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以廈門的名小吃為驕傲,一個個如數家珍:“黃則和”的花生湯、“吳再天”的“燒肉棕”、“新南軒”的“韭菜盒”、“好清香”的“炸春卷”……可是如果要問哪一種廈門小吃最好吃,要麽沒有人答得出來,要麽就說都好吃!確實是都好吃,而且各個名小吃之間或甜或鹹或酥或香,缺乏可比性,該問題的確難以作答。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生在此山中”?這個問題似乎在不久前有了一個參考答案。我們廈門大學77、78進校30周年的重聚,同學們從世界各地返回母校,久別重逢,大家笑鬧著抱成一團,吃自然是重聚時最重要的回味之一。我那一班老同學,可是一群饞貓,當年學校夥食不大好,一到星期天就三五成群到中山路換口味,窮學生當然吃不起什麽大菜,瞄準的全是價廉物美的小吃。四年下來,廈門哪一種小吃沒重複吃上幾次。可時隔近30年,他們許多人在吃遍世界的美食之後,驀然回首,異口同聲:最想吃廈門的海蠣煎——那路邊的平底鍋上剛剛煎出的海蠣煎!


    這一下把有“美食家”虛名的我驚得目瞪口呆!怎麽會是海蠣煎呢?細細分析,道理出來了:如今各地美食大交流,無論是在黑龍江吃廈門的燒肉粽,還是在廈門吃烏魯木齊的羊肉串,都不過是易如反掌的事!而海蠣煎就不同了,首先是海蠣出島的保鮮有難度,而海蠣凸顯的平民性使它難以和海鮮中的貴族——石斑魚和龍蝦們一樣享受空運的待遇。其次是海蠣煎的濃烈的鄉土性又令食客與鍋必須短兵相接,恨不能一出鍋就酥酥地蘸著廈門特有的酸甜辣椒醬入口。它是一種難帶走的小吃,20多年來在各地各處尋覓不得“海蠣煎”近似物或替代物的老同學怎麽能不把海蠣煎當成是“廈門最好吃的小吃”呢?!


    當然大凡把“海蠣煎”叫成“海蠣煎”的人都不是閩南仔,“蚵仔煎”才是它正宗的閩南鄉土大名,叫它一千遍也不嫌討厭,但對我那班的“北仔”,隻能說這不土不洋的“海蠣煎”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閩南童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啟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啟五並收藏閩南童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