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報紙上發現方友義的訃告,享年84歲,覺得有點突然,因為在2014年廈門民俗學會的兩次活動裏,我們並肩而坐,聊得很投機。我發現他依舊思維敏捷,口若懸河,沒有任何病態:在“兩岸青少年鄭成功文化論壇”上,他以老文史的身份脫稿侃侃而談,抑揚頓挫,依舊不減當年風采。在民俗學會的餐聚上,晚到的他大聲嚷嚷,說:“我要和鄭啟五坐在一起,我們是30年的老朋友了”,熱情洋溢,爽朗有加。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方友義出任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和講師團的團長,給人的印象是能說會寫,精力旺盛,同時還頗具共和國早年文學青年的風采,談起馬雅可夫斯基和奧斯托洛夫斯基,如瀉峽水。他不僅有文學青年的風采,而且依然保留著文學創作的激情,年過半百還寫了不少新詩,盡管比較直露,但作為朗誦的政治抒情詩,還是很有激情的。


    他給我的見麵禮就是《心香集》,一本他綜合性的文集,有演講稿、評論、雜文和詩歌等,由市委講師團編印,以及一本鷺江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由郭秀治、楊惠碧匯編的廈門詩歌集《白鷺與相思樹》,裏麵收入了他的6首新詩,《改革,我為你唱催生之歌》等等,抒情壓韻且朗朗有聲,我發覺這位資深文學青年是把社論、短評和發言稿都寫成了詩歌,抑或不同文體的字裏行間往往奔流著詩歌的激情。


    我與老方的交往中,從來沒有把他當官看,他也樂得其所。此間他還將不少精力投入到掛靠市委宣傳部的文學月報《廈門特區文學報》,心甘情願業餘當任該報的編輯,我與他就是在這段時間的交往最為密切。他一向善待文學青年,甚至為一中學生楊曉紅的作文《電視機前》親自寫過評論。記得在1986年的時候,我給《廈門特區文學報》寫了諷刺小說《嶽飛後裔的通信》,老方如獲至寶,隨即在文辭上精心修改,整個稿件被改得紅墨斑斑,作品發表後,即刻被天津的《小說月報》轉載,這件事老方實在功不可沒,他老辣的文字功底令人心生敬佩。此後不久在老方的建議下,《廈門特區文學報》策劃廈門作家介紹,推出了魯萍、林興宅和我,照片連文字搞了一版。


    有一次方友義不知怎麽知道我的父親是鄭道傳,兩人通過我互致問候並互增了著作,我至今沒有搞清楚他們在曆史上是怎麽熟悉,可能是解放前夕廈門文學青年的活動,也可能是解放初期的黨校課程,還可能是1957年後他們雙雙被打成右派,有一同被改造的過往?方友義與我們家兩代人有交集,而我與方友義的弟弟方友德是30年一貫製的郵友,世界實在小,友誼很奇妙。


    詩人氣質文學情懷,老方為人熱情,敢愛敢恨,心氣高,事事比較高調,這是宣傳部的同事背後對他的評價。其實高調低調隻是不同的做人風格,但這似乎在官場上行不通,他提升的台階就停止在宣傳部副部長上。當然年齡也是一個問題,他是一個很想幹事業的人,曾多次歎息,如果再年輕十歲就好了。


    1989年《廈門特區文學報》無疾而終,我和老方也隨之結束了比較密切的來往,此後隻是在一些文學或社科活動見過幾次麵,握手寒暄。此時麵臨退休的老方突然被任命為廈門社科聯的主席,社科聯這個平台使他的能量得到了井噴式發揮,幾乎每幾個月就能聽到他的新編著出版消息,簡直就是一個夜以繼日的“遍書匠”,我真的為老當益壯的他感到高興。1992年他和洪卜仁主編的《廈門社會科學研究十年》由鷺江出版社出版,裏麵收入我的一些科研成果,於是電話索書,不久就收到他的簽名本“啟五同誌指正,方友義92、2、19”。


    在廈門文化界,寫書編書,他可以與謝春池相媲美。老方是一個愛書人,讀書、藏書、編書、著書、送書,孜孜不倦,家庭藏書多達四萬,堪稱廈門“首富”。2014年他自費出版了厚厚的《鄭成功族譜》,後又由廈門大學出版社作為廈門社科聯的“大同叢書”正式出版。他不僅送書給我,還詳細地告知他勘校年譜的諸多細節。這是他晚年拚命努力,留給廈門和世人的最後一本書。


    從《白鷺與相思樹》到《鄭成功族譜》,一生愛書的方友義生前把他的藏書和著編都陸續作了贈送,其中不少是直接給了廈門市圖書館,書影搖曳,書頁飄香,那是一個愛書人永不消失的靈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閩南童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啟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啟五並收藏閩南童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