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了一年有餘的這場戰爭就被共和國方麵稱為‘克隆人戰爭’,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共和國部隊的主體就是由克隆人所構成的軍隊。這種不需要本國人民流血的軍隊在很多共和國加盟國的領導人看來就是一種性價比非常高的部隊,因為克隆人不需要薪金、撫恤金和假期,並且他們訓練和維持的成本就也是普通部隊的幾分之一。當然,本章節的主角就並不是共和國的克隆人軍團,他們就是用來引出本節主角的引子而已。


    本章節的主角就是與克隆人軍團對戰,由貿易聯盟貨運飛船武裝運輸隊所展而來的機器人軍團。作為分離勢力用來進行戰爭的絕對主力,機器人軍團就是分離勢力麾下各個將軍手中最大同時也是唯一用來對抗克隆人軍團的王牌。從戰爭爆開始到現在為止的這段時間中,機器人兵團的兵種就由最開始了了數種展成為了遍及海、6、空以及宇宙環境和特種作戰,包含五個大類二十餘種小類的龐大機器人家族。不過由於前幾章哥們兒所提到過的原因,目前我的王五艦隊裏就並沒有那麽多種機器人士兵的存在,咱的麾下的地麵部隊現在就隻是由b1機器人、毀滅者機器人以及級戰鬥機器人這三個種類的機器人所組成。


    在哥們兒麾下的6戰部隊中,b1機器人就擁有遠其他兩種機器人的壓倒性數量,但其戰鬥力就又是三種機器人中最為低下的。因為需要控製成本的關係,b1機器人各方麵的性能可以說就是極其平庸,整個機器人唯一的戰備就是一門5毫米口徑的爆能步槍。從外觀上看,這種機器人就是一個火柴人似的類人形身體上頂著一個長條形的腦袋,這是因為需要控製製造成本的關係,這種機器人身上能夠被壓縮的地方就全都被壓縮到了極致。雖然擁有高達1.9米的身高,不過單個的b1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近戰能力。不要說訓練完備的克隆人士兵,即使是烏合之眾的星際海盜就也能在一對一的情況下輕鬆的戰勝b1機器人。


    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罪魁禍就是當初在設計的時候這種機器人就是以造價便宜和易於生產為中心設計思路,而這兩個特點就是b1機器人最大的優點並且在開戰後這兩個特點的重要性就被完美的體現了出來——生產一台b1機器人所以要的原材料僅是毀滅者機器人的十二分之一、級戰鬥機器人的八分之一,所需要的工時就是毀滅者的十分之一、機器人的六分之一。如此低廉的造價和製造時間就使得用這種機器人可以用龐大的數量去淹沒對手。


    實際上分離勢力麾下的將軍們在毀滅者機器人和級戰鬥機器人列裝部隊前的戰鬥中最常用的就也是這種用過對手十數乃至數十倍的兵力像拖拉機一樣開過去的打法——通常滿編情況下一個共和國軍團擁有一個一萬人左右的地麵部隊,而一個滿編分離勢力軍團中b1機器人的數量通常就會達到5o萬至7o萬左右。然而即使擁有百倍以上的數量優勢,分離勢力在與共和國軍的作戰中仍舊是敗多勝少,畢竟b1機器人的戰鬥力是在就是太上不了台麵了。


    至於為什麽會出現如此懸殊的數量比呢,這就是因為單兵素質極差的b1機器人完全就是靠著數量來彌補戰力不足的缺陷。話說分離勢力規定組成b1機器人最小且不可分割編製單位的‘小隊’就是由1oo台機器人所組成,這是因為無數次的戰鬥就證明了這個數字就是可以有效抵擋克隆人軍團最小編製‘火力小組’(1o人編製)的最低數量需求。沒錯,b1機器人與克隆人士兵的戰力比差不多就是1o:1,並且這還是在沒有絕地武士幹擾的情況下的戰力比,如果在戰鬥中出現絕地武士的話,即使擁有3o到4o倍的數量比都有很大幾率會輸掉。在‘小隊’以上就是‘大隊’,一個大隊由1o個小隊組成。大隊之上則是聯隊,一個聯隊由1o個大隊組成,聯隊為b1機器人最大編製,通常一個分離勢力軍團會有數十乃至百個(隻有分離勢力嫡係的三個軍團擁有)左右的b1聯隊配合上數量不定的其他機器人組成。


    當然b1就也不是一無是處,簡單的結構和對原材料較低的要求就保證了分離勢力各軍團可以用極快的度生產這種機器人。相對於其他機器人所使用的軍用級別金屬,b1簡單的設計就使得其可以使用民用機器人等級合金乃至更低級別的再生金屬(比如易拉罐)來製造,並且由於結構簡單,一台b1在通用機器人生產線上僅需要流轉5分鍾時間就能下線——通用生產線是一條可以生產分離勢力所有已知機器人的智能式多層次、多方向流水型生產線,在生產線輸送裝置的兩邊就是無數由ai控製的機械臂負責生產機器人,生產線的總控ai會根據所生產機器人種類的不同在生產線上自動定向所生產機器人的走向。


    而拚接不同機器人所需要的時間肯定就是不一樣的,這裏所說的5分鍾就是指第一個機械臂開始工作到最後一個機械臂完成施工所需要的時間。考慮到生產線傳送裝置本身的行進度,在原料充足、產能全開的情況下差不多每一分鍾就能有一台b1從生產線上走下來,而這就還隻是一條生產線而已。就哥們兒目前的情況來說,企業號和秋風之墩號上就各有5條這樣的生產線,而體積龐大的魯克裏胡克級上就裝有15條這樣的生產線,所以看官們可以算一算b1機器人的爆兵度。


    在了解完猶如基石般存在的b1機器人之後,接下來哥們兒我想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被稱為戰線撕扯器的毀滅者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就放棄了類人型的外觀,其設計師參考了自己母星上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某種巨大昆蟲後賦予了毀滅者類昆蟲型的仿生外表。與戰鬥機器人不同,走精英路線的毀滅者在設計思想上隻為完成一個目的,就是全殲目標。這種全身覆蓋著古銅色複合裝甲和小型偏轉護盾生器的機器人有著免疫共和國軍團全部以列裝單兵輕型火力的防護能力(但其護盾無法防禦克隆人軍團諸如單兵加農炮、輕型火箭炮之類的重型火力),同時這種機器人的火力就同樣誇張,位於機器人胸口外部的兩條機械臂末端裝備有兩門雙管5o毫米射型爆能炮。而在移動能力上,雖然在用三條腿移動時又慢又笨拙,但毀滅者就擁有一個快移動形態。與模仿的那種昆蟲一樣,通過身體卷縮,毀滅者可以在瞬間轉變成輪形並能以驚人的度在光滑的表麵滾動,毀滅者就是整個機器人軍團的中堅力量。


    但這種機器人就也不是毫無弱點,先就是由於設計複雜的關係,製造一台毀滅者所需要的成本就非常的高昂。比如光是護盾生器、複合裝甲以及射型爆能炮這三者的價格就已經能夠製造5台b1機器人,並且其所需要的工時就也比較多,這就使得毀滅者幾乎無法被大規模的列裝。其次就是這種機器人所攜帶的護盾生器就並不能支持其防禦住克隆人軍團列裝的幾種單兵重火力的打擊,加上較長的製造時間和較高的成本就使得它無法像b1那樣可以快爆兵,而形不成規模隻能以小隊形式出現的毀滅者如果像b1那樣橫衝直撞的話完全就是克隆人軍步兵重火力的靶子而已。由於毀滅者的這種特性,它通常的使用方式就是在b1機器人集群與共和國軍完成接觸後以突擊小隊的形式利用機動性突然出現在兩軍戰線的結合部後展開猛烈但短暫的火力打擊,然後在對方的重火力做出反應之前再快的脫離接觸遊走到其他地方。


    不知道別的將軍怎麽樣,反正哥們兒我對於這種機器人就並沒有太大的好感,因為其高昂的造價就並不與它在戰場上的作用相符,所以在得到毀滅者的製造許可之後我就並沒有讓兩艘主力艦上的生產線製造這種機器人,而是讓手中所有的十條生產線全部生產我所得到的最後那種機器人,級戰鬥機器人。


    所謂級戰鬥機器人實際上就是b1機器人的級威力加強版,由於誇張的戰損數字,貿易聯盟的工程就師針對於b1機器人步兵在實戰中暴露出的一係列缺點進行了仔細研究,最後其研究成果就是級戰鬥機器人——b1機器人更高、更強、更先進的版本。


    與依賴位於戰艦上的中央控製器來進行輔助運算的b1不同,在加強了運算器後級戰鬥機器人以不再需要遠程服務器來進行輔助運算,因此就擁有某種程度的獨立性。不過它仍舊像其低級的前輩一樣,隻有非常基本的程序運作能力,所以不善於製定攻擊計劃,仍舊需要指揮官進行遙控。但它們依然無所畏懼、不知疲倦的全奔入戰場,伸出激光炮,開火。直到把敵人化為灰燼,或者被敵人化為灰燼為止。同時,由於采用了許多b1機器人的現成部件的關係,級戰鬥機器人的成本就被控製在了一個很好的範圍內——雖然需求的資源不能算低,但相比毀滅者來說就要便宜上很多。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由於不含有資源需求量極高的護盾生器的關係,級戰鬥機器人就是可以量產的。


    在外觀上級戰鬥機器人可以看作是在b1機器人的外部增加了一套厚重的鎧甲,其信號接受器、感知設備等等所有的設備全部被安裝在了套有厚重複合裝甲的龐大上胸部。由於重心偏高,級戰鬥機器人就擁有一套複雜的運動算法來維持其身體平衡。與b1相比,這種機器人就還極大的強化了火力,級戰鬥機器人的右機械臂上就安裝了一門雙管激光炮,並且雖然擁有內置式武器,這種機器人仍舊可以像b1機器人那樣使用標準步槍。


    在吞並了某個倒黴蛋的軍團後,除了1ooo多個毀滅者、8ooo級戰鬥機器人以及5o萬個b1機器人(不要被數字迷惑)之外,哥們兒現在就還有一批大約3oo輛從那個掛掉的將軍那裏繼承來的aat坦克和4oo多輛mmt重裝運兵車,這些一起就組成了王五軍團地麵部隊的全部實力。雖然無法與西斯武士所率領的嫡係部隊相比,但入侵一顆農業和旅遊業星球就應該已經足夠。


    所以,當地時間淩晨o3:oo整,‘正義事業’(operation_just_cause)行動正式開始。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宅男闖無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呀咩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呀咩跌並收藏宅男闖無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