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 無言路側誰知味,惟有尋芳碟與蜂
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 作者:阿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3月2號飛到北京,陽光明亮,樹影下還有斑駁的殘雪。坐大巴進城,腦子裏轉著別的事情,眼光卻不時被植物吸引。榆樹,槐樹,楊樹,棗樹,光禿的枝條很蒼勁地展開在藍色的天空下,很勁道的樣子,卻未看到什麽春意萌動的景象。第二天會後,到北海公園沿湖轉了一圈,除了東北角上一小片水麵,浮著些水禽,大部分湖麵都還冰封著,清冽冷凜的空氣,倒是在成都難得領略的。一路又難免去觀察樹,不要說迎春、紫荊和珍珠梅一類的落葉的樹木沒有萌芽的跡象,就是常綠的鬆柏也是很枯瑟的樣子,沒想到後來在西門附近看到好幾株玉蘭倒是不畏寒意,雖然樹根周圍還擁著殘雪,但枝頭上已經高擎起毛茸茸的密密花苞。這回在北京要呆兩周之久,應該能看到春天到來。
這麽一來,一年之中,就兩次經曆自然界神奇的春光乍現。
與北方的這種景象相比較,這些日子,成都的春意來得多麽洶湧啊!二月初,等春花次第開放還讓人焦急:梅、海棠、櫻、玉蘭,可是一到二月底,花信越來越頻密,那麽多的草木,就都迫不及待爭相開放了。在城裏這種感覺還不很強烈。因為城裏對所植樹的草木是有選擇的,要有美感,而且要有秩序——城市雖然看起來混亂,卻是人類構建秩序的最大場所——讓開花植物次第勻速地登場也是一種秩序,至少見出構建秩序的努力,或者至少體現了某種對秩序的渴望。好了,不能再用這種纏繞的羅蘭。巴特在《神話學》中常用的句式了。我要說的是,如果這樣的日子去到郊外,就是另一番情形了。
3月28號,最後一次拍了玉蘭,已經收拾好相機,要十幾天後歸來時再用了。這時卻接到一個朋友電話,相邀第二天去郊外“賞杏花”。因為朋友開公司的朋友承包了那裏的一個山頭,搞農業開發,去了不止有花可賞,還有酒、肉和田野裏剛出苗的野菜伺候。
預約了下午三點左右在成南高速收費站匯合後一起前往,無奈想像中郊野的花樹使人迫不及待,吃過午飯就自己先去了。從東北方向的成南高速出城,去二十多公裏外的青白江區的福洪鄉杏花村。剛下高速,就看到杏花節的路線指引,看到“與春天第一次約會”的大招貼。“與春天第一次約會”?至少於我而言,杏花不是這一年的第一番花信,但花消息總能激蕩人心。所以,邊開車還聽了幾遍《春之聲》圓舞曲,心情也像是灑上了晴朗日子的明亮陽光。車出了平原,駛入紅砂壤的丘陵地帶,那曲子也道路一般回旋,地貌一樣起伏,輕盈悠揚。還想再聽下去,卻見有花樹赫然出現在紅砂壤的丘崗之上。
這樹比城裏所見更符合我本人關於樹的想像:枝幹蓬勃,黝黑粗糙的樹皮顯得蒼老,而在這樣的枝條上去開出了一簇族密集的白色繁花。過去幾年,我對開花植物的興趣都集中在青藏高原植物上,對四川盆地內這些很中國的植物認識不多。站在一樹繁花前就想,這就是杏花嗎?從書上曉得杏所在的薔薇科李屬這個家族相當龐大:桃、李、梨,甚至櫻都屬於這個家族。從花的形態上來講,這個家族共同的特征都是:“單生花、繖形花序或總狀花序。花通常呈白或粉紅色,包含五瓣花瓣和五個萼片。”於是,先把鏡頭對準了這種枝老花繁的樹,在鏡頭中,那一簇簇的白花上麵泛起霧氣般的淡淡青綠,凝神觀察,發現青綠來自花柄,來自還未綻開,未將白色花瓣釋放出來的綠色花萼,雖然盡情開展的白色花瓣形成了主色調,但在太陽光照下,這些綠色的葉柄與花萼也發散出淡薄的光,把那些純白的顏色暈染了,使之帶上了一種更令人舒心的蘊藉色彩。這時,丘上一戶人家有人走出來,我擔心他們會有不友好的表示,但是,一個抱著小孩的年輕女人就那樣站在那裏,這家的男主人來到我跟前,說,上麵還有一樹比這個好看。
他還提了一個要求,我從你機子裏看看我家的樹。
他從取鏡框裏望了一陣他家的開花的樹,大聲對下麵說:真正比我們隻用眼睛好看!
我問他這是不是杏花,他搖搖頭,李子樹。
不是杏花節嗎?
他笑了,你還沒到看杏花的地方。
這人下到丘底的開著黃花的油菜地裏去。我打算去找他說更漂亮的那一樹,結果,剛剛邁步就被淺丘上別的花朵吸引了。在那些不算肥沃的小塊土地裏,蠶豆花開了,豌豆花也開了。
蠶豆花很密集也很低調,差不多四方形的直立莖上,腋生的唇形花三五枚一簇從寬大的葉片下半遮半掩地露出臉來。
豌豆花稀疏卻很張揚,碧綠的豆苗匍匐在地,白瓣紅唇的花很輕盈由長長的花莛高舉著,輕風拂動,它們就像一隻隻精巧的小鳥在綠波上飛掠,或者懸停,很姿意也很隨心的模樣。我想,這麽漂亮的花形與姿態,值得它們這樣得意洋洋地讓我看見。而在二三十米的丘下平地上,金黃的油菜花田中,蜜蜂們歡快的嗡聲竟傳到我耳中。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這些地塊之間的小路上,看到了野花開放!先是零星的二月藍,四片藍中透紫的花瓣構成規整的十字形。然後看到紫堇成片開放。一叢叢深裂的掌狀葉青翠嬌嫩,捧出了一串串自下而上漸次開放的花朵——植物學上把這種花束叫做總狀花序。這些地上的草本的花,差不多讓我把高樹上的李花與杏花都忘記了。太陽把空氣和腳下的土壤曬得暖烘烘的,我坐下來,很安心地和這些花草泥土呆在一起,嗅到了被花香掩住的更綿長持久的草味與泥土味。要不是手機叫喚起來,我會在在暖陽下坐很長時間。如果說花香叫人興奮,青草與泥土的味道卻叫人安心。但是,朋友們已經超過我到了目的地賞杏花了,催我趕緊。
起身趕到目的地,開花的杏樹站滿了好幾座高低不一的丘陵。說實話,有了前麵繁盛的李花打底,就覺得眼前的杏花不甚漂亮。來前做過一點功課,包括在百度上看了有上百張杏花照片。也是一樹樹繁盛耀眼。但眼前這些杏樹卻不是這樣,多站一會兒就看出了緣故。這些杏新栽下沒幾年,都還低矮,而樹冠經過不斷修剪也不可能盡情開展。它們首先是為了結果而生的,觀賞花朵隻是一種附加價值,對於這些成群的,高矮與間距都大致整齊的杏樹來說,花隻是因,雄蕊向雌蕊授了粉,子房受孕膨脹而成的果才是果。不過,如果不從整體效果著眼,這些樹上略顯稀疏的花還是相當美麗的,這些白花是白裏透紅的,白色花瓣被紫紅的花萼映出了淺淺的紅暈。這也就是跟被綠萼映綠的李花的明顯區別了。我不敢肯定這是不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我暫且就這樣來區別李花與杏花吧。
這些年城裏還有另外一種叫紅葉李的觀賞樹種大量栽植。這些日子,差不多就兩三天時間,在公園,在新拓的馬路邊,紅葉李萌發兩年以上的枝條上都也已開滿了細碎而繁密的白花。道路邊的樹比果園中修剪得還整飭,但在公園中,還能看到這種樹很自然地生長,花很繁盛地開放。和剛剛觀察過的李花相比,紅葉李花的形態更與杏花接近,近看花瓣白色,遠觀,卻透出淡淡的紅色,也是因為紫紅嫩葉、花柄與萼片輝映造成的視覺效果。
在浣花溪公園中,離那群未經修剪,因此花開得十分歡勢的紅葉李不遠處還立了一塊木牌,回答了人們心裏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既然植物靠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那麽,紅葉李這些紫紅葉子會不會進行光合作用呢?木牌上的文字告訴我們,即便是紅葉李這樣紫紅的葉子中還是有葉綠素存在,和綠葉樹一樣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也是在這個公園的西南角上,一株紅葉李上還斜伸出一條比紅葉李本身的枝條更粗壯更黝黑的樹枝,上麵開滿了白中泛綠的繁花,正是去青白江的路上農民教我確認的李花。顯然,這一枝是嫁接上去的。紅李葉的枝條蓬勃向上,而這一枝,卻橫斜出來差不多伸到了人行道上,引得遊園的人駐足稱奇。其實,嫁接已經是一種很古老的園藝技術了。在北京開會,白天討論嚴肅的問題,有時候討論的氣氛甚至比問題本身更嚴肅,晚間上床看閑書調劑一下,其中一本叫《植物的欲望》,作者邁克爾·波倫。其中很有意思地談到植物怎麽樣引誘人馴化它們。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植物真正的馴化一直要等到中國人發明了嫁接之後。”而且,作者還指出了具體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的某個時候,中國人發現從一種樹上切下來的一段樹枝可以接到另外一種樹的樹幹上,一旦進行了這種嫁接,在結合處長出來的樹木上長成的果實,就會分享父母的那些特征。”嫁接後長成的果實我們當然已經吃過很多,但在這裏,想說的是,我看到的那條枝上的李花,卻還跟我在農家地頭看到的一模一樣,並沒有把兩種不同的特征混合而產生一種新的李花。
轉眼在北京就呆了兩周時間,並未見到春天到來的跡象,報上說,本該在本周未結束的供暖時間將要延長。前些天經曆了一場漂亮的雪。那天在前海和一個老朋友一個新朋友小飲聊天,飯罷出來,見湖上的冰麵已鋪上了一片薄雪,在城市朦朧的燈光下閃灼著微光。小雪飛揚中散步回飯店,經過一個胡同,遇到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棠花胡同。那些老院子中的海棠樹在雪中聳立著,不甚明亮的路燈,照著枝幹蒼勁的老樹,還有飛舞的雪花,還有狹窄深長的巷子,仿佛某種記憶,某個似曾相識的夢境。
昨天,將要離京的夜晚,雪花又開始飛揚,白天也一直下著,直下到午後我們到達機場。而在兩個半小時後,走下飛機,在成都等候著的卻是一場雨。氣溫十三度的情形下,那雨下起來就有些美麗,而進城的路上,看到桃、垂絲海棠、迎春和紫荊都開得很熱鬧了。樹影濃重處,鳶尾科的蝴蝶花也在零星開放。
這些花開得我寫物候記都有些應接不暇了。
2010、3、16
這麽一來,一年之中,就兩次經曆自然界神奇的春光乍現。
與北方的這種景象相比較,這些日子,成都的春意來得多麽洶湧啊!二月初,等春花次第開放還讓人焦急:梅、海棠、櫻、玉蘭,可是一到二月底,花信越來越頻密,那麽多的草木,就都迫不及待爭相開放了。在城裏這種感覺還不很強烈。因為城裏對所植樹的草木是有選擇的,要有美感,而且要有秩序——城市雖然看起來混亂,卻是人類構建秩序的最大場所——讓開花植物次第勻速地登場也是一種秩序,至少見出構建秩序的努力,或者至少體現了某種對秩序的渴望。好了,不能再用這種纏繞的羅蘭。巴特在《神話學》中常用的句式了。我要說的是,如果這樣的日子去到郊外,就是另一番情形了。
3月28號,最後一次拍了玉蘭,已經收拾好相機,要十幾天後歸來時再用了。這時卻接到一個朋友電話,相邀第二天去郊外“賞杏花”。因為朋友開公司的朋友承包了那裏的一個山頭,搞農業開發,去了不止有花可賞,還有酒、肉和田野裏剛出苗的野菜伺候。
預約了下午三點左右在成南高速收費站匯合後一起前往,無奈想像中郊野的花樹使人迫不及待,吃過午飯就自己先去了。從東北方向的成南高速出城,去二十多公裏外的青白江區的福洪鄉杏花村。剛下高速,就看到杏花節的路線指引,看到“與春天第一次約會”的大招貼。“與春天第一次約會”?至少於我而言,杏花不是這一年的第一番花信,但花消息總能激蕩人心。所以,邊開車還聽了幾遍《春之聲》圓舞曲,心情也像是灑上了晴朗日子的明亮陽光。車出了平原,駛入紅砂壤的丘陵地帶,那曲子也道路一般回旋,地貌一樣起伏,輕盈悠揚。還想再聽下去,卻見有花樹赫然出現在紅砂壤的丘崗之上。
這樹比城裏所見更符合我本人關於樹的想像:枝幹蓬勃,黝黑粗糙的樹皮顯得蒼老,而在這樣的枝條上去開出了一簇族密集的白色繁花。過去幾年,我對開花植物的興趣都集中在青藏高原植物上,對四川盆地內這些很中國的植物認識不多。站在一樹繁花前就想,這就是杏花嗎?從書上曉得杏所在的薔薇科李屬這個家族相當龐大:桃、李、梨,甚至櫻都屬於這個家族。從花的形態上來講,這個家族共同的特征都是:“單生花、繖形花序或總狀花序。花通常呈白或粉紅色,包含五瓣花瓣和五個萼片。”於是,先把鏡頭對準了這種枝老花繁的樹,在鏡頭中,那一簇簇的白花上麵泛起霧氣般的淡淡青綠,凝神觀察,發現青綠來自花柄,來自還未綻開,未將白色花瓣釋放出來的綠色花萼,雖然盡情開展的白色花瓣形成了主色調,但在太陽光照下,這些綠色的葉柄與花萼也發散出淡薄的光,把那些純白的顏色暈染了,使之帶上了一種更令人舒心的蘊藉色彩。這時,丘上一戶人家有人走出來,我擔心他們會有不友好的表示,但是,一個抱著小孩的年輕女人就那樣站在那裏,這家的男主人來到我跟前,說,上麵還有一樹比這個好看。
他還提了一個要求,我從你機子裏看看我家的樹。
他從取鏡框裏望了一陣他家的開花的樹,大聲對下麵說:真正比我們隻用眼睛好看!
我問他這是不是杏花,他搖搖頭,李子樹。
不是杏花節嗎?
他笑了,你還沒到看杏花的地方。
這人下到丘底的開著黃花的油菜地裏去。我打算去找他說更漂亮的那一樹,結果,剛剛邁步就被淺丘上別的花朵吸引了。在那些不算肥沃的小塊土地裏,蠶豆花開了,豌豆花也開了。
蠶豆花很密集也很低調,差不多四方形的直立莖上,腋生的唇形花三五枚一簇從寬大的葉片下半遮半掩地露出臉來。
豌豆花稀疏卻很張揚,碧綠的豆苗匍匐在地,白瓣紅唇的花很輕盈由長長的花莛高舉著,輕風拂動,它們就像一隻隻精巧的小鳥在綠波上飛掠,或者懸停,很姿意也很隨心的模樣。我想,這麽漂亮的花形與姿態,值得它們這樣得意洋洋地讓我看見。而在二三十米的丘下平地上,金黃的油菜花田中,蜜蜂們歡快的嗡聲竟傳到我耳中。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這些地塊之間的小路上,看到了野花開放!先是零星的二月藍,四片藍中透紫的花瓣構成規整的十字形。然後看到紫堇成片開放。一叢叢深裂的掌狀葉青翠嬌嫩,捧出了一串串自下而上漸次開放的花朵——植物學上把這種花束叫做總狀花序。這些地上的草本的花,差不多讓我把高樹上的李花與杏花都忘記了。太陽把空氣和腳下的土壤曬得暖烘烘的,我坐下來,很安心地和這些花草泥土呆在一起,嗅到了被花香掩住的更綿長持久的草味與泥土味。要不是手機叫喚起來,我會在在暖陽下坐很長時間。如果說花香叫人興奮,青草與泥土的味道卻叫人安心。但是,朋友們已經超過我到了目的地賞杏花了,催我趕緊。
起身趕到目的地,開花的杏樹站滿了好幾座高低不一的丘陵。說實話,有了前麵繁盛的李花打底,就覺得眼前的杏花不甚漂亮。來前做過一點功課,包括在百度上看了有上百張杏花照片。也是一樹樹繁盛耀眼。但眼前這些杏樹卻不是這樣,多站一會兒就看出了緣故。這些杏新栽下沒幾年,都還低矮,而樹冠經過不斷修剪也不可能盡情開展。它們首先是為了結果而生的,觀賞花朵隻是一種附加價值,對於這些成群的,高矮與間距都大致整齊的杏樹來說,花隻是因,雄蕊向雌蕊授了粉,子房受孕膨脹而成的果才是果。不過,如果不從整體效果著眼,這些樹上略顯稀疏的花還是相當美麗的,這些白花是白裏透紅的,白色花瓣被紫紅的花萼映出了淺淺的紅暈。這也就是跟被綠萼映綠的李花的明顯區別了。我不敢肯定這是不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我暫且就這樣來區別李花與杏花吧。
這些年城裏還有另外一種叫紅葉李的觀賞樹種大量栽植。這些日子,差不多就兩三天時間,在公園,在新拓的馬路邊,紅葉李萌發兩年以上的枝條上都也已開滿了細碎而繁密的白花。道路邊的樹比果園中修剪得還整飭,但在公園中,還能看到這種樹很自然地生長,花很繁盛地開放。和剛剛觀察過的李花相比,紅葉李花的形態更與杏花接近,近看花瓣白色,遠觀,卻透出淡淡的紅色,也是因為紫紅嫩葉、花柄與萼片輝映造成的視覺效果。
在浣花溪公園中,離那群未經修剪,因此花開得十分歡勢的紅葉李不遠處還立了一塊木牌,回答了人們心裏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既然植物靠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那麽,紅葉李這些紫紅葉子會不會進行光合作用呢?木牌上的文字告訴我們,即便是紅葉李這樣紫紅的葉子中還是有葉綠素存在,和綠葉樹一樣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也是在這個公園的西南角上,一株紅葉李上還斜伸出一條比紅葉李本身的枝條更粗壯更黝黑的樹枝,上麵開滿了白中泛綠的繁花,正是去青白江的路上農民教我確認的李花。顯然,這一枝是嫁接上去的。紅李葉的枝條蓬勃向上,而這一枝,卻橫斜出來差不多伸到了人行道上,引得遊園的人駐足稱奇。其實,嫁接已經是一種很古老的園藝技術了。在北京開會,白天討論嚴肅的問題,有時候討論的氣氛甚至比問題本身更嚴肅,晚間上床看閑書調劑一下,其中一本叫《植物的欲望》,作者邁克爾·波倫。其中很有意思地談到植物怎麽樣引誘人馴化它們。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植物真正的馴化一直要等到中國人發明了嫁接之後。”而且,作者還指出了具體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的某個時候,中國人發現從一種樹上切下來的一段樹枝可以接到另外一種樹的樹幹上,一旦進行了這種嫁接,在結合處長出來的樹木上長成的果實,就會分享父母的那些特征。”嫁接後長成的果實我們當然已經吃過很多,但在這裏,想說的是,我看到的那條枝上的李花,卻還跟我在農家地頭看到的一模一樣,並沒有把兩種不同的特征混合而產生一種新的李花。
轉眼在北京就呆了兩周時間,並未見到春天到來的跡象,報上說,本該在本周未結束的供暖時間將要延長。前些天經曆了一場漂亮的雪。那天在前海和一個老朋友一個新朋友小飲聊天,飯罷出來,見湖上的冰麵已鋪上了一片薄雪,在城市朦朧的燈光下閃灼著微光。小雪飛揚中散步回飯店,經過一個胡同,遇到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棠花胡同。那些老院子中的海棠樹在雪中聳立著,不甚明亮的路燈,照著枝幹蒼勁的老樹,還有飛舞的雪花,還有狹窄深長的巷子,仿佛某種記憶,某個似曾相識的夢境。
昨天,將要離京的夜晚,雪花又開始飛揚,白天也一直下著,直下到午後我們到達機場。而在兩個半小時後,走下飛機,在成都等候著的卻是一場雨。氣溫十三度的情形下,那雨下起來就有些美麗,而進城的路上,看到桃、垂絲海棠、迎春和紫荊都開得很熱鬧了。樹影濃重處,鳶尾科的蝴蝶花也在零星開放。
這些花開得我寫物候記都有些應接不暇了。
2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