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其崛起和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製定了一係列具有深遠影響的軍事戰略。這些戰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和發展,為秦國最終實現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秦孝公時期:中立楚韓,聯合齊趙弱魏


    秦國僻居西北一隅,在秦孝公之前,雖曾有秦穆公躋身“春秋五霸”,但穆公死後,秦國內亂頻頻,國力日衰,遭六國輕視。秦孝公深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遂重用商鞅推行變法,使秦國國力逐漸強盛。


    商鞅變法後,秦國積極參與列強競技。秦孝公和商鞅依據秦國當時的國力及國際形勢,製定了“內修守戰之具,外聯橫而鬥諸侯”的戰略。具體而言,就是中立楚韓,聯合齊趙,削弱當時既是關東六國中最強,也是毗鄰秦國、對秦威脅最大的魏國。


    在這一戰略指導下,秦國一方麵坐觀甚至挑唆魏與趙、韓、齊等國惡鬥。例如,秦孝公五年(公元前 357 年),秦與楚締結婚姻;十四年,秦又與韓議和,使楚、韓至少在未來的秦魏戰爭中保持中立。秦孝公十八年,商鞅利用魏惠王好大喜功的心理,唆使他“北取燕,東伐齊,……西取秦,南伐楚”,以謀霸業。這導致本就忌憚魏國的齊、楚、趙等國與魏國關係緊張,多次爆發武裝衝突。


    另一方麵,秦國抓住時機,采取軍事行動。秦孝公二十一年,齊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秦國趁機與齊、趙結成伐魏同盟,於次年同時伐魏。魏國左支右絀,不得不向諸國求和,秦國趁機迫使魏國歸還了以往侵吞的部分河西之地。


    通過這一階段的戰略實施,秦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魏國的實力,為自身的發展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二、秦惠王時期:連橫魏楚,破壞合縱


    公元前 337 年,秦惠文王即位,他好大喜功,隨著國力日盛,希望能迅速製服東方諸侯。然而,秦孝公、商鞅的外交策略奏效較緩,且受國際局勢製約明顯,而此時關東六國合縱抗秦的意願日益強烈。


    於是,秦惠王重用鼓吹連橫之術的張儀。張儀一改過去敵視魏國的態度,主動向魏示好,將蒲陽歸還給魏國,還派公子繇到魏國為質,然後親自出使魏國,遊說魏惠王納地效秦,以達“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的目的。魏惠王中計,將上郡、少梁等地割給秦國。


    後來張儀假意觸怒秦惠王,投奔魏國出任魏相,試圖“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但此謀略被魏國大臣惠施識破,魏惠王改弦易轍,聯合齊、楚抗秦。張儀受挫後,鼓動秦惠王伐魏,秦雖接連攻占魏曲沃、平周等地,卻更堅定了魏惠王聯齊、楚抗秦的決心。


    恰逢公孫衍提倡合縱抗秦,諸國響應。公元前 318 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卻被秦軍擊敗。次年,韓、趙、魏三國再聯合攻秦,又遭慘敗。齊國出於私利趁機攻魏,迫使魏惠王改變初衷,驅逐公孫衍,投靠秦國。


    擺平魏國後,張儀又赴楚國,以割讓土地為條件慫恿楚與齊斷交。楚懷王貪利與齊絕交後,才知被張儀欺騙,發兵攻秦卻接連戰敗,無奈隻得向秦屈服。張儀接著遊說韓、齊、趙、燕四國,使其放棄合縱,臣服秦國,實現了“韓、魏、齊、楚、趙皆賓從”的戰略目的。


    張儀的連橫之術雖然使諸國在一定程度上向秦屈服,但無法為秦博取實質性的土地、人口等利益。


    三、秦武王和秦昭王前期:武力蠶食韓、魏,削弱齊、楚


    公元前 311 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後驅逐張儀,任樗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謀劃攻伐六國。此時關東諸國“皆畔衡,複合從”。秦武王選擇三晉中最弱的韓國下手,命甘茂統兵猛攻韓國重鎮宜陽,苦戰兩年後秦軍攻克宜陽,打開了東進的通道。


    公元前 307 年,秦昭襄王即位,太後的弟弟魏冉前後五次為相,主持製定並實施了蠶食韓、魏,削弱齊、楚的策略。麵對壓力,楚國首先屈服,與秦締結婚約,這引起齊、韓、魏的不滿,聯合伐楚。楚向秦求助,秦救楚迫使三國退兵,秦乘勝攻占魏蒲阪、晉陽及韓國武遂等地。為拉攏魏、韓,孤立齊國,秦又將蒲阪歸還魏國,韓、魏向秦臣服。


    秦昭王五年,秦、楚關係急劇惡化,秦與韓、魏、齊聯合攻楚。楚懷王利用秦、齊矛盾與齊媾和,導致秦齊聯盟破裂。齊聯合韓、魏、趙、宋攻秦,經三年苦戰攻破函穀關,秦昭王不得不將侵占的韓、魏領土歸還,請和停戰。


    不過,抗秦同盟迅速瓦解,秦國趁機反攻,迫使韓、魏割土求和。齊滅宋引起諸國震懼,秦趁機聯合楚、趙、韓、魏、燕諸國,大舉攻齊,幾乎將齊國滅國。秦國通過不斷蠶食韓、魏、趙、楚諸國,奪占了大片領土。


    四、秦昭王後期:遠交近攻


    秦昭王時,魏冉主政期間製定並實施的蠶食六國策略成效顯著。然而,公元前 269 年,秦在閼與之戰中被趙擊敗,打破了秦軍不敗的神話,這一策略遭到秦昭王質疑。


    在此背景下,範雎向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即與遠方的國家保持友好關係,而對鄰近的國家采取進攻的策略,“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這一戰略使得秦國的軍事目標更加明確,避免了勞師襲遠的弊端,能夠切實獲取土地、人口等實際利益。


    秦始皇帝嬴政即位後,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戰略。他的最初決策是“先取韓以恐他國”,因為韓國在六國中最為虛弱,攻滅韓國相對容易。但事態發展出現意外,統一戰爭從攻趙開始,這仍然貫徹了避強擊弱的策略。趙國因大舉伐燕而國內兵力空虛,成為弱敵,不過趙王急速調回邊將李牧,使秦軍未能一舉成功,但趙國也丟失了不少領土,軍隊遭受重大損失,秦國沿黃河南北形成了對六國的腰斬之勢,使山東六國難以互相支援策應。


    此後,秦始皇堅定地實施避強擊弱、務期必克的策略。滅趙受挫後,及時移師韓國,用一年多時間徹底滅亡韓國;趁趙國突遭天災人禍、國力極度衰弱之際,輕鬆擊滅趙國;滅燕、魏僅用兩年時間;攻楚的第一回合雖因輕敵受挫,但第二回合成功擊滅楚國;滅齊時,秦軍已成摧枯拉朽之勢。


    秦始皇實施遠交近攻戰略具有以下特色:


    1. 避強擊弱,務求必克:在統一戰爭中,始終將打擊重點放在相對弱小的鄰國上,確保每戰必勝,逐步積累實力和領土。


    2. 由近及遠,穩紮穩打:按照與秦國距離的遠近,逐個擊破鄰國,先取韓、趙、魏等近鄰,再向燕、楚、齊等國推進,每一步都力求穩固,避免戰線過長和多麵受敵。


    3. 靈活運用外交手段:在軍事進攻的同時,善於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利益關係,通過外交手段分化、拉攏或威懾敵方,為軍事行動創造有利條件。例如,與遠方的齊國保持相對友好的關係,集中力量攻打鄰近的其他國家;在攻打楚國時,利用齊、楚之間的矛盾,防止齊國出兵援助楚國。


    此外,秦國國尉尉繚、李斯、韓非等人也為秦始皇的統一戰略提供了重要建議。尉繚擔心六國形成新的合縱,李斯提出“先取韓以恐他國”,韓非則進一步分析了破縱、滅趙亡韓以及後續的戰略步驟。秦始皇基本全盤采納了這些建議,使得遠交近攻戰略的實施更為周密和穩妥。


    秦國的軍事戰略在不同時期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而調整和演變。從秦孝公時期的中立楚韓、聯合齊趙弱魏,到秦惠王時期的連橫魏楚、破壞合縱,再到秦武王和秦昭王前期的武力蠶食韓、魏、削弱齊、楚,以及秦昭王後期和秦始皇時期的遠交近攻,這些戰略的實施使秦國在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麵逐漸占據優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掃六合:統一之路的策略與輝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家村的荒雷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家村的荒雷天並收藏秦掃六合:統一之路的策略與輝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