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為非作歹
特工贅婿,皇上求我娶公主 作者:噴怒的河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再者,百姓們亦是對陛下感恩戴德。自從有了曲轅犁以及新的農具,無論是開荒還是種地,都變得輕鬆高效了許多。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下,我大梁正日益繁榮昌盛啊!”
李國公看似在總結並頌揚梁帝這兩年的功績,實則是在不動聲色地提醒梁帝,許子霖為朝廷做出了諸多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國公所提及的這些功績,無一不是許子霖的智慧與心血的結晶。
梁帝聽後,不禁歎了口氣:“是啊!若是沒有那小子,大梁這兩年必定會舉步維艱。今年,大梁全境都種上了冬小麥,大大縮短了饑荒的時間。希望明年能夠風調雨順,是個豐收之年吧!”
梁帝也順勢借坡下驢,對許子霖為大梁所做出的貢獻予以了讚賞。
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也對許子霖悄然升起了一絲芥蒂:“如此一個能力非凡之人,自己當真能夠駕馭得了嗎?即便自己能夠駕馭,未來的大梁皇帝又是否能夠駕馭呢?”梁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同樣出宮坐在馬車上的許子霖,此刻也在思索著同樣的問題。
如今,太子已然被自己徹底得罪死了,而陛下也並非表麵看上去那般平易近人,在利益麵前,似乎也是靠不住的。
“唉!看來火藥的事情暫時還不能拿出來。老八那個不成器的東西,也是個扶不上牆的貨色。要想在這封建的古代混下去,還真是困難重重啊!”
許子霖無奈地歎息著,眼神中透露出一憂慮。
他並未返回鎮北王府,而是徑直出城,朝著城外的西山方向而去。
這一去,可把許子霖氣得不輕。原來,在早朝上許子霖懟了皇帝和太子,退朝之後,他心中的怒火依舊未消。
在到達西山後,剛好撞見了慶安縣令耀武揚威就把其打成了重傷。
事情的起因其實並不複雜。當日早上,許瑾兒帶領著一大批城外的難民來到了西山。
這西山原本是一片荒山,寸草不生,什麽作物都沒有種植。不過,山上有一個大斜坡,恰好能夠擋住凜冽的北風,確實是一個非常適宜安營紮寨的地方。
難民們初來乍到,在許瑾兒的安排下,眾人按照劃分好的區域,熱火朝天地開始搭建居所。
一切原本都進展得十分順利,然而,問題卻突然出現了。
就在眾人忙碌之時,來了幾十號人,這些人二話不說,直接就將剛剛搭建起來的臨時指揮部給推倒了,就連難民們辛辛苦苦搭建起來的草屋也未能幸免。
許瑾兒得知消息後,匆忙趕來。
眼前的景象讓她怒不可遏,隻見所有搭建好的草屋都已被毀壞,挖好準備埋樁的坑也被人回填了,甚至還有難民被埋在了裏麵。
許瑾兒身為鎮北王府的大小姐,哪裏能忍受得了這般欺辱。
她頓時火冒三丈,舉起手中的馬鞭,狠狠地抽向了帶頭的人,同時命令護衛將這些前來鬧事的人全都拿下。
就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慶安縣令帶著一群捕快衙役匆匆趕來。
許瑾兒原本以為縣令來了能夠主持公道,沒想到這縣令竟和之前的那些人是一夥的。
“許大小姐,難道你不知道這兩座山以及這周邊的地都是張家的嗎?你帶這麽多人來此,不僅把這邊的冬小麥糟踐得不成樣子,還打傷了張家人,怎麽?你是鎮北王府的人就能無視這些糧食嗎?”
慶安縣令氣勢洶洶地說道。
“還有這山上的樹木,你們砍伐之前可有通知張家人?”
許瑾兒確實未曾與張家人打過招呼。
至於地裏的莊稼,那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分明就是張家那幾十人過來的時候肆意踩踏的,如今卻全都怪罪到許瑾兒的頭上。
其實,今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倒也並非毫無緣由。此前,張家的銅鏡生意被許子霖鼓搗出的玻璃鏡打壓得一敗塗地,損失極為慘重。
同時,張家耗費無數心血培養出來的宰輔,也因為鎮北王府買宅子一事而被一擼到底。可以說,張家在一夜之間,就從大梁的頂流家族淪落成了二流家族。
身為世家大族的張家,又豈能輕易放過報複鎮北王府的機會。
這不,早上張家有下人匯報說許瑾兒帶著難民來到了西山,張家眾人便想借此機會過來給許瑾兒添堵。沒想到許瑾兒的性子如此剛烈,竟敢直接動手。
於是,張家又把身為自家勢力的慶安縣令給叫了過來,企圖讓他將許瑾兒抓走。
“張縣令,你可知道你在說什麽嗎?沒錯,我是沒有通知張家,可陛下早就下過旨意,救災救難之時,所有的事情都要以百姓的生命為首要考慮,先安頓好百姓,然後再行上報!怎麽?張縣令,你是覺得陛下的旨意有何不妥嗎?”
許瑾兒毫不畏懼,直視著張縣令說道。
“還是說,你們張家比陛下還要厲害?”
大梁皇帝確實說過這樣的話,這讓張縣令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應。
許瑾兒見狀,向前邁了一步,繼續說道:“還是說你們張家根本就不把陛下放在眼裏,根本不顧及這些災民的死活?甚至可以說,你們張家本就懷有造反之心?”
許瑾兒的這番話,將張縣令逼退了兩步。
“至於那些莊稼,真是可笑至極!這些難民都是各地種地的農民,他們對糧食的珍視程度,難道不比你這條狗更甚?他們怎麽會去踩踏莊稼?”
“怎麽?還是說你們張家是想學我大哥,以踩踏莊稼為由陷害我鎮北王府,讓我鎮北王府遭受世人的唾棄?”
許瑾兒冷笑一聲,眼中充滿了嘲諷,“哼,不是我小瞧你們張家,就你們這樣的蠢笨之人,就算想學,恐怕也學不會!”
難民們聽到許瑾兒的話,紛紛開始起哄。
“許大小姐說得對,那些莊稼分明就是你們張家的人過來故意踩踏的,你們休要汙蔑許大小姐!”
“就是,你們張家也太仗勢欺人了!就算我們砍了你們山上的樹,你們也不能如此蠻橫,上來就打人、推倒我們的房屋,甚至還活埋我們啊!這天下到底是你們張家說了算,還是陛下說了算?”
這時,一位讀書人站了出來,義正言辭地說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請問張大人可懂得此句?這座山這片地確實是陛下賞賜給你們張家經營的,但歸根結底,它更是陛下的。你們張家怎麽能將其據為己有呢?”
這張縣令本就是張家舉薦上來的官員,他考了好多次才勉強拿到一個秀才功名,能力著實非常一般。後來,在張家的運作下,他才得以當上慶安縣令。
在大梁,朝堂之所以被說是世家的朝堂,原因有二。一是科舉取士時,大部分中榜之人都是世家子弟;二是官員舉薦製度的存在,這就導致了很多官員無需參加科舉,僅憑家族的舉薦便能夠入朝為官。
許瑾兒的怒斥讓張縣令心中稍有顧慮,畢竟鎮北王府的身份擺在那裏。然而,在他看來,那些低賤的難民又算得了什麽呢?他們憑什麽指責自己?想到這裏,張縣令不禁大怒。
“你們這些刁民本官做事豈容你等指手畫腳,來人把此人拿下……”
李國公看似在總結並頌揚梁帝這兩年的功績,實則是在不動聲色地提醒梁帝,許子霖為朝廷做出了諸多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國公所提及的這些功績,無一不是許子霖的智慧與心血的結晶。
梁帝聽後,不禁歎了口氣:“是啊!若是沒有那小子,大梁這兩年必定會舉步維艱。今年,大梁全境都種上了冬小麥,大大縮短了饑荒的時間。希望明年能夠風調雨順,是個豐收之年吧!”
梁帝也順勢借坡下驢,對許子霖為大梁所做出的貢獻予以了讚賞。
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也對許子霖悄然升起了一絲芥蒂:“如此一個能力非凡之人,自己當真能夠駕馭得了嗎?即便自己能夠駕馭,未來的大梁皇帝又是否能夠駕馭呢?”梁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同樣出宮坐在馬車上的許子霖,此刻也在思索著同樣的問題。
如今,太子已然被自己徹底得罪死了,而陛下也並非表麵看上去那般平易近人,在利益麵前,似乎也是靠不住的。
“唉!看來火藥的事情暫時還不能拿出來。老八那個不成器的東西,也是個扶不上牆的貨色。要想在這封建的古代混下去,還真是困難重重啊!”
許子霖無奈地歎息著,眼神中透露出一憂慮。
他並未返回鎮北王府,而是徑直出城,朝著城外的西山方向而去。
這一去,可把許子霖氣得不輕。原來,在早朝上許子霖懟了皇帝和太子,退朝之後,他心中的怒火依舊未消。
在到達西山後,剛好撞見了慶安縣令耀武揚威就把其打成了重傷。
事情的起因其實並不複雜。當日早上,許瑾兒帶領著一大批城外的難民來到了西山。
這西山原本是一片荒山,寸草不生,什麽作物都沒有種植。不過,山上有一個大斜坡,恰好能夠擋住凜冽的北風,確實是一個非常適宜安營紮寨的地方。
難民們初來乍到,在許瑾兒的安排下,眾人按照劃分好的區域,熱火朝天地開始搭建居所。
一切原本都進展得十分順利,然而,問題卻突然出現了。
就在眾人忙碌之時,來了幾十號人,這些人二話不說,直接就將剛剛搭建起來的臨時指揮部給推倒了,就連難民們辛辛苦苦搭建起來的草屋也未能幸免。
許瑾兒得知消息後,匆忙趕來。
眼前的景象讓她怒不可遏,隻見所有搭建好的草屋都已被毀壞,挖好準備埋樁的坑也被人回填了,甚至還有難民被埋在了裏麵。
許瑾兒身為鎮北王府的大小姐,哪裏能忍受得了這般欺辱。
她頓時火冒三丈,舉起手中的馬鞭,狠狠地抽向了帶頭的人,同時命令護衛將這些前來鬧事的人全都拿下。
就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慶安縣令帶著一群捕快衙役匆匆趕來。
許瑾兒原本以為縣令來了能夠主持公道,沒想到這縣令竟和之前的那些人是一夥的。
“許大小姐,難道你不知道這兩座山以及這周邊的地都是張家的嗎?你帶這麽多人來此,不僅把這邊的冬小麥糟踐得不成樣子,還打傷了張家人,怎麽?你是鎮北王府的人就能無視這些糧食嗎?”
慶安縣令氣勢洶洶地說道。
“還有這山上的樹木,你們砍伐之前可有通知張家人?”
許瑾兒確實未曾與張家人打過招呼。
至於地裏的莊稼,那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分明就是張家那幾十人過來的時候肆意踩踏的,如今卻全都怪罪到許瑾兒的頭上。
其實,今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倒也並非毫無緣由。此前,張家的銅鏡生意被許子霖鼓搗出的玻璃鏡打壓得一敗塗地,損失極為慘重。
同時,張家耗費無數心血培養出來的宰輔,也因為鎮北王府買宅子一事而被一擼到底。可以說,張家在一夜之間,就從大梁的頂流家族淪落成了二流家族。
身為世家大族的張家,又豈能輕易放過報複鎮北王府的機會。
這不,早上張家有下人匯報說許瑾兒帶著難民來到了西山,張家眾人便想借此機會過來給許瑾兒添堵。沒想到許瑾兒的性子如此剛烈,竟敢直接動手。
於是,張家又把身為自家勢力的慶安縣令給叫了過來,企圖讓他將許瑾兒抓走。
“張縣令,你可知道你在說什麽嗎?沒錯,我是沒有通知張家,可陛下早就下過旨意,救災救難之時,所有的事情都要以百姓的生命為首要考慮,先安頓好百姓,然後再行上報!怎麽?張縣令,你是覺得陛下的旨意有何不妥嗎?”
許瑾兒毫不畏懼,直視著張縣令說道。
“還是說,你們張家比陛下還要厲害?”
大梁皇帝確實說過這樣的話,這讓張縣令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應。
許瑾兒見狀,向前邁了一步,繼續說道:“還是說你們張家根本就不把陛下放在眼裏,根本不顧及這些災民的死活?甚至可以說,你們張家本就懷有造反之心?”
許瑾兒的這番話,將張縣令逼退了兩步。
“至於那些莊稼,真是可笑至極!這些難民都是各地種地的農民,他們對糧食的珍視程度,難道不比你這條狗更甚?他們怎麽會去踩踏莊稼?”
“怎麽?還是說你們張家是想學我大哥,以踩踏莊稼為由陷害我鎮北王府,讓我鎮北王府遭受世人的唾棄?”
許瑾兒冷笑一聲,眼中充滿了嘲諷,“哼,不是我小瞧你們張家,就你們這樣的蠢笨之人,就算想學,恐怕也學不會!”
難民們聽到許瑾兒的話,紛紛開始起哄。
“許大小姐說得對,那些莊稼分明就是你們張家的人過來故意踩踏的,你們休要汙蔑許大小姐!”
“就是,你們張家也太仗勢欺人了!就算我們砍了你們山上的樹,你們也不能如此蠻橫,上來就打人、推倒我們的房屋,甚至還活埋我們啊!這天下到底是你們張家說了算,還是陛下說了算?”
這時,一位讀書人站了出來,義正言辭地說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請問張大人可懂得此句?這座山這片地確實是陛下賞賜給你們張家經營的,但歸根結底,它更是陛下的。你們張家怎麽能將其據為己有呢?”
這張縣令本就是張家舉薦上來的官員,他考了好多次才勉強拿到一個秀才功名,能力著實非常一般。後來,在張家的運作下,他才得以當上慶安縣令。
在大梁,朝堂之所以被說是世家的朝堂,原因有二。一是科舉取士時,大部分中榜之人都是世家子弟;二是官員舉薦製度的存在,這就導致了很多官員無需參加科舉,僅憑家族的舉薦便能夠入朝為官。
許瑾兒的怒斥讓張縣令心中稍有顧慮,畢竟鎮北王府的身份擺在那裏。然而,在他看來,那些低賤的難民又算得了什麽呢?他們憑什麽指責自己?想到這裏,張縣令不禁大怒。
“你們這些刁民本官做事豈容你等指手畫腳,來人把此人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