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武王伐紂
袁騰飛講先秦·上古春秋 作者:袁騰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商朝末年,周武王姬發在父親周文王奠定的基礎上,親率大軍討伐商紂,並一舉推翻了殷商的統治,建立了周王朝,史稱“武王伐紂”。這一曆史事件的經過究竟是怎樣的?周部族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又與商王朝產生了哪些恩怨糾葛呢?
一腳又踩出來個神娃
商湯起兵滅夏,開啟了武裝奪取政權的先例。武裝奪取,實際上就是暴力奪取。暴力的發動在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借口,於是商湯說:“革命不是我本意,是夏桀那老小子太混蛋,老天爺看不下去了,才讓我幫忙清理門戶。”
話雖如此,但夏之滅亡,商之興盛的本質原因,其實就是兩點:
其一,得民心者得天下。昏君把天下搞得天怒人怨,而明主那邊的日子卻蒸蒸日上,這中間的區別連傻子都能看出來。於是大家棄暗投明,都跑到明主那邊去了。
其二,夏桀雖然混蛋,但他卻不知道自己混蛋。要讓他自覺自願地乖乖下台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必須借助暴力了。商湯取代夏桀時是這麽幹的,六百年後周武王滅商紂時也得這麽幹。在《封神演義》中,這段曆史被演繹成了各路大仙齊聚一堂,打了個天昏地暗。
周部族是在渭水流域興起的一個古老部族,他們的先祖可以追溯到舜的時代。
在那時,有三個人因為幫助舜治理天下有功而得到了封賞。這一封賞是世襲的,子孫可以繼承。
在這三個人中,一個是大禹,他因為治水有功而接了舜的班,成為了夏朝的始祖;一個是契,他教老百姓懂得了尊親愛幼,和睦相處,所以被封於商,成為了商朝的遠祖;最後一個是棄,他擔任主管農業的官職,因教民耕種有功而受封,他就是周人的遠祖。
關於棄的誕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一個姑娘在野外遊玩,看見地上有一個巨大的足跡,一好奇就踩了下去。剛一踩上,姑娘就感覺腹內好像有什麽東西動了一下,但她並沒有留意,還是繼續玩耍。
回家後,姑娘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而且十個月後還生下了一名男嬰。姑娘心中非常害怕:“我沒有婚嫁卻先有了孩子,這可怎麽辦才好?我真的想不出來孩子他爹是誰啊!”考慮來考慮去,姑娘決定把嬰兒丟棄掉。
她抱著嬰兒來到一個路口,一看四下無人,就慌慌張張地把嬰兒扔到了路中央,然後自己躲在一邊看,盼望有人能過來把他拾回家撫養。
過了好一會兒,人沒來一個,倒是來了一群牛羊。隻見它們慢慢悠悠地溜達過來,到了嬰兒身旁竟然停了下來,四下張望了幾下,然後就跟保護自己的小崽似的,臥在嬰兒身旁不動了。
姑娘一看很無奈,心想:“牛羊這麽圍著,肯定不會有人把我的孩子拾走。”於是她隻好走過去抱起嬰兒,又帶他來到了一片樹林。沒想到樹林裏正巧有人在伐木,姑娘怕被人發現自己遺棄孩子,就趕緊跑了出來。
緊接著,她又抱著嬰兒來到了一條小溪旁。此時天寒地凍,小溪已經結冰了,於是姑娘就把孩子放在了冰凍的水麵上。這時候,突然有一群鳥飛了過來,它們用翅膀覆蓋住了嬰兒,為他取暖。
看到這一幕後,姑娘的心中就犯起了嘀咕:“連牛羊和鳥這些動物都護著我的孩子,莫非這是上天的旨意,不讓我丟棄他?”
想到這兒,姑娘最終決定不遺棄自己的孩子了。她將孩子帶回家撫養,並給他取名叫“棄”。
棄從小就擅長種莊稼。舜得知了他的才幹後,讓他擔任稷,教老百姓種地。後人為了紀念棄的功績,都稱他為“後稷”。這個“後”就是尊敬的意思。
後稷的誕生和前麵講過的伏羲的誕生很相似,他們都是自己的娘踩過巨人的腳印後生下來的。在傳說中,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商朝的祖先是他娘吞食玄鳥蛋後生出來的,夏朝的始祖是他娘吞食神珠後生出來的,黃帝是他媽見雷電繞北鬥而身感有孕後生出來的……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神化祖先而編出來的美好傳說。
誓與商朝死磕到底
在後稷的影響下,周部族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周人的祖先為了尋求適宜的居住之地,數度遷徙。到後稷第十二代孫古公亶父的時候,因為多次遭到西北少數民族的欺負,周部族隻好南遷到了岐山。古公一看這地兒不錯,於是就決定在這裏開荒種地,紮根不走了。
到了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曆在位的時候,周部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相比商王朝,仍然隻是個小邦,因此周便臣服於商。
後來,季曆接受商王的命令討伐鬼方,也就是匈奴的祖先。鬼方是一個很強大的部落聯盟,經過三年艱苦奮戰,季曆總算取得了勝利。商王為了賞賜季曆,將他封為方伯,也就是一方諸侯之長。
季曆為了跟商朝搞好關係,還娶了商的女子為妻。這時候的周隻是臣服於商的小國。但是,隨著周的不斷強大,商王對他們的猜忌也日益加重,甚至直接找了個借口,把季曆殺了。
季曆一死,他的兒子姬昌繼位,這就是日後著名的周文王。
周文王剛繼位時,周仍然隻是一個方圓百裏的小國,所以周朝人自稱小邦。在文王的統治下,周政治清明,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大量的疆土被開辟出來,收撫了四方歸順的人民。
周文王十分重視人才。他隻要一聽說有本事的人來投效自己,就趕緊跑去招待這些賢士。
在文王的英明領導下,周的勢力迅速發展,國力日強,並且開始向渭水以東發展。
周國力一強,商就該不安了。紂王的親信對紂王說:“姬昌這老小子野心不小,他拉攏人心,樹立自己的威信,是要跟您對著幹呀!”
紂王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他心想:“你姬昌的威望要是超過我,那還得了!”紂王就找了個碴兒,把姬昌囚禁了起來。
囚禁的滋味能好受嗎?十平米見方的小破地兒,連床都沒有,姬昌隻能睡在稻草上。他平時也沒啥娛樂項目,就隨便擺弄著稻草打發時間。
有一次,他用稻草擺出了伏羲的八卦圖。他看著這八卦圖,突然靈光一閃,將八卦兩兩重疊,就把八卦演化成了六十四卦。
後來,在周部落的營救下,姬昌終於出獄了。他一出獄,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與商朝死磕到底。商紂不僅把姬昌關了這麽多年,還把姬昌的大兒子給殺了,此仇可謂不共戴天。
這時候,以周的實力要滅商,左右還差點意思。於是,他們一方麵繼續向商紂王進獻貢物,表示忠心;另一方麵大力發展生產,不斷尋求安邦定國的人才。在這些人才中,最有名的就是被後世不斷神化了的薑太公——薑子牙。
薑太公釣魚,你懂的
薑子牙是一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曆史人物,也是中國古代影響最深遠的韜略家、軍事家、政治家之一。曆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曆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都說他是本家的人物。因此,薑子牙被尊為百家宗師。
薑子牙從小博覽群書,非常有本事。可惜他一直懷才不遇,大半生都窮困潦倒。為了生計,他曾經在山坡上放過牛,在麵館裏賣過麵。時光悠悠幾十載,薑子牙的大半生就這樣蹉跎過去了。他一直活到八十多歲,頭發都白完了,還是沒混出頭。後來,薑子牙來到了周地,喜歡上了去渭水邊上釣魚。
薑子牙釣魚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釣魚用的魚鉤是彎的,上麵擱著餌食,要沉入水中去誘惑魚兒;而薑太公用的魚鉤是直的,上麵不掛魚餌,而且魚鉤不僅不沉入水中,還要離水麵三尺高。
一般人釣魚都不吭聲,生怕嚇跑了魚兒;而薑太公釣魚,一邊釣還一邊唱:“清水幽幽,魚兒遊遊。在彼清流,我心何憂?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非為錦鱗設,隻釣王與侯。”
旁邊人一看他釣魚釣得如此不專業,都哈哈大笑,認為這老家夥瘋了。還有人勸他道:“老頭兒,像你這樣釣魚,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
薑子牙微微一笑:“我在此釣魚是假,釣個王侯過來才是真。”
周文王聽說這件事兒後,覺得有點意思,便派了個士兵去渭水邊上,想把薑子牙叫來聊聊天。
士兵見到薑子牙後,向他說明來意,但薑子牙根本不搭理他,隻顧自己釣魚,而且自言自語道:“魚兒不上鉤,蝦兒非我求。我要釣的是大魚,你一個小蝦米來湊什麽熱鬧?”碰了一鼻子灰的士兵隻好回去,向周文王稟明了原委。
周文王想了想,又改派了一名官員去請。官員來到渭水邊上,薑子牙依然不理他,還是一邊釣魚一邊說:“大魚不上鉤,小魚非我求。小魚一邊兒玩兒去,叫你家大魚過來。”
周文王這下才意識到,這位擺釣魚造型的老頭兒不是一般人,別人的臉麵都不夠大,隻能自己親自去請才行。
於是,周文王吃了三天素,洗了個澡,換了身幹淨衣服,帶著厚禮親自去聘請薑子牙。
周文王和薑子牙一聊天,就發現他通曉曆史和時事,學識非常淵博,於是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
薑子牙答道:“要想治國興邦,君王一定要重視人才。具體來說,就是要遵循‘三常’: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
周文王一聽就非常高興,他對薑子牙說道:“我的老祖宗曾經預言,當一位聖人來到我身邊時,周國就可以興盛。看來,您老人家就是那位聖人啊!”
於是,周文王親自把薑子牙扶上車,並打算親自拉著車回宮。上了年紀的文王太高估自己的體力了,他拉了八百步後,實在是走不動了,於是回頭對薑子牙說:“寡人實在是走不動了。”薑子牙微微一笑,回應道:“你單車拉我八百步,我保你江山八百年。”
薑子牙被文王請回宮後拜為太師,成了周的首席謀主和最高軍事統帥。後來,周朝的統治——當然是西周、東周加在一起,還真是八百年左右。
拚實力也要看天命
周文王在薑子牙的輔佐下,如虎添翼,周的國力更勝從前。文王在位的最後七年,一共幹了六件大事兒。
第一年,周文王成功調解了虞國和芮國的糾紛。這兩個國家都是商的屬國。他們發生爭執後,不找商王裁決,而是慕文王的威名,請文王裁決。
據說,這兩個國家的使者來到周國後,看到這裏的民眾都很禮讓,一派君子之風,都覺得很慚愧,覺得自己如此斤斤計較、爭來爭去真是太不像話了。於是兩國都各讓一步,化解了矛盾,並更加忠心地效力於周。
隨後的幾年,在文王的領導下,周又出兵解除了西麵、北麵的威脅,兼並了若幹小國,對商都朝歌構成了直接威脅,並把周的都城東遷到了渭水平原,建立了豐京,然後向南擴展勢力,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
此時,商朝的大臣們無不感到來自周的壓力,一片混亂。他們紛紛對紂王說:“您要當心了,周如此強大,肯定懷有不臣之心。”
整天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的紂王早沒心思管這個了。他不僅不管,還嗤之以鼻地說道:“一個方圓百裏的小國,豈能撼動我大商朝的鐵打江山!”
就在周文王順利遷都,準備大展宏圖之時,他卻不幸患上了重病。臨終前,文王囑咐兒子姬發:“該出手時就出手!”
姬發就是周武王,他是文王的次子。雖然周文王壯誌未酬身先死,沒能親自攻滅商朝,但他卻為兒子東進滅商、建立周朝掃清了障礙。
武王繼位後,繼續拜薑子牙為軍師,並讓自己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為太宰。他沿用文王的策略,積極任用賢臣,同時聯絡更多的諸侯國,孤立商王朝,壯大周的力量。
經過若幹年的苦心經營,周的實力更勝從前。此時,武王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軍事演習。如此大的舉動,吸引了一百來號諸侯前來歸附——天下人心明顯已經歸周,紂王已成失道寡助之勢。
這時候,許多諸侯都勸武王趁勢東進,一舉拿下朝歌,但是武王清楚,商乃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他不會輕舉冒進。此次演習的目的,主要是向商示威,借機試探商的虛實。
忙著玩樂的紂王對周人炫耀武力的舉動,毫無過激反應。武王一看目的已達到,就下令撤軍,並對大家說:“諸位不知天命,別著急。現在殷商氣數未盡,時候還沒到呢。”
班師回朝後,武王不斷派間諜去察看商的國情。間諜紛紛回報,說紂王不聽勸諫,耽於女色,淫亂不止,商的貴族和小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武王聽後,隻是淡定地說道:“知道了,時機未到,不著急。”
之後不斷有人來報,陳述商的種種腐朽,但武王仍然按兵不動。直到一個間諜回來報告,說商軍的主力都去征東夷了,朝歌內防空虛後,武王才哈哈大笑道:“商紂的末日到了!”
此時,周經過兩代君王的養精蓄銳,已擁有足夠的滅商實力。武王果斷決定發兵伐商,並通告諸侯友軍。武王十二年春,伐商大軍向朝歌進軍,一路過關斬將,很快就打到了商都的郊區——牧野。
敵人都殺到家門口了,商紂王才如夢初醒,趕緊召集大臣商量對策。此時商軍的主力正在東夷地區打仗,一時半會兒調不回來。萬般無奈之下,商紂隻好下令將都城中關押的囚犯,連同奴隸和戰俘都武裝起來,組成了一支號稱七十萬人的大軍,開赴前線,與周軍大戰於牧野。
囚犯和奴隸能真心為商紂賣命嗎?他們哪一個跟商紂沒仇啊?好家夥,你前天把我家人殺了,今天反倒讓我去拚命,做夢!所以這些人壓根兒就沒打算和周國的軍隊打仗。兩軍照麵時,這幫人齊刷刷地向後轉,把矛頭對準朝歌齊步走,倒是把武王看得一愣一愣的。
所以,牧野之戰其實特簡單,基本上沒怎麽打,戰爭場麵遠遠不如《封神演義》中描述得那麽複雜。
商紂王見大勢已去,隻好倉皇逃進內城,梳洗打扮一番後登上鹿台,一把火把自己燒沒了。
武王趕到後,找到了紂王的焦屍,砍下他的腦袋示眾,然後處死妲己,釋放了箕子,修繕了比幹的墳墓,並責令紂王的兒子武庚施行德政,同時繼承商的祭祀。商的民眾見武王如此宅心仁厚,都非常高興。
周人經過數代努力,推翻了統治長達六百年的殷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也成為了曆史上著名的有為君主。
封邦建國,做大做強
周滅了商之後,疆土進一步擴大。周武王吸取商亡的教訓,采取了箕子的建議,實行封邦建國,按照疆土距京城的遠近,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將全國分為若幹個諸侯國。
同姓和重要的同盟異姓侯國,被分封在原殷商王畿內,和其他重要屬國一起,作為王室的藩屏,保衛周朝的安全。
投降的商朝貴族,留居在周貴族的采邑之間,便於監視。降周的商朝屬國,遷到周人勢力外圍,置於接近蠻夷的地區,讓他們抵抗異族入侵。
被分封的諸侯可以擁有軍隊,可以世代相襲,還可以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士。士是統治階層中最低的一級,再往下就是平民和奴隸了。
不管分封到哪一級,諸侯都要管理好自己的領地,並忠於周天子,承擔起對天子的義務,比如進貢、朝拜。天子對諸侯享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的卿、大夫也有過問之權。
武王建立起的這種封邦建國的方略,相對於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狀態,是一大進步。它更好地維護了周王朝的統治。
通過分封,周王控製了全國大片的疆域。雖然這種控製不能和秦統一六國之後,王朝的集權控製相提並論,但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阻塞的年代,這種方法是維護周王權威的不二之選。
舉個例子,那時候,從西周的首都鎬京(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出發到北京,可能就得走一個多月的時間,甚至可能連路都沒有,隨時都得準備好工具開路,交通十分不便。
周朝在極盛時期,人口能達到一千萬,領土有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裏。它的疆域南到湖北、湖南,北近遼寧,東至大海,西至陝西、甘肅。如此廣大的地區,光指著中央集權來統治是不可能的。而且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也不可能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王朝。
所以,封邦建國的分封製度是當時唯一可行的製度。周王朝直接控製成周和宗周,也就是長安、洛陽周邊的地區,剩下的地方全部分封出去。最多的時候,周王朝號稱有八百諸侯。
分封製的實施,實際上也擴展了周朝的疆域。因為每個諸侯國都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他們這一擴張,原來不歸周朝管的地方,也就變成了周朝的屬地。所以,這一製度在當時對鞏固周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可惜的是,周武王滅商後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周成王。由於當時的成王尚且年幼,所以周朝真正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一位曆史名人的手裏。那麽,這個人是誰?他又有什麽故事呢?
一腳又踩出來個神娃
商湯起兵滅夏,開啟了武裝奪取政權的先例。武裝奪取,實際上就是暴力奪取。暴力的發動在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借口,於是商湯說:“革命不是我本意,是夏桀那老小子太混蛋,老天爺看不下去了,才讓我幫忙清理門戶。”
話雖如此,但夏之滅亡,商之興盛的本質原因,其實就是兩點:
其一,得民心者得天下。昏君把天下搞得天怒人怨,而明主那邊的日子卻蒸蒸日上,這中間的區別連傻子都能看出來。於是大家棄暗投明,都跑到明主那邊去了。
其二,夏桀雖然混蛋,但他卻不知道自己混蛋。要讓他自覺自願地乖乖下台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必須借助暴力了。商湯取代夏桀時是這麽幹的,六百年後周武王滅商紂時也得這麽幹。在《封神演義》中,這段曆史被演繹成了各路大仙齊聚一堂,打了個天昏地暗。
周部族是在渭水流域興起的一個古老部族,他們的先祖可以追溯到舜的時代。
在那時,有三個人因為幫助舜治理天下有功而得到了封賞。這一封賞是世襲的,子孫可以繼承。
在這三個人中,一個是大禹,他因為治水有功而接了舜的班,成為了夏朝的始祖;一個是契,他教老百姓懂得了尊親愛幼,和睦相處,所以被封於商,成為了商朝的遠祖;最後一個是棄,他擔任主管農業的官職,因教民耕種有功而受封,他就是周人的遠祖。
關於棄的誕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一個姑娘在野外遊玩,看見地上有一個巨大的足跡,一好奇就踩了下去。剛一踩上,姑娘就感覺腹內好像有什麽東西動了一下,但她並沒有留意,還是繼續玩耍。
回家後,姑娘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而且十個月後還生下了一名男嬰。姑娘心中非常害怕:“我沒有婚嫁卻先有了孩子,這可怎麽辦才好?我真的想不出來孩子他爹是誰啊!”考慮來考慮去,姑娘決定把嬰兒丟棄掉。
她抱著嬰兒來到一個路口,一看四下無人,就慌慌張張地把嬰兒扔到了路中央,然後自己躲在一邊看,盼望有人能過來把他拾回家撫養。
過了好一會兒,人沒來一個,倒是來了一群牛羊。隻見它們慢慢悠悠地溜達過來,到了嬰兒身旁竟然停了下來,四下張望了幾下,然後就跟保護自己的小崽似的,臥在嬰兒身旁不動了。
姑娘一看很無奈,心想:“牛羊這麽圍著,肯定不會有人把我的孩子拾走。”於是她隻好走過去抱起嬰兒,又帶他來到了一片樹林。沒想到樹林裏正巧有人在伐木,姑娘怕被人發現自己遺棄孩子,就趕緊跑了出來。
緊接著,她又抱著嬰兒來到了一條小溪旁。此時天寒地凍,小溪已經結冰了,於是姑娘就把孩子放在了冰凍的水麵上。這時候,突然有一群鳥飛了過來,它們用翅膀覆蓋住了嬰兒,為他取暖。
看到這一幕後,姑娘的心中就犯起了嘀咕:“連牛羊和鳥這些動物都護著我的孩子,莫非這是上天的旨意,不讓我丟棄他?”
想到這兒,姑娘最終決定不遺棄自己的孩子了。她將孩子帶回家撫養,並給他取名叫“棄”。
棄從小就擅長種莊稼。舜得知了他的才幹後,讓他擔任稷,教老百姓種地。後人為了紀念棄的功績,都稱他為“後稷”。這個“後”就是尊敬的意思。
後稷的誕生和前麵講過的伏羲的誕生很相似,他們都是自己的娘踩過巨人的腳印後生下來的。在傳說中,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商朝的祖先是他娘吞食玄鳥蛋後生出來的,夏朝的始祖是他娘吞食神珠後生出來的,黃帝是他媽見雷電繞北鬥而身感有孕後生出來的……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神化祖先而編出來的美好傳說。
誓與商朝死磕到底
在後稷的影響下,周部族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周人的祖先為了尋求適宜的居住之地,數度遷徙。到後稷第十二代孫古公亶父的時候,因為多次遭到西北少數民族的欺負,周部族隻好南遷到了岐山。古公一看這地兒不錯,於是就決定在這裏開荒種地,紮根不走了。
到了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曆在位的時候,周部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相比商王朝,仍然隻是個小邦,因此周便臣服於商。
後來,季曆接受商王的命令討伐鬼方,也就是匈奴的祖先。鬼方是一個很強大的部落聯盟,經過三年艱苦奮戰,季曆總算取得了勝利。商王為了賞賜季曆,將他封為方伯,也就是一方諸侯之長。
季曆為了跟商朝搞好關係,還娶了商的女子為妻。這時候的周隻是臣服於商的小國。但是,隨著周的不斷強大,商王對他們的猜忌也日益加重,甚至直接找了個借口,把季曆殺了。
季曆一死,他的兒子姬昌繼位,這就是日後著名的周文王。
周文王剛繼位時,周仍然隻是一個方圓百裏的小國,所以周朝人自稱小邦。在文王的統治下,周政治清明,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大量的疆土被開辟出來,收撫了四方歸順的人民。
周文王十分重視人才。他隻要一聽說有本事的人來投效自己,就趕緊跑去招待這些賢士。
在文王的英明領導下,周的勢力迅速發展,國力日強,並且開始向渭水以東發展。
周國力一強,商就該不安了。紂王的親信對紂王說:“姬昌這老小子野心不小,他拉攏人心,樹立自己的威信,是要跟您對著幹呀!”
紂王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他心想:“你姬昌的威望要是超過我,那還得了!”紂王就找了個碴兒,把姬昌囚禁了起來。
囚禁的滋味能好受嗎?十平米見方的小破地兒,連床都沒有,姬昌隻能睡在稻草上。他平時也沒啥娛樂項目,就隨便擺弄著稻草打發時間。
有一次,他用稻草擺出了伏羲的八卦圖。他看著這八卦圖,突然靈光一閃,將八卦兩兩重疊,就把八卦演化成了六十四卦。
後來,在周部落的營救下,姬昌終於出獄了。他一出獄,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與商朝死磕到底。商紂不僅把姬昌關了這麽多年,還把姬昌的大兒子給殺了,此仇可謂不共戴天。
這時候,以周的實力要滅商,左右還差點意思。於是,他們一方麵繼續向商紂王進獻貢物,表示忠心;另一方麵大力發展生產,不斷尋求安邦定國的人才。在這些人才中,最有名的就是被後世不斷神化了的薑太公——薑子牙。
薑太公釣魚,你懂的
薑子牙是一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曆史人物,也是中國古代影響最深遠的韜略家、軍事家、政治家之一。曆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曆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都說他是本家的人物。因此,薑子牙被尊為百家宗師。
薑子牙從小博覽群書,非常有本事。可惜他一直懷才不遇,大半生都窮困潦倒。為了生計,他曾經在山坡上放過牛,在麵館裏賣過麵。時光悠悠幾十載,薑子牙的大半生就這樣蹉跎過去了。他一直活到八十多歲,頭發都白完了,還是沒混出頭。後來,薑子牙來到了周地,喜歡上了去渭水邊上釣魚。
薑子牙釣魚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釣魚用的魚鉤是彎的,上麵擱著餌食,要沉入水中去誘惑魚兒;而薑太公用的魚鉤是直的,上麵不掛魚餌,而且魚鉤不僅不沉入水中,還要離水麵三尺高。
一般人釣魚都不吭聲,生怕嚇跑了魚兒;而薑太公釣魚,一邊釣還一邊唱:“清水幽幽,魚兒遊遊。在彼清流,我心何憂?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非為錦鱗設,隻釣王與侯。”
旁邊人一看他釣魚釣得如此不專業,都哈哈大笑,認為這老家夥瘋了。還有人勸他道:“老頭兒,像你這樣釣魚,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
薑子牙微微一笑:“我在此釣魚是假,釣個王侯過來才是真。”
周文王聽說這件事兒後,覺得有點意思,便派了個士兵去渭水邊上,想把薑子牙叫來聊聊天。
士兵見到薑子牙後,向他說明來意,但薑子牙根本不搭理他,隻顧自己釣魚,而且自言自語道:“魚兒不上鉤,蝦兒非我求。我要釣的是大魚,你一個小蝦米來湊什麽熱鬧?”碰了一鼻子灰的士兵隻好回去,向周文王稟明了原委。
周文王想了想,又改派了一名官員去請。官員來到渭水邊上,薑子牙依然不理他,還是一邊釣魚一邊說:“大魚不上鉤,小魚非我求。小魚一邊兒玩兒去,叫你家大魚過來。”
周文王這下才意識到,這位擺釣魚造型的老頭兒不是一般人,別人的臉麵都不夠大,隻能自己親自去請才行。
於是,周文王吃了三天素,洗了個澡,換了身幹淨衣服,帶著厚禮親自去聘請薑子牙。
周文王和薑子牙一聊天,就發現他通曉曆史和時事,學識非常淵博,於是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
薑子牙答道:“要想治國興邦,君王一定要重視人才。具體來說,就是要遵循‘三常’: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
周文王一聽就非常高興,他對薑子牙說道:“我的老祖宗曾經預言,當一位聖人來到我身邊時,周國就可以興盛。看來,您老人家就是那位聖人啊!”
於是,周文王親自把薑子牙扶上車,並打算親自拉著車回宮。上了年紀的文王太高估自己的體力了,他拉了八百步後,實在是走不動了,於是回頭對薑子牙說:“寡人實在是走不動了。”薑子牙微微一笑,回應道:“你單車拉我八百步,我保你江山八百年。”
薑子牙被文王請回宮後拜為太師,成了周的首席謀主和最高軍事統帥。後來,周朝的統治——當然是西周、東周加在一起,還真是八百年左右。
拚實力也要看天命
周文王在薑子牙的輔佐下,如虎添翼,周的國力更勝從前。文王在位的最後七年,一共幹了六件大事兒。
第一年,周文王成功調解了虞國和芮國的糾紛。這兩個國家都是商的屬國。他們發生爭執後,不找商王裁決,而是慕文王的威名,請文王裁決。
據說,這兩個國家的使者來到周國後,看到這裏的民眾都很禮讓,一派君子之風,都覺得很慚愧,覺得自己如此斤斤計較、爭來爭去真是太不像話了。於是兩國都各讓一步,化解了矛盾,並更加忠心地效力於周。
隨後的幾年,在文王的領導下,周又出兵解除了西麵、北麵的威脅,兼並了若幹小國,對商都朝歌構成了直接威脅,並把周的都城東遷到了渭水平原,建立了豐京,然後向南擴展勢力,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
此時,商朝的大臣們無不感到來自周的壓力,一片混亂。他們紛紛對紂王說:“您要當心了,周如此強大,肯定懷有不臣之心。”
整天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的紂王早沒心思管這個了。他不僅不管,還嗤之以鼻地說道:“一個方圓百裏的小國,豈能撼動我大商朝的鐵打江山!”
就在周文王順利遷都,準備大展宏圖之時,他卻不幸患上了重病。臨終前,文王囑咐兒子姬發:“該出手時就出手!”
姬發就是周武王,他是文王的次子。雖然周文王壯誌未酬身先死,沒能親自攻滅商朝,但他卻為兒子東進滅商、建立周朝掃清了障礙。
武王繼位後,繼續拜薑子牙為軍師,並讓自己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為太宰。他沿用文王的策略,積極任用賢臣,同時聯絡更多的諸侯國,孤立商王朝,壯大周的力量。
經過若幹年的苦心經營,周的實力更勝從前。此時,武王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軍事演習。如此大的舉動,吸引了一百來號諸侯前來歸附——天下人心明顯已經歸周,紂王已成失道寡助之勢。
這時候,許多諸侯都勸武王趁勢東進,一舉拿下朝歌,但是武王清楚,商乃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他不會輕舉冒進。此次演習的目的,主要是向商示威,借機試探商的虛實。
忙著玩樂的紂王對周人炫耀武力的舉動,毫無過激反應。武王一看目的已達到,就下令撤軍,並對大家說:“諸位不知天命,別著急。現在殷商氣數未盡,時候還沒到呢。”
班師回朝後,武王不斷派間諜去察看商的國情。間諜紛紛回報,說紂王不聽勸諫,耽於女色,淫亂不止,商的貴族和小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武王聽後,隻是淡定地說道:“知道了,時機未到,不著急。”
之後不斷有人來報,陳述商的種種腐朽,但武王仍然按兵不動。直到一個間諜回來報告,說商軍的主力都去征東夷了,朝歌內防空虛後,武王才哈哈大笑道:“商紂的末日到了!”
此時,周經過兩代君王的養精蓄銳,已擁有足夠的滅商實力。武王果斷決定發兵伐商,並通告諸侯友軍。武王十二年春,伐商大軍向朝歌進軍,一路過關斬將,很快就打到了商都的郊區——牧野。
敵人都殺到家門口了,商紂王才如夢初醒,趕緊召集大臣商量對策。此時商軍的主力正在東夷地區打仗,一時半會兒調不回來。萬般無奈之下,商紂隻好下令將都城中關押的囚犯,連同奴隸和戰俘都武裝起來,組成了一支號稱七十萬人的大軍,開赴前線,與周軍大戰於牧野。
囚犯和奴隸能真心為商紂賣命嗎?他們哪一個跟商紂沒仇啊?好家夥,你前天把我家人殺了,今天反倒讓我去拚命,做夢!所以這些人壓根兒就沒打算和周國的軍隊打仗。兩軍照麵時,這幫人齊刷刷地向後轉,把矛頭對準朝歌齊步走,倒是把武王看得一愣一愣的。
所以,牧野之戰其實特簡單,基本上沒怎麽打,戰爭場麵遠遠不如《封神演義》中描述得那麽複雜。
商紂王見大勢已去,隻好倉皇逃進內城,梳洗打扮一番後登上鹿台,一把火把自己燒沒了。
武王趕到後,找到了紂王的焦屍,砍下他的腦袋示眾,然後處死妲己,釋放了箕子,修繕了比幹的墳墓,並責令紂王的兒子武庚施行德政,同時繼承商的祭祀。商的民眾見武王如此宅心仁厚,都非常高興。
周人經過數代努力,推翻了統治長達六百年的殷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也成為了曆史上著名的有為君主。
封邦建國,做大做強
周滅了商之後,疆土進一步擴大。周武王吸取商亡的教訓,采取了箕子的建議,實行封邦建國,按照疆土距京城的遠近,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將全國分為若幹個諸侯國。
同姓和重要的同盟異姓侯國,被分封在原殷商王畿內,和其他重要屬國一起,作為王室的藩屏,保衛周朝的安全。
投降的商朝貴族,留居在周貴族的采邑之間,便於監視。降周的商朝屬國,遷到周人勢力外圍,置於接近蠻夷的地區,讓他們抵抗異族入侵。
被分封的諸侯可以擁有軍隊,可以世代相襲,還可以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士。士是統治階層中最低的一級,再往下就是平民和奴隸了。
不管分封到哪一級,諸侯都要管理好自己的領地,並忠於周天子,承擔起對天子的義務,比如進貢、朝拜。天子對諸侯享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的卿、大夫也有過問之權。
武王建立起的這種封邦建國的方略,相對於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狀態,是一大進步。它更好地維護了周王朝的統治。
通過分封,周王控製了全國大片的疆域。雖然這種控製不能和秦統一六國之後,王朝的集權控製相提並論,但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阻塞的年代,這種方法是維護周王權威的不二之選。
舉個例子,那時候,從西周的首都鎬京(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出發到北京,可能就得走一個多月的時間,甚至可能連路都沒有,隨時都得準備好工具開路,交通十分不便。
周朝在極盛時期,人口能達到一千萬,領土有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裏。它的疆域南到湖北、湖南,北近遼寧,東至大海,西至陝西、甘肅。如此廣大的地區,光指著中央集權來統治是不可能的。而且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也不可能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王朝。
所以,封邦建國的分封製度是當時唯一可行的製度。周王朝直接控製成周和宗周,也就是長安、洛陽周邊的地區,剩下的地方全部分封出去。最多的時候,周王朝號稱有八百諸侯。
分封製的實施,實際上也擴展了周朝的疆域。因為每個諸侯國都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他們這一擴張,原來不歸周朝管的地方,也就變成了周朝的屬地。所以,這一製度在當時對鞏固周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可惜的是,周武王滅商後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周成王。由於當時的成王尚且年幼,所以周朝真正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一位曆史名人的手裏。那麽,這個人是誰?他又有什麽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