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送離
歲月真的是一個無情的劊子手,刀刃上沒有昨天,亦看不到明天。一個旺盛的青春任由你如何揮霍,時光依舊那麽牢固得不肯坍塌。一個蒼翠年華走到尾聲的人,任你如何小心翼翼,依舊守不住半寸光陰。做一個簡單的人,讓思想一貧如洗,或許會少許多沒必要的煩惱。要麽則做一個思想深邃的人,可以容納世間萬象,在任何風雲麵前都可以淡定從容。
人生存於世,所求的真的不多,不過是浪跡江湖混口飯吃,得過且過。年輕時候,或許還會對生活充滿幻想和期待,想象自己將來會是一個富有的人,擁有人間最純美的情感,住在自己夢想的房子裏,和至愛的人幸福地過一生。當你真正置身於世俗的濁浪中,發覺世界一切都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你無數次地遷就生活,直到最後一點原則也會消磨殆盡。往日橫刀而死的決心已不知在何時蕩然無存,當歲月的洪荒將一顆飽滿的心淹沒,你是否還會期待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幸福?
都說五十知天命,才會開始憂慮光陰將人拋閃得太快,可剛過而立的蘇曼殊已經不再那麽鋒芒畢露。一個人憑著手心的紋路,就可以預測到命運的走向,好比那些稱骨相麵的江湖術士,他們並非真有通天的本領能夠知曉過去將來,隻是他們提前參悟了宿命的玄機,把握了生老病死的規律,所以才可以如此冠冕堂皇地向世人討要銀兩。蘇曼殊自知悟性比凡人要高,才識姑且不說,他好歹在寺廟裏做過和尚,拚湊在一起也有幾年光陰。他雖然沒有知曉過去未來的本領,卻對自己的命運有著強烈的預感,就像那些圓寂的高僧可以預知到自己活不過明天。
有些人穿好衣服,和前緣一筆勾銷,安靜地等待一場岑寂的死亡。有些人整裝待發,聽命於生活的安排,開始一段漫長的人生旅程。離開這世界的人,走的時候記得放一把火,燒光留存於世的所有記憶。活著的人就和塵埃一起顛沛,在城市的角落行走,在時光的縫隙飄飛,直到有一天,持一把利刃刺向自己的心髒。
1917年的二月,34歲的蘇曼殊居住在杭州西湖。西湖是世俗人夢中的天堂,許多孤獨旅人看到這一片美麗如畫的湖光山色,都想沉落湖中,和過往曆史做一次愉悅的交談。是的,應該是愉悅的,因了湖水的智性和溫柔,跌進湖中你的思想就會隨之翻騰。澄澈的水濾去你的疲累,滋養你龜裂的靈魂,在世俗中也許你是個吝嗇的人,從不肯輕易割舍自己的利益,但此刻你卻願意為湖水奉獻出一切,包括最珍貴的生命。
蘇曼殊自問是一個不輕言生死的人,他覺得唯有活著才可以做對生命有意義的事。他所做的一切,比如革命,比如繪畫,比如寫詩,哪怕是參禪、戀愛,都是為了證實生命的存在,不僅是簡單地存在,而是鮮活生動地存在著。可當他看到一湖澄淨的水,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同那些根植在湖中的蓮荷一樣,做著至死不渝的沉淪。做一株鏡湖裏招搖的水草,遠比做紅塵中的人更快活,沒有喜怒哀樂,沒有生老病死。也許日子單調無味,卻可以看著往來的行人在這裏醞釀聚散離合的故事,還可以拾撿他們遺落在這兒的夢。
隻有蘇曼殊自己知道,他和西湖的緣分到底有多深,隻是還沒有到交付一切的時候。三月,細柳抽芽、桃樹開花的時節,他從杭州返回到上海,春申江上遇見了鄧家彥和邵元衝,撰《送鄧邵二君序》贈之。人生離合有定,今天的相逢就是明日的離別,聚時無大喜,別時亦無大悲。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情誼也許無須時刻在一起,隻要知道彼此都安好,縱是天涯一方又如何。偶然相聚,彼此將冰心擲入玉壺,在一盞茶中靜靜相看。而後繼續飄零,你飛揚跋扈,我至死平淡。
蘇曼殊的身體越來越不及往日,雖是姹紫嫣紅的春天,可他感覺自己就像秋葉一樣需要落葉歸根。一入紅塵三十四載,他有過根嗎?他一直就是水上浮萍、雲中孤雁,何曾有過真正的根。5歲之前在日本,和養母河合仙在一起,溫暖舒適,卻尚不知人事。自從6歲跟隨父親回到廣州老家,他就再也沒有過真正的安穩,受盡屈辱,逃進寺廟,才有了袈裟披身的際遇。身逢亂世,又有一顆愛國之心,用血淚書寫傳奇人生。蘇曼殊偏又生性多情,一路上離離散散,阡陌縱橫,傷人傷己。他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僧人,所以寺院不是他永遠的家,又並非是一個世俗中的男子,沒有哪個女人是他最後的歸宿。
蘇曼殊開始深切地想念日本的養母,這是紅塵中唯一一個甘願一生給他溫暖的人。佛祖曾許諾,佛門永遠為他敞開,隻要他放得下一切。可蘇曼殊始終貪戀人間的暖意,在這人間四月天,他要把自己所有的春天都留給櫻花,在情感上不能始終如一地鍾情於一個女子,隻好對櫻花一往情深。真心也好,借口也罷,至少蘇曼殊想念養母的心日月可鑒。他坐在駛向東瀛島國的船上,這一次的大海無比安靜,沒有什麽風,藍色的天空堆聚著潔白的雲朵。蘇曼殊記得很清楚,有九隻海鷗打頭頂掠過,他不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隻是覺得他必須記住今日的一切。
倦鳥回巢,離人歸家,這是他抵達日本橫濱,見到河合仙時的第一感覺。母子重聚,一個被歲月老去紅顏,一個被光陰消磨了鬥誌,欣喜萬分之餘,又忍不住熱淚縱橫。作為一個母親,河合仙隻希望這個漂遊的浪子有一天可以穩定下來,可以平安幸福,其餘的別無所求。而蘇曼殊則希望這位善良的母親健康長壽,頤養天年。走過風雨塵世,他們都破碎過,受傷過,也虛偽過,隻是母子天性,他們之間的情感一直那麽真實,那麽美好。世界上隻有一種情感,不需要修飾,不需要排演,那就是親情。
無論河合仙是親母還是養母,蘇曼殊都把她當作生命裏的至親之人。永遠記得感冒時,那一碗冒著熱氣的薑茶所帶來的熨帖心靈的溫暖;記得下雨天,她帶病送來的那把油紙傘;記得離別的那天,她站在渡口,久久不肯轉身離去的孤影。世間也隻有這種愛甘心付出,不圖回報。那麽多的過去,就像在生命中打了個盹兒,醒來之後,夢境依舊模糊。這就是人生,美好的人事總是一閃而過,悲哀的事物卻久久徘徊不去。
蘇曼殊在日本短短兩個月,陪同養母遊曆了一番,便啟程回上海。離開的那一天,蘇曼殊沒有讓養母送行,他害怕淚眼相看,不想泣不成聲。他不知道這會是自己一生中最後一次離開日本,從此,他再也沒能回來。這個被當作故鄉的地方,用紛飛的落櫻為他淡淡送離。而他卻什麽也沒有留下,一滴眼淚、一個回眸、一聲歎息都沒有。
在蘇曼殊的心裏,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預感和悲情。最後一次看著華發蒼顏的母親,他想對她說一句話:“若我離去,從此不再歸來,你一定不要傷悲。”但終究沒有說出口,這樣淒涼地訣別,他不忍。
歲月真的是一個無情的劊子手,刀刃上沒有昨天,亦看不到明天。一個旺盛的青春任由你如何揮霍,時光依舊那麽牢固得不肯坍塌。一個蒼翠年華走到尾聲的人,任你如何小心翼翼,依舊守不住半寸光陰。做一個簡單的人,讓思想一貧如洗,或許會少許多沒必要的煩惱。要麽則做一個思想深邃的人,可以容納世間萬象,在任何風雲麵前都可以淡定從容。
人生存於世,所求的真的不多,不過是浪跡江湖混口飯吃,得過且過。年輕時候,或許還會對生活充滿幻想和期待,想象自己將來會是一個富有的人,擁有人間最純美的情感,住在自己夢想的房子裏,和至愛的人幸福地過一生。當你真正置身於世俗的濁浪中,發覺世界一切都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你無數次地遷就生活,直到最後一點原則也會消磨殆盡。往日橫刀而死的決心已不知在何時蕩然無存,當歲月的洪荒將一顆飽滿的心淹沒,你是否還會期待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幸福?
都說五十知天命,才會開始憂慮光陰將人拋閃得太快,可剛過而立的蘇曼殊已經不再那麽鋒芒畢露。一個人憑著手心的紋路,就可以預測到命運的走向,好比那些稱骨相麵的江湖術士,他們並非真有通天的本領能夠知曉過去將來,隻是他們提前參悟了宿命的玄機,把握了生老病死的規律,所以才可以如此冠冕堂皇地向世人討要銀兩。蘇曼殊自知悟性比凡人要高,才識姑且不說,他好歹在寺廟裏做過和尚,拚湊在一起也有幾年光陰。他雖然沒有知曉過去未來的本領,卻對自己的命運有著強烈的預感,就像那些圓寂的高僧可以預知到自己活不過明天。
有些人穿好衣服,和前緣一筆勾銷,安靜地等待一場岑寂的死亡。有些人整裝待發,聽命於生活的安排,開始一段漫長的人生旅程。離開這世界的人,走的時候記得放一把火,燒光留存於世的所有記憶。活著的人就和塵埃一起顛沛,在城市的角落行走,在時光的縫隙飄飛,直到有一天,持一把利刃刺向自己的心髒。
1917年的二月,34歲的蘇曼殊居住在杭州西湖。西湖是世俗人夢中的天堂,許多孤獨旅人看到這一片美麗如畫的湖光山色,都想沉落湖中,和過往曆史做一次愉悅的交談。是的,應該是愉悅的,因了湖水的智性和溫柔,跌進湖中你的思想就會隨之翻騰。澄澈的水濾去你的疲累,滋養你龜裂的靈魂,在世俗中也許你是個吝嗇的人,從不肯輕易割舍自己的利益,但此刻你卻願意為湖水奉獻出一切,包括最珍貴的生命。
蘇曼殊自問是一個不輕言生死的人,他覺得唯有活著才可以做對生命有意義的事。他所做的一切,比如革命,比如繪畫,比如寫詩,哪怕是參禪、戀愛,都是為了證實生命的存在,不僅是簡單地存在,而是鮮活生動地存在著。可當他看到一湖澄淨的水,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同那些根植在湖中的蓮荷一樣,做著至死不渝的沉淪。做一株鏡湖裏招搖的水草,遠比做紅塵中的人更快活,沒有喜怒哀樂,沒有生老病死。也許日子單調無味,卻可以看著往來的行人在這裏醞釀聚散離合的故事,還可以拾撿他們遺落在這兒的夢。
隻有蘇曼殊自己知道,他和西湖的緣分到底有多深,隻是還沒有到交付一切的時候。三月,細柳抽芽、桃樹開花的時節,他從杭州返回到上海,春申江上遇見了鄧家彥和邵元衝,撰《送鄧邵二君序》贈之。人生離合有定,今天的相逢就是明日的離別,聚時無大喜,別時亦無大悲。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情誼也許無須時刻在一起,隻要知道彼此都安好,縱是天涯一方又如何。偶然相聚,彼此將冰心擲入玉壺,在一盞茶中靜靜相看。而後繼續飄零,你飛揚跋扈,我至死平淡。
蘇曼殊的身體越來越不及往日,雖是姹紫嫣紅的春天,可他感覺自己就像秋葉一樣需要落葉歸根。一入紅塵三十四載,他有過根嗎?他一直就是水上浮萍、雲中孤雁,何曾有過真正的根。5歲之前在日本,和養母河合仙在一起,溫暖舒適,卻尚不知人事。自從6歲跟隨父親回到廣州老家,他就再也沒有過真正的安穩,受盡屈辱,逃進寺廟,才有了袈裟披身的際遇。身逢亂世,又有一顆愛國之心,用血淚書寫傳奇人生。蘇曼殊偏又生性多情,一路上離離散散,阡陌縱橫,傷人傷己。他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僧人,所以寺院不是他永遠的家,又並非是一個世俗中的男子,沒有哪個女人是他最後的歸宿。
蘇曼殊開始深切地想念日本的養母,這是紅塵中唯一一個甘願一生給他溫暖的人。佛祖曾許諾,佛門永遠為他敞開,隻要他放得下一切。可蘇曼殊始終貪戀人間的暖意,在這人間四月天,他要把自己所有的春天都留給櫻花,在情感上不能始終如一地鍾情於一個女子,隻好對櫻花一往情深。真心也好,借口也罷,至少蘇曼殊想念養母的心日月可鑒。他坐在駛向東瀛島國的船上,這一次的大海無比安靜,沒有什麽風,藍色的天空堆聚著潔白的雲朵。蘇曼殊記得很清楚,有九隻海鷗打頭頂掠過,他不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隻是覺得他必須記住今日的一切。
倦鳥回巢,離人歸家,這是他抵達日本橫濱,見到河合仙時的第一感覺。母子重聚,一個被歲月老去紅顏,一個被光陰消磨了鬥誌,欣喜萬分之餘,又忍不住熱淚縱橫。作為一個母親,河合仙隻希望這個漂遊的浪子有一天可以穩定下來,可以平安幸福,其餘的別無所求。而蘇曼殊則希望這位善良的母親健康長壽,頤養天年。走過風雨塵世,他們都破碎過,受傷過,也虛偽過,隻是母子天性,他們之間的情感一直那麽真實,那麽美好。世界上隻有一種情感,不需要修飾,不需要排演,那就是親情。
無論河合仙是親母還是養母,蘇曼殊都把她當作生命裏的至親之人。永遠記得感冒時,那一碗冒著熱氣的薑茶所帶來的熨帖心靈的溫暖;記得下雨天,她帶病送來的那把油紙傘;記得離別的那天,她站在渡口,久久不肯轉身離去的孤影。世間也隻有這種愛甘心付出,不圖回報。那麽多的過去,就像在生命中打了個盹兒,醒來之後,夢境依舊模糊。這就是人生,美好的人事總是一閃而過,悲哀的事物卻久久徘徊不去。
蘇曼殊在日本短短兩個月,陪同養母遊曆了一番,便啟程回上海。離開的那一天,蘇曼殊沒有讓養母送行,他害怕淚眼相看,不想泣不成聲。他不知道這會是自己一生中最後一次離開日本,從此,他再也沒能回來。這個被當作故鄉的地方,用紛飛的落櫻為他淡淡送離。而他卻什麽也沒有留下,一滴眼淚、一個回眸、一聲歎息都沒有。
在蘇曼殊的心裏,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預感和悲情。最後一次看著華發蒼顏的母親,他想對她說一句話:“若我離去,從此不再歸來,你一定不要傷悲。”但終究沒有說出口,這樣淒涼地訣別,他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