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丁隨地轉·攤丁入畝
曝光曆代皇帝六維圖,老祖宗慌了 作者:九品大韭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宋·神宗時期
“紳衿將和諧對待佃戶,佃戶也不再拖欠田租。”
“這個出發點絕對是好的。”
王安石穿紫袍戴翅冠,持著笏板,對趙頊道:
“以往我們的變法或是隻看上不看下,或是隻看下不看上。”
“但隻有兩者結合才能打通變法脈絡。”
“一如人之行走皆靠雙足,若缺了一足,走跑不便。”
“將主佃的關係以法律的形式申明權利與義務,禁止地主士紳非法虐待百姓,以功名約束對紳衿特權抑製。”
“割紳矜的肉,安百姓的心。”
趙頊將王安石從地方上又尋摸過來,當然是存了再次變法的心。
問題是……
“你真的要跟他們辯論一番?”
他不知王安石在想什麽,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請開大朝會。
王安石抬頭直視皇帝,沉聲道:
“張居正一朝大權在握,卻依然舉刀索刎對抗抵變之輩。”
“陛下以為為何?”
趙頊沉默了。
為何……自然是為了天下。
王安石又低頭看向手中笏板。
“臣要看看……大宋士大夫……究竟還有沒有救世圖存之心。”
……
{唯一不美的就是,雍正沒有對捐納一事動手。}
{啥是捐納?}
{捐納,說白了就是買賣官職。它與科舉、蔭襲、保舉同為清朝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
{以往士紳們仗著自己有功名在身,常把親戚、宗族的田產掛在自己名下,不但自己可以免交錢糧,還讓親屬和友朋得到實惠。}
{現在,功名成為朝廷與紳衿集團簽訂的協議,如有違反,功名就成了“罰金”}
{而反過來看,對於各級地方官員來說,也等於無形中地位提高了,士紳巴結或者作弊的成本增加,愈加敬重官員。}
{既然當官越來越香,狡猾的紳衿就瞄準另一條捷徑——捐納。}
……
炎漢·靈帝時期
劉宏一激靈!
跳起身指著天幕道:
“呐呐呐!他買賣官職啊!罰他!罰他!”
殿下眾臣:……
你們還是有一些本質區別的。
幾位聰明人看出了清朝皇帝的想法。
簡而言之,就像兵法裏的圍三缺一一般。
皇帝隻是想變法,沒打算真把士紳們逼死。
您當初可不一樣……
您是下死手且玩崩了。
……
{雖說清朝為了防止捐錢買官的人無真才實學,或者當官後肆意斂財,製定了各種嚴格的管理辦法,將這些人與科舉選拔的人才區別對待,但最終這種製度還是為人所詬病。}
{捐官的底線是吏部官不可以捐。}
{吏部是管官員的,不能捐官。}{禮部的官不能捐,禮部是管教育、管科舉考試的,不能捐官。}
{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這些官職也不能捐。}
{這種製度是飲鴆止渴,雖可以緩解一時的財政不足,但後患無窮。}
{而且捐官的在吏治上也最容易發生貪汙腐敗。}
{隻能說雍正終究是封建王朝的君主,推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卻不禁止捐納,讓腦洞大開的士紳巧妙地打了回旋球,成為躲過改革的隱形獲利者。}
……
大明·弘治時期
朱佑樘微微合目。
若是讓百姓沒有飯吃,他們就會造反。
而逼迫士紳割一點肉,他們卻不會鋌而走險。
人一旦躺過幸福的溫床,是絕對不肯輕易放棄的。
推行改革,是為了政權的穩固,而不是刻意將某個階層推到對立麵。
“雍正……好手段。”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臉上浮現一絲諷刺。
這種書生意氣的話他見多了。
“永遠能提出問題,但永遠給不出解決辦法。”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捐官並不是捐個官來當著好玩的,是一種投資,要獲取盡可能多的回報。
官場就是錢場,當官發財是金科玉律。
你不讓他們發財,他們也能不讓你安穩。
……
天幕上。
依然是雷打不動的燭火。
依然是雷打不動的皇帝。
“哈……”
雍正握拳掩嘴打了哈欠,隨後放下奏折,摘下眼鏡,拿起手邊的帕子擦了擦眼角。
他看了看桌邊一摞的密折,轉身下了暖床,活動活動胳膊,來回走了幾步。
隨後又坐回暖床,戴上眼鏡,繼續批複奏折。
……
【雍正自踐祚以來,大刀闊斧地做了很多實事,但他總覺得前方有更重要的事在等著,日日時時都感覺到“為君難”。】
【新政不斷推行,貴為天子的他,當然要考慮天下公正。】
【所謂“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天下百姓,哪個不希望得到皇家雨露滋潤,可真正能讓百姓感受到公平又何其難?】
【雍正自小飽讀詩書墳典,知道百姓得到不公後的代價。】
【所以,在解決了納糧問題後,雍正開始著手另一件關係天下百姓生計的大事——徭役。】
……
大漢·武帝時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劉徹長歎一口氣。
這口氣一吐,也徹底承認了雍正這位皇帝。
為何?
隻因身為胡主,其行卻為天下主。
至於其心……
劉徹搖了搖頭。
不可捉摸之物又何必糾結呢。
“解決納糧,又要解決差役……”
他一時都不知道心裏是什麽想法。
隻是想著,若是那明朝皇帝有他三分堅強決絕之意……
“唉……”
……
【清初,田賦和丁役是分開征收的。】
【丁役,時稱“丁徭”,凡男子“年六十以上開除,十六歲以上添注,丁增而賦隨之。有市民、鄉民、富民、佃民、客民之分”,均稱“民丁”。】
【民丁之外,尚有“軍丁、屯丁、匠丁、灶丁、站丁、工土丁、漁戶、寄莊丁、寄糧丁”等多種名稱。】
【看起來分得很細,可實際操作中早已同“民丁”混合無異。】
【但既然有各種區別,就為逃避服丁役或者官員受賄提供了借口。】
【據《康熙大清會典》載,繳納方法五花八門:有人分三六九等、隨田派丁、丁從丁隨,即使是一個縣內,也是多種征收方法。】
【比如直隸,就有按牛、驢數量征收,有按村莊定額征收,也有按牌甲戶口征收……征收標準雜亂無章。】
【唯有一點相同,即都征收銀兩,然後由政府用銀子雇傭力役,總稱為“丁役銀”或“徭裏銀”,簡稱“丁銀”。】
【康熙曾下諭: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使得丁銀數額穩定下來,相對減輕了貧民負擔,短時間減少了交不起人頭稅的貧民逃亡,保證了國家的稅收,賦稅發展跨出了一步。】
【但康熙采用的辦法,雖一時奏效,長期來看,並未除根,有些掩耳盜鈴。】
【因為人口的死亡和新生不可能均衡,和平時期,新生的數量總是超過死亡人口,這就需要重新統計戶口。】
【但全國統計戶口,實在麻煩。即使這一次花費大力氣統計清楚了,很快人口又會變化,不斷變化就要不斷計算。】
【對於增加了人口的家庭,如果按照原先確定的人數不變繳銀,是有利的。】
【這種情況下,重新統計人數,反而得不到百姓的擁護。】
……
大唐·高宗時期
李治大致了解了。
“也就是說,康熙的政策實際上是窮人滿意,因為添了人也不用多繳丁銀。”
“富人滿意,因為本身士紳就不用納糧,丁銀享受和窮人一樣的標準。”
“唯獨國家吃虧。”
長孫無忌咂摸了兩下嘴,最後憋出一句話來。
“難怪他有明君之稱呢。”
差役和田賦曆來是國家的主要收入項,也體現了臣民對君主的義務,取消徭役是不可能的。
而就看雍正現在的形勢是,士紳規避差役,導致差役不均,百姓承受不了過重的負擔,就會規避差役。
如此一來,朝廷的徭役就得不到保障。
若能處理好這件事,則可惠及百姓,利於國家。
“但是怎麽處理呢?”
李治輕掃了一眼老狐狸。
多簡單,按資產分配唄。
多者多交,少者少交,無者不交。
不過……難啊……
……
【在當時,有大臣提出,丁銀應隨地畝征收,征糧的同時加派丁銀。】
【有地的足額繳納,無地的糧賦、丁銀減免。】
【但這個政策被群起攻之,總歸為兩個反對的理由:一是這樣會導致沒有田地的人遊手好閑,無所羈絆。】
【二是窮人、富人應該同等對待,都應該為國家做貢獻,如果推行丁隨田地征收,貧窮者倒是輕鬆了,富人反而成了替他們繳稅的冤大頭,這不公平也不合理。】
【並且這種方法也不切合實際。】
【福州人李光坡分析道:若是按照畝數交納,各地田地的畝有大有小,各省做不到平均。】
【若是按照納糧計算,同樣會出現各省輕重不一。】
【都是國家臣民,分配不均,自然推行不下去。】
【幾經討論,反複權衡,沒有定論。】
【年輕時盛於武功的康熙到了晚年極力強調仁政,最終讓這件事拖之又拖,難題就留給了雍正。】
……
大漢·昭帝時期
劉弗陵突然有了一種感同身受。
“雍正也是個收拾爛攤子的好手啊。”
就康熙留下的這些坑,雖不多但個頂個的深。
劉弗陵把過往的皇帝排了一遍,若是換了其他皇帝麵對這種局麵隻怕早就被埋死了。
有這能力的沒這心。
有這心的沒這能力。
有心有力的沒這鐵麵無私的性格。
有心有力且鐵麵無私的……
鳳毛麟角。
……
【雍正的性格是,凡事不做就不做,做就做出個樣子。】
【在討論這個棘手問題時,大臣們依舊像往常一樣,各說各有理。】
【反對者提出,士紳一體當差、納糧,已經剝奪了富人的特權,若是再強行推廣丁銀隨田地的政策,會引起他們的反抗。】
【而直隸巡撫李維鈞站出來,直接戳破窗戶紙,人口增加,無地貧民為逃丁役而逃亡的人數不斷增加,推行丁隨地轉,有能力交納的人家自然不會同意,戶部也肯定會按照陳規辦事。】“
【雍正於是命戶部再議,戶部立刻懂了皇帝的決心,表示同意。】
【雍正命李維鈞詳細製訂完善的計劃,一定要做到對國課無損、對黎民有益,讓人挑不出毛病來。】
……
{我對比了一下資料,當時不同意的人提出的意見主要有三種。}
{一是畝有大小,按畝分攤,並不平均。}
{這種說法還真不是無的放矢,清代的土地畝數製度,基本沿用明代。}
{《明史·食貨誌》載:“凡田以近郭為上地,迤遠為中地、下地。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
{清順治十二年(1655)戶部鑄弓頒行天下,“凡丈地,五尺為弓,二百四十弓為畝”}
{這裏的“弓”和明代的“步”同一含義,故統稱為“步弓”}
{當時清代的實情是,北方的通用畝,麵積一般比官製畝大。}
{而南方各省因為種植水稻,土地效益大,畝產量高,統治者為了榨取更多的賦稅,對畝的計算是很苛刻的。}
{例如:“吳中六尺為一步”,朝廷規製是“五尺為一步”——表麵看,江南地區的畝製大於官畝,對百姓有利。}
{其實不是,因為江南地區的“尺”是蘇尺,一尺隻有戶部尺的八寸。這樣一算,六尺僅有標準的四尺八寸。}
{這就是為什麽有人提出:畝數有大小之分。}
{二是一旦推行丁隨地轉,有人賣田,必定會先賣良田,剩下次田,再繳納丁銀就有困難。}
{三是有人賣了田,數字還在他名下,就會導致已經沒有了田,卻還要替買主代繳丁銀。}
{那解決辦法是什麽?}
{李維鈞提出將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等,丁銀按地畝等級攤派,這樣雖不能徹底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解決了大部分難題。}
{就這麽簡單?}
{方案簡單,推行可不簡單。}
……
【接到雍正的任務後,李維鈞將收集到的意見做了調整,製訂出妥當的處理方案。】
【於雍正二年開始在直隸推行。】
【丁隨地轉從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到十一月雍正決心下定,僅僅半年時間。】
【康熙朝爭論多年、懸而未決的政策就被確定下來,不能不說,雍正的魄力是超凡的。】
【此後兩年內,福建、陝西、甘肅、江西、湖北、江蘇、安徽等省,陸續施行丁隨地轉的政策。】
【唯一例外的是,山西直到雍正九年(1731)才慢騰騰地執行。】
【雍正對此也沒有責怪,他要的是根據實際情況推行政策。】
【而丁隨地轉製度的確定,是中國賦稅製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這一製度取消了征稅的財產、人口雙重標準,讓賦稅負擔更趨合理,同時保證了稅收來源的穩定,是損害富人、有益窮人、利於國家的行為。】
【而這一製度的實施,也讓流行千年的丁役製不再因個人的存在而必要繳納“人頭稅”。】
【人頭不再是丁役牽連下的僵化“器官”】
【史稱:攤丁入畝。】
“紳衿將和諧對待佃戶,佃戶也不再拖欠田租。”
“這個出發點絕對是好的。”
王安石穿紫袍戴翅冠,持著笏板,對趙頊道:
“以往我們的變法或是隻看上不看下,或是隻看下不看上。”
“但隻有兩者結合才能打通變法脈絡。”
“一如人之行走皆靠雙足,若缺了一足,走跑不便。”
“將主佃的關係以法律的形式申明權利與義務,禁止地主士紳非法虐待百姓,以功名約束對紳衿特權抑製。”
“割紳矜的肉,安百姓的心。”
趙頊將王安石從地方上又尋摸過來,當然是存了再次變法的心。
問題是……
“你真的要跟他們辯論一番?”
他不知王安石在想什麽,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請開大朝會。
王安石抬頭直視皇帝,沉聲道:
“張居正一朝大權在握,卻依然舉刀索刎對抗抵變之輩。”
“陛下以為為何?”
趙頊沉默了。
為何……自然是為了天下。
王安石又低頭看向手中笏板。
“臣要看看……大宋士大夫……究竟還有沒有救世圖存之心。”
……
{唯一不美的就是,雍正沒有對捐納一事動手。}
{啥是捐納?}
{捐納,說白了就是買賣官職。它與科舉、蔭襲、保舉同為清朝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
{以往士紳們仗著自己有功名在身,常把親戚、宗族的田產掛在自己名下,不但自己可以免交錢糧,還讓親屬和友朋得到實惠。}
{現在,功名成為朝廷與紳衿集團簽訂的協議,如有違反,功名就成了“罰金”}
{而反過來看,對於各級地方官員來說,也等於無形中地位提高了,士紳巴結或者作弊的成本增加,愈加敬重官員。}
{既然當官越來越香,狡猾的紳衿就瞄準另一條捷徑——捐納。}
……
炎漢·靈帝時期
劉宏一激靈!
跳起身指著天幕道:
“呐呐呐!他買賣官職啊!罰他!罰他!”
殿下眾臣:……
你們還是有一些本質區別的。
幾位聰明人看出了清朝皇帝的想法。
簡而言之,就像兵法裏的圍三缺一一般。
皇帝隻是想變法,沒打算真把士紳們逼死。
您當初可不一樣……
您是下死手且玩崩了。
……
{雖說清朝為了防止捐錢買官的人無真才實學,或者當官後肆意斂財,製定了各種嚴格的管理辦法,將這些人與科舉選拔的人才區別對待,但最終這種製度還是為人所詬病。}
{捐官的底線是吏部官不可以捐。}
{吏部是管官員的,不能捐官。}{禮部的官不能捐,禮部是管教育、管科舉考試的,不能捐官。}
{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這些官職也不能捐。}
{這種製度是飲鴆止渴,雖可以緩解一時的財政不足,但後患無窮。}
{而且捐官的在吏治上也最容易發生貪汙腐敗。}
{隻能說雍正終究是封建王朝的君主,推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卻不禁止捐納,讓腦洞大開的士紳巧妙地打了回旋球,成為躲過改革的隱形獲利者。}
……
大明·弘治時期
朱佑樘微微合目。
若是讓百姓沒有飯吃,他們就會造反。
而逼迫士紳割一點肉,他們卻不會鋌而走險。
人一旦躺過幸福的溫床,是絕對不肯輕易放棄的。
推行改革,是為了政權的穩固,而不是刻意將某個階層推到對立麵。
“雍正……好手段。”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臉上浮現一絲諷刺。
這種書生意氣的話他見多了。
“永遠能提出問題,但永遠給不出解決辦法。”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捐官並不是捐個官來當著好玩的,是一種投資,要獲取盡可能多的回報。
官場就是錢場,當官發財是金科玉律。
你不讓他們發財,他們也能不讓你安穩。
……
天幕上。
依然是雷打不動的燭火。
依然是雷打不動的皇帝。
“哈……”
雍正握拳掩嘴打了哈欠,隨後放下奏折,摘下眼鏡,拿起手邊的帕子擦了擦眼角。
他看了看桌邊一摞的密折,轉身下了暖床,活動活動胳膊,來回走了幾步。
隨後又坐回暖床,戴上眼鏡,繼續批複奏折。
……
【雍正自踐祚以來,大刀闊斧地做了很多實事,但他總覺得前方有更重要的事在等著,日日時時都感覺到“為君難”。】
【新政不斷推行,貴為天子的他,當然要考慮天下公正。】
【所謂“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天下百姓,哪個不希望得到皇家雨露滋潤,可真正能讓百姓感受到公平又何其難?】
【雍正自小飽讀詩書墳典,知道百姓得到不公後的代價。】
【所以,在解決了納糧問題後,雍正開始著手另一件關係天下百姓生計的大事——徭役。】
……
大漢·武帝時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劉徹長歎一口氣。
這口氣一吐,也徹底承認了雍正這位皇帝。
為何?
隻因身為胡主,其行卻為天下主。
至於其心……
劉徹搖了搖頭。
不可捉摸之物又何必糾結呢。
“解決納糧,又要解決差役……”
他一時都不知道心裏是什麽想法。
隻是想著,若是那明朝皇帝有他三分堅強決絕之意……
“唉……”
……
【清初,田賦和丁役是分開征收的。】
【丁役,時稱“丁徭”,凡男子“年六十以上開除,十六歲以上添注,丁增而賦隨之。有市民、鄉民、富民、佃民、客民之分”,均稱“民丁”。】
【民丁之外,尚有“軍丁、屯丁、匠丁、灶丁、站丁、工土丁、漁戶、寄莊丁、寄糧丁”等多種名稱。】
【看起來分得很細,可實際操作中早已同“民丁”混合無異。】
【但既然有各種區別,就為逃避服丁役或者官員受賄提供了借口。】
【據《康熙大清會典》載,繳納方法五花八門:有人分三六九等、隨田派丁、丁從丁隨,即使是一個縣內,也是多種征收方法。】
【比如直隸,就有按牛、驢數量征收,有按村莊定額征收,也有按牌甲戶口征收……征收標準雜亂無章。】
【唯有一點相同,即都征收銀兩,然後由政府用銀子雇傭力役,總稱為“丁役銀”或“徭裏銀”,簡稱“丁銀”。】
【康熙曾下諭: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使得丁銀數額穩定下來,相對減輕了貧民負擔,短時間減少了交不起人頭稅的貧民逃亡,保證了國家的稅收,賦稅發展跨出了一步。】
【但康熙采用的辦法,雖一時奏效,長期來看,並未除根,有些掩耳盜鈴。】
【因為人口的死亡和新生不可能均衡,和平時期,新生的數量總是超過死亡人口,這就需要重新統計戶口。】
【但全國統計戶口,實在麻煩。即使這一次花費大力氣統計清楚了,很快人口又會變化,不斷變化就要不斷計算。】
【對於增加了人口的家庭,如果按照原先確定的人數不變繳銀,是有利的。】
【這種情況下,重新統計人數,反而得不到百姓的擁護。】
……
大唐·高宗時期
李治大致了解了。
“也就是說,康熙的政策實際上是窮人滿意,因為添了人也不用多繳丁銀。”
“富人滿意,因為本身士紳就不用納糧,丁銀享受和窮人一樣的標準。”
“唯獨國家吃虧。”
長孫無忌咂摸了兩下嘴,最後憋出一句話來。
“難怪他有明君之稱呢。”
差役和田賦曆來是國家的主要收入項,也體現了臣民對君主的義務,取消徭役是不可能的。
而就看雍正現在的形勢是,士紳規避差役,導致差役不均,百姓承受不了過重的負擔,就會規避差役。
如此一來,朝廷的徭役就得不到保障。
若能處理好這件事,則可惠及百姓,利於國家。
“但是怎麽處理呢?”
李治輕掃了一眼老狐狸。
多簡單,按資產分配唄。
多者多交,少者少交,無者不交。
不過……難啊……
……
【在當時,有大臣提出,丁銀應隨地畝征收,征糧的同時加派丁銀。】
【有地的足額繳納,無地的糧賦、丁銀減免。】
【但這個政策被群起攻之,總歸為兩個反對的理由:一是這樣會導致沒有田地的人遊手好閑,無所羈絆。】
【二是窮人、富人應該同等對待,都應該為國家做貢獻,如果推行丁隨田地征收,貧窮者倒是輕鬆了,富人反而成了替他們繳稅的冤大頭,這不公平也不合理。】
【並且這種方法也不切合實際。】
【福州人李光坡分析道:若是按照畝數交納,各地田地的畝有大有小,各省做不到平均。】
【若是按照納糧計算,同樣會出現各省輕重不一。】
【都是國家臣民,分配不均,自然推行不下去。】
【幾經討論,反複權衡,沒有定論。】
【年輕時盛於武功的康熙到了晚年極力強調仁政,最終讓這件事拖之又拖,難題就留給了雍正。】
……
大漢·昭帝時期
劉弗陵突然有了一種感同身受。
“雍正也是個收拾爛攤子的好手啊。”
就康熙留下的這些坑,雖不多但個頂個的深。
劉弗陵把過往的皇帝排了一遍,若是換了其他皇帝麵對這種局麵隻怕早就被埋死了。
有這能力的沒這心。
有這心的沒這能力。
有心有力的沒這鐵麵無私的性格。
有心有力且鐵麵無私的……
鳳毛麟角。
……
【雍正的性格是,凡事不做就不做,做就做出個樣子。】
【在討論這個棘手問題時,大臣們依舊像往常一樣,各說各有理。】
【反對者提出,士紳一體當差、納糧,已經剝奪了富人的特權,若是再強行推廣丁銀隨田地的政策,會引起他們的反抗。】
【而直隸巡撫李維鈞站出來,直接戳破窗戶紙,人口增加,無地貧民為逃丁役而逃亡的人數不斷增加,推行丁隨地轉,有能力交納的人家自然不會同意,戶部也肯定會按照陳規辦事。】“
【雍正於是命戶部再議,戶部立刻懂了皇帝的決心,表示同意。】
【雍正命李維鈞詳細製訂完善的計劃,一定要做到對國課無損、對黎民有益,讓人挑不出毛病來。】
……
{我對比了一下資料,當時不同意的人提出的意見主要有三種。}
{一是畝有大小,按畝分攤,並不平均。}
{這種說法還真不是無的放矢,清代的土地畝數製度,基本沿用明代。}
{《明史·食貨誌》載:“凡田以近郭為上地,迤遠為中地、下地。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
{清順治十二年(1655)戶部鑄弓頒行天下,“凡丈地,五尺為弓,二百四十弓為畝”}
{這裏的“弓”和明代的“步”同一含義,故統稱為“步弓”}
{當時清代的實情是,北方的通用畝,麵積一般比官製畝大。}
{而南方各省因為種植水稻,土地效益大,畝產量高,統治者為了榨取更多的賦稅,對畝的計算是很苛刻的。}
{例如:“吳中六尺為一步”,朝廷規製是“五尺為一步”——表麵看,江南地區的畝製大於官畝,對百姓有利。}
{其實不是,因為江南地區的“尺”是蘇尺,一尺隻有戶部尺的八寸。這樣一算,六尺僅有標準的四尺八寸。}
{這就是為什麽有人提出:畝數有大小之分。}
{二是一旦推行丁隨地轉,有人賣田,必定會先賣良田,剩下次田,再繳納丁銀就有困難。}
{三是有人賣了田,數字還在他名下,就會導致已經沒有了田,卻還要替買主代繳丁銀。}
{那解決辦法是什麽?}
{李維鈞提出將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等,丁銀按地畝等級攤派,這樣雖不能徹底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解決了大部分難題。}
{就這麽簡單?}
{方案簡單,推行可不簡單。}
……
【接到雍正的任務後,李維鈞將收集到的意見做了調整,製訂出妥當的處理方案。】
【於雍正二年開始在直隸推行。】
【丁隨地轉從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到十一月雍正決心下定,僅僅半年時間。】
【康熙朝爭論多年、懸而未決的政策就被確定下來,不能不說,雍正的魄力是超凡的。】
【此後兩年內,福建、陝西、甘肅、江西、湖北、江蘇、安徽等省,陸續施行丁隨地轉的政策。】
【唯一例外的是,山西直到雍正九年(1731)才慢騰騰地執行。】
【雍正對此也沒有責怪,他要的是根據實際情況推行政策。】
【而丁隨地轉製度的確定,是中國賦稅製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這一製度取消了征稅的財產、人口雙重標準,讓賦稅負擔更趨合理,同時保證了稅收來源的穩定,是損害富人、有益窮人、利於國家的行為。】
【而這一製度的實施,也讓流行千年的丁役製不再因個人的存在而必要繳納“人頭稅”。】
【人頭不再是丁役牽連下的僵化“器官”】
【史稱:攤丁入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