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專程到“福佳斯”品嚐地道的同安古早美味,但腳步不是那麽輕快,也許會會博友才是更大的原動力,冒著酷暑不遠萬米專程來到“福佳斯”大酒樓,就是為了土土的同安菜?


    心裏打鼓,第一道菜規模很大,是盛在一個扁平的瓦缽上桌的,菜名叫“封鴨”,顧名思義,就是用同安封肉的烹飪技巧,在鴨子身上如法炮製,我的鼻子甚靈,一下就嗅出了“封鴨”的奇香,那是一種皆於台灣薑母鴨和灌口鹵鴨之間的透透香,無奈博友有約在前,鏡頭先,筷子後,我按捺許久,才猛然出筷,說是遲那是快,一筷戳中那韌皮軟肉急急分離,並火速將其連皮帶肉送入口中,滋味絕好,不僅有薑母鴨的軟爛,還有鹵鴨的鹹香,更有烤鴨或叫化子雞悶燒的滋味,一時間我吃得胃口大開。


    “福佳斯”自稱此菜是他們開發的佳肴,我有點懷疑,既然一千年前同安先民就已經采用古法烹飪出味美的封肉,他們怎麽就不知道用同樣的精彩對付鴨肉、雞肉乃至兔肉、羊肉呢?歲月悠悠,春秋變換,很可能這道“封鴨”不過是失傳而已,老祖宗用一塊封肉暗示後人,先用配料四麵滲透,裏應外合提味增香,再則中火隔水幹蒸百分百留住肉類原汁原味,“封鴨”軟爛的演繹可謂盡善盡美!


    “封鴨”開了一個好頭,緊接著“翔安炒水粿”、“大帽山鹿肉”、“新圩鵝肉”、“蛋青肉茸”、“褒美進士芋”、“同安美人薄餅”、“新店番薯粉粿”、“清燉老虎頭”,鄉土的祥雲接二連三,每一道菜都飄忽著傳說的美麗,每一碗佳肴都有文化湯汁的滋養,但好吃才是硬道理,爽爽口感才是傳承最鐵的雲梯!


    舌尖讓故事和傳說走開,滋味令雙唇和雙眼一起發亮,左一筷翔安,右一勺同安,沒有半點河鮮,沒有一道海鮮,清一色的鄉土佳肴,就把全桌男女吃得樂不思蜀,最是那一碗“番薯粉粿”,朱熹、蘇頌曾食否,陳化成、辜鴻銘曾食否?陳嘉庚一吃一大碗,還對著大帽山打一個飽嗝!


    在福佳斯鄉土菜的後麵,展示的不僅是舌尖上的滋味,還蘊含山水生態,還有民間智慧火花的閃爍,還有綠色養生以及長命百歲的人類夢想與追尋。


    “福佳斯”鄉土宴最後一道甜點也不甘平庸,是一小碗番薯甜漿,一顆紅棗在濃醇的漿汁裏若沉若浮,此刻我們都宛若那顆紅棗,美美地沉浸在鄉土同安千年的汁液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閩南童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啟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啟五並收藏閩南童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