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城外,點蒼山中,天龍寺。
其實,天龍寺的正式寺名叫作崇聖寺,但大理百姓叫慣了,都稱之為天龍寺。
放眼望去,天龍寺負蒼山,麵臨洱水,極占形勝。寺有有三座建於唐初的三塔,為天龍寺五寶之首。
段氏曆代祖先做皇帝的,往往避位為僧,都是在這天龍寺中出家,因此天龍寺便是大理皇室的家廟,於全國諸寺之中最是尊榮。寺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規模宏大,構築精麗,即是中原如五台、普陀、九華、峨嵋諸處佛門勝地的名山大寺,亦少有其比,隻是僻處南疆,其名不顯而已。
此時的牟尼堂內,劍氣縱橫,碧煙彌漫,一場武林中千載難逢的大鬥劍正在其中鬥得正酣。
大輪明王鳩摩智以一手火焰刀,以一敵五,占據了上風。除了枯榮大師一直沒有出手外,其餘四僧和保定帝各自施展出一路六脈神劍,依然無法奈何得了對方半分。
等到鳩摩智看盡了六脈神劍的招數的招數後,已經自守轉攻,五條碧煙回旋飛舞,靈動無比,嗤嗤聲響,火焰刀威勢大盛,將五人劍招上的內力都逼將回來,若是再不得援手,那麽百招之內就會敗於鳩摩智手下。
盤坐下牆角的枯榮大師任由鳩摩智的第六道碧煙一寸一寸地移近,依然不動聲色,不斷將手中的六脈神劍圖譜展開放到段譽麵前,指點後輩自觀自學這六脈神劍,既能讓劍譜多一名傳人,也沒有違背大理段氏不傳俗家子弟的祖訓。畢竟大理段氏居然有一名小輩擁有如此渾厚的內力,讓枯榮看到了六脈神劍輝煌重現的可能。
但不管是大展神威的鳩摩智,還是天龍寺內功力最為深厚的枯榮大師,都沒有發現,以目光掃過,又或是武者的氣機感應,都無法發現的身形,正倒掛在牟尼堂上那以鬆木搭成,連樹皮都不曾去掉的天然支柱上,正張開一雙眸子,將下方展露出的六脈神劍圖譜一一掃入眼簾。
隻能說李霧龍占了鳩摩智的便宜。若不是大輪明王給天龍寺帶來的壓力太大,想要瞞過天龍寺的高僧潛入到如此核心的場所,根本是難如登天。
而一邊指點段譽自學六脈神劍的枯榮,心中也在暗自感歎。
若是段延慶能夠歸於天龍寺,又何須他親自出手?縱然擊退鳩摩智,也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更何況,從枯榮第一眼看到鳩摩智時,就已經看出對方那種不達目誓不罷休的性格。日後或以吐蕃大軍威脅大理,或是暗中潛入盜竊圖譜,必然給大理國和天龍寺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使將這鎮寺之寶毀去,也決不讓大理段氏至高無上的武功落入敵手。這本祖傳的六脈神劍圖譜,恐怕是保不住了。
眼看幾名師侄已經被鳩摩智完全壓製,已經打定主意的枯榮大師反過手來,雙手拇指同時捺出,嗤嗤兩聲急響,兩著攻勢淩厲的少商劍分襲鳩摩智右胸左肩。觀摩良久的他,早就胸有成竹,有心算計下,即便是鳩摩智疾退閃避,肩頭僧衣依然迸出鮮血,顯然被劍氣所傷。
勝負已分!
集合整個大理段氏僧俗之力,才險勝鳩摩智一招半式,眾人雖然都放下心頭的擔憂,但贏得沒有絲毫光彩。
果然,鳩摩智心中不服,開啟了第二仗的較量。早就下定決心的枯榮不再遲疑,直接以一陽指的內力逼得六張圖譜焚燒起來,還虛張聲勢大舉進攻,讓鳩摩智錯過了趁機搶奪圖譜的良機。
接連受挫的鳩摩智自然萬分不甘,直接撕破了臉皮偷襲保定帝,自然惹出了段譽這個掛逼。六脈神劍劍氣縱橫,連鳩摩智都不是敵手。隻能再次使詐,出手擒住段譽,一心要將活劍譜帶到蘇州,以換取去還施水閣一覽武學的機會。
眼看鳩摩智帶走段譽,保定帝和其餘諸僧自然奮力追趕,唯有枯榮靜坐在牟尼堂不為所動,似乎對段譽被擒漠不關心。
“尊駕看了這麽久了,也是時候現身了吧?”
突然,枯榮驀然開口,頓時讓伏在木柱上的李霧龍一驚,隨即,一道奇異的氣勁無聲無息地襲來李霧龍,來勢極快又十分隱秘,等李霧龍警覺時已經近在咫尺。
李霧龍全身一震,勁力湧動間,頓時身形橫移三尺,淩空一個翻身落在枯榮麵前。
枯榮的氣勁落在木柱上,讓原本依然青綠的眼色順便變成枯黃,一陣微風吹過,外層的樹皮化作粉塵沙沙落下,露出內部已經成為焦炭的木質。
“以閣下的身手,必然不是無名之輩,何必行這鬼祟之事,貽笑大方?”
枯榮隻見對方身高不足五尺,身材瘦小,渾身上下完全遮掩在青綠色的偽裝下,根本猜不到對方的來曆。
“少陪!”
六脈神劍已經熟記在心,讓李霧龍不願多留,袖中已有一線又細又長銀絲飛出,直穿出門,搭上堂外的一株古鬆之上,銀絲一緊,頓時讓李霧龍騰空而起,直飛出牟尼堂中。
“留下吧!”
枯榮雙手拇指同時捺出,嗤嗤兩聲急響,兩道少商劍氣分襲李霧龍,即便是倏忽千裏的銀絲飛蛛,在速度上也比不過閃電般的淩厲劍氣。
李霧龍目光閃爍如寒星,右掌揮出,輕輕一引一撥,頓時讓兩道劍氣折轉而回,反殺向了枯榮。
“鬥轉星移!”
即便是燒毀圖譜時臉色都沒有半點變化的枯榮,臉色終於發生了變化。左邊紅潤如嬰兒的臉上,露出極度詫異的神色,大拇指再次捺出,將反射而來的劍氣在碰撞中消磨一空。
此時的李霧龍,身形有如被線拉著的紙鳶似的,飄落在古鬆上,那根銀絲也跟著飛出,再次落在數十丈外的古鬆,牽動李霧龍的身形落下……
枯榮並沒有追趕,雙眸望著李霧龍的身形一閃消失在視線範圍內。
“慕容龍城……鬥轉星移……”
牟尼堂中,回蕩著枯榮的低語。
其實,天龍寺的正式寺名叫作崇聖寺,但大理百姓叫慣了,都稱之為天龍寺。
放眼望去,天龍寺負蒼山,麵臨洱水,極占形勝。寺有有三座建於唐初的三塔,為天龍寺五寶之首。
段氏曆代祖先做皇帝的,往往避位為僧,都是在這天龍寺中出家,因此天龍寺便是大理皇室的家廟,於全國諸寺之中最是尊榮。寺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規模宏大,構築精麗,即是中原如五台、普陀、九華、峨嵋諸處佛門勝地的名山大寺,亦少有其比,隻是僻處南疆,其名不顯而已。
此時的牟尼堂內,劍氣縱橫,碧煙彌漫,一場武林中千載難逢的大鬥劍正在其中鬥得正酣。
大輪明王鳩摩智以一手火焰刀,以一敵五,占據了上風。除了枯榮大師一直沒有出手外,其餘四僧和保定帝各自施展出一路六脈神劍,依然無法奈何得了對方半分。
等到鳩摩智看盡了六脈神劍的招數的招數後,已經自守轉攻,五條碧煙回旋飛舞,靈動無比,嗤嗤聲響,火焰刀威勢大盛,將五人劍招上的內力都逼將回來,若是再不得援手,那麽百招之內就會敗於鳩摩智手下。
盤坐下牆角的枯榮大師任由鳩摩智的第六道碧煙一寸一寸地移近,依然不動聲色,不斷將手中的六脈神劍圖譜展開放到段譽麵前,指點後輩自觀自學這六脈神劍,既能讓劍譜多一名傳人,也沒有違背大理段氏不傳俗家子弟的祖訓。畢竟大理段氏居然有一名小輩擁有如此渾厚的內力,讓枯榮看到了六脈神劍輝煌重現的可能。
但不管是大展神威的鳩摩智,還是天龍寺內功力最為深厚的枯榮大師,都沒有發現,以目光掃過,又或是武者的氣機感應,都無法發現的身形,正倒掛在牟尼堂上那以鬆木搭成,連樹皮都不曾去掉的天然支柱上,正張開一雙眸子,將下方展露出的六脈神劍圖譜一一掃入眼簾。
隻能說李霧龍占了鳩摩智的便宜。若不是大輪明王給天龍寺帶來的壓力太大,想要瞞過天龍寺的高僧潛入到如此核心的場所,根本是難如登天。
而一邊指點段譽自學六脈神劍的枯榮,心中也在暗自感歎。
若是段延慶能夠歸於天龍寺,又何須他親自出手?縱然擊退鳩摩智,也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更何況,從枯榮第一眼看到鳩摩智時,就已經看出對方那種不達目誓不罷休的性格。日後或以吐蕃大軍威脅大理,或是暗中潛入盜竊圖譜,必然給大理國和天龍寺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使將這鎮寺之寶毀去,也決不讓大理段氏至高無上的武功落入敵手。這本祖傳的六脈神劍圖譜,恐怕是保不住了。
眼看幾名師侄已經被鳩摩智完全壓製,已經打定主意的枯榮大師反過手來,雙手拇指同時捺出,嗤嗤兩聲急響,兩著攻勢淩厲的少商劍分襲鳩摩智右胸左肩。觀摩良久的他,早就胸有成竹,有心算計下,即便是鳩摩智疾退閃避,肩頭僧衣依然迸出鮮血,顯然被劍氣所傷。
勝負已分!
集合整個大理段氏僧俗之力,才險勝鳩摩智一招半式,眾人雖然都放下心頭的擔憂,但贏得沒有絲毫光彩。
果然,鳩摩智心中不服,開啟了第二仗的較量。早就下定決心的枯榮不再遲疑,直接以一陽指的內力逼得六張圖譜焚燒起來,還虛張聲勢大舉進攻,讓鳩摩智錯過了趁機搶奪圖譜的良機。
接連受挫的鳩摩智自然萬分不甘,直接撕破了臉皮偷襲保定帝,自然惹出了段譽這個掛逼。六脈神劍劍氣縱橫,連鳩摩智都不是敵手。隻能再次使詐,出手擒住段譽,一心要將活劍譜帶到蘇州,以換取去還施水閣一覽武學的機會。
眼看鳩摩智帶走段譽,保定帝和其餘諸僧自然奮力追趕,唯有枯榮靜坐在牟尼堂不為所動,似乎對段譽被擒漠不關心。
“尊駕看了這麽久了,也是時候現身了吧?”
突然,枯榮驀然開口,頓時讓伏在木柱上的李霧龍一驚,隨即,一道奇異的氣勁無聲無息地襲來李霧龍,來勢極快又十分隱秘,等李霧龍警覺時已經近在咫尺。
李霧龍全身一震,勁力湧動間,頓時身形橫移三尺,淩空一個翻身落在枯榮麵前。
枯榮的氣勁落在木柱上,讓原本依然青綠的眼色順便變成枯黃,一陣微風吹過,外層的樹皮化作粉塵沙沙落下,露出內部已經成為焦炭的木質。
“以閣下的身手,必然不是無名之輩,何必行這鬼祟之事,貽笑大方?”
枯榮隻見對方身高不足五尺,身材瘦小,渾身上下完全遮掩在青綠色的偽裝下,根本猜不到對方的來曆。
“少陪!”
六脈神劍已經熟記在心,讓李霧龍不願多留,袖中已有一線又細又長銀絲飛出,直穿出門,搭上堂外的一株古鬆之上,銀絲一緊,頓時讓李霧龍騰空而起,直飛出牟尼堂中。
“留下吧!”
枯榮雙手拇指同時捺出,嗤嗤兩聲急響,兩道少商劍氣分襲李霧龍,即便是倏忽千裏的銀絲飛蛛,在速度上也比不過閃電般的淩厲劍氣。
李霧龍目光閃爍如寒星,右掌揮出,輕輕一引一撥,頓時讓兩道劍氣折轉而回,反殺向了枯榮。
“鬥轉星移!”
即便是燒毀圖譜時臉色都沒有半點變化的枯榮,臉色終於發生了變化。左邊紅潤如嬰兒的臉上,露出極度詫異的神色,大拇指再次捺出,將反射而來的劍氣在碰撞中消磨一空。
此時的李霧龍,身形有如被線拉著的紙鳶似的,飄落在古鬆上,那根銀絲也跟著飛出,再次落在數十丈外的古鬆,牽動李霧龍的身形落下……
枯榮並沒有追趕,雙眸望著李霧龍的身形一閃消失在視線範圍內。
“慕容龍城……鬥轉星移……”
牟尼堂中,回蕩著枯榮的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