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老朱拜仙門
我的仙域連通諸天萬界 作者:愛吃糖三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天下各地大興土木的時候,朱元璋帶著他麾下的各大支持者,輕裝簡行地離開了元大都,徑直朝著昆侖山深處趕去。
朱元璋此行的目的毋庸置疑,自然是前往仙門當中去覲見周叡。
沿途經過明教總壇光明頂之時,朱元璋吩咐麾下眾人將馬匹留在明教總壇之內,而後徒步深入昆侖山深處。
一來是因為朱元璋覺得,既然要前去覲見自己仙主,那麽自然是徒步前去拜山要顯得更為虔誠。
至於第二個原因嘛,那便是朱元璋已然聽說了仙門就坐落於昆侖深處的兩座主峰之間。
到了山腳下的時候,馬匹肯定就用不上了。
與其說是將馬匹丟在山腳下,那麽索性還不如直接徒步上山去參拜呢。
一路上風餐露宿,朱元璋終於帶領著麾下,來到了兩座高聳如雲的山峰腳下。
在他們的麵前,隻見一條寬敞明亮的白玉石階蜿蜒而是,直入雲霄深處。
這條白玉石階的盡頭,自然就是仙門所在之處。
而這條白玉石階,在周叡建立仙門的時候,其實是並不存在的。
不過自從雜役弟子入門以後,他們實在是沒有什麽事情去做。
倘若是始終如此的話,恐怕這些雜役弟子終其一生,也根本積攢不到兌換進入藏經閣資格的功績。
正好那個時候,華山二老每日都在思考著應該如何建設完善仙門,從而討好自家的仙人宗主。
當華山二老繞著仙門轉了整整一圈以後,他們發現自家仙門當中,竟然缺少一條上山下山的通道。
於是華山二老便去請示了張三豐,而張三豐在詢問完周叡的意思過後,定下了修建一條山路的決定。
最開始的時候,在周叡的規劃當中,他仙門當中的弟子隻要高來高去就可以了,根本用不到山路的存在。
不過這卻是周叡有些想當然了,達不到築基期的修為境界,根本無法禦物飛行,更別說駕馭遁光,騰雲駕霧了。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唯有達到法器級別的事物,方才能夠支持禦物飛行的方式。
放眼整個仙門之內,除去周叡所賜下的事物以外,唯有張三豐手中那柄真武劍,勉強算是一件法器。
修為境界不足,法器物品不夠,這些仙門弟子想要禦物飛行,恐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呢。
雖然這些仙門弟子可以通過身法,如履平地那般通行於山上山下,但是這也僅僅隻限於他們身上所攜帶事物不多的情況之下。
然而一般需要上山下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那些雜役弟子下山去采辦的時候。
每一次隻要采買的事物達到一定重量,對於那些雜役弟子來說,如何將貨物運回仙門之內,那都是一件麻煩事。
為了方便這些修為實力不足的仙門弟子,周叡稍稍思考了一番,便同意了華山二老興建山路的請求。
眼下這條高聳入雲的白玉石階,便是一眾仙門弟子齊心協力鑄就出來的。
這條白玉石階的材質,與仙門之內所鋪就的白玉質地相同,算是一種品階尚可的材料。
在周叡的新規劃當中,今後在這條白玉石階之內銘刻一些陣法,將其化作煉心階、問心路之類的存在也十分不錯。
不過現如今這條白玉石階剛剛完工沒有多久,其上並沒有什麽神異之處存在,隻是看上去足夠華貴而已。
望著眼前這條高聳入雲的白玉石階,朱元璋與其麾下所有人眼中的神色皆盡十分平常。
在他們看來,此路乃是直通仙門的台階,就算是再怎麽華麗也不足為過。
行至白玉石階的起始處,朱元璋整了整身上的衣冠,他雙膝跪倒在地,重重地叩了三個響頭。
隨即,隻聽朱元璋朗聲叩拜道:“弟子朱元璋,叩見吾主!”
跟在朱元璋身後的支持者們,亦是連忙跪伏下身,連連叩拜了起來。
不過他們的口中卻是並沒有發出任何的聲響,不是什麽人都如同朱元璋這般,有資格直接與周叡進行溝通的。
得益於人間運朝之法的神異威能,雖然朱元璋現如今並沒有建立新朝,不過他已然擁有了相當於築基境界的修為實力。
朗聲拜見之下,朱元璋那洪亮的嗓門直入雲霄當中,傳入了仙門之內。
“唳!”
朱元璋率領眾人在山腳下跪了片刻的時間,一聲清脆的鶴鳴聲自雲霄之上響徹而起。
旋即,隻見一隻豐神俊逸的靈鶴,載著一位身著陰陽兩色法袍的中年壯漢,從雲霄深處俯衝而下。
眼見得來人麵容的瞬間,緊緊跪在朱元璋身後,兩名做道人打扮的中年男子,立時間便激動地熱淚盈眶。
天下各大勢力,皆盡支持朱元璋,武當派自然也是並不例外。
眼下這兩名道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正是武當七俠當中的老大宋遠橋,以及老二俞蓮舟。
說起來,除去張翠山以外,其他幾名弟子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未曾見過恩師張三豐了。
尤其是得知張三豐返老還童以後,這些弟子們更是同樣激動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隻不過他們始終未曾有緣親自祝賀恩師。
直到現如今沾了朱元璋的光,宋遠橋和俞蓮舟方才有幸來到仙門之外,得以重新麵見恩師的容顏。
即便宋遠橋和俞蓮舟兩人的內心當中分外激動,不過他們兩人也明白,眼下的主角乃是朱元璋。
與恩師敘舊一事,稍後自然有其他的時間。
現如今最為重要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夠影響了朱元璋拜見仙人。
朱元璋雖然並未向著身後看去,但是他卻也能夠清晰無比地感知到宋遠橋和俞蓮舟的變化。
能夠使得武當兩俠如此動容,來人十有八九就是張三豐那個老道士了。
除此之外,恐怕也沒有人能夠讓兩位煉氣後期的修士,激動到這般地步。
一時之間,朱元璋也不由得微微眯起了眼睛。
他到是要好好地見識一番,張三豐那個與他同樣仙眷深厚的老道士,究竟是何等地風範。
朱元璋此行的目的毋庸置疑,自然是前往仙門當中去覲見周叡。
沿途經過明教總壇光明頂之時,朱元璋吩咐麾下眾人將馬匹留在明教總壇之內,而後徒步深入昆侖山深處。
一來是因為朱元璋覺得,既然要前去覲見自己仙主,那麽自然是徒步前去拜山要顯得更為虔誠。
至於第二個原因嘛,那便是朱元璋已然聽說了仙門就坐落於昆侖深處的兩座主峰之間。
到了山腳下的時候,馬匹肯定就用不上了。
與其說是將馬匹丟在山腳下,那麽索性還不如直接徒步上山去參拜呢。
一路上風餐露宿,朱元璋終於帶領著麾下,來到了兩座高聳如雲的山峰腳下。
在他們的麵前,隻見一條寬敞明亮的白玉石階蜿蜒而是,直入雲霄深處。
這條白玉石階的盡頭,自然就是仙門所在之處。
而這條白玉石階,在周叡建立仙門的時候,其實是並不存在的。
不過自從雜役弟子入門以後,他們實在是沒有什麽事情去做。
倘若是始終如此的話,恐怕這些雜役弟子終其一生,也根本積攢不到兌換進入藏經閣資格的功績。
正好那個時候,華山二老每日都在思考著應該如何建設完善仙門,從而討好自家的仙人宗主。
當華山二老繞著仙門轉了整整一圈以後,他們發現自家仙門當中,竟然缺少一條上山下山的通道。
於是華山二老便去請示了張三豐,而張三豐在詢問完周叡的意思過後,定下了修建一條山路的決定。
最開始的時候,在周叡的規劃當中,他仙門當中的弟子隻要高來高去就可以了,根本用不到山路的存在。
不過這卻是周叡有些想當然了,達不到築基期的修為境界,根本無法禦物飛行,更別說駕馭遁光,騰雲駕霧了。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唯有達到法器級別的事物,方才能夠支持禦物飛行的方式。
放眼整個仙門之內,除去周叡所賜下的事物以外,唯有張三豐手中那柄真武劍,勉強算是一件法器。
修為境界不足,法器物品不夠,這些仙門弟子想要禦物飛行,恐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呢。
雖然這些仙門弟子可以通過身法,如履平地那般通行於山上山下,但是這也僅僅隻限於他們身上所攜帶事物不多的情況之下。
然而一般需要上山下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那些雜役弟子下山去采辦的時候。
每一次隻要采買的事物達到一定重量,對於那些雜役弟子來說,如何將貨物運回仙門之內,那都是一件麻煩事。
為了方便這些修為實力不足的仙門弟子,周叡稍稍思考了一番,便同意了華山二老興建山路的請求。
眼下這條高聳入雲的白玉石階,便是一眾仙門弟子齊心協力鑄就出來的。
這條白玉石階的材質,與仙門之內所鋪就的白玉質地相同,算是一種品階尚可的材料。
在周叡的新規劃當中,今後在這條白玉石階之內銘刻一些陣法,將其化作煉心階、問心路之類的存在也十分不錯。
不過現如今這條白玉石階剛剛完工沒有多久,其上並沒有什麽神異之處存在,隻是看上去足夠華貴而已。
望著眼前這條高聳入雲的白玉石階,朱元璋與其麾下所有人眼中的神色皆盡十分平常。
在他們看來,此路乃是直通仙門的台階,就算是再怎麽華麗也不足為過。
行至白玉石階的起始處,朱元璋整了整身上的衣冠,他雙膝跪倒在地,重重地叩了三個響頭。
隨即,隻聽朱元璋朗聲叩拜道:“弟子朱元璋,叩見吾主!”
跟在朱元璋身後的支持者們,亦是連忙跪伏下身,連連叩拜了起來。
不過他們的口中卻是並沒有發出任何的聲響,不是什麽人都如同朱元璋這般,有資格直接與周叡進行溝通的。
得益於人間運朝之法的神異威能,雖然朱元璋現如今並沒有建立新朝,不過他已然擁有了相當於築基境界的修為實力。
朗聲拜見之下,朱元璋那洪亮的嗓門直入雲霄當中,傳入了仙門之內。
“唳!”
朱元璋率領眾人在山腳下跪了片刻的時間,一聲清脆的鶴鳴聲自雲霄之上響徹而起。
旋即,隻見一隻豐神俊逸的靈鶴,載著一位身著陰陽兩色法袍的中年壯漢,從雲霄深處俯衝而下。
眼見得來人麵容的瞬間,緊緊跪在朱元璋身後,兩名做道人打扮的中年男子,立時間便激動地熱淚盈眶。
天下各大勢力,皆盡支持朱元璋,武當派自然也是並不例外。
眼下這兩名道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正是武當七俠當中的老大宋遠橋,以及老二俞蓮舟。
說起來,除去張翠山以外,其他幾名弟子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未曾見過恩師張三豐了。
尤其是得知張三豐返老還童以後,這些弟子們更是同樣激動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隻不過他們始終未曾有緣親自祝賀恩師。
直到現如今沾了朱元璋的光,宋遠橋和俞蓮舟方才有幸來到仙門之外,得以重新麵見恩師的容顏。
即便宋遠橋和俞蓮舟兩人的內心當中分外激動,不過他們兩人也明白,眼下的主角乃是朱元璋。
與恩師敘舊一事,稍後自然有其他的時間。
現如今最為重要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夠影響了朱元璋拜見仙人。
朱元璋雖然並未向著身後看去,但是他卻也能夠清晰無比地感知到宋遠橋和俞蓮舟的變化。
能夠使得武當兩俠如此動容,來人十有八九就是張三豐那個老道士了。
除此之外,恐怕也沒有人能夠讓兩位煉氣後期的修士,激動到這般地步。
一時之間,朱元璋也不由得微微眯起了眼睛。
他到是要好好地見識一番,張三豐那個與他同樣仙眷深厚的老道士,究竟是何等地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