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戚繼光來了
重生萬曆:打造最強大明 作者:道心悠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回宮後的我麵色沉重,心事重重。
獨自坐在龍椅上,望著殿外的天空,心中充滿了憂慮:
“三大營的戰鬥力如此不堪,這江山如何能夠穩固?皇室又如何能得以安寧?”
此時,小三子小心翼翼地走進殿內,似乎察覺到了我的心情。
他輕聲說道:
“皇上,戚繼光將軍已經抵達京城,他在軍事上有著極高的造詣,或許能為皇上分憂。”
我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仿佛找到了希望。
我立刻站起身,急切地說:
“快,小三子,即刻去請戚繼光將軍進宮,朕要馬上見他!”
小三子見狀,心中明白皇帝的急切,連忙應道:
“是,皇上,我這就去。”
說完,他迅速退出了大殿,去傳旨了。
不久後,大殿的門口傳來腳步聲,
緊接著是一陣鎧甲的碰撞聲,戚繼光和他的三個子侄走了進來。
戚繼光身披沉重的鎧甲,身形高大魁梧,
肩膀寬闊而厚實,雙臂肌肉虯結,手掌寬厚有力。
他的臉龐剛毅而堅毅,線條分明,
仿佛刀刻一般,雙眸閃爍著銳利的光芒。
終於看到實人了!不錯,不錯!
妥妥的一位戰神的形象!帥炸了!
他的三個子侄緊隨其後,各自展現著不同的風采。
戚昌國,
二十歲的年紀,身材矯健,眼神中透露出一股英氣。
擅長騎射,常年跟隨父親在戰場上馳騁,早已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行禮時,雙手緊握,仿佛隨時準備拔出腰間的佩劍。
戚興國,
十七歲的少年,臉上還帶著些許稚氣。
雖然年輕,但眼神堅定,透出一股不畏強敵的豪情。
擅長使用火器,這是戚繼光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特意訓練的技能。
戚金,
年僅十六歲,卻已展現出智勇雙全的特質,戚繼光未來衣缽的傳承人。
常年跟隨戚繼光征戰四方,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善於謀略。
戚繼光上前一步,向我請罪道:
“皇上,臣擅自做主,帶子侄們前來麵見聖駕,還請皇上恕罪。”
我擺了擺手,笑道:
“愛卿何罪之有?你的子侄們都是人中龍鳳,朕早就想見識一下了。”
戚繼光微微一笑,回答道:
“皇上,臣的子侄們對皇上崇拜已久,他們一直渴望能有機會為皇上效力。
臣鬥膽將他們帶來,
是想讓他們見識一下皇上的風采,同時也希望能得到皇上的指點。”
我聽後心中暗自讚許,這戚繼光果然情商高,
不僅馬屁拍得好,而且還順勢將子侄們引薦給了自己。
微笑著對戚繼光說:
“戚將軍,你的子侄們果然都是人中龍鳳,朕很喜歡。”
戚繼光聞言,心中一喜,連忙介紹道:“皇上,這是臣的三子戚昌國,擅長騎射;
這是五子戚興國,善用火器;
這是臣的侄子戚金,智勇雙全。”
我點了點頭,讚道:
“果然都是將門虎子!戚愛卿,朕聽聞你在北方邊境屢立戰功,
不知可否為朕詳細介紹一下邊境的情況?”
戚繼光恭敬地回答道:
“皇上,臣在鎮守期間,注重訓練軍隊,提高士兵的戰鬥力和協同作戰能力。
加高加厚了長城,修建空心敵台,完善了防禦設施抵禦敵軍攻擊。
此外,臣與蒙古顏呼哩部的交戰,僥幸多次以少勝多,全殲敵軍。”
我點頭稱是,又轉向戚繼光的三個子侄,道:
“你們三人,可有什麽想法?”
戚昌國搶先答道:
“皇上,臣以後願隨父親一同征戰沙場,保家衛國,誓死不退。”
戚興國緊隨其後,道:
“皇上,臣願研製更多先進的火器,以助我軍克敵製勝。”
戚金則沉思片刻,道:
“皇上,臣認為除了軍事手段外,還應加強文化教育,提高士兵的素質和文化水平。
隻有文武兼備的軍隊,才能在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我聽後,連連點頭,對戚繼光及其子侄的見解表示讚賞。
心中感歎:這戚家還真是人才輩出。
接著,戚繼光開始詳細介紹塞北的風俗地貌以及守邊情況。
他談到如何修築防禦工事、如何主動出擊以及如何使用車營克製騎兵等戰略戰術。
我聽得入神,也是第一次聽,不時點頭讚許。
在談到金戈鐵馬的生活時,我的眼中閃過一絲向往之色,
感慨道:“男人就應該馬踏草原,征戰四方。
將軍與子侄們皆是朕之楷模啊!”
戚繼光聽後心中激動,連忙道:
“陛下謬讚了。
臣等隻是盡忠職守,保衛家國而已。”
此時,戚昌國、戚興國和戚金也紛紛表態,表示願意為朝廷效力,保衛家國。
我見狀,心中也是大慰!
不過史書上這戚繼光跟張居正可是走的很近啊。
張居正作為明朝的內閣首輔,
是戚繼光在軍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支持者。
戚繼光曾賄賂張居正,以博得他的信任和支持。
史書上戚繼光在張居正麵前表現得十分謙卑,
他在寫給張居正的書信中,
常常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
表現出對張居正的極度尊重和依賴。
現在估計還隻是苗頭,不過也要敲打下,讓他知道他隻能忠於皇室,忠於我!
於是,
我將目光轉向戚繼光,眼中閃過一絲深意,
輕描淡寫地問道:
“戚將軍,朕聽聞你與張居正關係頗為密切,可有此事?”
戚繼光心中一緊,臉上雖保持著鎮定,但額角已滲出細密的汗珠。
他深知皇帝此言非虛,但他更清楚,這其中的敏感和危險。
他深吸一口氣,穩了穩心神,恭敬地回答道:
“陛下明鑒,張閣老在臣抗倭之時,
確實給予了諸多幫助,
但臣與張閣老之間,隻是同朝為官的普通關係。
臣身為武將,一心隻知效忠大明朝,
效忠陛下,絕無半分非分之想。”
我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
並沒有直接表態,
而是繼續追問:
“哦?那戚將軍如何看待張閣老?”
戚繼光心中更是忐忑,但他明白,
此時必須坦誠直言,才能消除皇帝的疑慮。
他沉吟片刻,道:
“張首輔確實是國之棟梁,才識過人,對朝廷的貢獻有目共睹。
但臣以為,無論何人,
都應恪守本分,忠於皇上,忠於朝廷。
臣願與張首輔共同為皇上效力,
但絕無結黨營私之心。”
我聽後,輕輕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笑道:
“戚將軍果然忠心耿耿,朕甚感欣慰。
朕隻是隨口一問,
你莫要多想。
記住,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你們都要好好為朕效力才是。”
戚繼光心中一鬆,與子侄一起,連忙躬身行禮道:
“臣謹遵聖諭,定當竭盡所能,為皇上效力。”
這一刻,
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皇帝的威嚴和權威,
伴君如伴虎啊。
他明白,自己雖為軍中大將,但在皇帝麵前,
始終隻是一介臣子,必須時刻保持敬畏之心。
看到戚繼光緊張的樣子。
我深知敲打的效果已經顯現,戚繼光此刻必定心懷敬畏。
於是,決定給予他一份重任。
我微笑著說道:
“戚愛卿,你的練兵能力朕早有耳聞,朕決定讓你在京城重整三大營,
將其編練成一支獨立精銳之師,
同時也可教導朕一些武藝,以強身健體。”
戚繼光聞言,心中激動不已,
他深知這是皇帝對他的極大認可與信任。
他連忙跪下,恭敬地回答道:
“臣謝皇上隆恩!然臣自知能力有限,若論練兵之道,俞大猷將軍更為出類拔萃。
他訓練水軍之技藝堪稱一絕,
且精通劍術拳術,若得他相助,定能事半功倍。”
我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好奇,他問道:“哦?俞大猷將軍何在?”
旁邊的小三子連忙回答道:
“啟稟皇上,俞大猷將軍於隆慶五年(1571年)被派往廣西討伐黃朝猛、韋銀豹作亂。
連破賊巢數十個,成功平定叛亂。
現累遷福建總兵官、後府僉書。”
我聽後,滿意地點了點頭,讚歎道:
“俞大猷將軍果真是大才!
待朕日後召他進京,編練海軍,以加強我朝的海上防禦。”
接著,轉向戚繼光,鄭重地囑咐道:
“戚愛卿,朕將三大營交予你手,
望你盡心竭力,
訓練出一支百戰強兵,
為我大明朝的繁榮穩定保駕護航。”
戚繼光深知責任重大,他鄭重地回答道:
“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皇上所托!”
我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吩咐小三子道:
“傳旨徐文璧,告知他三大營由戚繼光掌控;
再傳旨譚綸,由他專門派人負責三大營的後勤保障。”
戚繼光聽後,心中更是感激不盡。
他深知皇帝對他的信任與支持,
他一定會努力訓練出一支精銳之師,
為大明朝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於是,他帶領其子侄領命而去,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獨自坐在龍椅上,望著殿外的天空,心中充滿了憂慮:
“三大營的戰鬥力如此不堪,這江山如何能夠穩固?皇室又如何能得以安寧?”
此時,小三子小心翼翼地走進殿內,似乎察覺到了我的心情。
他輕聲說道:
“皇上,戚繼光將軍已經抵達京城,他在軍事上有著極高的造詣,或許能為皇上分憂。”
我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仿佛找到了希望。
我立刻站起身,急切地說:
“快,小三子,即刻去請戚繼光將軍進宮,朕要馬上見他!”
小三子見狀,心中明白皇帝的急切,連忙應道:
“是,皇上,我這就去。”
說完,他迅速退出了大殿,去傳旨了。
不久後,大殿的門口傳來腳步聲,
緊接著是一陣鎧甲的碰撞聲,戚繼光和他的三個子侄走了進來。
戚繼光身披沉重的鎧甲,身形高大魁梧,
肩膀寬闊而厚實,雙臂肌肉虯結,手掌寬厚有力。
他的臉龐剛毅而堅毅,線條分明,
仿佛刀刻一般,雙眸閃爍著銳利的光芒。
終於看到實人了!不錯,不錯!
妥妥的一位戰神的形象!帥炸了!
他的三個子侄緊隨其後,各自展現著不同的風采。
戚昌國,
二十歲的年紀,身材矯健,眼神中透露出一股英氣。
擅長騎射,常年跟隨父親在戰場上馳騁,早已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行禮時,雙手緊握,仿佛隨時準備拔出腰間的佩劍。
戚興國,
十七歲的少年,臉上還帶著些許稚氣。
雖然年輕,但眼神堅定,透出一股不畏強敵的豪情。
擅長使用火器,這是戚繼光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特意訓練的技能。
戚金,
年僅十六歲,卻已展現出智勇雙全的特質,戚繼光未來衣缽的傳承人。
常年跟隨戚繼光征戰四方,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善於謀略。
戚繼光上前一步,向我請罪道:
“皇上,臣擅自做主,帶子侄們前來麵見聖駕,還請皇上恕罪。”
我擺了擺手,笑道:
“愛卿何罪之有?你的子侄們都是人中龍鳳,朕早就想見識一下了。”
戚繼光微微一笑,回答道:
“皇上,臣的子侄們對皇上崇拜已久,他們一直渴望能有機會為皇上效力。
臣鬥膽將他們帶來,
是想讓他們見識一下皇上的風采,同時也希望能得到皇上的指點。”
我聽後心中暗自讚許,這戚繼光果然情商高,
不僅馬屁拍得好,而且還順勢將子侄們引薦給了自己。
微笑著對戚繼光說:
“戚將軍,你的子侄們果然都是人中龍鳳,朕很喜歡。”
戚繼光聞言,心中一喜,連忙介紹道:“皇上,這是臣的三子戚昌國,擅長騎射;
這是五子戚興國,善用火器;
這是臣的侄子戚金,智勇雙全。”
我點了點頭,讚道:
“果然都是將門虎子!戚愛卿,朕聽聞你在北方邊境屢立戰功,
不知可否為朕詳細介紹一下邊境的情況?”
戚繼光恭敬地回答道:
“皇上,臣在鎮守期間,注重訓練軍隊,提高士兵的戰鬥力和協同作戰能力。
加高加厚了長城,修建空心敵台,完善了防禦設施抵禦敵軍攻擊。
此外,臣與蒙古顏呼哩部的交戰,僥幸多次以少勝多,全殲敵軍。”
我點頭稱是,又轉向戚繼光的三個子侄,道:
“你們三人,可有什麽想法?”
戚昌國搶先答道:
“皇上,臣以後願隨父親一同征戰沙場,保家衛國,誓死不退。”
戚興國緊隨其後,道:
“皇上,臣願研製更多先進的火器,以助我軍克敵製勝。”
戚金則沉思片刻,道:
“皇上,臣認為除了軍事手段外,還應加強文化教育,提高士兵的素質和文化水平。
隻有文武兼備的軍隊,才能在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我聽後,連連點頭,對戚繼光及其子侄的見解表示讚賞。
心中感歎:這戚家還真是人才輩出。
接著,戚繼光開始詳細介紹塞北的風俗地貌以及守邊情況。
他談到如何修築防禦工事、如何主動出擊以及如何使用車營克製騎兵等戰略戰術。
我聽得入神,也是第一次聽,不時點頭讚許。
在談到金戈鐵馬的生活時,我的眼中閃過一絲向往之色,
感慨道:“男人就應該馬踏草原,征戰四方。
將軍與子侄們皆是朕之楷模啊!”
戚繼光聽後心中激動,連忙道:
“陛下謬讚了。
臣等隻是盡忠職守,保衛家國而已。”
此時,戚昌國、戚興國和戚金也紛紛表態,表示願意為朝廷效力,保衛家國。
我見狀,心中也是大慰!
不過史書上這戚繼光跟張居正可是走的很近啊。
張居正作為明朝的內閣首輔,
是戚繼光在軍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支持者。
戚繼光曾賄賂張居正,以博得他的信任和支持。
史書上戚繼光在張居正麵前表現得十分謙卑,
他在寫給張居正的書信中,
常常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
表現出對張居正的極度尊重和依賴。
現在估計還隻是苗頭,不過也要敲打下,讓他知道他隻能忠於皇室,忠於我!
於是,
我將目光轉向戚繼光,眼中閃過一絲深意,
輕描淡寫地問道:
“戚將軍,朕聽聞你與張居正關係頗為密切,可有此事?”
戚繼光心中一緊,臉上雖保持著鎮定,但額角已滲出細密的汗珠。
他深知皇帝此言非虛,但他更清楚,這其中的敏感和危險。
他深吸一口氣,穩了穩心神,恭敬地回答道:
“陛下明鑒,張閣老在臣抗倭之時,
確實給予了諸多幫助,
但臣與張閣老之間,隻是同朝為官的普通關係。
臣身為武將,一心隻知效忠大明朝,
效忠陛下,絕無半分非分之想。”
我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
並沒有直接表態,
而是繼續追問:
“哦?那戚將軍如何看待張閣老?”
戚繼光心中更是忐忑,但他明白,
此時必須坦誠直言,才能消除皇帝的疑慮。
他沉吟片刻,道:
“張首輔確實是國之棟梁,才識過人,對朝廷的貢獻有目共睹。
但臣以為,無論何人,
都應恪守本分,忠於皇上,忠於朝廷。
臣願與張首輔共同為皇上效力,
但絕無結黨營私之心。”
我聽後,輕輕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笑道:
“戚將軍果然忠心耿耿,朕甚感欣慰。
朕隻是隨口一問,
你莫要多想。
記住,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你們都要好好為朕效力才是。”
戚繼光心中一鬆,與子侄一起,連忙躬身行禮道:
“臣謹遵聖諭,定當竭盡所能,為皇上效力。”
這一刻,
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皇帝的威嚴和權威,
伴君如伴虎啊。
他明白,自己雖為軍中大將,但在皇帝麵前,
始終隻是一介臣子,必須時刻保持敬畏之心。
看到戚繼光緊張的樣子。
我深知敲打的效果已經顯現,戚繼光此刻必定心懷敬畏。
於是,決定給予他一份重任。
我微笑著說道:
“戚愛卿,你的練兵能力朕早有耳聞,朕決定讓你在京城重整三大營,
將其編練成一支獨立精銳之師,
同時也可教導朕一些武藝,以強身健體。”
戚繼光聞言,心中激動不已,
他深知這是皇帝對他的極大認可與信任。
他連忙跪下,恭敬地回答道:
“臣謝皇上隆恩!然臣自知能力有限,若論練兵之道,俞大猷將軍更為出類拔萃。
他訓練水軍之技藝堪稱一絕,
且精通劍術拳術,若得他相助,定能事半功倍。”
我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好奇,他問道:“哦?俞大猷將軍何在?”
旁邊的小三子連忙回答道:
“啟稟皇上,俞大猷將軍於隆慶五年(1571年)被派往廣西討伐黃朝猛、韋銀豹作亂。
連破賊巢數十個,成功平定叛亂。
現累遷福建總兵官、後府僉書。”
我聽後,滿意地點了點頭,讚歎道:
“俞大猷將軍果真是大才!
待朕日後召他進京,編練海軍,以加強我朝的海上防禦。”
接著,轉向戚繼光,鄭重地囑咐道:
“戚愛卿,朕將三大營交予你手,
望你盡心竭力,
訓練出一支百戰強兵,
為我大明朝的繁榮穩定保駕護航。”
戚繼光深知責任重大,他鄭重地回答道:
“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皇上所托!”
我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吩咐小三子道:
“傳旨徐文璧,告知他三大營由戚繼光掌控;
再傳旨譚綸,由他專門派人負責三大營的後勤保障。”
戚繼光聽後,心中更是感激不盡。
他深知皇帝對他的信任與支持,
他一定會努力訓練出一支精銳之師,
為大明朝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於是,他帶領其子侄領命而去,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