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餘家少年郎猶如天降解圍
穿成荒年女縣令,帶家國走向繁榮 作者:茉莉牛乳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穿甲胄的,能是什麽人?
胡旦作為府兵,自是對軍中甲胄有所了解,岸上的少年,正是他大周軍中將士!
莫不是祿州府知曉情況,派兵來接應他們了!
但胡旦還是留有一絲謹慎,將雙手攏在嘴邊,朝岸上高喊:
“這位將士,煩問,你是何人?”
隻見少年身下的馬兒原地踱步兩下,少年的聲音又從馬背上傳來:“你先回答我,你們打哪兒來的?”
他這次不問他們是不是帶的糧食、準備去哪兒,而是問他們從哪兒來的。
胡旦放下些許戒心,高聲答道:“將士,我們自柳陽府而來!”
下一刻,他好似聽到岸上少年笑了一聲,“跟我來!哦對了,我姓餘。”
姓餘!
船上之人十有八九都是柳陽府人,自是知道餘這個姓氏代表了什麽。
胡旦當場都想給餘正青跪下了。
知府大人遠在千裏,竟還預測到了這邊的情況,派了家中之人前來解救他們。
不過......
知府大人是如何知曉的?
還有......
餘家不是文臣,怎麽這兒出了個武將?
管他的!
胡旦甩了甩腦袋,管他神仙預測還是文臣武將,眼下想辦法靠岸才是重中之重!
把頭一邊指揮舵手掉頭,一邊問道胡旦:
“官爺,那位將士您可認識?”
胡旦搖頭,“不認識。但你不也聽到了,他姓餘,是知府大人本家人。”
把頭為人更是謹慎,分明他們在船上說話少年肯定聽不到,但他還是刻意壓低了聲音,對胡旦說道:
“待會兒咱們確定了他的身份,再作行動,您切莫衝動。”
胡旦皺眉,最終點了點頭。
雖然那少年聽聲音年紀不大,又自報家門姓餘,可他們船上的糧食,在如今整個東部都是香餑餑,還是小心為上。
逆流回航本就慢,少年在岸邊騎馬,頻頻催他們:“快些。”
胡旦扯著嗓子問他:“將士,咱們這是去哪兒?”
“拐個彎兒你就知道了。”
少年說完一揚馬鞭,向下附身,不過一瞬便將他們甩在了身後,不見蹤影。
船上人不見了他,就好似不見了主心骨,搖櫓之人更是要搖出煙兒來了,生怕方才隻是他們的南柯一夢。
待船隻拐彎過後,船上眾人才知道,什麽叫柳暗花明。
抬眼望去,右側岸邊清一色身著銀紅甲胄的將士,一眼都望不到頭,好不壯觀。
在他們身後等著的,則是連成串兒的運輸馬車。
船老大驚得張大了嘴,愣神問道身邊老船夫:
“咱們方才過來之時,可有銀紅甲胄在?”
老船夫眨眼,呆愣搖頭,“也沒看見啊。莫說銀紅甲胄了,半個人影都沒見著。這半個時辰的功夫,他們打哪兒來的?”
少年依舊未下馬,在岸邊高聲指揮著他們:
“再往前去點兒,前麵人多著呢。莫舍不得走,給後麵的船留出位置來,岸上三十個將士為一組,拉一條船,你們自己看著點。好,走——走——走——”
“誒!”
他一聲喊,斥責道中間一艘船:
“你!就是你!你搶什麽呢?該你了嗎?少不了你的,再往前去點兒!各自找對了位置就滯在原地,扔纖過來!若是不夠......”
他一聲令下,身後一群身形壯碩,器宇軒昂的將士扛著粗壯的纖繩而來。
他咧嘴一笑:“我們這兒還有,盡管扔。”
船隻紛紛找好位置,等待船老大令下。
胡旦站在甲板上,靠在圍欄處,問少年:“將士,您可有何信物?”
少年聞言笑了起來,眾人看不清他神情,隻能看見一口大白牙。
“該謹慎時不謹慎,眼下倒是謹慎起來了,該說你們什麽好。”
他說完仿似歎了口氣,命馬兒往前走了兩步,從懷中掏出一物件,抬手便扔了過來。
“看清楚了就給我揣好,待會兒還我。”
他手勁兒大,盡管岸邊離船上還有一段距離,但他想扔船上,就絕不會扔到河裏去。
船上之人手忙腳亂,才沒讓那物件掉落在地。
胡旦接過物件定睛一看,頓時有種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之感。
“是自己人沒錯,快!快!扔纖!扔纖!”
少年帶隊出現,解了他們燃眉之急,甚至可以說是救了東部受災百姓。
......
同安縣,南壩村。
秋風吹拂,眼下正是聚眾議事的好時機。
樹上鳥兒嘰嘰喳喳,一雙黑豆眼睛正正盯著壩上眾人看,下學的孩童嬉笑打鬧、你追我趕從樹下經過,驚得黑豆兒眼小鳥振翅而飛。
周裏正講得慷慨激昂,抑揚頓挫。
“......就是這樣!機會隻有一次!反正我老周是幹了,但你們幹不幹的,自家關起門來商量,大人們說了,不強求!”
村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有人打趣:“還商量啥啊周裏正,商量能不能不投一兩銀,投十兩銀成不成啊?”
壩上一陣哄笑,村民紛紛附和。
“就是!周裏正,大人願意給咱們這個機會,咱們又不傻的。說真的,您要不要幫咱們去問問大人,能不能將坊子建大一點,我老劉願意投十兩銀!”
“我也願意!”
“我也願意!”
“我投十一兩!”
“那我投十二兩!”
“我......”
“等會兒!”
周裏正氣笑了,笑罵他們:“你們擱這兒學貴人們搞拍賣呢?想投多少就投多少?大人說了,一戶一兩銀。不投算了,多了不行,多一個銅板都不行。”
“唉——”
村民作失望狀,問他:“真的不能再商量商量了?”
周裏正撇嘴,罵道:“你們真不是個東西。知不知道為什麽隻能投一兩銀?因為隻要咱們投了,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那位上京來的沈大人可說了,若是形勢好,咱們不用一年便能回本,往後都是賺錢的日子。”
他斜了他們一眼,白眼道:
“你們都將銀子賺了,大人賺個甚?衙中賺個甚?搞搞清楚,這本來可以是大人一人的買賣。但大人愛民如子,惦記著咱們才讓咱們加入,你們倒好,還想將手往大人兜裏伸!”
眾人一愣,羞愧得不行,開口便是“我不是”,“我沒有”,“你不要亂說”。
“周裏正,咱們隻是想著多投點,坊子便能再建大點,這樣大人不也能多賺銀子麽?”
“對,周裏正,咱們沒有您說的那心思,您真冤枉我們了......”
這方為了布坊起了小爭執,縣學中沈箏與沈行簡,也因布坊事宜起了爭執。
胡旦作為府兵,自是對軍中甲胄有所了解,岸上的少年,正是他大周軍中將士!
莫不是祿州府知曉情況,派兵來接應他們了!
但胡旦還是留有一絲謹慎,將雙手攏在嘴邊,朝岸上高喊:
“這位將士,煩問,你是何人?”
隻見少年身下的馬兒原地踱步兩下,少年的聲音又從馬背上傳來:“你先回答我,你們打哪兒來的?”
他這次不問他們是不是帶的糧食、準備去哪兒,而是問他們從哪兒來的。
胡旦放下些許戒心,高聲答道:“將士,我們自柳陽府而來!”
下一刻,他好似聽到岸上少年笑了一聲,“跟我來!哦對了,我姓餘。”
姓餘!
船上之人十有八九都是柳陽府人,自是知道餘這個姓氏代表了什麽。
胡旦當場都想給餘正青跪下了。
知府大人遠在千裏,竟還預測到了這邊的情況,派了家中之人前來解救他們。
不過......
知府大人是如何知曉的?
還有......
餘家不是文臣,怎麽這兒出了個武將?
管他的!
胡旦甩了甩腦袋,管他神仙預測還是文臣武將,眼下想辦法靠岸才是重中之重!
把頭一邊指揮舵手掉頭,一邊問道胡旦:
“官爺,那位將士您可認識?”
胡旦搖頭,“不認識。但你不也聽到了,他姓餘,是知府大人本家人。”
把頭為人更是謹慎,分明他們在船上說話少年肯定聽不到,但他還是刻意壓低了聲音,對胡旦說道:
“待會兒咱們確定了他的身份,再作行動,您切莫衝動。”
胡旦皺眉,最終點了點頭。
雖然那少年聽聲音年紀不大,又自報家門姓餘,可他們船上的糧食,在如今整個東部都是香餑餑,還是小心為上。
逆流回航本就慢,少年在岸邊騎馬,頻頻催他們:“快些。”
胡旦扯著嗓子問他:“將士,咱們這是去哪兒?”
“拐個彎兒你就知道了。”
少年說完一揚馬鞭,向下附身,不過一瞬便將他們甩在了身後,不見蹤影。
船上人不見了他,就好似不見了主心骨,搖櫓之人更是要搖出煙兒來了,生怕方才隻是他們的南柯一夢。
待船隻拐彎過後,船上眾人才知道,什麽叫柳暗花明。
抬眼望去,右側岸邊清一色身著銀紅甲胄的將士,一眼都望不到頭,好不壯觀。
在他們身後等著的,則是連成串兒的運輸馬車。
船老大驚得張大了嘴,愣神問道身邊老船夫:
“咱們方才過來之時,可有銀紅甲胄在?”
老船夫眨眼,呆愣搖頭,“也沒看見啊。莫說銀紅甲胄了,半個人影都沒見著。這半個時辰的功夫,他們打哪兒來的?”
少年依舊未下馬,在岸邊高聲指揮著他們:
“再往前去點兒,前麵人多著呢。莫舍不得走,給後麵的船留出位置來,岸上三十個將士為一組,拉一條船,你們自己看著點。好,走——走——走——”
“誒!”
他一聲喊,斥責道中間一艘船:
“你!就是你!你搶什麽呢?該你了嗎?少不了你的,再往前去點兒!各自找對了位置就滯在原地,扔纖過來!若是不夠......”
他一聲令下,身後一群身形壯碩,器宇軒昂的將士扛著粗壯的纖繩而來。
他咧嘴一笑:“我們這兒還有,盡管扔。”
船隻紛紛找好位置,等待船老大令下。
胡旦站在甲板上,靠在圍欄處,問少年:“將士,您可有何信物?”
少年聞言笑了起來,眾人看不清他神情,隻能看見一口大白牙。
“該謹慎時不謹慎,眼下倒是謹慎起來了,該說你們什麽好。”
他說完仿似歎了口氣,命馬兒往前走了兩步,從懷中掏出一物件,抬手便扔了過來。
“看清楚了就給我揣好,待會兒還我。”
他手勁兒大,盡管岸邊離船上還有一段距離,但他想扔船上,就絕不會扔到河裏去。
船上之人手忙腳亂,才沒讓那物件掉落在地。
胡旦接過物件定睛一看,頓時有種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之感。
“是自己人沒錯,快!快!扔纖!扔纖!”
少年帶隊出現,解了他們燃眉之急,甚至可以說是救了東部受災百姓。
......
同安縣,南壩村。
秋風吹拂,眼下正是聚眾議事的好時機。
樹上鳥兒嘰嘰喳喳,一雙黑豆眼睛正正盯著壩上眾人看,下學的孩童嬉笑打鬧、你追我趕從樹下經過,驚得黑豆兒眼小鳥振翅而飛。
周裏正講得慷慨激昂,抑揚頓挫。
“......就是這樣!機會隻有一次!反正我老周是幹了,但你們幹不幹的,自家關起門來商量,大人們說了,不強求!”
村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有人打趣:“還商量啥啊周裏正,商量能不能不投一兩銀,投十兩銀成不成啊?”
壩上一陣哄笑,村民紛紛附和。
“就是!周裏正,大人願意給咱們這個機會,咱們又不傻的。說真的,您要不要幫咱們去問問大人,能不能將坊子建大一點,我老劉願意投十兩銀!”
“我也願意!”
“我也願意!”
“我投十一兩!”
“那我投十二兩!”
“我......”
“等會兒!”
周裏正氣笑了,笑罵他們:“你們擱這兒學貴人們搞拍賣呢?想投多少就投多少?大人說了,一戶一兩銀。不投算了,多了不行,多一個銅板都不行。”
“唉——”
村民作失望狀,問他:“真的不能再商量商量了?”
周裏正撇嘴,罵道:“你們真不是個東西。知不知道為什麽隻能投一兩銀?因為隻要咱們投了,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那位上京來的沈大人可說了,若是形勢好,咱們不用一年便能回本,往後都是賺錢的日子。”
他斜了他們一眼,白眼道:
“你們都將銀子賺了,大人賺個甚?衙中賺個甚?搞搞清楚,這本來可以是大人一人的買賣。但大人愛民如子,惦記著咱們才讓咱們加入,你們倒好,還想將手往大人兜裏伸!”
眾人一愣,羞愧得不行,開口便是“我不是”,“我沒有”,“你不要亂說”。
“周裏正,咱們隻是想著多投點,坊子便能再建大點,這樣大人不也能多賺銀子麽?”
“對,周裏正,咱們沒有您說的那心思,您真冤枉我們了......”
這方為了布坊起了小爭執,縣學中沈箏與沈行簡,也因布坊事宜起了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