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吏起身後,便聽到後麵傳來的風涼話。
朝上的每個大臣他都熟悉,不用回頭都知道這聲音是誰發出的。
這個老頭,正是平日裏和劉吏爭執的最厲害的一個。
“太子今天來得這樣遲,難道是被門前的景象給看花了眼不成?如果是這樣,也可以理解。”
年邁的大臣摸著胡子,一下一下道。
劉吏氣得直磨牙,卻也不能翻臉。
“多謝大人關心。看來大人在這皇宮中手眼通天啊,這麽點小事都能被你知道。”
翻臉不行,但也沒人說不能互相嘲諷啊。
“今天可是太子恢複上朝的第一天,難道就這樣散漫?那麽多人同時死亡,肯定不會是集體自殺吧?”
“為什麽好巧不巧就在東宮門前?恐怕與太子殿下也脫不了幹係。”
那位大人見不慣劉吏這幅不學無術,就一張嘴還說不出什麽有用東西的樣子。
他這一句一句,皆準確無誤插在劉吏心窩子上。
真是致命。
朝中大人大多保持中立,就算不中立,也是站在晏若祁那一隊。
看晏若祁沒來,便都閉口不言。
而和劉吏公然嘲諷的這位,不是晏若祁這邊的人,也不是哪一派的,就是單純看不慣劉吏。
偏偏劉吏還不能對他下手。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個原則在趙國目前幾個勢力中被貫徹的尤其透徹。
他們可樂意見得有這麽一個免費的武器,來給劉吏添堵。
故而,每次劉吏咬牙切齒地想弄死他時,各方勢力都會出麵幹涉。
意思就是警告劉吏,別太過分。
要是不肯善罷甘休,下次出麵的指不定是什麽人。
眼看著朝中風向要一邊倒,劉吏的目光在大臣的隊列當中快速逡巡一圈,發現晏若祁沒來!
他當即嗤笑一聲,“嗬,光是大人一張嘴就斷定和本宮有關係?那祁王到現在都沒來,豈不是關係更大?”
“你,你分明是胡謅!”那位大人沒想到劉吏居然這麽不要臉,當麵耍無賴,給氣的說不出話來。
“說話要講證據,胡謅與否,你又怎麽知道呢?”劉吏挑起嘴角,看起來很是欠揍。
隻是,劉吏不成想,先前那個老頭子懟了兩句,別人都沒有開口保持中立,是因為他沒有扯到晏若祁身上。
現在提到了晏若祁,劉吏打算禍水東引,那可不行。
和晏若祁明顯站在一條陣線上的一位大臣,頂著陛下陰沉的目光,往左一步,無所畏懼地迎上劉吏,“太子這話怎麽說出來不講證據?”
這位是翰林書院的大人,也就是院長,權限大得很,和禮部尚書的關係也不錯,二人年少時就是同窗好友。
一看就是文化人,剛張嘴就能讓劉吏啞口無言。
眼看著太子被人懟得沒話了,皇上才開口,聲音和他的臉色一樣陰沉,“行了,在這裏吵有什麽用?”
這麽不耐煩。
也不知道是衝著翰林書院的那個院長,還是在衝著太子。
心裏有鬼的劉吏自然免不了會多想,他抬頭小心翼翼地看了皇上一眼,隨後垂眸站在一旁,要多乖巧有多乖巧。
看劉吏裝模作樣,皇上冷哼一聲。
他要是之前有現在的覺悟,也不至於落到這個下場。
太子是好不容易選出來的,也不能說廢就廢,尤其是在這樣的風口浪尖,那不是更坐實他通敵叛國嗎?
皇上隻得粉飾太平,對太子道,“衛國使節團尚未離開,這幾日便由你代替趙國去商榷。”
話音剛落,下麵的反對聲便出來了。
“皇上三思啊!”一位年邁的大臣出來,舉著手裏的象牙箸便跪在地上,“太子身上還有嫌疑,這樣安排恐怕難以服眾。”
太子臉都快綠了,你不如直接說我不行得了!
皇上似乎早就料到會有這樣的局麵,也並不覺得生氣,反而慢悠悠地反問,“那你說,應該讓誰去?”
那位大臣既然能反對,自然也是有備而來,“依老臣來看,應當是五皇子出麵最為合適。”
而此時的五皇子,已經告假在家,抓緊一切時機偷懶。
昨天晚上晏若祁幹的好事,他早就接到了風聲,知道今天早朝一定不會平靜,畢竟會出現群魔亂舞的局麵,倒不如不去摻和。
反正他們也吵不出個所以然,要是皇上執意扶那個廢物劉吏上位,那他也正好可以狠下心來出手對付了。
隻是他沒想到,和衛國使節團洽談的事能落到自己頭上。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要是成了,那代表的就是整個趙國。
放眼望去,除了太子,似乎也沒人更適合。
五皇子要是去了,是不就說明這朝堂之上,變天了?
聽著下麵的人提起五皇子,皇上的臉色也沒有變化,這些似乎早都被他想到了。
“愛卿總要說說理由吧?”陛下臉色雖然不好看,但語氣卻讓人覺得他今天格外有耐心。
那大臣也是個軸的,既然讓說理由,那就說好了。
“第一,太子之前的事情還沒有消除嫌疑,民眾對殿下的意見頗大。”
“第二,和衛國使節團接洽的,應當是能體現我趙國的人。臣以為,五皇子身份最為合適。”
“第三,五皇子為人穩重,做事兢兢業業,為國為民,並且不驕不躁,五殿下出麵可以體現趙國的大國風範。”
“綜上所述,臣以為,五皇子最合適。”
從他的角度,看不到劉吏漸漸陰沉下來的臉色,也不知道劉吏眼中閃過的殺人的衝動。
其他大臣卻是看的一清二楚,並且打算等下了朝,就跟自己的主子好好交流。
黨派之爭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即便為首的人不來,也絕對不會錯過每一個精彩瞬間。
總有口才好的,如翰林書院院長那樣的人才在,將整件事都描繪得極其生動。
晏若祁還是個啞巴,總不可能讓他去吧。
那最有力的,可以抗衡劉吏的,就剩下了五皇子。
一時之間,晏若祁一派的人,也沒有開口反對。
這件事,就這麽定了下來。
朝上的每個大臣他都熟悉,不用回頭都知道這聲音是誰發出的。
這個老頭,正是平日裏和劉吏爭執的最厲害的一個。
“太子今天來得這樣遲,難道是被門前的景象給看花了眼不成?如果是這樣,也可以理解。”
年邁的大臣摸著胡子,一下一下道。
劉吏氣得直磨牙,卻也不能翻臉。
“多謝大人關心。看來大人在這皇宮中手眼通天啊,這麽點小事都能被你知道。”
翻臉不行,但也沒人說不能互相嘲諷啊。
“今天可是太子恢複上朝的第一天,難道就這樣散漫?那麽多人同時死亡,肯定不會是集體自殺吧?”
“為什麽好巧不巧就在東宮門前?恐怕與太子殿下也脫不了幹係。”
那位大人見不慣劉吏這幅不學無術,就一張嘴還說不出什麽有用東西的樣子。
他這一句一句,皆準確無誤插在劉吏心窩子上。
真是致命。
朝中大人大多保持中立,就算不中立,也是站在晏若祁那一隊。
看晏若祁沒來,便都閉口不言。
而和劉吏公然嘲諷的這位,不是晏若祁這邊的人,也不是哪一派的,就是單純看不慣劉吏。
偏偏劉吏還不能對他下手。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個原則在趙國目前幾個勢力中被貫徹的尤其透徹。
他們可樂意見得有這麽一個免費的武器,來給劉吏添堵。
故而,每次劉吏咬牙切齒地想弄死他時,各方勢力都會出麵幹涉。
意思就是警告劉吏,別太過分。
要是不肯善罷甘休,下次出麵的指不定是什麽人。
眼看著朝中風向要一邊倒,劉吏的目光在大臣的隊列當中快速逡巡一圈,發現晏若祁沒來!
他當即嗤笑一聲,“嗬,光是大人一張嘴就斷定和本宮有關係?那祁王到現在都沒來,豈不是關係更大?”
“你,你分明是胡謅!”那位大人沒想到劉吏居然這麽不要臉,當麵耍無賴,給氣的說不出話來。
“說話要講證據,胡謅與否,你又怎麽知道呢?”劉吏挑起嘴角,看起來很是欠揍。
隻是,劉吏不成想,先前那個老頭子懟了兩句,別人都沒有開口保持中立,是因為他沒有扯到晏若祁身上。
現在提到了晏若祁,劉吏打算禍水東引,那可不行。
和晏若祁明顯站在一條陣線上的一位大臣,頂著陛下陰沉的目光,往左一步,無所畏懼地迎上劉吏,“太子這話怎麽說出來不講證據?”
這位是翰林書院的大人,也就是院長,權限大得很,和禮部尚書的關係也不錯,二人年少時就是同窗好友。
一看就是文化人,剛張嘴就能讓劉吏啞口無言。
眼看著太子被人懟得沒話了,皇上才開口,聲音和他的臉色一樣陰沉,“行了,在這裏吵有什麽用?”
這麽不耐煩。
也不知道是衝著翰林書院的那個院長,還是在衝著太子。
心裏有鬼的劉吏自然免不了會多想,他抬頭小心翼翼地看了皇上一眼,隨後垂眸站在一旁,要多乖巧有多乖巧。
看劉吏裝模作樣,皇上冷哼一聲。
他要是之前有現在的覺悟,也不至於落到這個下場。
太子是好不容易選出來的,也不能說廢就廢,尤其是在這樣的風口浪尖,那不是更坐實他通敵叛國嗎?
皇上隻得粉飾太平,對太子道,“衛國使節團尚未離開,這幾日便由你代替趙國去商榷。”
話音剛落,下麵的反對聲便出來了。
“皇上三思啊!”一位年邁的大臣出來,舉著手裏的象牙箸便跪在地上,“太子身上還有嫌疑,這樣安排恐怕難以服眾。”
太子臉都快綠了,你不如直接說我不行得了!
皇上似乎早就料到會有這樣的局麵,也並不覺得生氣,反而慢悠悠地反問,“那你說,應該讓誰去?”
那位大臣既然能反對,自然也是有備而來,“依老臣來看,應當是五皇子出麵最為合適。”
而此時的五皇子,已經告假在家,抓緊一切時機偷懶。
昨天晚上晏若祁幹的好事,他早就接到了風聲,知道今天早朝一定不會平靜,畢竟會出現群魔亂舞的局麵,倒不如不去摻和。
反正他們也吵不出個所以然,要是皇上執意扶那個廢物劉吏上位,那他也正好可以狠下心來出手對付了。
隻是他沒想到,和衛國使節團洽談的事能落到自己頭上。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要是成了,那代表的就是整個趙國。
放眼望去,除了太子,似乎也沒人更適合。
五皇子要是去了,是不就說明這朝堂之上,變天了?
聽著下麵的人提起五皇子,皇上的臉色也沒有變化,這些似乎早都被他想到了。
“愛卿總要說說理由吧?”陛下臉色雖然不好看,但語氣卻讓人覺得他今天格外有耐心。
那大臣也是個軸的,既然讓說理由,那就說好了。
“第一,太子之前的事情還沒有消除嫌疑,民眾對殿下的意見頗大。”
“第二,和衛國使節團接洽的,應當是能體現我趙國的人。臣以為,五皇子身份最為合適。”
“第三,五皇子為人穩重,做事兢兢業業,為國為民,並且不驕不躁,五殿下出麵可以體現趙國的大國風範。”
“綜上所述,臣以為,五皇子最合適。”
從他的角度,看不到劉吏漸漸陰沉下來的臉色,也不知道劉吏眼中閃過的殺人的衝動。
其他大臣卻是看的一清二楚,並且打算等下了朝,就跟自己的主子好好交流。
黨派之爭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即便為首的人不來,也絕對不會錯過每一個精彩瞬間。
總有口才好的,如翰林書院院長那樣的人才在,將整件事都描繪得極其生動。
晏若祁還是個啞巴,總不可能讓他去吧。
那最有力的,可以抗衡劉吏的,就剩下了五皇子。
一時之間,晏若祁一派的人,也沒有開口反對。
這件事,就這麽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