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幫真是好手段,能夠尋到巧奪天工的易容好手。不過,假的畢竟是假的,想要憑此混入義軍中,未免也把家父看得太簡單。”
韓林兒感覺到除了心髒周圍無比火熱外,其餘身體各處已經變得無比的冰冷,知道自己的性命恐怕是內功高手以內力從地府中暫時奪回陽間。不過顯得並不能持久,心脈一斷,神仙難救,自知無法幸免的韓林兒,說話間更加沒有半點忌諱。
“若是令尊也不在了呢?”
韓林兒雖然訝然於李霧龍發出的話語聲調一模一樣,仿佛是從自身嘴中說出的一般,不過聽到對方提到韓山童,頓時奮力一昂首,滿臉自豪之色道。
“家父自起兵之日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知道多少韃子成為家父手下的亡魂,又豈是你們這些藏頭露尾的宵小能夠算計的?”
韓林兒臉上現出一團紅暈,顯然已經處於回光返照的地步。
“槍打出頭鳥,誰讓令尊的風頭最勁呢?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韃子若是這麽容易被趕出中原,又何須讓神州沉淪近百年?反撲恐怕也就在旦夕之間了。恐怕令尊心中多少也有預料,不然你為何會出現在此地?”
李霧龍的話語,頓時讓韓林兒回想起臨行前的種種。
韓林兒離開時,韃子的兵鋒確實已經到了濠州城下。而父親臨行前破天荒地扔下繁重的軍務前來送別叮嚀,當時心大沒有多想,如今回想起來確實很是蹊蹺。
“即便家父身死又如何,明教的兄弟們千千萬萬,如今各地義軍蜂起,河山指日可複。”
韓林兒沉默許久,即使中氣已經不足,一番話依然說得慷慨激昂。
“放心,閣下父子的心願,在下會幫你實現的。”
韓林兒微微抬首,雙目望著李霧龍。
“若是你誠心驅逐韃子,救天下百姓於水火,那麽從此刻開始,你就是韓林兒。”
韓林兒奮起精神,將一些隻有自己知曉的秘密一一說出,直到聲音越來越低,最終靜寂無聲。
…………
正如李霧龍所說的那樣,麵對各地蜂起的各路義軍,執掌天下兵馬大權的汝陽王統領大軍奮力反撲,以堂堂正正的大軍之勢,攻下了諸多義軍中聲名最盛的濠州。韓山童奮力抵抗,終究因為寡不敵眾,援兵又久久不至,最終導致兵敗身死。
不過,等到汝陽王帶兵離開後,朱元璋帶著徐達和常遇春等人,重新驅逐了留守的韃子,很快就光複了濠州,重新落入義軍的掌控之中。
在朱元璋的嚴令下,義軍軍紀嚴明,不擾百姓,朱元璋的聲望逐漸傳播開來,聲譽日隆。
“大哥,不好了!”
濠州一處軍營中,一名方麵大耳大漢大喊著急匆匆地闖入朱元璋的軍帳中,正是朱元璋的心腹湯和。
“遇事要鎮定,天還塌不下來!”
朱元璋頭也不抬,顯然熟知湯和的性格。
“韓林兒居然回到濠州了,現在軍中不少將士,特別是那些窮酸文人,都嚷嚷著要讓那小子子承父業。他們也不想想,要不是大哥辛辛苦苦奪回濠州……”
湯和越說越激動,聲音也顯得越發地洪亮。
“住嘴!”
朱元璋用力一拍眼前的桌子,頓時讓湯和停住了口中的抱怨。然後閉上雙目,思索良久,才睜開雙眼。
“走,我們一起去歡迎韓林兒兄弟。”
朱元璋大步走出軍帳,朝著城中一處富商的宅院而去,那裏一直是義軍指揮所在,朱元璋為了避嫌,進城後一直住在軍帳之中。
等到朱元璋趕到時,各支義軍的首領都已經匯聚一堂。而韓林兒,已經坐在唯一的大椅中。
早在朱元璋趕到前,軍中已經商定,奉韓林兒為主。
朱元璋抬首望向韓林兒,淩厲的目光定在韓林兒的臉上,卻發現他毫不避讓,頓時和朱元璋的目光碰撞到在了一起。
這韓林兒,怎麽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恭喜韓林兒兄弟平安歸來。韓山童首領不幸死在韃子手中,韓林兒兄弟一定要帶領我們為首領報仇啊!”
雙眸對視下,朱元璋略微有些失神。不過很快回過神來,開口說道。
雖然朱元璋羽翼已豐,不過為了大局,顯然還不是徹底獨立的時候。
“首領,如今韃子勢大,到處不斷屠戮各地義軍。不知首領有何良策?”
一群人在屋內商議良久,一直沒有得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朱元璋略一示意,背後的花雲站了出來,大聲問道。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易容成韓林兒的李霧龍緩緩說出了九個字。
在眾人的點頭稱讚聲中,李霧龍又道。
“如今的韃子,不過是回光返照罷了。姑蘇有張士誠,台州有方國珍,顯然驅逐韃子的良機就在眼前。韓林兒在此立誓,哪一位元帥或是將軍能夠率先攻入大都,驅逐韃子的,那麽這首領之位,本人定當退位讓賢。若違此誓,天誅地滅!”
李霧龍的話語,頓時讓在場的所有義軍首領閃過一絲興奮。
韃子大勢已去,這已經是所有人的共識。不過為了保存各自的實力,各路義軍首領都盡量避免與韃子的主力作戰。但是韓林兒當眾立下誓言,自然讓野心勃勃者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
先入大都,不僅能獨享龐大的聲譽,更能得到大義所在。九五之位,又有誰不想坐上?
等到眾人散去,李霧龍單獨留下徐達,將懷中的《武穆遺書》交到他手中。
等徐達回到軍帳之時,朱元璋假裝無意問起,徐達不疑有他,自然如實相告。卻沒有看到,朱元璋雙眸下的陰霾。
李霧龍的承諾讓各路義軍都不再保留,全力出兵,一路上攻城掠地。特別是得到《武穆遺書》的徐達,用兵如神,連敗敵軍,最後統兵北伐,威震漠北,建立一代功業。
“末將廖永忠,奉命前來接首領入應天府。”
並沒有讓李霧龍等太久,很快,一個預料之中的人出現在濠州,出現在李霧龍的麵前。
韓林兒感覺到除了心髒周圍無比火熱外,其餘身體各處已經變得無比的冰冷,知道自己的性命恐怕是內功高手以內力從地府中暫時奪回陽間。不過顯得並不能持久,心脈一斷,神仙難救,自知無法幸免的韓林兒,說話間更加沒有半點忌諱。
“若是令尊也不在了呢?”
韓林兒雖然訝然於李霧龍發出的話語聲調一模一樣,仿佛是從自身嘴中說出的一般,不過聽到對方提到韓山童,頓時奮力一昂首,滿臉自豪之色道。
“家父自起兵之日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知道多少韃子成為家父手下的亡魂,又豈是你們這些藏頭露尾的宵小能夠算計的?”
韓林兒臉上現出一團紅暈,顯然已經處於回光返照的地步。
“槍打出頭鳥,誰讓令尊的風頭最勁呢?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韃子若是這麽容易被趕出中原,又何須讓神州沉淪近百年?反撲恐怕也就在旦夕之間了。恐怕令尊心中多少也有預料,不然你為何會出現在此地?”
李霧龍的話語,頓時讓韓林兒回想起臨行前的種種。
韓林兒離開時,韃子的兵鋒確實已經到了濠州城下。而父親臨行前破天荒地扔下繁重的軍務前來送別叮嚀,當時心大沒有多想,如今回想起來確實很是蹊蹺。
“即便家父身死又如何,明教的兄弟們千千萬萬,如今各地義軍蜂起,河山指日可複。”
韓林兒沉默許久,即使中氣已經不足,一番話依然說得慷慨激昂。
“放心,閣下父子的心願,在下會幫你實現的。”
韓林兒微微抬首,雙目望著李霧龍。
“若是你誠心驅逐韃子,救天下百姓於水火,那麽從此刻開始,你就是韓林兒。”
韓林兒奮起精神,將一些隻有自己知曉的秘密一一說出,直到聲音越來越低,最終靜寂無聲。
…………
正如李霧龍所說的那樣,麵對各地蜂起的各路義軍,執掌天下兵馬大權的汝陽王統領大軍奮力反撲,以堂堂正正的大軍之勢,攻下了諸多義軍中聲名最盛的濠州。韓山童奮力抵抗,終究因為寡不敵眾,援兵又久久不至,最終導致兵敗身死。
不過,等到汝陽王帶兵離開後,朱元璋帶著徐達和常遇春等人,重新驅逐了留守的韃子,很快就光複了濠州,重新落入義軍的掌控之中。
在朱元璋的嚴令下,義軍軍紀嚴明,不擾百姓,朱元璋的聲望逐漸傳播開來,聲譽日隆。
“大哥,不好了!”
濠州一處軍營中,一名方麵大耳大漢大喊著急匆匆地闖入朱元璋的軍帳中,正是朱元璋的心腹湯和。
“遇事要鎮定,天還塌不下來!”
朱元璋頭也不抬,顯然熟知湯和的性格。
“韓林兒居然回到濠州了,現在軍中不少將士,特別是那些窮酸文人,都嚷嚷著要讓那小子子承父業。他們也不想想,要不是大哥辛辛苦苦奪回濠州……”
湯和越說越激動,聲音也顯得越發地洪亮。
“住嘴!”
朱元璋用力一拍眼前的桌子,頓時讓湯和停住了口中的抱怨。然後閉上雙目,思索良久,才睜開雙眼。
“走,我們一起去歡迎韓林兒兄弟。”
朱元璋大步走出軍帳,朝著城中一處富商的宅院而去,那裏一直是義軍指揮所在,朱元璋為了避嫌,進城後一直住在軍帳之中。
等到朱元璋趕到時,各支義軍的首領都已經匯聚一堂。而韓林兒,已經坐在唯一的大椅中。
早在朱元璋趕到前,軍中已經商定,奉韓林兒為主。
朱元璋抬首望向韓林兒,淩厲的目光定在韓林兒的臉上,卻發現他毫不避讓,頓時和朱元璋的目光碰撞到在了一起。
這韓林兒,怎麽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恭喜韓林兒兄弟平安歸來。韓山童首領不幸死在韃子手中,韓林兒兄弟一定要帶領我們為首領報仇啊!”
雙眸對視下,朱元璋略微有些失神。不過很快回過神來,開口說道。
雖然朱元璋羽翼已豐,不過為了大局,顯然還不是徹底獨立的時候。
“首領,如今韃子勢大,到處不斷屠戮各地義軍。不知首領有何良策?”
一群人在屋內商議良久,一直沒有得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朱元璋略一示意,背後的花雲站了出來,大聲問道。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易容成韓林兒的李霧龍緩緩說出了九個字。
在眾人的點頭稱讚聲中,李霧龍又道。
“如今的韃子,不過是回光返照罷了。姑蘇有張士誠,台州有方國珍,顯然驅逐韃子的良機就在眼前。韓林兒在此立誓,哪一位元帥或是將軍能夠率先攻入大都,驅逐韃子的,那麽這首領之位,本人定當退位讓賢。若違此誓,天誅地滅!”
李霧龍的話語,頓時讓在場的所有義軍首領閃過一絲興奮。
韃子大勢已去,這已經是所有人的共識。不過為了保存各自的實力,各路義軍首領都盡量避免與韃子的主力作戰。但是韓林兒當眾立下誓言,自然讓野心勃勃者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
先入大都,不僅能獨享龐大的聲譽,更能得到大義所在。九五之位,又有誰不想坐上?
等到眾人散去,李霧龍單獨留下徐達,將懷中的《武穆遺書》交到他手中。
等徐達回到軍帳之時,朱元璋假裝無意問起,徐達不疑有他,自然如實相告。卻沒有看到,朱元璋雙眸下的陰霾。
李霧龍的承諾讓各路義軍都不再保留,全力出兵,一路上攻城掠地。特別是得到《武穆遺書》的徐達,用兵如神,連敗敵軍,最後統兵北伐,威震漠北,建立一代功業。
“末將廖永忠,奉命前來接首領入應天府。”
並沒有讓李霧龍等太久,很快,一個預料之中的人出現在濠州,出現在李霧龍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