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中國曆史進入戰國時期。這是一個“變世”,戰爭法則在變,曆史舞台的主角也在變。在一係列的變化中,在諸侯國之間的相互角逐中,湧現了七個大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從“三家分晉”中誕生的韓、趙、魏三國,更是正式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大幕。那麽,在“三家分晉”這一曆史事件中,究竟蘊含著哪些戰國時代的獨特變化,又留給後人怎樣的曆史經驗和教訓呢?


    大魚、小魚和蝦米的混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曆史進入東周時期,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魯國的孔子編過一本名叫《春秋》的編年體史書。這本書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曆史,所以,人們就把這段時期稱為“春秋”。


    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各諸侯國連年爭戰,因此這段時期就被稱為“戰國”。西漢末年的劉向編了一本國別體史書,名為《戰國策》,講述的就是這一時期的曆史。


    戰國時代的第一件大事兒就是三家分晉,這件事兒也被看作戰國時代的起始標誌。


    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很漫長,基本上都是各個諸侯國之間爭權奪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青泥,沒有一場是正義的。在這個過程中,西周初年號稱的八百諸侯,到了戰國快開始時,隻剩下二十幾家了,這也使得中國開始由分裂走向局部統一。


    逐漸強大的諸侯國內部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一些諸侯國國君的權力被某些大夫慢慢架空——就跟周天子的權力被諸侯們架空一樣,這也是分封製帶來的必然結果。


    大夫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紛紛通過減輕賦稅來籠絡人心。他們的力量逐漸強大到連國君都控製不了。這種現象在晉國尤其明顯。


    晉獻公時,為了避免諸公子爭位引起國家大亂,獻公對公室宗親進行了一次大清洗。後來,晉國的曆代國君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所謂的晉國無公族。


    這麽一搞,公族之間是打不起來了,但是一個國家總不能全靠國君一個人來治理,於是,異姓大夫開始崛起。


    就這樣,身為超級大國的晉國,漸漸地被十幾家大夫把持住了。這些大夫之間也經常發生爭鬥,到了春秋晚期就隻剩下趙氏、魏氏、韓氏、範氏、智氏、中行氏這六家了,這就是曆史上的“晉國六卿”。晉國的大事兒基本上就由這六家大夫說了算。


    眼瞅著國政被六卿把持,晉國國君恨得咬牙切齒。與此同時,這六卿之間也處於一種死磕的狀態,個個都想把對手掐死。


    如此一來,晉國國內就呈現出了兩方麵的鬥爭。那會兒的鬥爭手段也很簡單粗暴,就是一個字——打!


    打到晉出公十七年,智氏和韓、趙、魏三家合謀,滅掉了範氏和中行氏,將他們的領地、人口、財產全瓜分了,原來的六卿就變成了四卿。


    但是,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局。勢力最強大的智氏想進一步把其他三家吞並,實現一家獨大。


    到了智襄子,也就是智伯做智氏族長時,吞並和反吞並的鬥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當初,智伯的父親決定讓智伯當家族掌門人時,有一個族人出麵勸止,為啥呢?原因很簡單,智伯這個人雖然能文善武,多才多藝,又天生一副男神模樣,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人品不太好。換句話說,智伯是典型的有才無德。


    “如果讓這樣的人掌握智氏家族的命運,那整個家族肯定會完蛋!”但智伯的老爹卻沒有把族人的勸告聽進心裏。


    智氏一家獨大耍威風


    智伯當上家族掌門人時,範氏和中行氏已經被消滅了。這時趙氏的實力是比較強大的,甚至到了專擅晉國大權的地步。


    年輕氣盛的智伯不能容忍趙氏一家坐大,想方設法地要把趙氏給拍下去。智伯的運氣還算不錯,當他接任老爹當上智氏集團掌門人時,趙氏家族能幹的一把手趙簡子死了。趙簡子一死,趙氏的優勢就失去了一大半。智氏一門開始占據主動。


    這個智伯雖然無德,但確實很有才。十幾年前,在討伐齊國的戰鬥中,他就顯示出了過人的才幹。


    當時為了偵探敵情,智伯親自坐著戰車去察看齊國的軍容,沒想到拉車的馬突然受驚了。馬一受驚就開始在陣地前胡奔亂跑,跟開動起來的過山車似的,根本停不下來。


    智伯臨變不驚,他心想:“我這車上還插著軍隊的大旗呢,這時候可不能跌份兒。”於是他將韁繩接過來,親自駕駛馬車,很快就將失控的馬匹製伏了。然後,他繼續驅車前進,到齊軍營壘前觀察一番,才返回本陣。


    齊國人一見智伯如此淡定,都讚歎道:“可以啊,堂堂一方主帥幹偵察兵的活兒,還差點被我們活捉,有膽!”


    到了兩軍即將開戰時,智伯的手下建議他占卜一下吉凶,智伯覺得沒必要。他說:“以我方的實力,此戰必勝,根本不用靠占卜來尋求心理安慰。況且,兩軍交戰這事兒,誰幹得過誰是靠打的,非得先搞個占卜,萬一結果是大凶,那豈不是沒事兒找不痛快,影響士氣?”


    那一場戰鬥打下來,果然是齊軍大敗,還有幾個齊國大夫當了俘虜。


    之後幾年,智伯又兩次率師伐鄭,都取得了成功,為自己樹立起了勇武善戰的形象,壯大了智氏一門的勢力。


    等到智伯上任時,趙氏一族的趙簡子剛好病死。智伯抓住有利時機,把晉國的大權從趙氏手裏搶了過來,占據了主動。


    這種局麵讓晉出公非常害怕,他怕自己弄不好也被這些臣子給收拾了,於是向齊、魯兩國求援,打算借兩國的力量打擊四卿的勢力。沒承想,四卿先發製人,一起出兵攻打晉出公。晉出公兵敗出逃,以政治難民的身份投奔到了齊國。


    晉出公這一出逃,就給了智伯一個操縱晉國政治的絕好機會。不久之後,他就擁立晉懿公做了國君。


    此後,晉國的國家大事基本上都被智伯壟斷了,智伯也成為了晉國的老大。於是,吞並另外三卿的計劃,就被他提上了議事日程。


    可是,就在智伯逐步取得成就的同時,他的弱點也漸漸地暴露了出來。他的性格缺陷主要有兩個:一是十分貪婪,而且好大喜功;二是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獨斷專行,尤其是獨攬晉國大權之後,他更是驕橫跋扈,不可一世。


    有一次,他和韓、魏兩家的掌門人攢了一個飯局。飯局本應該是友好往來的場所,但是智伯卻在酒宴上把老韓家當家的給戲弄了一番,又侮辱了老韓家的家臣。


    由此可見,智伯壓根兒不把老韓家當回事兒。他認為韓、魏兩家的命運已經完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裏。


    智氏家族的另一個大夫看到智伯總是大嘴巴一張就敢胡說八道,天天在外麵得罪人,就趕緊勸諫他說:“您總這麽幹可不行,強宗巨卿您都能得罪,搞不好會遭報應的。蚊子、螞蟻、黃蜂、蠍子這些昆蟲都能害人,更何況是對您懷恨在心的人呢?”


    但是智伯卻把這樣的規勸當成耳旁風,照樣我行我素,想侮辱誰就侮辱誰,全然不把別人放在眼裏,所以樹敵也越來越多。在智伯得罪的這些人裏,與他結怨最早、最深的,就是趙氏的掌門人趙襄子。


    趙家老爹留了後手


    早在趙襄子當上掌門人之前,他就跟智伯不對付了。當年,智伯率領大軍討伐鄭國,趙襄子作為副將隨同出征。在攻入鄭國都城城門之際,智伯可能是怕城裏有埋伏,就想讓趙襄子先入城。趙襄子也是個明白人,哪能吃這個虧,就和智伯你推我讓地費了半天口舌。


    後來智伯不耐煩了,張口就罵:“你小子真是惡而無勇,連城都不敢進,還長得這麽寒磣,真不知道你們老趙家怎麽選的接班人!”


    趙襄子被這麽羞辱一番,估計當場咬死智伯的心都有了。這還沒完,他倆之間摩擦不斷,火花四濺。


    後來趙襄子又同智伯一起吃飯,智伯讓他喝酒他不喝。這時候估計智伯也喝糊塗了,竟然下令讓人當場打了趙襄子一頓。趙氏的家臣一看不幹了,上去就要拚命,但趙襄子知道還不是得罪智伯的時候,就把這口氣強咽了下來。


    智伯應該也知道自己把趙襄子得罪得太狠了,就想幹涉趙家的內政,阻撓趙襄子成為繼承人。對此,趙家人的態度非常明確——你小子的手伸得也太長了吧!


    智伯四處得罪人,樹立了一大批潛藏的敵人,但他自己卻一點兒也不知道。他貪婪的欲望不斷膨脹,竟公然伸手向韓氏索要土地。韓氏開始不想答應,後來在智伯的武力威懾下,隻好同意了。這麽一來,老韓家和老智家算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了。


    智伯得手之後,覺得很過癮,就又把矛頭對準了魏氏。麵對智伯的無禮要求,魏家人也實在不想答應,但出於同樣的原因,最後也不得不答應。魏家人心裏也是恨他恨得牙癢癢。


    智伯一看韓、魏兩家都挺識相的,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就繼續去找趙襄子要土地。但是,趙襄子的反應和韓、魏不同,他斷然拒絕了智氏的無理要求。


    智伯勃然大怒道:“你是個什麽東西,敢拒絕我!”他立即聯合韓、魏兩家的軍隊攻打趙家。


    從表麵上看,這場戰爭是因為趙襄子拒絕了智伯的要求而引發的,但實際上智伯早有吞並其他三卿之心,就算趙襄子答應了智伯的要求,結局還會是一樣的,隻不過衝突會來得晚一些罷了。趙襄子心想:“與其慢性死亡,不如來個痛快的,就算輸了也是一條好漢!”


    韓、魏兩家這時候也不給力,還幫著智伯打趙家。趙襄子在戰場上被打了個大敗,隻好逃亡。


    當時趙襄子有三個去處,第一個是長子城,因為這個地方最近,防禦設施也很好;第二個是邯鄲,這個地方糧食多;第三個是晉陽,這個地方不太好,路途遙遠又比較窮。所有人都以為趙襄子一定會選長子城或者邯鄲,不會考慮又遠又窮的晉陽。


    但是,趙襄子偏偏選擇了晉陽,為什麽呢?因為他老爹趙簡子麵對智氏咄咄逼人的攻勢,早就為子孫做好了準備。


    趙簡子生前派了一個得力的大夫去經營晉陽,把晉陽打造成了趙氏家族最後的屏障。多年以來,晉陽的老百姓都享受著輕徭薄賦的待遇,吃得飽,穿得暖,有房住,所以他們都非常擁護趙氏。趙簡子臨死前對趙襄子說:“一旦趙氏發生危難,千萬不要怕晉陽路途遙遠,一定要以那裏為歸宿,老爹我已經幫你謀劃好了。”


    趙襄子來到晉陽後,智氏跟韓、魏兩家的軍隊也追了上來,把晉陽城圍得水泄不通。趙襄子與當地百姓同仇敵愾,同守晉陽城。


    智、韓、魏三家發現晉陽的城牆是民心鑄造的,很難攻破,所以他們掘開晉水的堤岸,來了一個大水淹晉陽。晉陽城都快被水泡爛了,但是老百姓依舊死守,沒有半點兒棄城投降的意思。這就叫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句話引發的大逆轉


    智伯看著快要被淹沒的晉陽城,覺得很快就能把趙氏一網打盡了。他很得意地帶著韓家掌門人韓康子和魏家掌門人魏桓子巡視水情。站在高處看著滔滔的江水,智伯自大的老毛病又犯了,他指著搖搖欲墜的晉陽城說:“我現在可算知道了,一條河可以滅亡一座城呀。”


    韓、魏兩家的掌門人一聽這話,心裏“咯噔”一下,冷汗都下來了——老魏家的總部在當時的安邑,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運城,可以被汾水灌掉;老韓家的總部在平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臨汾,可以被絳水灌掉。


    魏桓子趕緊拿胳膊肘捅了捅韓康子,韓康子又踩了踩魏桓子的腳,意思是別說了,兄弟我都明白,今天的趙氏就是明天的咱哥倆,咱得想想後路啦。


    智伯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無心的一句話,竟然會改變智、趙、魏、韓這四家的命運。


    這時候,智伯手下的一個家臣發現事情有些不對勁,就對智伯說:“韓、魏兩家一定會跟咱們作對的。原因很簡單,本來咱們跟他們兩家約好,滅了趙氏之後平分地盤。現在晉陽城馬上就被攻破了,這原本是好事兒,但他們兩家卻一臉的不高興,看來是害怕趙氏滅亡之後,下一個會輪到自己。”


    智伯聽了這番話後,不僅沒有走心,還幹了一件特別二的事情——把這位家臣的意思轉告給了魏桓子和韓康子。當然了,智伯的目的可能是想試探一下,敲打敲打他們。


    這倆掌門人當然不是傻子了,他們立刻矢口否認。智伯也沒有深究,認為就憑他們那點兒實力,也掀不起多大的浪來。


    外麵的局勢雖然起了變化,但被困在城裏的趙襄子卻不知道。眼看大水馬上就要淹過城牆了,再不想辦法一城老小可都要喂魚了。趙襄子琢磨來,琢磨去,發現脫困的唯一辦法就是策反韓、魏兩軍,一起幹掉智伯。


    於是,趙襄子派了膽大心細的人秘密見了魏桓子和韓康子,並對他們說:“現在我們快要完蛋了,你們的死期也不遠了。幹掉我們趙家之後,智伯會放過你們嗎?你們好好想想吧,唇亡齒寒啊!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咱們三家合力把智伯給滅了,平分他的地盤。這可比平分我們老趙家的來勁多了!”


    韓、魏本來就有這心思,他們正想瞌睡呢,就有人送來了枕頭,那還不得接著?於是,三家立刻約好了日子,在那一天一起向智伯發難,裏外夾攻,拿下智氏。


    到了約定的日子,韓、魏兩家果斷動手,殺掉了智氏守護河堤的士兵,並讓大水反灌到智伯的軍隊中。


    智軍為了救水亂作一團。這時候,趙襄子率軍出城正麵攻擊,韓、魏兩軍側翼夾擊,大敗智軍。後來,智氏全族被誅,智伯的頭骨都被趙襄子做成了酒杯。


    智氏一完蛋,韓、趙、魏三家就瓜分了智氏的領地,變成了晉國實際的掌控者。這樣一來,四卿就變成了三卿。等到晉幽公繼位時,他不僅不能號令這三卿,還得去朝見這三家的掌門人,君臣關係都顛倒了。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這就是戰國七雄中韓、趙、魏三國的由來。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幹脆廢掉晉景公,把晉公室剩餘的土地全部瓜分了。晉國由堂堂的春秋霸主,最後變成了被大夫們瓜分的肥肉,立國七百多年後徹底滅亡。因為韓、趙、魏都是從晉國分出來的,所以被稱為“三晉”。


    “三家分晉”隻是大夫取代公室的一個事例。這樣的事兒在其他國家也不新鮮,比如齊國。那麽,齊國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騰飛講先秦·戰國縱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袁騰飛講先秦·戰國縱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