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天子朝堂戰百官
穿成荒年女縣令,帶家國走向繁榮 作者:茉莉牛乳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周,皇宮。
“退朝!”
今日本不是上朝的日子,昨日臨時通知各部官員今日上朝。
水稻與紡織機一事兒宮中瞞得嚴,天子不說,餘時章三人也都不敢說。
他們知道天子心中在想些什麽,若是這消息從他們口中傳出去,天子自是少了一份樂趣。
他要打官員們的臉,自是要找準時機親口說出去,瞧著眾人震驚歡喜,他心中才能舒暢。
今日,就是天子選的時機。
餘時章帶著賞賜車隊與工部戶部官員出發,天子便將官員都喚進了宮,上一次朝。
退朝之時,文武百官相顧無言,麵上驚疑未退,就這麽同手同腳地出了宮門。
他們回想著,方才在朝堂上天子拿了兩個物件給他們看,驚得眾人恍然如夢。
眾人心中隻一個想法。
“若這兩個物件能推廣開來,他大周的腰板,是徹底打直了。”
文武百官七嘴八舌地問著天子:這高產水稻與棉布紡織機出於何處?
天子一笑,緩緩報出一人姓名。
文武百官麵麵相覷。
他大周朝堂何時有了這麽一號人?竟是璞玉蒙塵。
沒想到令他們震驚的事兒還在後麵:“沈箏”,是女子。
天子高坐龍椅,細細打量著下麵人的神情。
他好久都沒見過這些老家夥如此失態的模樣了,心中不禁歎道沈卿當真是他與大周的福星。
那時文武百官心中都默念了一遍“沈箏”二字。
是了,誰家好男兒會取名為“箏”?
但若是天子不說,他們如何能想到“沈箏”是個女子?
有人低頭默默想到:還不如是個起了女子姓名的男子,如今他們竟無一人敢提當初之事。
之前文武百官反對天子光開科舉,他們都多有阻撓,今日卻像鋸了嘴的葫蘆,一個字也不敢往外蹦。
隻有戶部尚書季本昌與工部尚書嶽震川站了出來。
有人想,他二人站出來幹嘛?
片刻後恍然大悟。
也是,今日天子拿出來的兩個物件都與他二部有關,他二人站出來定是想上前細細觀摩一番的。
可誰知眾人就走了個神的間隙,這二人竟雙雙跪地,那模樣跟拜堂似的。
而後這二人各自從懷中掏出了一張紙,由戶部尚書季本昌領頭,齊聲念起了“認錯書”。
認錯書!
他二人竟在朝堂上公然認錯,給天子致歉,直言自己當初不該阻撓天子廣開科舉,令明珠蒙了塵。
二人念得是聲情並茂,到了激動之處竟直接潸然淚下。
嶽震川其實不想流淚的,他是想起了他工部被季本昌坑害的那千兩白銀。
著實令人心疼不已。
有人心中不屑,這二人真是見風倒,不知何時得知了消息,竟然認錯書都提前準備好了。
但有人心裏門清。
天子定當是提前給他二人透了信兒,若不然,依嶽震川的性子,怎可能作出這般公開丟臉的事兒?
不過這都不太重要了。
重要的是,這事兒他們文武百官都還不知情,天子就早已給那位女縣令備好了賞賜,今日,便是賞賜車隊出發的日子。
從朱雀門出發,這可是莫大的榮耀!
但就是天子這一舉動,被人抓住了話頭。
“陛下,那沈縣令雖有莫大的功勞不錯,但她如今呈上來的,終究隻是一株稻子與一塊棉布,這一株稻子的來曆......”
他想說,拿得出一株稻子,不代表拿得出一片稻田,棉布亦是同理。
後麵的話他不敢說出口,但這句話也在他嗓子眼打著轉:消息未經確認,天子就迫不及待地昭告天下,若那沈縣令是個沽名釣譽之輩,那他大周百官的麵子朝那擱?
天子此舉,未免有些草率了。
天子早就知道,今日朝堂之上,會有一番鏖戰。
所以他昨日早早就睡了,還特意點了安神香,就是為了今日發揮不失誤。
“闕卿是不信餘正青,還是不信永寧伯,亦或是......不信朕?”
他話中警告意味明顯,與往日在朝堂與百官爭論時的氣勢截然不同。
無他,今日他可太有底氣了,今日在朝堂之上,沒人能吵得過他。
闕太林先是一愣,隨後俯跪在地,嘴裏說道:“陛下恕罪,臣絕無不信陛下的意思,隻是這兩樣物件可謂是關乎我大周社稷,臣以為自當謹慎確認才是,待永寧伯到柳陽府確認之後,再論功行賞也不遲,也算是不愧對百姓。”
天子雙眼微虛,冷笑出聲:“愛卿的意思是,朕不顧社稷,愧對百姓?真是好大一頂帽子扣下來。”
闕太林沒想到今日天子戰意如此之盛,連忙擦了擦額間冷汗。
天子見他不說話,繼續刺道:“此事若假,朕就砍了沈卿的頭,但此事若是真,朕可否能砍愛卿的頭?”
文武百官聞言猛地抬頭,這還是他們所熟知的天子嗎?
闕太林驚得眼睛都要瞪了出來,忙看向崔相,希望這位老大哥能替他說說話。
可誰料往日極力反對天子廣開科舉崔丞相,今日是眼觀鼻鼻觀心,連一個眼風都沒給他。
當然不給了,崔相想。
今日天子將那兩個物件拿出來之時,他就知道,這一戰,他們敗了,且還敗得很慘。
這不,戶部工部那兩個主力都臨陣倒了戈。
此時他隻希望這場戰役莫要將他扯進去。
可天子仿佛聽到了他的心聲般,“崔相,你乃百官之首,你來說說,闕卿的頭,砍不砍得?”
崔相:“......”
他瞪了闕太林一眼,向前一步恭敬道:“陛下,永寧伯一生為社稷,永寧伯之子餘正青也是正直之輩,在傳遞消息之前,自是確認了消息的真偽的。”
天子笑了,問道:“那就是砍得了?”
崔相又瞪了闕太林一眼,心道陛下今日怎的動不動就要砍頭。
他還是不答,隻是說:“陛下聖明,廣開科舉,將沈縣令這般能人招入我大周朝堂,臣佩服不已,若非此時車隊已經出發,臣都想隨永寧伯一同前去,瞧瞧那位沈縣令,該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退朝!”
今日本不是上朝的日子,昨日臨時通知各部官員今日上朝。
水稻與紡織機一事兒宮中瞞得嚴,天子不說,餘時章三人也都不敢說。
他們知道天子心中在想些什麽,若是這消息從他們口中傳出去,天子自是少了一份樂趣。
他要打官員們的臉,自是要找準時機親口說出去,瞧著眾人震驚歡喜,他心中才能舒暢。
今日,就是天子選的時機。
餘時章帶著賞賜車隊與工部戶部官員出發,天子便將官員都喚進了宮,上一次朝。
退朝之時,文武百官相顧無言,麵上驚疑未退,就這麽同手同腳地出了宮門。
他們回想著,方才在朝堂上天子拿了兩個物件給他們看,驚得眾人恍然如夢。
眾人心中隻一個想法。
“若這兩個物件能推廣開來,他大周的腰板,是徹底打直了。”
文武百官七嘴八舌地問著天子:這高產水稻與棉布紡織機出於何處?
天子一笑,緩緩報出一人姓名。
文武百官麵麵相覷。
他大周朝堂何時有了這麽一號人?竟是璞玉蒙塵。
沒想到令他們震驚的事兒還在後麵:“沈箏”,是女子。
天子高坐龍椅,細細打量著下麵人的神情。
他好久都沒見過這些老家夥如此失態的模樣了,心中不禁歎道沈卿當真是他與大周的福星。
那時文武百官心中都默念了一遍“沈箏”二字。
是了,誰家好男兒會取名為“箏”?
但若是天子不說,他們如何能想到“沈箏”是個女子?
有人低頭默默想到:還不如是個起了女子姓名的男子,如今他們竟無一人敢提當初之事。
之前文武百官反對天子光開科舉,他們都多有阻撓,今日卻像鋸了嘴的葫蘆,一個字也不敢往外蹦。
隻有戶部尚書季本昌與工部尚書嶽震川站了出來。
有人想,他二人站出來幹嘛?
片刻後恍然大悟。
也是,今日天子拿出來的兩個物件都與他二部有關,他二人站出來定是想上前細細觀摩一番的。
可誰知眾人就走了個神的間隙,這二人竟雙雙跪地,那模樣跟拜堂似的。
而後這二人各自從懷中掏出了一張紙,由戶部尚書季本昌領頭,齊聲念起了“認錯書”。
認錯書!
他二人竟在朝堂上公然認錯,給天子致歉,直言自己當初不該阻撓天子廣開科舉,令明珠蒙了塵。
二人念得是聲情並茂,到了激動之處竟直接潸然淚下。
嶽震川其實不想流淚的,他是想起了他工部被季本昌坑害的那千兩白銀。
著實令人心疼不已。
有人心中不屑,這二人真是見風倒,不知何時得知了消息,竟然認錯書都提前準備好了。
但有人心裏門清。
天子定當是提前給他二人透了信兒,若不然,依嶽震川的性子,怎可能作出這般公開丟臉的事兒?
不過這都不太重要了。
重要的是,這事兒他們文武百官都還不知情,天子就早已給那位女縣令備好了賞賜,今日,便是賞賜車隊出發的日子。
從朱雀門出發,這可是莫大的榮耀!
但就是天子這一舉動,被人抓住了話頭。
“陛下,那沈縣令雖有莫大的功勞不錯,但她如今呈上來的,終究隻是一株稻子與一塊棉布,這一株稻子的來曆......”
他想說,拿得出一株稻子,不代表拿得出一片稻田,棉布亦是同理。
後麵的話他不敢說出口,但這句話也在他嗓子眼打著轉:消息未經確認,天子就迫不及待地昭告天下,若那沈縣令是個沽名釣譽之輩,那他大周百官的麵子朝那擱?
天子此舉,未免有些草率了。
天子早就知道,今日朝堂之上,會有一番鏖戰。
所以他昨日早早就睡了,還特意點了安神香,就是為了今日發揮不失誤。
“闕卿是不信餘正青,還是不信永寧伯,亦或是......不信朕?”
他話中警告意味明顯,與往日在朝堂與百官爭論時的氣勢截然不同。
無他,今日他可太有底氣了,今日在朝堂之上,沒人能吵得過他。
闕太林先是一愣,隨後俯跪在地,嘴裏說道:“陛下恕罪,臣絕無不信陛下的意思,隻是這兩樣物件可謂是關乎我大周社稷,臣以為自當謹慎確認才是,待永寧伯到柳陽府確認之後,再論功行賞也不遲,也算是不愧對百姓。”
天子雙眼微虛,冷笑出聲:“愛卿的意思是,朕不顧社稷,愧對百姓?真是好大一頂帽子扣下來。”
闕太林沒想到今日天子戰意如此之盛,連忙擦了擦額間冷汗。
天子見他不說話,繼續刺道:“此事若假,朕就砍了沈卿的頭,但此事若是真,朕可否能砍愛卿的頭?”
文武百官聞言猛地抬頭,這還是他們所熟知的天子嗎?
闕太林驚得眼睛都要瞪了出來,忙看向崔相,希望這位老大哥能替他說說話。
可誰料往日極力反對天子廣開科舉崔丞相,今日是眼觀鼻鼻觀心,連一個眼風都沒給他。
當然不給了,崔相想。
今日天子將那兩個物件拿出來之時,他就知道,這一戰,他們敗了,且還敗得很慘。
這不,戶部工部那兩個主力都臨陣倒了戈。
此時他隻希望這場戰役莫要將他扯進去。
可天子仿佛聽到了他的心聲般,“崔相,你乃百官之首,你來說說,闕卿的頭,砍不砍得?”
崔相:“......”
他瞪了闕太林一眼,向前一步恭敬道:“陛下,永寧伯一生為社稷,永寧伯之子餘正青也是正直之輩,在傳遞消息之前,自是確認了消息的真偽的。”
天子笑了,問道:“那就是砍得了?”
崔相又瞪了闕太林一眼,心道陛下今日怎的動不動就要砍頭。
他還是不答,隻是說:“陛下聖明,廣開科舉,將沈縣令這般能人招入我大周朝堂,臣佩服不已,若非此時車隊已經出發,臣都想隨永寧伯一同前去,瞧瞧那位沈縣令,該是何等的英姿颯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