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信那些傻話,最勇敢的人最先死去,活到最後你才能看到真相。


    ——題記


    01.問天下誰有我“慘”


    老兵很不服氣


    戰爭是世間最殘酷的遊戲,第二次世界大戰(下文簡稱“二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傳統觀點認為,二戰由德國首先挑起。有位叫朱維毅的旅德中國學者,寫了本《尋訪“二戰”德國兵》的書。在這本書裏,有個德國老兵發問,你們公認的二戰爆發的標誌是什麽?他得到的回答是德國打波蘭。那個老兵很不服氣地說,打波蘭可不是德國一家幹的,還有蘇聯!他認為,是德國跟蘇聯一塊兒發動了二戰。


    親曆者的觀點往往和教科書不一樣,其中雖有立場問題,但對這些觀點,我們不能完全忽視。今天,中國流行的觀點,依然認為德國閃擊波蘭是二戰爆發的標誌。


    淒慘的德國


    德國為什麽要挑起二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下文簡稱“一戰”)就是德國挑起的,但它沒有獲勝,過了20年,它又發動二戰,為什麽?二戰中,意大利與日本都與德國結了盟,為什麽這幾塊料兒會湊到一起?實際上,跟這幾個國家一戰後的經曆有非常大的關係。


    一戰以同盟國的戰敗而告終,同盟國就四個國家: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這四個國家全部戰敗。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在這次戰爭之後解體,德國延續了數百年的霍亨索倫王室 下台。當時的德國是什麽狀況呢?可以說真的像到了世界末日,人心惶惶,百業凋敝。持續時間共四年零三個月的一戰,不光戰敗國傷痕累累,戰勝國也都損失慘重。以英國為例,英國自維多利亞女王以來幾十年的積累蕩然無存。戰勝國都這樣,你想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得什麽樣?


    丘吉爾參加過一戰,他在回憶錄中記載,一戰即將結束時,德國的狀況令人沮喪,伴隨著日益加劇的聽天由命之感,德國人開始感到不寒而栗。德意誌民族已經開始絕望,士兵們慢慢地顯示出他們的鬱鬱寡歡。惡性事故時有發生,逃兵增多,度假士兵不願歸隊。仗打到了這地步,一般的德國士兵,甚至老百姓,都看出同盟國沒戲了。


    一戰進行到第三年和第四年時,德國兵的思想就從勝利轉為保命。除了極少數頑固分子之外,大部分人都能明白現在是種什麽樣的狀況。1916年,德國城市裏糧食就供應不上了,冬天人們啃蔓菁,有點類似於咱們的醃鹹蘿卜,連麵包都沒有。如果這場戰爭有勝利的希望,如果這場戰爭能得到很大的好處,我們至於吃不上麵包吃蔓菁嗎?所以,度假不歸的士兵數量就大為增加。我好不容易度一回假,你再讓我回去上前線,那不是去送死嗎?我當然不願意去了!


    要有貴族氣派


    有個德國士兵回憶,蘇俄根據《布列斯特—裏托夫斯克條約》釋放的戰俘,在回國前就染上了“列寧病毒”。什麽是“列寧病毒”呢?簡單點說,“列寧病毒”就是布爾什維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列寧說要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號召人們推翻本國的資產階級。可想而知,被蘇俄釋放的戰俘一回到德國,自然拒絕再上前線,那軍官怎麽辦呢?隻能通過打罵、責罰士兵,讓他們上前線。這個德國兵回憶說,反對軍官無辜責罵士兵的活動開始蔓延,為什麽呢?因為那些軍官雖然嚴格訓練我們,但在物資匱乏的時候,不與我們同甘共苦。


    那些軍官如此表現是有原因的。德國軍官大部分是由貴族出身的世襲職業軍人,爸爸、兒子、孫子,沿襲下來。他們特別強調貴族氣派,即便生活質量再怎麽著,也要穿軍禮服,用銀製餐具,得這樣體麵地活才行。跟士兵一塊兒爬冰臥雪,啃土豆,喝袋裝咖啡,門兒都沒有,人家不幹。鑒於這種情況,士兵們一看,你平時教導我們玩命,趕著、踹著,轟羊似的,讓我們學打仗,等真打到沒吃沒喝的時候,你還吃香的喝辣的,可我們連土豆都吃不上,我為什麽還要去賣命?這樣,德國普通士兵與軍官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越打越吃力


    除士兵這個群體外,當時德國的老百姓是怎麽看待這場戰爭的?有個德國婦女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大戰之前,人們認為戰爭即使真的打起來,也不會持續太久。一戰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送士兵出征,說樹葉飄落之前你們就可以返回來。大戰1914年8月爆發,歐洲很冷,9月份就掉樹葉。威廉二世承諾一個月就讓人回來,他想象的還是拿破侖時代的戰爭,速戰速決,一場混戰頂多三天,死不了幾個人。可讓威廉二世沒有想到的是,大戰進行了四年多。


    戰爭打到這份兒上,進入了一種膠著狀態,人們又難以相信它會結束,整天缺胳膊斷腿的人往下運,我們與正常的生活好像被一條鴻溝所隔開。可是,在我方已無法取勝之後,這戰爭還有意義嗎?這時連德國普通市民都已看出,戰爭對於德國來說毫無希望,物資匱乏、人力匱乏。在拚人力時,法國可以招非洲人,甚至招越南人來當兵。但德國沒那麽多殖民地,所以越打勝算越小。但德國懷著複仇的使命仍堅持戰鬥,德國人到這時候不打不行。隨著英國的封鎖,德國主要生活用品的供應被切斷。因為打仗和被封鎖,德國人的元氣耗盡。此時對於戰爭的抵觸,便成為千百萬人公開的意見!


    02.齊聚巴黎開個會


    艦隊送死去


    在1916年大家啃蔓菁時,德國隻有少數人抱怨戰爭,大多數人還相信戰爭能打贏。而此時大家已看到再打下去,弄不好自己的民族就要滅亡。同時德國軍隊也無力再戰。不過,德軍當時的情況具有某種迷惑性,因為你從表麵上看不出來。一直到1918年,德軍在西線仍然保持著進攻態勢——這種態勢和後來的越南戰爭、蘇軍入侵阿富汗很相似——你贏得了每一場戰鬥,但輸掉了整個戰爭。


    在一戰當中,德國200萬人死於前線,150萬人傷殘,還有100萬人死於饑餓和瘟疫。德國國力已經支撐不住,青壯年男子基本上消耗殆盡。特別是那個時代的軍官,基本上都是貴族,軍官的大量死亡,也就是國家精英的大量死亡。這對整個德國是個很沉重的打擊。


    1918年10月1日,德國的魯登道夫 將軍跟高級軍官們講,最高統帥部和德國軍隊已經完了,戰爭無法取勝,徹底的失敗即將到來。魯登道夫是一戰中的英雄,德軍的靈魂人物,他都坦言德國已經完了。可德國統帥部並不正視現實,於1918年10月25日下令基爾港的公海艦隊出海。當時公海艦隊的指揮官是曾指揮過日德蘭大海戰的舍爾,他讓艦隊出海攻擊英軍,提出的口號很逗:要麽輝煌地勝利,要麽光榮地沉沒!


    實際上,德國海軍在此之前已經很久沒出海了,日德蘭大海戰之後就一直在軍港裏悶著。1916年都打不贏,到1918年了連燃料都沒有,還想去打敗敵人?打鳥糞呀!你讓水兵們要麽輝煌地勝利,要麽光榮地沉沒,毫無疑問,那肯定是光榮地沉沒,不可能輝煌地勝利。這時候連傻子都看出來德國沒戲了,你還讓艦隊出海送死去,這怎麽可能呢?沒有意義。


    成立共和國


    公海艦隊不願去送死,所以水兵起義,爆發“十一月革命”,成立了蘇維埃。德皇威廉二世倉皇逃往荷蘭,直到1941年去世,都待在荷蘭。這樣,霍亨索倫王朝就倒台了。


    在霍亨索倫王朝倒台之後的1919年2月,在歌德、席勒、李斯特的故鄉——德國小城魏瑪,人們通過憲法,成立了魏瑪共和國,這是德國曆史上對於共和製的第一次嚐試。其實,魏瑪共和國在德國曆史上是一個不存在共和黨人的共和國。德國在一戰後選擇共和製,這並不是由於大眾民主意識有所提高,而是德國在帝製崩潰後,對西方強國政體無可奈何的一種機械模仿。


    灰溜溜的首相


    魏瑪共和國一成立就趕上了一件惡心事兒——巴黎和會。一戰打完之後,戰勝國得分贓,瓜分戰敗國。巴黎和會特有意思,說是五巨頭:英、法、美、日、意,但和會主要討論的是歐洲問題,日本不感興趣。英、法、美、意這四國派來的都是政府首腦和外交部長:美國總統、國務卿,英國首相、外交大臣,法國總理、外交部長,意大利首相、外交部長,隻有日本派來的是前首相和前外長,因為它對這事兒不感興趣,所以和會上討論歐洲問題時它不說話,被稱為沉默的夥伴。但一說到中國山東的歸屬問題,它就開始說話了,說得很多,隻有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它才發言,一般情況下不說話。因此,和會的主要參與國就是英、法、美、意這四國。


    意大利在戰爭中的貢獻是負的,瓜分戰利品的時候,不把你瓜分就不錯了,你還要什麽好處?所以意大利也就沒什麽可說的,而且意大利對德國不感興趣,它對奧匈帝國感興趣,想要的領土都在原來奧匈帝國的亞得裏亞海沿岸。同時,英、法、美也不拿意大利當回事兒,這使得意大利首相奧蘭多很生氣。這哥們兒很有個性,一生氣就回國了——這會我不開了。他回去沒人挽留,不是說你走了這會就開不成,你走你的,走了更好,少一個白吃飯的,飯票省了。


    他一回去,國內議會問,你從巴黎帶回來什麽了?他說什麽也沒帶回來,那哥兒幾個氣我,我回來了。議會不幹了,你給我回去接著開。他又回到法國來,回來也沒人表示出驚喜,沒人說哎喲,你可回來了,正等著你呢。沒有,你願意走就走,願意來就來,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他的境遇,跟意大利的國力聯係很緊密。


    一開會就吵架


    在巴黎和會上,最逗的事兒就是英、法、美三國各有各的要求,任何一國都跟另外兩國有矛盾,而任何兩國都可以聯合起來對付另一國。比如說,美國謀求世界霸權,1894年人家工業產量就是世界第一,當了20年老大,它不甘心再做歐洲的小夥伴,由著歐洲人呼來喚去。問題是,當時在經濟方麵美國是老大,但它的軍事力量不行,政治還是以歐洲為中心。美國說是1917年參加一戰,其實它是訓練了一年多,1918年才開始打的,而且武器都是法國的。與其說一戰美國出的鋼,不如說它出的人,100萬棒小夥子,它主要出的是這個。


    美國要謀求世界霸權,而法國呢,想法很單純——歐陸霸權。法國就希望把德國肢解,最好讓德國再回到俾斯麥 統一之前的混亂狀態。英國想要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還希望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


    美、英、法三國的要求一放到一起,就顯得特別有意思,為啥呢?美國要謀求世界霸權,英、法肯定不幹,所以美國和英、法有矛盾,英、法聯合起來對付美國,咱哥們兒新大陸開辟以後稱雄500年,它北美野牛憑什麽當老大?咱哥們兒是中心。法國要歐陸霸權,肢解德國,英國不幹,美國也不幹,誰願意歐洲大陸再出一個“東方不敗”,不聽我們的?英國要謀求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法國、美國又不幹。這樣一來,就剩吵架了,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在那兒扯淡”。


    巴黎和會是1919年1月召開的,地點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為什麽要在這地方?因為普法戰爭結束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是在這兒加冕的。對此,法國總統得意揚揚地說:“48年前德意誌帝國誕生在這間大廳裏,因為它生於不義,所以它死於恥辱!”明顯看得出來,法國是心存報複。


    03.把我們賣了也賠不起


    倆老頭要決鬥


    在巴黎和會上,法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便跟英國人有爭執。有一次,法國總理克裏蒙梭指責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一再說謊。這時候勞合·喬治蹦起來了,抓住克裏蒙梭(當時其已70多奔80歲,頭發、胡子、眉毛全白了,外號老虎總理),要求他向自己道歉。這就很不禮貌了,英國首相應該比法國總理小很多。美國總統威爾遜(美國唯一大學教授出身的總統)比較有風度,趕緊把他倆拉開,結果克裏蒙梭說要跟勞合·喬治決鬥。決鬥是很古老的習俗,19世紀初,政治家之間的決鬥已很少見。克裏蒙梭提出,用手槍或劍都可以。


    還有一回,法國想要德國的薩爾 ,薩爾盆地是產煤的。普法戰爭之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被割讓給了德國。現在德國戰敗,就得把這地區還給法國。法國說,我的地盤你占了50年,我也得占你一塊,算作利息。但英國不樂意,英國不願法國實力太強。結果呢,克裏蒙梭拿著德國地圖滿世界追勞合·喬治,說你得把薩爾地區給我。他一直追到廁所裏去,勞合·喬治很不高興,說我這兒尿尿呢,你是紳士不是?克裏蒙梭說,我等著你,你必須答應把這塊地兒給我,不答應你甭尿,憋死你!


    固執的反對者


    克裏蒙梭與勞合·喬治真是棋逢對手,勞合·喬治這人很講原則,從某種程度上說非常固執。他曾反對英國跟南非布爾人開戰,當英國向布爾人宣戰時,他便在伯明翰演講,公開反對這場戰爭。但英國當時群情激奮,憤青遍地,沒人願聽他的話,憤怒的人群擁向講台,差點沒把他揍死。


    可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回報,英布戰爭打得磕磕絆絆,英國傷亡慘重,很多英國人都後悔了。這場戰爭結束後,勞合·喬治反而成了國家領袖。所以,要做國家領袖得有點定力,隻會當牆頭草不行。


    獅子大開口


    在巴黎和會討論戰爭賠款時,情況就更逗了。克裏蒙梭要德國賠多少呢?他張嘴說了一個數:1320億金馬克。金馬克不貶值,相當於值1320億馬克的黃金。德國代表一聽就樂了,說沒問題,為什麽呢?因為你就是把我們賣了,把德國人的骨髓都抽出來賣,也值不了這個數,所以你隨便要,你要8000億也沒關係,反正我們給不起。最後還是英、美打圓場,特別是美國,說我們美國一分錢不要,這樣吧,讓德國先交200億,咱別殺雞取卵、敲骨吸髓啊。


    克裏蒙梭這麽做,也情有可原,說白了戰勝國這麽幹都是受國內輿論的影響。這些戰勝國也是慘勝,死傷太重了。尤其法國北部是主戰場,法軍傷亡最重。而且法、德兩國仇太大了,50年了好不容易有個報複的機會,能不狠宰德國一刀嗎?


    04.啥玩意兒都不能有


    和約真苛刻


    《凡爾賽和約》經過長時間的爭吵之後,終於公布了出來。德國人一看,這和約對德國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為什麽呢?因為按照和約,德國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在威廉皇帝時(即德意誌第二帝國時期),德國的領土是70萬平方公裏,到希特勒上台時隻有58萬平方公裏——這也就是說,魏瑪共和國時領土比威廉皇帝時少了不少,其實細究起來,還不止八分之一呢。


    除此之外,德國還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在非洲的,英、法、比利時瓜分;在太平洋上的,像俾斯麥群島、帛琉群島 、馬裏亞納群島,都歸日本了。


    而更為苛刻的,是對德國軍事的限製。根據和約規定,德國陸軍隻能保留7個師,不能超過10萬人。坦克、重炮都不能有,甚至不能有重機槍。這樣德國就等於剩一警察部隊,隻能對內鎮壓,甭說對外擴張,連對外防禦都成問題。德國海軍不能超過1.5萬人,潛艇、航母、戰列艦都不能有。當然有幾艘威廉皇帝時造的老戰列艦——前無畏艦,但整體水平跟海警差不多。德國公海艦隊的艦隻被拉到英國海軍錨地,進行自沉銷毀。同時,德國還不能有空軍,飛機全都毀了。協約國恨不得德國除了風箏,什麽都不能飛。


    像德國這樣一個強悍的國家,你這麽對待它,割地、賠款、裁軍,協約國真的是挺不明智的,太貪了。和約是可以限製德國這不能有那不能有,但德國人自己會想辦法的。現在特別流行的一種通用機槍,安上兩腳架是輕機槍,安上三腳架是重機槍,這就是德國人發明的。不是不讓我搞重機槍嗎?咱這是輕機槍,但安上三腳架就變成了重機槍。


    國土被割裂


    像德國這樣的國家,你要麽別招它,你要招它,就把它招死,索性就如法國說的把它肢解。當時協約國沒把它肢解,等到二戰後盟國才吸取了這個教訓,將其肢解——英、法、美、蘇分區占領,弄出了兩個德國,東部大片領土並入波蘭,這下德國就沒戲唱了。德國就是一隻猛虎,你沒把它招死,它回去磨爪子舔傷口,好了之後就會再來咬你!這點很明顯地反應在德國人對《凡爾賽和約》的看法上,他們覺得,這個和約對他們非常不公平——我們有什麽罪啊?大家都是帝國主義,我們不就是打了敗仗嗎?下次我們打贏就行了。聽聽,這想法多可怕!


    一戰之後的德國,從地圖上看形狀非常奇怪,一個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隔開。東普魯士是霍亨索倫王室發祥之地,理應屬於德國,但波蘭複國了,波蘭是一個內陸國,要給它留一個出海口,所以就弄了個波蘭走廊。弄的這個波蘭走廊,一下就把德國國土分成了兩個不連接的部分。


    受了傷要報複


    據說出席《凡爾賽和約》簽訂儀式的德國代表,是1919年4月份才接到通知的,而不是巴黎和會一開德國代表就趕了來,這就跟李中堂簽《馬關條約》似的,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德國代表到達之後,住的地方是一間四麵有鐵絲網的小屋,類似於戰俘收容所。宣布和約的日子是1919年5月7日,這是一戰時“盧西塔尼亞”號郵輪被德國潛艇擊沉的紀念日。


    克裏蒙梭主持和約簽訂儀式,等和約宣布之後,德國代表往外走,這時有位德國代表問克裏蒙梭:“曆史將對此有何話說?”意思就是你們這麽瓜分德國,咱們大家都不幹淨,將來曆史怎麽評價這件事呢?結果老虎總理回答:“它絕不會說比利時入侵德國!”從這裏可以看出,克裏蒙梭還是有種受傷之後要報複的心理——確實,像比利時這樣的小國,不可能侵略德國。


    據說,德國有位代表布羅克多夫在簽約的時候,說過一段話,大意是咱們大家都不幹淨,之所以我在這兒被迫簽約,不是因為德國有罪,而是因為我們打敗了。


    懷著這種想法,德國不伺機報複才怪。


    05.你們就可勁兒壓榨我


    被人捅了一刀?


    《凡爾賽和約》公布之後,德國軍人從心理上對和約難以接受。你想啊,1918年3月,剛剛跟蘇俄簽訂了《布列斯特—裏托夫斯克條約》,這個條約相當苛刻,德國占領了蘇俄大片領土。在西線,當時德軍還占領著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一部分領土,德軍在戰場上仍保持著攻勢,因此德國人覺得怎麽可能有占領大片敵人領土的戰敗國呢?這不像二戰時盟軍打進了德國本土。現在是德軍還占領著別國領土,而你說我戰敗了,你讓我投降——德國軍人感覺這個和約太離譜了。


    但是,德國軍人忽略了交戰雙方已經卷入總體戰中,前線的局部戰術優勢,無法扭轉德國在戰略上的失敗。他們看不到這一點,堅持認為是“十一月黨人”在背後捅了他們一刀!他們覺得今後隻要加強團結,重整旗鼓,就能卷土重來。


    甭想限製我


    《凡爾賽和約》簽訂後,德國軍隊隻允許保留10萬人,但這10萬人都是霍亨索倫王朝留下的,多是軍官,最差的哥們兒也當過班長,這等於是走精兵路線,情況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日本三軍自衛隊,自衛隊員都叫自衛官,啥意思呢?這25萬人全是官,最差的人也能當班長,一旦打起仗來,擴充軍隊,一個班長怎麽也能領12個人吧?按這樣計算,10萬德軍就能擴充到120萬,甚至200多萬人,隻要武器裝備夠用。


    協約國不讓德國造飛機,德國就成立了航空俱樂部,民用總可以吧。會開運輸機,練練就能開戰鬥機,運輸機那麽大都能開,戰鬥機能不會開嗎?同時,你不讓我造潛艇,我可以給荷蘭造,給西班牙造,造完圖紙我留一套,然後我自己就能生產。因此,光限製是限製不住的。你可以把它的工廠炸掉,可以把它的機器設備全搬走,但人腦中的智慧你是弄不走的。


    就是不給你錢


    德國軍隊雖然可以像剛才講的那樣搞,但德國經濟卻沒法兒弄,長期處於低迷狀態。這主要是戰爭賠款給壓的,比如說我給不了錢——給不了錢可以, ;給機器設備也行。就這樣,德國賴以生存的很多生產、生活用具全被協約國拿走了,德國人活不下去了,很多人失業,工廠大量倒閉。德國說,我沒錢了,拒絕支付戰爭賠款。


    由於德國拒絕支付戰爭賠款,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占領了魯爾。魯爾是德國的核心工業區,占領魯爾導致了德國經濟崩潰,經濟崩潰之後通貨膨脹達到了什麽程度?有個德國老兵叫迪特·馬亨唐茨,他說到1923年,1美元可以換4萬億德國馬克,你想這是什麽概念?我見過的最大麵額的鈔票,是20世紀90年代南斯拉夫發行的,單張5000億第納爾,4萬億是什麽概念?當時一個麵包是1000億馬克,一升牛奶3000億馬克,小孩都把鈔票當玩具玩兒,當積木擺。德國當時人人腰纏萬億,可惜不是富翁,是負翁,肚子裏咕咕叫,餓得要命。


    20年休戰


    有位作家曾說過一句名言:“納粹主義的誕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爾賽。”據說當時的協約國軍總司令、法國陸軍元帥福煦 ,看到《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後仰天長歎,說:“這不是停戰,而是20年休戰。”果然,1919年簽訂《凡爾賽和約》,1939年德軍就閃擊波蘭,二戰爆發。從這兒看,福煦元帥整個一半仙兒,會算。


    因此,二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對凡爾賽體係非常不滿。除德國之外,二戰法西斯元凶還有意大利、日本,意大利更多的是充當一個小醜角色。如果戰爭史缺了意大利,那戰爭就隻剩下血腥了,有了它挺好玩的。從這個角度看,二戰的法西斯元凶其實主要就是歐洲的德國、東亞的日本。


    秩序得到了調整


    巴黎和會確立的“凡爾賽體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北非的關係。比如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一係列新興民族國家建立,在俄羅斯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了芬蘭、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奧匈帝國解體之後,出現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巴爾幹半島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黑山、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後來合並成了南斯拉夫王國。這樣,歐洲秩序就得到了調整。


    06.兩個國家最失落


    有了矛盾須調解


    凡爾賽體係雖然調整了歐洲秩序,但並沒有調整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秩序。那麽,遠東秩序調整靠的是什麽?靠的是1922—1923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華盛頓會議又是怎麽回事兒呢?其實,一戰說是世界大戰,但戰場主要在歐洲,亞洲就在西亞,非洲是在東非,西亞和東非戰爭規模小得可以忽略不計。在當時的帝國主義六強中,有兩個國家基本置身事外,這兩個國家就是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均不在歐洲,美國到1917年才對同盟國宣戰,參戰是1918年。而日本呢,一戰時主要在中國青島作戰,除此之外就是派了一支艦隊到歐洲給協約國護航。這等於日本、美國在一戰中都沒什麽損失。


    一戰之後,別的帝國主義國家勢力都被削弱,唯獨這兩個國家實力增強。於是,這兩國趁歐洲列強無暇東顧之機,開始在亞洲大肆擴張,特別是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這樣兩國自然就有了矛盾,還很激烈,這個矛盾需要調解。


    在遠東太平洋地區擴張,最需要的是海軍,而海軍在三軍當中是最燒錢的。按今天的話來說,一輛坦克幾百萬;一架飛機幾千萬;一艘軍艦至少上億,核潛艇得十幾億,航母得幾十億。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甭管是英、法還是日、美,實際上對軍備競賽都有點力不從心。剛打完仗,誰不願意和平啊?能不打就別打了,打完仗再擴軍備戰,有點逆曆史潮流而動。所以由美國牽頭,哥兒幾個聚到華盛頓來開會。


    就不許你傍大款


    出席華盛頓會議的共有9個國家,不像巴黎和會有27國。這次會議來的國家比較少,分別是英、法、美、日、意、中、比、荷、葡,為什麽是這9國來呢?因為當年《辛醜條約》的簽字國德國、俄國、奧匈帝國沒來。當時《辛醜條約》是跟11國簽的,加上被迫簽約方中國,因此《辛醜條約》涉及的國家總共是12國,3個國家來不了——俄國革命了,德國戰敗了,奧匈帝國戰敗解體了,所以出席華盛頓會議的國家變成了9個。


    其實,中國問題雖然很重要,但美國一上來要討論的是什麽事兒呢?美國一上來首先要討論的就是調整跟英、法、日在太平洋地區的矛盾,討論的結果是簽訂了一個英、法、美、日《四國條約》。


    這《四國條約》簽過之後,從表麵上看,彼此之間的矛盾是調整了,誰都不許擴軍,哪兒是你的勢力範圍,哪兒是我的勢力範圍,都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誰都不許針對其他地方采取敵對行動。這《四國條約》實際上很逗,逗在哪兒呢?美國人這麽幹的目的是要結束英、日同盟。1902年英、日結成同盟,這對日本的好處是大大的。日本人自己都說,對於這件事兒,我們的感覺就像佃農的兒子過繼給了地主。你想,日本當時的國力還不如大清,能跟橫行300年的老牌帝國結盟,日本能不感覺自豪嗎?而且,這是英國第一次跟外國結盟,英國向來是不跟任何國家結盟的。這次是為了什麽呢?為了能在遠東牽製俄國。之後1907年英、俄協約了,俄國成哥們兒了,用不著牽製了,但英、日同盟還可以對付德國。


    到一戰結束,德國也戰敗了,英、日同盟對於英國來講,沒有任何意義了。相反日本是非常樂意繼續維持英、日同盟的,抱住世界第一強國大粗腿,對日本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所以它死乞白賴地想要延長同盟的時間,因為同盟的有效期是20年,到1922年正好期滿。


    美國能願意英、日繼續結盟嗎?當然不願意,可美國又不能說,我看你倆結盟不爽,你倆給我散夥,不能這麽說。美國人聰明,把小兩口變成了小四口,光你倆有什麽意思?我跟法國也摻和進來。小兩口能過日子,可小四口咋過啊?所以四國同盟一簽訂,實際上英、日同盟就被瓦解了。這是美國外交的一個巨大成功,日本外交的一次巨大失敗——日本好不容易傍上大款英國,結果被美國給攪黃了。


    鉤心鬥角幾時休


    華盛頓會議簽訂的第二個條約是英、美、法、意、日《五國海軍條約》,這個條約意在限製相互擁有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比例,其實就是限製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按當時的規定,英、美、日、法、意之間的比例為5:5:3:1.75:1.75,這就是說,英、美並駕齊驅了,這是美國的巨大勝利。因為英國一直是世界第一海軍強國,以往它的海軍一直保持著雙強標準——我是世界第一,我的總噸位是老二老三之和,這樣可以保證老二老三聯合起來都打不過我,而現在美國跟它並駕齊驅了。


    今天看美國海軍,都不知道是幾強標準了,後麵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可能加上老j老q老k都沒它多,它光一艘航母就10萬噸。而在當時,日本非常希望自己的海軍總噸位能保持在美國的70%,它認為最低限度應是對美七成,這樣跟美國交戰才有把握,那時候日本已經把美國當成假想敵了。結果,折騰了半天才六成。據說,根據《五國海軍條約》,日本兩艘在建的戰列艦要拆毀,這讓日本很生氣。法國跟意大利倒無所謂,它們還沒到那比例呢——你讓我1.75,我現在可能才1.43,還可以接著造。


    在華盛頓會議上矛盾也很多,據說英國不讓法國造潛艇,因為英國在一戰中吃了德國潛艇的虧。英國海外殖民地多,得多造巡洋艦保衛自己的殖民地,而法國則反對英國造巡洋艦。法國代表在會議上跟英國代表酸溜溜地講:“無敵於天下的大英皇家海軍,造了那麽多巡洋艦,想必是用來捕魚的。”這意思就是說,你不是號稱愛好和平嗎?你這巡洋艦肯定是用來捕魚的。“那你為什麽不允許可憐的法蘭西保住一艘潛艇,來觀察一下海底生物呢?”


    列強之間鉤心鬥角,你損我、我損你,最後勉強達成了《五國海軍條約》中那麽一個比例。這又是美國外交的成功、日本的失敗。


    挑起二戰有緣由


    接下來對日本的打擊更重,出席華盛頓會議的九國簽署了《九國公約》,這公約全稱叫《九國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九國公約》承認中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任何國家都別想染指,門戶開放、利益均沾。這很明顯是針對日本的,因為1915年日本逼迫中國簽署《二十一條》,想獨占中國,當時歐洲列強顧不上,美國想在歐戰中賣軍火發財,也沒顧上,讓日本暫時占了便宜。但日本這個便宜沒占多久,美國馬上就玩了這麽一手,將日本所占的便宜又給剝奪掉了。所以,這同樣是美國外交的成功和日本外交的失敗。


    整個華盛頓會議,可以看成是巴黎和會的延續。所以一戰後至少頭十年,維持世界格局的是“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在凡爾賽體係下最失落的是德國;在華盛頓體係下最失落的是日本——我好不容易傍上了英國,可你美國竟給我拆散了,把我們小兩口變成了小四口;我海軍弄了半天還是二流,你倒跟英國並駕齊驅了;我想獨霸中國,你卻給我弄成了“門戶開放、利益均沾”——這都什麽玩意兒啊!


    所以,從以上所講中可以看出,為什麽是德、意、日三國挑起了二戰。特別是小日本,德國另說,意大利是跟班——日本挑起二戰,配嗎?為什麽它這麽不知死活?這是因為,一戰後的國際關係體係對它們不利。一戰後國際關係體係的如此調整,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爭就是這麽回事兒:袁騰飛講二戰(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戰爭就是這麽回事兒:袁騰飛講二戰(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