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五。
再次到達11月市那顆編號為00的殖民衛星之後灑家開始了咱的測試機師生涯。在報道的當天灑家就被阿笠博士塞了一份‘脈衝’高達的參數資料,他要求灑家以最快的速度讀熟這上麵的資料。因為由於他和他的團隊到‘天之禦柱’出了趟遠門,所以‘脈衝’的進度有些拖遝了。
然後在咱安頓好之後,當天剩下的時間灑家全部都花在了這份資料上麵,憑借著與咱大腦完全融合後生物芯片強大的能力,在下勉強將這份資料裏的東西記憶了下來。不過你別說,阿笠博士的確有兩把刷子,‘脈衝’高達各方麵的性能參數已經完爆了一戰時紮夫特設計局的最高成就——‘自由’和‘正義’高達,而‘救世主’高達由於有龍騎兵係統存在,所以‘脈衝’在火力上還不能與它比肩,不過其在他各個參數(例如速度、載荷、機動性)上‘脈衝’已經甩開它幾條馬路了。
要知道,這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為上述三台高達可是核能驅動的,而由於‘尤裏烏斯七’條約的限製,‘脈衝’隻能使用普通的能量電池作為自身的動力。所以在機體的出力上它並不比上述三台高達強大多少,不過阿笠這個老小子優化了他的設計並使用了大量紮夫特在戰爭中開發出來的新技術,使得‘脈衝’的整體性能淩駕與那三台高達之上。
看到此處各位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不對啊作者,‘尤裏烏斯七’條約不是剛簽訂嗎,‘脈衝’的設計工作應該是在條約簽訂前就已經完成的了,那個時候紮夫特怎麽可能不將它設計成核動力的呢,作者tmd這是在逗我嗎?
事實上,這是有原因的,並且也可以說是‘脈衝’高達在設計上的一個創舉——且聽灑家慢慢道來。
脈衝高達在設計上顛覆了以往機動戰士一體化的設計理念,事實上它是由四個獨立的部分拚接而成的。分別是上部軀幹模組、下部軀幹模組、武器與背包模組以及作為駕駛艙的核心戰機模組部分。事實上在最初的設計中整台高達的確是由核心戰機上裝備的一台釧核反應爐作為能量來源的,但在紮夫特開始與地球軍談判並確認雙方不準開發核動力機體之後,作為項目負責人的阿笠博士重新設計了一台使用能量電池的核心戰機,並且重新設計了其他模組,使它們也可以攜帶能量電池。
不過原本的核能戰機也還得到了保留,並且它與新設計的其他三個部分的模塊可以無縫兼容。所以與動畫裏相反的,在替換成核能戰機之後,‘脈衝’高達完全可以改造成為核動力高達,並且在脈衝高達上阿笠博士還加裝了紮夫特最新開發vps裝甲。
此種裝甲是根據從‘天之禦柱’上得到的相轉移裝甲技術改進後由紮夫特自主開發獲得。vps裝甲與普通的ps裝甲最大的不同是此種裝甲利用可調節的能量輸出至相對應程度的防禦力,表現為vps裝甲表麵顏色差異——顏色越深,所給予的防禦力越高(其中黑色部份的防禦力為最強)。
同時也可以根據計算機體剩餘的輸出能量來調節機體部分裝甲的防禦力,在減少部份裝甲能量使用量的同時減少了整機的能量使用,從而讓機體達到更長作戰活動時間的。vps裝甲和所裝備武器的能量都是由機體內的能量電池所提供,但是能量電池的輸出功率是有限的,所以在不同裝備的情況下能量電池提供給vps裝甲的能源不同。
於是vps裝甲的特性就帶來了能夠最合理利用機身能量的功能。例如脈衝裸機一般裝態下的裝甲是白色,在進行格鬥戰時vps裝甲才會根據駕駛員的設定轉為更高強度的紅色,以增強近戰時的防禦能力。在能量的分配原則上,裝備近戰組件時,能量供給以近身防禦為優先。裝備炮戰組件時,以武器能量補充為優先。而使用空戰組件時,以維持推進係統為優先。所以在同樣的狀態下擁有vps裝甲的脈衝高達能比地球軍以及奧布所使用的特裝型機動戰士擁有更長的活動時間。
而脈衝高達另一大特點則是所裝備的釧核供電係統——位於頭部天線中央的光束接收裝置可以使脈衝高達在戰場上通過接收母艦發出氘核光束進行充電。從而讓機體能夠及時補充能量來維持更長的戰鬥時間。隻要母艦存在且機師能夠承受長期的作戰,脈衝的作戰時間基本等於核動力型高達。可以說氘核供電係統是紮夫特巧妙躲避尤尼奧斯條約束縛的一招妙棋。
並且灑家還發現與咱穿越前11區的動畫片中相反,阿笠博士一共為這台高達設計了六套不同類型的上下肢組件。除了在動畫中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的空戰、炮戰以及近戰型組件之外灑家還發現了一套水下戰組件、一套重火力組件以及一套可變形組件。這讓灑家感到很奇怪,因為從動畫片裏來看‘脈衝’高達從頭到尾就沒有安裝過這幾套組件,不知道它們最後怎麽樣了。
並且在一次與阿笠博士的閑聊中他還告訴灑家,紮夫特準備以‘脈衝’高達為核心,組建一支全部由精英士兵組成的特殊部隊。並且為了配合‘脈衝’高達特殊的組合方式,紮夫特還會重新建造一艘全新型的特裝戰艦,而它所參考的模板則是我們拐帶回來的‘出雲號’戰列艦。
然後阿笠博士在看到‘天之禦柱’以及出雲號裏的自動機器人之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經過灑家‘無意間’的點撥之後,他已經準備著手研究相關方麵的技術了。而博士的研究方向則是大型戰艦(包含宇宙艦、潛水母艦、陸地戰艦等)的自動化——這樣做的好處是大大降低了操縱戰艦所需的人力資源,畢竟人口數量始終是調整者的一個短板。
而這也大大便宜了灑家,大家應該還沒忘記灑家到這個世界之前給自己定下的目標——私人載具。如果沒有自動化設施輔助的話咱一個人根本不可能玩的轉一艘戰艦的。
之後的測試工作也進行的異常順利,在接下去130天的時間裏灑家在阿笠博士的要求下對脈衝高達進行了整體測試,不過由於殖民衛星內空間有限,所以此階段的工作主要是測試各套組件在宇宙環境中的適應性。我們花了差不多4個月的時間測試了脈衝高達所有的七套組件,隨後在7月中旬的時候我們整個團隊秘密抵達了紮夫特位於的大洋洲的卡奔塔利亞軍事基地,我們將在這裏測試脈衝在大氣環境下的性能。
再次到達11月市那顆編號為00的殖民衛星之後灑家開始了咱的測試機師生涯。在報道的當天灑家就被阿笠博士塞了一份‘脈衝’高達的參數資料,他要求灑家以最快的速度讀熟這上麵的資料。因為由於他和他的團隊到‘天之禦柱’出了趟遠門,所以‘脈衝’的進度有些拖遝了。
然後在咱安頓好之後,當天剩下的時間灑家全部都花在了這份資料上麵,憑借著與咱大腦完全融合後生物芯片強大的能力,在下勉強將這份資料裏的東西記憶了下來。不過你別說,阿笠博士的確有兩把刷子,‘脈衝’高達各方麵的性能參數已經完爆了一戰時紮夫特設計局的最高成就——‘自由’和‘正義’高達,而‘救世主’高達由於有龍騎兵係統存在,所以‘脈衝’在火力上還不能與它比肩,不過其在他各個參數(例如速度、載荷、機動性)上‘脈衝’已經甩開它幾條馬路了。
要知道,這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為上述三台高達可是核能驅動的,而由於‘尤裏烏斯七’條約的限製,‘脈衝’隻能使用普通的能量電池作為自身的動力。所以在機體的出力上它並不比上述三台高達強大多少,不過阿笠這個老小子優化了他的設計並使用了大量紮夫特在戰爭中開發出來的新技術,使得‘脈衝’的整體性能淩駕與那三台高達之上。
看到此處各位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不對啊作者,‘尤裏烏斯七’條約不是剛簽訂嗎,‘脈衝’的設計工作應該是在條約簽訂前就已經完成的了,那個時候紮夫特怎麽可能不將它設計成核動力的呢,作者tmd這是在逗我嗎?
事實上,這是有原因的,並且也可以說是‘脈衝’高達在設計上的一個創舉——且聽灑家慢慢道來。
脈衝高達在設計上顛覆了以往機動戰士一體化的設計理念,事實上它是由四個獨立的部分拚接而成的。分別是上部軀幹模組、下部軀幹模組、武器與背包模組以及作為駕駛艙的核心戰機模組部分。事實上在最初的設計中整台高達的確是由核心戰機上裝備的一台釧核反應爐作為能量來源的,但在紮夫特開始與地球軍談判並確認雙方不準開發核動力機體之後,作為項目負責人的阿笠博士重新設計了一台使用能量電池的核心戰機,並且重新設計了其他模組,使它們也可以攜帶能量電池。
不過原本的核能戰機也還得到了保留,並且它與新設計的其他三個部分的模塊可以無縫兼容。所以與動畫裏相反的,在替換成核能戰機之後,‘脈衝’高達完全可以改造成為核動力高達,並且在脈衝高達上阿笠博士還加裝了紮夫特最新開發vps裝甲。
此種裝甲是根據從‘天之禦柱’上得到的相轉移裝甲技術改進後由紮夫特自主開發獲得。vps裝甲與普通的ps裝甲最大的不同是此種裝甲利用可調節的能量輸出至相對應程度的防禦力,表現為vps裝甲表麵顏色差異——顏色越深,所給予的防禦力越高(其中黑色部份的防禦力為最強)。
同時也可以根據計算機體剩餘的輸出能量來調節機體部分裝甲的防禦力,在減少部份裝甲能量使用量的同時減少了整機的能量使用,從而讓機體達到更長作戰活動時間的。vps裝甲和所裝備武器的能量都是由機體內的能量電池所提供,但是能量電池的輸出功率是有限的,所以在不同裝備的情況下能量電池提供給vps裝甲的能源不同。
於是vps裝甲的特性就帶來了能夠最合理利用機身能量的功能。例如脈衝裸機一般裝態下的裝甲是白色,在進行格鬥戰時vps裝甲才會根據駕駛員的設定轉為更高強度的紅色,以增強近戰時的防禦能力。在能量的分配原則上,裝備近戰組件時,能量供給以近身防禦為優先。裝備炮戰組件時,以武器能量補充為優先。而使用空戰組件時,以維持推進係統為優先。所以在同樣的狀態下擁有vps裝甲的脈衝高達能比地球軍以及奧布所使用的特裝型機動戰士擁有更長的活動時間。
而脈衝高達另一大特點則是所裝備的釧核供電係統——位於頭部天線中央的光束接收裝置可以使脈衝高達在戰場上通過接收母艦發出氘核光束進行充電。從而讓機體能夠及時補充能量來維持更長的戰鬥時間。隻要母艦存在且機師能夠承受長期的作戰,脈衝的作戰時間基本等於核動力型高達。可以說氘核供電係統是紮夫特巧妙躲避尤尼奧斯條約束縛的一招妙棋。
並且灑家還發現與咱穿越前11區的動畫片中相反,阿笠博士一共為這台高達設計了六套不同類型的上下肢組件。除了在動畫中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的空戰、炮戰以及近戰型組件之外灑家還發現了一套水下戰組件、一套重火力組件以及一套可變形組件。這讓灑家感到很奇怪,因為從動畫片裏來看‘脈衝’高達從頭到尾就沒有安裝過這幾套組件,不知道它們最後怎麽樣了。
並且在一次與阿笠博士的閑聊中他還告訴灑家,紮夫特準備以‘脈衝’高達為核心,組建一支全部由精英士兵組成的特殊部隊。並且為了配合‘脈衝’高達特殊的組合方式,紮夫特還會重新建造一艘全新型的特裝戰艦,而它所參考的模板則是我們拐帶回來的‘出雲號’戰列艦。
然後阿笠博士在看到‘天之禦柱’以及出雲號裏的自動機器人之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經過灑家‘無意間’的點撥之後,他已經準備著手研究相關方麵的技術了。而博士的研究方向則是大型戰艦(包含宇宙艦、潛水母艦、陸地戰艦等)的自動化——這樣做的好處是大大降低了操縱戰艦所需的人力資源,畢竟人口數量始終是調整者的一個短板。
而這也大大便宜了灑家,大家應該還沒忘記灑家到這個世界之前給自己定下的目標——私人載具。如果沒有自動化設施輔助的話咱一個人根本不可能玩的轉一艘戰艦的。
之後的測試工作也進行的異常順利,在接下去130天的時間裏灑家在阿笠博士的要求下對脈衝高達進行了整體測試,不過由於殖民衛星內空間有限,所以此階段的工作主要是測試各套組件在宇宙環境中的適應性。我們花了差不多4個月的時間測試了脈衝高達所有的七套組件,隨後在7月中旬的時候我們整個團隊秘密抵達了紮夫特位於的大洋洲的卡奔塔利亞軍事基地,我們將在這裏測試脈衝在大氣環境下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