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許,南太武山至小金門的上空一片紅光,千萬顆越海的彈道化成海天一色的壯麗奇觀。廈大幼兒園的小朋友正排路隊回家,一時大家駐足遠眺,小的還高唱童謠:‘蔣介石在台灣兩眼望晴天,咕呱咕呱沒有辦法……’五分鍾後,廈門全城才響起警報聲。幼兒園的阿姨如夢初醒,連忙趕鴨子似地把小朋友們趕向附近的防空洞。又過了一刻鍾左右,防空洞裏的老百姓開始感到沉悶的爆炸聲,那是金門大炮還擊時零零星星的彈落。這就是轟動世界的‘八·二三’炮戰,史稱‘第二次台海危機’。”這是我發表在《廈門文學》上的《炮火·焰火》中的一段描寫。炮戰時我六歲,是文中的“廈大幼兒園的小朋友”之一。


    雜誌到了泉州師範學院的閱覽室,一位中年漢子把上述的那段描寫看了又看,隔日竟驅車百裏來到廈大,四下詢問找上門。他有點不安地問:“你是《炮火·焰火》的作者嗎?”我點點頭,然後有點警覺地反問道:“你是何人?”他說“我從泉州來,是你小時候的同學。”哦,想起來了,是數十年不曾見麵的小學同學黃自立!兩人熱乎乎地交換著別後的情況。我突然從一本保存得很好的小學時的日記本中找出了一封他寫於1965年的信,他大吃一驚!我得意洋洋地告訴他,我因為有集郵的嗜好,所以“株連”到信函。萬萬沒想到的是他也有備而來。他從提包中摸出一張發黃的照片——4寸的大照片——1959年8月1日廈大幼兒園歡送畢業班留影。這下是我目瞪口呆了。記憶刹那間向發黃的影像飛去……


    這很可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孤品,因為廈大幼兒園這幢老樓緊挨著“造反樓”,在*武鬥中原有的東西被毀損得蕩然無存。難得這張劫後餘生的老照片:廈大幼兒園大、中、小三個班一百餘小朋友和他們的12位老師、阿姨雲集在那座百年石樓前。樓院裏綠木森森,陽光下小家夥擠眉弄眼。炮火中的廈門大學教學科研依然,廈大幼兒園也準備送走大炮戰後的第一個畢業班。當時我的父親到龍岩參加大煉鋼鐵,母親到廈大在集美的臨時分校上課,把我放心地托付給廈大幼兒園,我常常一兩個星期不見父母一麵。


    記憶在發黃的照片裏越發地清晰了起來:幼兒園的老師阿姨像白衣天使一般,照料著這麽多孩子的吃喝拉撒,教這麽多孩子畫畫唱歌遊戲,還要時不時地在警報響起的時候,一個不拉地把孩子們(包括那麽頑皮的我)以最快的速度領進防空洞……


    歲月如白駒過隙。42年過去了,照片上的老師阿姨都早已退休了,每每見到滿頭銀發的她們我總要迎上前去,親切地叫一聲“老師”……而照片中的孩童當然都已長大成人,大都已為人父母,大都已事業有成,有的還是市領導或大專家,想到他們現在西裝筆挺的身影,再對照他們在這張照片上如同小貓一樣的模樣,我忍不住笑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閩南童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啟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啟五並收藏閩南童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