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猜猜看,這是什麽國家的領事館?建築雖然是英國式的,但它可是日本領事館,修建於1897年,一百多年來從未翻修過一磚一瓦,原樣保留到如今……”一撥又一撥的遊客,聽著一個又一個導遊的自問自答,導遊的最後一句往往是“由於抗戰中廈大遭受巨大破壞,政府把這座老房子劃歸廈大。”不錯,這都是史實,他們應該都是“正導”而非“野導”。鼓浪嶼街道辦設置的舊“日本領事館”責任區標牌上注明法人代表乃廈大朱崇實校長。“三角貓”為此曾戲言廈大校長兼任日本駐廈總領事。


    抗戰勝利那年,我母親在內遷長汀的廈大讀大三,原本興高采烈準備遷回廈門的廈大本部讀大四的,可廈大校園被臨時征用為關押日軍的戰俘營,她和她那1942級的全部同學不得不在長汀完成最後的學業。唯有1945級的新生最幸運,在鼓浪嶼鹿礁路舊日本領事館及其附屬的警察署區域內的“廈大新生院”報到並開始他們在廈大第一年的學業,想想他們弦歌一堂,以主人翁的身份占據侵略者劣跡斑斑的巢穴,該有多麽揚眉吐氣!


    1958年8月以及1967年8月,由於眾所周知的曆史原因,我隨父母兩度從廈大校園逃難到鼓浪嶼,先是借住陳詩啟教授家,後借住陳克儉教授家,“兩陳”的家相鄰於鹿礁路24號舊“日本領事館”的二樓,小小的我由此與這座曆史建築結下不解之緣,本人曾在散文《天地一“海鷗”》記述了這段經曆之若幹往事。


    每一代人自有每一代人的記憶,這次因為“廈門移動電視”孫編導的邀請,我再度來到了鼓浪嶼,重新走進這座岌岌可危的曆史建築內,回味當年樓內生活的點點滴滴。抗戰勝利70年,也就是舊“日本領事館”成為廈大宿舍70年,1945年8月是一個曆史的節點。


    如今“日本領事館”舊院的樹木格外茂盛,樓裏的居民卻已搬空,遊客從外麵看,綠樹掩映著紅磚,幾分滄桑幾分斑駁,我們摸進滿目瘡痍的樓內,厚厚的塵埃中彌散潮腐的氣息,腳踏朽木嘎嘎有聲,多處貼有“危房”的警示,曾經作為牢獄的地下室則被水泥封死,我情不自禁浮想聯翩,往事如夢影影綽綽,好像當年在鼓浪嶼菜市場二樓的電影院坐看黑白電影……


    眼下無論從什麽角度而言,廈門市政府與廈大校方應盡快協商解決舊日本領事館這座曆史老樓的修複和開放事宜,一座設有地牢和警察署的領事館或許比什麽文字都更能說明問題,陰雲下它更象是一座扣在鼓浪嶼背脊的炮樓!2015/9/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閩南童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啟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啟五並收藏閩南童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