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一片寂靜,不少大人呆愣在當場,殿外的大人們更是連連驚呼,交頭接耳。


    這才是他的目的?


    不少大人看向站在前方的王無修,對其擁有這樣一名得力弟子而羨慕萬分。


    事情在經曆了些許波折之後終於回到正軌,


    也回到了這些日子京中百姓議論紛紛,至今不知所蹤的大乾靖安侯林青。


    朝堂上的諸位大人在此時也反應了過來,莊兆九轉曲折,目的是靖安軍。


    他們粗略一想,覺得兵部忌憚靖安軍才是正常的。


    一支不需要向朝廷時時刻刻匯報行蹤的軍伍是可怕的,


    他可以在曲州,可以去草原,也可以來這京城。


    說不得現在就在趕來京畿之地的路上。


    莊兆此言,使得大殿內安靜下來,落針可聞。


    光漢皇帝臉色如常,但隻有站在他一側的黃俊才能看到皇帝眼中的憤恨。


    左都禦史陸務升臉色也難看了幾分,他猛地發現,


    靖安侯隻要有這“都督中外軍事”的名頭在,曲州不論發生什麽都與他脫不了幹係,


    西軍北上能分得一份功勞,邊軍覆滅自然能分得一份災禍。


    看起來是福禍相依,但陸務升深知朝堂鬥爭之可怕,


    福事可能沒有好處,但這禍事一旦沾上了,必有災殃!


    再想甩掉可就難了。


    此時此刻,吏部左侍郎牧靈和側身走了出來,神情鄭重,雙手作揖:


    “陛下,臣以為,此事蹊蹺頗多,


    當務之急乃派出禦史確定邊軍是否無故出境,另命曲州三司嚴加徹查後上奏朝廷,


    至於平西侯與靖安侯,臣認為此時乃兵戈緊要之時,就算為了九邊將士之士氣,也不可輕舉妄動。”


    皇帝的臉色緩和了幾分,正要開口說話,


    處在文武百官最前方的內閣首輔卻率先出聲,光漢皇帝的臉色一僵,但很快恢複原狀。


    “啟稟陛下,老臣雖不知兵事,但對此也有幾分看法。”


    此話一出,所有人為之一震,都豎起了耳朵,這可能就是對此事的最終處置。


    光漢皇帝臉上露出和煦笑容,道:


    “王愛卿請講。”


    王無修沒有看其餘官員,而是平視前方,看著前方的陛下,沉聲開口:


    “陛下,拓跋部經此一戰,精銳盡失,就算拓跋硯還活著,拓跋部也名存實亡,不足為懼,


    自此西北安康,再無戰事,此乃國朝幸事,臣為陛下賀,為大乾賀。”


    話音落下,一眾文官皆拱手作揖,低呼:“為陛下賀,為大乾賀。”


    王無修不愧為文官領袖,一舉一動都能引動朝堂。


    接著王無修繼續開口:


    “而操持此戰的西軍與靖安軍自然大功一件,還請陛下待戰事結束後對平西侯與靖安侯,還有九邊那些常勝將軍們論功行賞,以此穩固朝野,安定民心。”


    光漢皇帝麵露詫異,在腦海中仔細思量,發現此話中並沒有什麽不妥,但就是如此,更讓他心生疑惑。


    “王愛卿為國之柱石,此言朕記下了。”


    “至於坊間流傳邊軍一事,大多為謠言,但許多人誇誇其談,百姓也信以為真,以至於朝野震動,


    老臣認為若此時大張旗鼓,難免攪得人心惶惶,不如先派出禦史與曲州三司勘察,待到查清楚,查明白,朝廷再作決斷。”


    此話一出,不僅僅是文官們目瞪口呆,就連一側的武將勳貴也狐疑地看著王無修,


    若是如此行事,以靖安軍對於曲州的掌控,定然無事發生,風平浪靜。


    王無修這是認輸了?


    但下一刻,王無修眼睛微微睜大,露出攝人心魄的光芒,淡淡說道:


    “陛下,如今曲州戰事已然結束,


    但九邊戰事還在進行,不如召靖安侯與平西侯入京坐鎮兵部與五軍都督府,都督九邊戰事。”


    “再者...”王無修收起了臉上威嚴,變得和藹可親,樂嗬嗬地笑了起來:


    “今年九邊戰事順利,陛下又值大婚,


    請兩位侯爺入京一來可緩解京中流言蜚語,二也可讓京中百姓共同熱鬧熱鬧,畢竟國朝已經很多年沒有過如此大勝了。”


    “臣附議,請兩位侯爺入京,邊軍之事可當麵問個明白,也省得文武百官在此胡亂猜測。”


    工部尚書丘法成率先出列,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顯然極為讚同。


    “臣附議。”兵部尚書莊兆沉聲開口。


    “臣附議。”刑部尚書陳子開口。


    “臣附議。”禮部尚書澹台長和開口。


    “臣附議。”戶部尚書柴先玉開口。


    “臣附議。”大理寺卿辛元直開口。


    一時間,朝堂之內附議之聲此起彼伏,


    九卿之中除卻左都禦史,吏部尚書,以及不在京城的通政使外,其餘六位盡數同意。


    一股濃濃的壓迫感籠罩在皇帝與武將勳貴心頭,更讓一些文臣都暗暗吃驚,


    把持朝政十餘年的王黨恐怖如斯。


    讓人奇怪的是,其中一些人明明心向皇黨,與吏部尚書也極為交好,但此刻也出聲附議。


    但隻是微微一思索,便能明白其中關鍵。


    文武之爭罷了。


    在文人看來,武將最好的去處就是老老實實待在京城,


    有戰事便掛帥出征,戰事結束立交出兵權返回京城。


    而平西侯與靖安侯是勳貴,限製起來要困難許多。


    王無修的目的也很簡單,借著陛下大婚的由頭先將其召來京城,再徐徐圖之。


    馬上入冬了,到時蠻夷退卻,九邊無戰事,自然有理由將二位留在京城。


    等到再有戰事,可能已是一年後的這個時候了。


    一年的時間足夠做許多事。


    光漢皇帝坐於龍椅之上,怔怔地看向下方的文武百官,隱藏於袖中的手掌已經死死握住扶手,其上青筋畢露,


    他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古人誠不我欺,君王一日百戰,既要對外也要對內,隻是...如此聲勢浩大,朕能贏嗎”


    沒光漢皇帝來由地感到一陣疲憊,身子一陣搖晃,視線中也出現些許恍惚。


    一側的黃俊心中一緊,氣力湧動,刹那間將皇帝包裹,一股股暖流湧入皇帝身體,讓他一個激靈,視線之中的空洞黑暗也消失不見,


    眼前依舊是金碧輝煌,充滿天家威嚴的奉天殿。


    這時,一道讓所有人意外的蒼老聲音響起,那來自吏部尚書宮慎之:


    “臣附議。”


    言簡意賅,沒有多餘言語,大殿之中剩餘的文武百官頓時躬身作揖:


    “臣附議。”


    光漢皇帝冷漠地看著這一切,擺擺手:


    “就如此吧。”


    說完,他徑直站了起來,也不回地離開正殿。


    他又敗了。


    但他無懼,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神伐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桔並收藏武神伐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