故而有個年紀相仿的大哥哥願意帶他玩,不輕視,也不小心翼翼,唯恐傷了他,他是打心眼裏開心。
那段日子極其難忘珍貴,所以後來聽到淩君汐將收淩初為義子,他也不反感,反正前頭都有一個強過自己的義姐了,有個義兄也沒什麽。
他這樣想,卻還是悶著生了一段氣,又不知該生誰的氣,隻能氣自己,可後來一想,也不知該氣自己什麽。
淩初聽完安逢所講,笑道:“我那時還以為是你不待見我。”
畢竟不久後,他忽然受將軍之命遠去邊疆,安逢都未來送他。
他納悶了一段時日,心裏也不舒坦,直到後來才知安逢並非討厭。
安逢笑了笑:“兄長那時隻是麵相凶了些,我巴不得有人跟我一塊兒玩,怎會不待見?”
十四五歲的淩初凶神惡煞,渾身是刺,是隻不收齒的猛虎,見誰咬誰,性格並不是如今這般表麵的嚴肅衿重。
那是他在邊關疆域中摸爬滾打帶來的習性,對人的警覺和排斥早已刻在了骨子裏,不然也不會隱約察覺梁瞿的不懷好意。
他與自己的姐姐淩年相依為命,可邊疆又不是隻有他們兩個孩子,比他們慘的比比皆是。
兩人均從小小一個孩童,到被淩君汐這樣的大將軍瞧見並被青睞,登上心腹位置,其中的苦痛和努力,隻有淩年和淩初自己清楚。
那時淩年仍被淩君汐留在戰場培養,淩初被留在府中,由江連磨磨性子。他那時睡不好,夜裏聽到風過窗隙便以為是戰時號聲,迅速穿衣後才發覺自己身在都京。
夜涼如水,樹搖微風,他不知為何心生悲涼,就再難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