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荔枝,在寫什麽?”
在外麵忙忙碌碌,回到家也不得空閑。明明是個小孩子,卻比大人還要忙。不過,想到最近寄回石河村的錢,又覺得忙也值得。
世界上,沒有什麽是可以不勞而獲的,想要收獲就要付出。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有收獲。
多少人在妒忌石河村清河酒賺錢?
隻要不眼盲心瞎都能看出石河村賺錢了。一批批的酒,一批批的肉和菜送到京市來,然後賣掉。
供銷社領導妒忌得眼睛都紅了。
也幸好石河村清河酒的爆銷沒有影響到供銷社的日常工作,更沒有觸及供銷社領導的利益,否則眼一紅心一黑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事呢。
眼看著石河村清河酒的促銷穩定了下來,安荔濃又開始磨拳擦擦。一看安荔濃一臉躍躍欲試的模樣,顧敬業就知道她想要搞事情。
顧敬業手裏拿著書,看一眼正埋頭寫著什麽的安荔濃,“小年輕,有時間就多出去走走。”不要一天到晚忙不停。
年輕的時候不輕鬆,等長大了,想輕鬆也沒有機會了。因為壓在肩膀上的擔子會越來越重,責任也會隨著年紀而增加。
安荔濃抬頭看一眼悠閑自在的顧敬業,沒有說話繼續寫寫畫畫。
忙著呢。
沒有時間聊天。
主要是安荔濃不是能一心二用的人,就怕開口說話後會打亂現有的思路。被打斷了打亂了的思路,可能就再也接不上。
腦海裏醞釀的東西,可能會瞬間消失無影。
所以,做事,安荔濃更喜歡一心一意。
顧敬業也不在意安荔濃的沉默,習慣了,然後坐下來看書。
吃過晚飯後,顧敬業習慣看會書。
這些書是安荔濃找趙平要來的,為石河村人要的。這些書,安荔濃統統是要帶回石河村去,豐富大家精神文明的。
在去鄉下之前,顧敬業很喜歡看書,每天不管多忙都必定會抽一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看會書。
用看書來放鬆,說的就是顧敬業。
不管多累不管多困,隻要看到喜歡的書,他就覺得輕鬆然後精神百倍。
書,是他的精神食糧。
但下鄉後,書籍沒有了,報紙也沒有了。
當然,即使有書也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看。每天下田種地,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哪裏還有力氣看書?
物質文明都得不到滿足,還要什麽精神食糧?
在餓肚子的時候,想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不是有沒有書。一晃,多年過去,竟然也習慣了沒有書沒有報紙的日子。
到了石河村後,不需要下田種地了,書蟲又上頭了。
饞書了。
即使是小學的課本即使是已經過期的報紙,顧敬業也看得入神,看的津津有味。安荔濃和安國邦從清河鎮從省城帶回的過期報紙,被顧敬業翻看了一遍又一遍。
精神生活實在太匱乏了,一張小紙片都能讓他激動難耐。
工作沒有,家產被奪,家人四散天涯,顧敬業不恨。
顧敬業恨的是,他珍藏著的書籍被毀,其中有很多是有錢難買的孤本、古董。他就那樣眼睜睜的看著它們被付之一炬,無能為力。
每每午夜夢回,顧敬業都為曾經被毀的書籍痛心,痛得喘不過氣,痛不欲生。
回到京市,顧敬業第一時間就是逛書店,然後讓他失望了。
很多很多曾經很喜歡的書不是‘沒有’,就是‘不能賣’,要麽就是‘你怎麽能看這樣的書?’......
問得越多,心裏的失望就越重。
但是,能怎麽辦?
剩下的隻有無盡的歎氣和希冀。
後來,安荔濃找趙平要了一批書,這些書涉及到各個方麵,有些還是外麵買不到的好書。顧敬業煩躁的心瞬間就安靜了下來。
心情不好了,看看書。
抑鬱了,難過了,煩躁浮躁了,看看書。
書,能撫平歲月留下的傷口。
書,能讓人重燃希望。
顧敬業有又愛上了看書,一天不看,就渾身不得勁。
聽說安荔濃要把這些書帶回石河村,顧敬業有些意外,然後又覺得浪費。在石河村,有幾個人能看懂這些書?能看懂多少?
石河村現在的整體文化水平......可能,侮辱了‘水平’兩個字。
在安荔濃到石河村之前,會寫自己名字的人可能還不占全村人數的二分之一。這兩年,安荔濃和安國邦重視教育重視,帶著村裏的大人小孩一起重視學習,會認字寫字的人越來越多。
但也僅限於一些日常生活用字。
這些內容深奧的書籍,壓根就看不懂,也不想看。
顧敬業給村裏人上課,村裏人常問的一句話是‘學這些有什麽用?’在大家心裏,有用的就學,沒用的就不用學了。
時間寶貴,不願意浪費時間。
與其學一些沒用的,還不如多上工爭工分,或者多花時間去學一些有用的。例如跟著陳東山學種地,跟著莫老太學辨認草藥,這些都是能輕易看到好處的知識。
因為一眼就能看到好處,所以跟著莫老太學辨認草藥的人最多。不管男女老少,都願意跟著莫老太學辨認草藥,種草藥......
跟著顧敬業學做生意?
不好意思,現在不讓個人做生意。
幫村集體做生意?
不好意思,自覺沒有本事。
再說,與其學什麽集體生意,還不如為家裏多薅兩把艾草多搓幾斤艾絨。
相對於村集體,大家更願意為自己的小家努力。
因為見識少,眼界限製,村裏人看不了太遠的地方和利益,隻能看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隻願意為了眼前的利益努力。
錯了嗎?
沒有。
不過是環境所限。
所以,顧敬業真心建議安荔濃找一些通俗易懂的書籍送回去。例如農業方麵、畜牧業、漁業等等一類的專業書籍,有圖又講解,一看就懂。
又例如一些適合小學初中學生的讀物,豐富學生的業餘精神文明。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鄉下孩子和城裏孩子的差距都是明顯的,特別是在見識這一塊。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多出去走走看看,能看闊一個人的眼界和心胸。
但現實是,走走不容易,看看不容易。既然不能出去走走看看,那就多看書,通過書籍了解外麵的世界。
書籍,不僅通古今,還能讓人更加全麵詳細的認識世界。
沒有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所以顧敬業建議安荔濃多找些適合石河村人看的書,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開闊眼界,開闊心胸。
石河村人的眼界還是太狹隘了。
至於心胸?
人在窮的時候,就會特別計較得失,因為擁有得少了。等生活富裕了,誰還願意為了一把蔥一根蘿卜而吵吵鬧鬧斤斤計較?
安荔濃放下筆,揉揉手,“已經讓趙爺爺幫忙找了。”
不僅有適合小學、初中的課餘讀物,還有適合高中學生的書。特別是高中的課本,安荔濃就要了好幾套。
安荔濃要讓石河村的人提前準備起來,希望到高考的時候‘笨鳥先飛’能一鳴驚人。
為了高考,安荔濃還找來了小說裏常出現的《數理化叢書》,還有很多適合高考的書籍,為高考時刻準備著。
“嗯。這就好。”
顧敬業一邊看書一邊悠閑的喝著從石河村帶來的大麥茶,要是燈光能再亮一些就好了。
京市的郊外已經通電,不過大家用的都是小瓦數的燈泡,暗黃的燈光再加上暗黃的牆壁,視線就更加的暗了。
灰暗灰暗的,就像現在的生活一樣。
沉悶,沉悶的。
讓人看不到希望,讓人覺得生活沒趣。
其實,在這樣的燈光下看書會影響視力。但是,白天太忙,抽不出時間來看書。
顧敬業白天忙什麽?
忙著登記預定呢。
需要預定肉和菜的單位和工廠就找顧敬業登記。價格、運輸等等問題都需要雙方商量、討論,最後確定。
還有送貨的時間等也需要再三和石河村確認,免得這邊剛下單,石河村那邊已經沒有貨了。沒辦法,石河村的肉和菜太受歡迎了,根本就不夠賣。或者說這個時代的肉和菜太過稀缺。
以前隻在年底殺豬的石河村,為了賣臘肉,現在是隔幾天或者十幾天就要殺一批,然後做成臘肉出售。
養一批,殺一批,循環著。當然,養豬的速度肯定跟不上殺豬的速度。豬的成長周期太長了,一隻豬從豬崽到大豬,需要一年的時間,最少也要八個月。
所以,安荔濃建議安國邦多養鴨。
相對於豬,鴨子的成長皺起要更短一些。
如果飼料足夠,一隻鴨子從小黃鴨到大鴨隻需要三四個月,而且還有鴨蛋。鴨蛋能製成鹹蛋,一樣能賣出好價錢。
所以,安荔濃和顧敬業都建議石河村所養鴨養雞。
鴨,可以放養在魚塘和水庫;雞,可以放養在果園。
不管豬肉、鴨肉、雞肉,都是肉。
前天,安荔濃還收到安國邦讓人隨酒一起送來的臘鴨,足足有一千多隻。聽說是安國邦用挖掘機從勝利農場換來的,被安荔濃在京市轉手,為了石河村換會了不少的好東西。
安荔濃知道,這是顧敬業提醒安國邦的,可以用村裏的推土機、挖掘機等機械去勝利農場或者別的村換肉和菜。
這段時間,顧敬業和安國邦沒少通電話。但因為石河村沒有電話,還是耽誤了不少事,增加了不少的麻煩。
一來一往,浪費了不少時間。
但收獲是喜人的。
安荔濃和顧敬業用石河村的肉和菜換回了一批瑕疵布料,一批走線不太好的衣服,還有一批染色有問題的涼鞋,大大地豐富了石河村的物質。
其中最讓安荔濃高興的是,還有一批暖水壺和十幾輛自行車。
石河村人富裕了,需要自行車的人家也多了。不需要票,不需要錢,隻要扣工分就好,村裏不少人家都想要一輛。
安荔濃和顧敬業換來的十幾輛自行車,本以為村裏要不了這麽多,能分出一些換給附近村的人。
沒想到,安國邦竟然還打電話過來,讓安荔濃再找幾輛。
“不夠分啊。大家都想要。”
安國邦也沒想到村裏人的購買力這麽強。安荔濃寄回去的布料、衣服、涼鞋統統被村裏人瓜分了,不要票不要錢,誰不要誰是傻子,隻恨不得有更多。
以前十幾年買的東西加起來應該也沒有這一個月買的多。
現在的自行車就相當於後世的寶馬了,安荔濃很意外,石河村竟然有這麽多人家能買得起寶馬,開得起寶馬?
現實就是,她小看了石河村的購買力。
突然的覺得自己很牛逼,怎麽辦?安荔濃真的覺得自己很能幹。她來石河村三年不到的時間,不僅讓石河村人吃飽穿暖還讓大家都開上了‘寶馬車’。
驕傲得想要原地轉圈圈。
石河村能有今天,雖然不全是她折騰出來的‘功勞’,但也還是有一點點功勞的。
村裏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安荔濃當然高興,然後又和自行車公司合作,換了十幾輛自行車。
不過,這次,安荔濃沒有用肉來換,而是用幾張圖紙。
現在的自行車為了實用,大部分都是二八杠的,不僅高還重,並不是很適合女人。而且,現在的自行車胎都需要打氣,也容易被紮。
安荔濃覺得後世共享單車的款式就很好看,很適合女性上班和孩子上學。不過,對於現實社會來說,這種單車應該沒有太多的市場。
很少有人舍得花錢買輛車來隻給女人上班或者孩子上學用,不劃算。所以,安荔濃的心思著重放在輪胎上。
還有電動單車上。
使用儲電池,做成電動單車......
“摩托車?”安荔濃畫著電動單車的圖紙,腦海裏浮現的缺是摩托車。
一不做二不休。
安荔濃幹脆把摩托車的拆解圖一起給了自行車廠。不管有用沒用,安荔濃把厚厚的一疊圖紙送給了自行車廠,然後換了一批自行車回石河村。
至於自行車廠用不用那些圖紙,怎麽用?安荔濃不問,事不關己。
相對於自行車,安荔濃更關心她的清河酒。經過這次的宣傳,石河村清河酒可以算是切切實實的家喻戶曉了。
隨著清河酒的熱銷,供銷社的櫃台已經裝不下安荔濃的野心了。
安荔濃迫切的想要一個正規的銷售門市部,專賣石河村特產,酒、肉、菜還有艾絨、艾貼和各種花茶等等。
但是,如何把門市部這個野望落實?
安荔濃暫時沒有主意。
在外麵忙忙碌碌,回到家也不得空閑。明明是個小孩子,卻比大人還要忙。不過,想到最近寄回石河村的錢,又覺得忙也值得。
世界上,沒有什麽是可以不勞而獲的,想要收獲就要付出。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有收獲。
多少人在妒忌石河村清河酒賺錢?
隻要不眼盲心瞎都能看出石河村賺錢了。一批批的酒,一批批的肉和菜送到京市來,然後賣掉。
供銷社領導妒忌得眼睛都紅了。
也幸好石河村清河酒的爆銷沒有影響到供銷社的日常工作,更沒有觸及供銷社領導的利益,否則眼一紅心一黑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事呢。
眼看著石河村清河酒的促銷穩定了下來,安荔濃又開始磨拳擦擦。一看安荔濃一臉躍躍欲試的模樣,顧敬業就知道她想要搞事情。
顧敬業手裏拿著書,看一眼正埋頭寫著什麽的安荔濃,“小年輕,有時間就多出去走走。”不要一天到晚忙不停。
年輕的時候不輕鬆,等長大了,想輕鬆也沒有機會了。因為壓在肩膀上的擔子會越來越重,責任也會隨著年紀而增加。
安荔濃抬頭看一眼悠閑自在的顧敬業,沒有說話繼續寫寫畫畫。
忙著呢。
沒有時間聊天。
主要是安荔濃不是能一心二用的人,就怕開口說話後會打亂現有的思路。被打斷了打亂了的思路,可能就再也接不上。
腦海裏醞釀的東西,可能會瞬間消失無影。
所以,做事,安荔濃更喜歡一心一意。
顧敬業也不在意安荔濃的沉默,習慣了,然後坐下來看書。
吃過晚飯後,顧敬業習慣看會書。
這些書是安荔濃找趙平要來的,為石河村人要的。這些書,安荔濃統統是要帶回石河村去,豐富大家精神文明的。
在去鄉下之前,顧敬業很喜歡看書,每天不管多忙都必定會抽一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看會書。
用看書來放鬆,說的就是顧敬業。
不管多累不管多困,隻要看到喜歡的書,他就覺得輕鬆然後精神百倍。
書,是他的精神食糧。
但下鄉後,書籍沒有了,報紙也沒有了。
當然,即使有書也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看。每天下田種地,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哪裏還有力氣看書?
物質文明都得不到滿足,還要什麽精神食糧?
在餓肚子的時候,想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不是有沒有書。一晃,多年過去,竟然也習慣了沒有書沒有報紙的日子。
到了石河村後,不需要下田種地了,書蟲又上頭了。
饞書了。
即使是小學的課本即使是已經過期的報紙,顧敬業也看得入神,看的津津有味。安荔濃和安國邦從清河鎮從省城帶回的過期報紙,被顧敬業翻看了一遍又一遍。
精神生活實在太匱乏了,一張小紙片都能讓他激動難耐。
工作沒有,家產被奪,家人四散天涯,顧敬業不恨。
顧敬業恨的是,他珍藏著的書籍被毀,其中有很多是有錢難買的孤本、古董。他就那樣眼睜睜的看著它們被付之一炬,無能為力。
每每午夜夢回,顧敬業都為曾經被毀的書籍痛心,痛得喘不過氣,痛不欲生。
回到京市,顧敬業第一時間就是逛書店,然後讓他失望了。
很多很多曾經很喜歡的書不是‘沒有’,就是‘不能賣’,要麽就是‘你怎麽能看這樣的書?’......
問得越多,心裏的失望就越重。
但是,能怎麽辦?
剩下的隻有無盡的歎氣和希冀。
後來,安荔濃找趙平要了一批書,這些書涉及到各個方麵,有些還是外麵買不到的好書。顧敬業煩躁的心瞬間就安靜了下來。
心情不好了,看看書。
抑鬱了,難過了,煩躁浮躁了,看看書。
書,能撫平歲月留下的傷口。
書,能讓人重燃希望。
顧敬業有又愛上了看書,一天不看,就渾身不得勁。
聽說安荔濃要把這些書帶回石河村,顧敬業有些意外,然後又覺得浪費。在石河村,有幾個人能看懂這些書?能看懂多少?
石河村現在的整體文化水平......可能,侮辱了‘水平’兩個字。
在安荔濃到石河村之前,會寫自己名字的人可能還不占全村人數的二分之一。這兩年,安荔濃和安國邦重視教育重視,帶著村裏的大人小孩一起重視學習,會認字寫字的人越來越多。
但也僅限於一些日常生活用字。
這些內容深奧的書籍,壓根就看不懂,也不想看。
顧敬業給村裏人上課,村裏人常問的一句話是‘學這些有什麽用?’在大家心裏,有用的就學,沒用的就不用學了。
時間寶貴,不願意浪費時間。
與其學一些沒用的,還不如多上工爭工分,或者多花時間去學一些有用的。例如跟著陳東山學種地,跟著莫老太學辨認草藥,這些都是能輕易看到好處的知識。
因為一眼就能看到好處,所以跟著莫老太學辨認草藥的人最多。不管男女老少,都願意跟著莫老太學辨認草藥,種草藥......
跟著顧敬業學做生意?
不好意思,現在不讓個人做生意。
幫村集體做生意?
不好意思,自覺沒有本事。
再說,與其學什麽集體生意,還不如為家裏多薅兩把艾草多搓幾斤艾絨。
相對於村集體,大家更願意為自己的小家努力。
因為見識少,眼界限製,村裏人看不了太遠的地方和利益,隻能看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隻願意為了眼前的利益努力。
錯了嗎?
沒有。
不過是環境所限。
所以,顧敬業真心建議安荔濃找一些通俗易懂的書籍送回去。例如農業方麵、畜牧業、漁業等等一類的專業書籍,有圖又講解,一看就懂。
又例如一些適合小學初中學生的讀物,豐富學生的業餘精神文明。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鄉下孩子和城裏孩子的差距都是明顯的,特別是在見識這一塊。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多出去走走看看,能看闊一個人的眼界和心胸。
但現實是,走走不容易,看看不容易。既然不能出去走走看看,那就多看書,通過書籍了解外麵的世界。
書籍,不僅通古今,還能讓人更加全麵詳細的認識世界。
沒有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所以顧敬業建議安荔濃多找些適合石河村人看的書,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開闊眼界,開闊心胸。
石河村人的眼界還是太狹隘了。
至於心胸?
人在窮的時候,就會特別計較得失,因為擁有得少了。等生活富裕了,誰還願意為了一把蔥一根蘿卜而吵吵鬧鬧斤斤計較?
安荔濃放下筆,揉揉手,“已經讓趙爺爺幫忙找了。”
不僅有適合小學、初中的課餘讀物,還有適合高中學生的書。特別是高中的課本,安荔濃就要了好幾套。
安荔濃要讓石河村的人提前準備起來,希望到高考的時候‘笨鳥先飛’能一鳴驚人。
為了高考,安荔濃還找來了小說裏常出現的《數理化叢書》,還有很多適合高考的書籍,為高考時刻準備著。
“嗯。這就好。”
顧敬業一邊看書一邊悠閑的喝著從石河村帶來的大麥茶,要是燈光能再亮一些就好了。
京市的郊外已經通電,不過大家用的都是小瓦數的燈泡,暗黃的燈光再加上暗黃的牆壁,視線就更加的暗了。
灰暗灰暗的,就像現在的生活一樣。
沉悶,沉悶的。
讓人看不到希望,讓人覺得生活沒趣。
其實,在這樣的燈光下看書會影響視力。但是,白天太忙,抽不出時間來看書。
顧敬業白天忙什麽?
忙著登記預定呢。
需要預定肉和菜的單位和工廠就找顧敬業登記。價格、運輸等等問題都需要雙方商量、討論,最後確定。
還有送貨的時間等也需要再三和石河村確認,免得這邊剛下單,石河村那邊已經沒有貨了。沒辦法,石河村的肉和菜太受歡迎了,根本就不夠賣。或者說這個時代的肉和菜太過稀缺。
以前隻在年底殺豬的石河村,為了賣臘肉,現在是隔幾天或者十幾天就要殺一批,然後做成臘肉出售。
養一批,殺一批,循環著。當然,養豬的速度肯定跟不上殺豬的速度。豬的成長周期太長了,一隻豬從豬崽到大豬,需要一年的時間,最少也要八個月。
所以,安荔濃建議安國邦多養鴨。
相對於豬,鴨子的成長皺起要更短一些。
如果飼料足夠,一隻鴨子從小黃鴨到大鴨隻需要三四個月,而且還有鴨蛋。鴨蛋能製成鹹蛋,一樣能賣出好價錢。
所以,安荔濃和顧敬業都建議石河村所養鴨養雞。
鴨,可以放養在魚塘和水庫;雞,可以放養在果園。
不管豬肉、鴨肉、雞肉,都是肉。
前天,安荔濃還收到安國邦讓人隨酒一起送來的臘鴨,足足有一千多隻。聽說是安國邦用挖掘機從勝利農場換來的,被安荔濃在京市轉手,為了石河村換會了不少的好東西。
安荔濃知道,這是顧敬業提醒安國邦的,可以用村裏的推土機、挖掘機等機械去勝利農場或者別的村換肉和菜。
這段時間,顧敬業和安國邦沒少通電話。但因為石河村沒有電話,還是耽誤了不少事,增加了不少的麻煩。
一來一往,浪費了不少時間。
但收獲是喜人的。
安荔濃和顧敬業用石河村的肉和菜換回了一批瑕疵布料,一批走線不太好的衣服,還有一批染色有問題的涼鞋,大大地豐富了石河村的物質。
其中最讓安荔濃高興的是,還有一批暖水壺和十幾輛自行車。
石河村人富裕了,需要自行車的人家也多了。不需要票,不需要錢,隻要扣工分就好,村裏不少人家都想要一輛。
安荔濃和顧敬業換來的十幾輛自行車,本以為村裏要不了這麽多,能分出一些換給附近村的人。
沒想到,安國邦竟然還打電話過來,讓安荔濃再找幾輛。
“不夠分啊。大家都想要。”
安國邦也沒想到村裏人的購買力這麽強。安荔濃寄回去的布料、衣服、涼鞋統統被村裏人瓜分了,不要票不要錢,誰不要誰是傻子,隻恨不得有更多。
以前十幾年買的東西加起來應該也沒有這一個月買的多。
現在的自行車就相當於後世的寶馬了,安荔濃很意外,石河村竟然有這麽多人家能買得起寶馬,開得起寶馬?
現實就是,她小看了石河村的購買力。
突然的覺得自己很牛逼,怎麽辦?安荔濃真的覺得自己很能幹。她來石河村三年不到的時間,不僅讓石河村人吃飽穿暖還讓大家都開上了‘寶馬車’。
驕傲得想要原地轉圈圈。
石河村能有今天,雖然不全是她折騰出來的‘功勞’,但也還是有一點點功勞的。
村裏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安荔濃當然高興,然後又和自行車公司合作,換了十幾輛自行車。
不過,這次,安荔濃沒有用肉來換,而是用幾張圖紙。
現在的自行車為了實用,大部分都是二八杠的,不僅高還重,並不是很適合女人。而且,現在的自行車胎都需要打氣,也容易被紮。
安荔濃覺得後世共享單車的款式就很好看,很適合女性上班和孩子上學。不過,對於現實社會來說,這種單車應該沒有太多的市場。
很少有人舍得花錢買輛車來隻給女人上班或者孩子上學用,不劃算。所以,安荔濃的心思著重放在輪胎上。
還有電動單車上。
使用儲電池,做成電動單車......
“摩托車?”安荔濃畫著電動單車的圖紙,腦海裏浮現的缺是摩托車。
一不做二不休。
安荔濃幹脆把摩托車的拆解圖一起給了自行車廠。不管有用沒用,安荔濃把厚厚的一疊圖紙送給了自行車廠,然後換了一批自行車回石河村。
至於自行車廠用不用那些圖紙,怎麽用?安荔濃不問,事不關己。
相對於自行車,安荔濃更關心她的清河酒。經過這次的宣傳,石河村清河酒可以算是切切實實的家喻戶曉了。
隨著清河酒的熱銷,供銷社的櫃台已經裝不下安荔濃的野心了。
安荔濃迫切的想要一個正規的銷售門市部,專賣石河村特產,酒、肉、菜還有艾絨、艾貼和各種花茶等等。
但是,如何把門市部這個野望落實?
安荔濃暫時沒有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