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敬業等人有學識,有見識,而且人生的幾十年曆經各種起落,幸福、痛苦,悲傷、難過......等等都經曆過,對人生的感悟可不是安荔濃一個小姑娘能比的。
最重要的是,安荔寧自始至終都對這個時代有著疏離感。雖然安荔濃一心去融入,但在很多事情和行為上,她總會給人一種格格不入的錯覺。用村裏的大白話說,就是像飄在半空中,讓人抓不住,隻能抬頭看著。
安荔濃說的話,做的事,給大家說的一些人生大道理,總很遙遠,不接地氣。很多時候都是雞同鴨講,明明說的是‘白話’,但大家就是聽不明白。有時候會呆呆的看著安荔濃,問她是什麽意思?
安荔濃無奈加無語,然後再三解釋。
即使這樣,大家還是覺得安荔濃說的話很難懂。
而顧敬業等人則不同,他們對人生的感悟是親生經曆的,不像安荔濃多是看心裏雞湯文得來的,所以更真摯更感人。
不管是對人生還是對社會,顧敬業等人都有著獨特的講解。以為在農場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說話的方式也逐漸的鄉下化,知道怎麽樣說話才讓大家聽明白。
所以,顧敬業等人在村委會外的空地上課,村裏不少人來聽。他們講起故事來,或寓意深刻,或思想甚遠,或諷刺味十足,或能以小見大,總讓人欲罷不能。
用村裏人直白的話說就是‘聽了還想聽’。
每天下工後,大家都抓緊時間吃晚飯,然後到村委會旁的空地上等著,學習,或者聽故事。
安國邦和安四叔每天在空地上點燃幾堆艾草驅蚊,然後等著大家陸續到來。
有人拿著小木凳,有人端著飯碗,有人手裏拿著稻草編織籃子,還有人端著一個簸箕搓著艾絨,還有人一手夾著一個孩子......
顧敬業等人輪流給大家上課,講故事。
每到上課時間,已經幾十歲的大人聽著聽著就兩眼蚊圈,下巴一點一點的。等到講故事的時候,瞬間精神起來,雙眼炯炯有神。
顧敬業教大家賺錢,陳東山教大家種田,莫老太教大家一些基本的中醫小偏方......其他的老教授也選一門自己擅長的教給大家,例如曾經的機械教授教大家動手做農具。其實,他更想和安荔濃探討一下脫光機的,因為安荔濃曾經說過全自動的脫穀機,但安荔濃說完就去京市了,讓他一個人探討研究。
安國邦低聲和安四叔說話,“難怪小荔枝說這些人全都是寶,能學到十分之一都是大賺。”這些人幹農活的確不行,但有文化知識啊。
雖然人人都說學習沒用,但安四叔卻知道不管什麽時候文化都不會真的沒用。沒看現在城裏招工都需要看學曆和考試嗎?
所以說,學曆和文化還是很重要的。
否則,人家工廠招工為什麽要求初中畢業、高中畢業?
安四叔感歎一聲,“是啊。都是寶藏,隻要用心挖,就能挖到寶。”祖祖輩輩種田,卻不知道原來種田也有這麽多的學問。
“聽說,有農業大學?”安四叔看一眼四周,確定沒有人聽到他們說話。
安國邦點點頭,“有的。不過現在......”安國邦無奈搖搖頭,聲音更低了,“小荔枝說了,現在的學校學不到什麽。”安國邦看一眼正在教大家種田的陳東山,“好老師都在下麵呢。陳老師有才華,以後讓大家跟著他多學習。”
安四叔無奈,“也是。”
“希望盡快好起來。不上學,怎麽學習文化知識?”
安四叔咬咬牙,“瞎搞。”
安國邦也歎氣,“小聲些。禍從口出。”
“我知道。”安四叔看看四周,確定沒有人留意到他和安國邦的談話。
“這些人都有大才華,我們要好好學習。”
突然,傳來傻蛋恨鐵不成鋼的聲音,“爸,你怎麽能睡著?”說著在他爸的後背上用力一拍,傻蛋爸驚跳起來,“誰,誰打我。”
大家哄然一笑。
“你個小兔崽子,竟然敢打老子,我......”說著脫下腳上的拖鞋,怒氣衝衝要教育兒子。
傻蛋瞪眼,“爸,要打回家打,可不能影響別人聽課。這麽大的人了,咋能不懂事呢。”說著無奈的搖搖頭。
傻蛋爸咬牙,趕緊把鞋穿著,“回去收拾你。”然後不好意思的朝著大家笑了笑,“嗬嗬。不好意思,收拾孩子呢。嗬嗬。”
陳東山的笑了笑,繼續。雖然麵對的是一群無知文盲,但陳東山依然認真、耐心、用心,教的東西都實實在在,半點不因為上課的地點、人群而打半分折扣。
“種田要因地而異......”
傻蛋爸舉手,“陳老師,什麽意思?”
陳東山嘴角抽搐兩下,“就是說,不同的地含有的元素不同......”頓了下,換成更直白的說話,“不同的地營養不同,就要種植不同的作物。”
“有些土地看起來很肥沃,但為什麽種植的作物卻生長不好?收成也不好?這就涉及有什麽、需要什麽的問題。這塊有什麽營養?種植的作物需要什麽營養?互相對上,長勢好,收成好......如果牛頭不搭馬嘴,想要收成好?是不可能的。”
“土地的肥沃是相對而言的,就是說這片土地種稻穀更肥沃,但卻不一定會適合種辣椒......適合種紅薯、土豆,卻不一定適合種藥材。”
“一片土地含有的營養成分可能更適合種青梅,但大家卻種上桑葚,收成當然不能好......”
“因地而異,就是根據土地的營養成分而判斷它適合種什麽......沙地適合種紅薯、土豆,也適合種西瓜,但不適合種稻......”
陳東山盡量用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去表述,讓大家一聽就明白。
“山裏的地,我都去看過了,也做了分析,適合種果,根絕本地的氣候氣溫等實際,適合種荔枝、龍眼、李子,還有芒果、木瓜等等。”
石河村很適合成為水果之鄉。
唯一可惜的是交通不便利,即使種了果也運輸不出去。
石河村缺果嗎?
不缺的。
每天春末開始,就有各種水果成熟,枇杷、荔枝、龍眼、芒果等水果輪流成熟,伴隨著一起成熟的還有山裏的野果子,一直到秋末結束。
長時間的水果季,是石河村的特色。
但因為道路問題,運輸艱難,這些水果隻能成為村裏人的小零嘴。現在,清河酒坊把大部分水果變成果子酒,然後賣出去。
同樣是運輸艱難,從而增進了十倍不止的人力物力。
石河村的路已經成為了阻礙石河村發展的重要因素。
其實,相對於酒,果脯的運輸更容易一些。但村裏人做果脯的手藝一般,自己吃還好,拿來賣就總差了些味道。
在確定以‘酒’為石河村的經濟基礎前,安荔濃曾經考慮過果脯。但奈何沒有手藝。即使以前安荔濃在某度上看了n個小視頻也沒有用,因為她就是‘學廢’了,更不要說教人。
雖然安荔濃有n個製作果脯小方子,但奈何有用的不多,做出來好吃的就更少了。安荔濃也不明白,明明一樣的程序,為什麽出來的口味會相差這麽遠。
就拿芒果幹來說,不就是曬曬蒸蒸?為什麽她做出來的會像木柴一樣硬邦邦?而人家的有口感有味道?
失敗了一次又一次,安荔濃幹脆放棄掙紮了,不再提倡大家多做果脯了。現在做成果子酒,生意倒是蒸蒸日常。
但陳東山覺得就這樣放棄果脯還是有些不草率了,還可以繼續掙紮的。
畢竟,發展果脯加工作坊並不影響石河村以‘酒’為發展基礎。
陳東山看向莫老太,“大家想要學做果脯可以找莫老太。”
莫老太不僅會製藥,還會做果脯,做出來的味道很不錯。之前在農場的時候,莫老太就偷偷做果脯當生活的小甜點,在心情低落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吃一塊果脯,生活瞬間又充滿了希望。
莫老太點點頭,“可以。”
來到石河村,不需要下田種地就能吃飽穿暖,還有什麽比這更好嗎?
沒有。
為了保持這樣的生活水平,莫老太並不介意多表現自己的所能、所會。像小荔枝說的,想要過什麽樣的日子,就看你有沒有本事,願不願意付出了。
經曆過最難,現在的日子簡直就是掉進了福窩裏,莫老太很滿足。
最重要的是,安荔寧自始至終都對這個時代有著疏離感。雖然安荔濃一心去融入,但在很多事情和行為上,她總會給人一種格格不入的錯覺。用村裏的大白話說,就是像飄在半空中,讓人抓不住,隻能抬頭看著。
安荔濃說的話,做的事,給大家說的一些人生大道理,總很遙遠,不接地氣。很多時候都是雞同鴨講,明明說的是‘白話’,但大家就是聽不明白。有時候會呆呆的看著安荔濃,問她是什麽意思?
安荔濃無奈加無語,然後再三解釋。
即使這樣,大家還是覺得安荔濃說的話很難懂。
而顧敬業等人則不同,他們對人生的感悟是親生經曆的,不像安荔濃多是看心裏雞湯文得來的,所以更真摯更感人。
不管是對人生還是對社會,顧敬業等人都有著獨特的講解。以為在農場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說話的方式也逐漸的鄉下化,知道怎麽樣說話才讓大家聽明白。
所以,顧敬業等人在村委會外的空地上課,村裏不少人來聽。他們講起故事來,或寓意深刻,或思想甚遠,或諷刺味十足,或能以小見大,總讓人欲罷不能。
用村裏人直白的話說就是‘聽了還想聽’。
每天下工後,大家都抓緊時間吃晚飯,然後到村委會旁的空地上等著,學習,或者聽故事。
安國邦和安四叔每天在空地上點燃幾堆艾草驅蚊,然後等著大家陸續到來。
有人拿著小木凳,有人端著飯碗,有人手裏拿著稻草編織籃子,還有人端著一個簸箕搓著艾絨,還有人一手夾著一個孩子......
顧敬業等人輪流給大家上課,講故事。
每到上課時間,已經幾十歲的大人聽著聽著就兩眼蚊圈,下巴一點一點的。等到講故事的時候,瞬間精神起來,雙眼炯炯有神。
顧敬業教大家賺錢,陳東山教大家種田,莫老太教大家一些基本的中醫小偏方......其他的老教授也選一門自己擅長的教給大家,例如曾經的機械教授教大家動手做農具。其實,他更想和安荔濃探討一下脫光機的,因為安荔濃曾經說過全自動的脫穀機,但安荔濃說完就去京市了,讓他一個人探討研究。
安國邦低聲和安四叔說話,“難怪小荔枝說這些人全都是寶,能學到十分之一都是大賺。”這些人幹農活的確不行,但有文化知識啊。
雖然人人都說學習沒用,但安四叔卻知道不管什麽時候文化都不會真的沒用。沒看現在城裏招工都需要看學曆和考試嗎?
所以說,學曆和文化還是很重要的。
否則,人家工廠招工為什麽要求初中畢業、高中畢業?
安四叔感歎一聲,“是啊。都是寶藏,隻要用心挖,就能挖到寶。”祖祖輩輩種田,卻不知道原來種田也有這麽多的學問。
“聽說,有農業大學?”安四叔看一眼四周,確定沒有人聽到他們說話。
安國邦點點頭,“有的。不過現在......”安國邦無奈搖搖頭,聲音更低了,“小荔枝說了,現在的學校學不到什麽。”安國邦看一眼正在教大家種田的陳東山,“好老師都在下麵呢。陳老師有才華,以後讓大家跟著他多學習。”
安四叔無奈,“也是。”
“希望盡快好起來。不上學,怎麽學習文化知識?”
安四叔咬咬牙,“瞎搞。”
安國邦也歎氣,“小聲些。禍從口出。”
“我知道。”安四叔看看四周,確定沒有人留意到他和安國邦的談話。
“這些人都有大才華,我們要好好學習。”
突然,傳來傻蛋恨鐵不成鋼的聲音,“爸,你怎麽能睡著?”說著在他爸的後背上用力一拍,傻蛋爸驚跳起來,“誰,誰打我。”
大家哄然一笑。
“你個小兔崽子,竟然敢打老子,我......”說著脫下腳上的拖鞋,怒氣衝衝要教育兒子。
傻蛋瞪眼,“爸,要打回家打,可不能影響別人聽課。這麽大的人了,咋能不懂事呢。”說著無奈的搖搖頭。
傻蛋爸咬牙,趕緊把鞋穿著,“回去收拾你。”然後不好意思的朝著大家笑了笑,“嗬嗬。不好意思,收拾孩子呢。嗬嗬。”
陳東山的笑了笑,繼續。雖然麵對的是一群無知文盲,但陳東山依然認真、耐心、用心,教的東西都實實在在,半點不因為上課的地點、人群而打半分折扣。
“種田要因地而異......”
傻蛋爸舉手,“陳老師,什麽意思?”
陳東山嘴角抽搐兩下,“就是說,不同的地含有的元素不同......”頓了下,換成更直白的說話,“不同的地營養不同,就要種植不同的作物。”
“有些土地看起來很肥沃,但為什麽種植的作物卻生長不好?收成也不好?這就涉及有什麽、需要什麽的問題。這塊有什麽營養?種植的作物需要什麽營養?互相對上,長勢好,收成好......如果牛頭不搭馬嘴,想要收成好?是不可能的。”
“土地的肥沃是相對而言的,就是說這片土地種稻穀更肥沃,但卻不一定會適合種辣椒......適合種紅薯、土豆,卻不一定適合種藥材。”
“一片土地含有的營養成分可能更適合種青梅,但大家卻種上桑葚,收成當然不能好......”
“因地而異,就是根據土地的營養成分而判斷它適合種什麽......沙地適合種紅薯、土豆,也適合種西瓜,但不適合種稻......”
陳東山盡量用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去表述,讓大家一聽就明白。
“山裏的地,我都去看過了,也做了分析,適合種果,根絕本地的氣候氣溫等實際,適合種荔枝、龍眼、李子,還有芒果、木瓜等等。”
石河村很適合成為水果之鄉。
唯一可惜的是交通不便利,即使種了果也運輸不出去。
石河村缺果嗎?
不缺的。
每天春末開始,就有各種水果成熟,枇杷、荔枝、龍眼、芒果等水果輪流成熟,伴隨著一起成熟的還有山裏的野果子,一直到秋末結束。
長時間的水果季,是石河村的特色。
但因為道路問題,運輸艱難,這些水果隻能成為村裏人的小零嘴。現在,清河酒坊把大部分水果變成果子酒,然後賣出去。
同樣是運輸艱難,從而增進了十倍不止的人力物力。
石河村的路已經成為了阻礙石河村發展的重要因素。
其實,相對於酒,果脯的運輸更容易一些。但村裏人做果脯的手藝一般,自己吃還好,拿來賣就總差了些味道。
在確定以‘酒’為石河村的經濟基礎前,安荔濃曾經考慮過果脯。但奈何沒有手藝。即使以前安荔濃在某度上看了n個小視頻也沒有用,因為她就是‘學廢’了,更不要說教人。
雖然安荔濃有n個製作果脯小方子,但奈何有用的不多,做出來好吃的就更少了。安荔濃也不明白,明明一樣的程序,為什麽出來的口味會相差這麽遠。
就拿芒果幹來說,不就是曬曬蒸蒸?為什麽她做出來的會像木柴一樣硬邦邦?而人家的有口感有味道?
失敗了一次又一次,安荔濃幹脆放棄掙紮了,不再提倡大家多做果脯了。現在做成果子酒,生意倒是蒸蒸日常。
但陳東山覺得就這樣放棄果脯還是有些不草率了,還可以繼續掙紮的。
畢竟,發展果脯加工作坊並不影響石河村以‘酒’為發展基礎。
陳東山看向莫老太,“大家想要學做果脯可以找莫老太。”
莫老太不僅會製藥,還會做果脯,做出來的味道很不錯。之前在農場的時候,莫老太就偷偷做果脯當生活的小甜點,在心情低落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吃一塊果脯,生活瞬間又充滿了希望。
莫老太點點頭,“可以。”
來到石河村,不需要下田種地就能吃飽穿暖,還有什麽比這更好嗎?
沒有。
為了保持這樣的生活水平,莫老太並不介意多表現自己的所能、所會。像小荔枝說的,想要過什麽樣的日子,就看你有沒有本事,願不願意付出了。
經曆過最難,現在的日子簡直就是掉進了福窩裏,莫老太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