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鄉鎮發展方向
舅舅祁同偉,開局帶高啟蘭狂飆! 作者:木水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即便是在經濟如此發達的年代,依舊還有人為了活著,整日奔波到活活累死。
徐朝陽帶著自己這段時間的收獲前去開會,有時候人會突然發現,很多問題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好像也算不得什麽大事了。
他的心情較為矛盾,在青山鎮工作的這期間,對於人生的價值觀,開始有了新的思考。
對這整個世界的認知,似乎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有時候他也在懷疑,自己所做的這一切到底有什麽意義,又到底能夠改變多少?
“可我們這代人不去做,思想固化的上一代,娛樂至死的下一代,難道要靠他們嗎?”
他搖搖頭,如今已能理解,為什麽一向輕鬆詼諧的譚警官,最終會走向一條抑鬱的道路。
個體的力量在時代的背景下極其渺小,改變不了大勢走向,又不願隨波逐流,或許就隻能為難和痛恨自己。
這個時代,往往缺少這樣的人,又應該多一些這樣的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想到這裏,徐朝陽深吸一口氣, 漸漸調整好自己的心情。
書記黃林和鎮長吳景中組織召開會議,對於這個班子裏的成員和領導,徐朝陽充滿好感。
他們若是不給機會,自己也少不了要費一番周折。
可現在嘛,倒是不必那麽麻煩。
“小徐,談談你這段時間下鄉調研的成果。”
吳景中飲了一口茶,將主動權交到徐朝陽手中,正式開始今天的大會。
徐朝陽點點頭,暫時壓下內心的種種情緒,起身翻開工作筆記,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一一道出。
青山鎮窮,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全鎮三萬多人口,大部分是留守家庭。
鎮上以農業為主,非農業隻占據很小的一部分。
百姓日常種植水稻、紅薯等農作物,百分之九十的家庭養豬,但都是為了過年,以此作為產業的很少。
部分地區,到今天為止,依舊停留在相對落後的階段。
“在某些村裏,即便是在工業較為發達的今天,我們我的老百姓,生產水平依舊停留在一個世紀以前。”
“春耕秋收,還是采用水牛耕地,人工收穀。”
“黃石村是個典型的例子,秋收時節,村裏的村民扛著半桶,用鐮刀割稻,手工收穀。”
恰逢秋收,徐朝陽去下鄉調研,拍了不少的照片。
這些照片,證明他不是在空口講白話。
農村的生活落後城裏起碼一個時代,這在很多地方,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2008年,3g網絡普及城市,農村這時候還在看黑白電視,用老式收音機,村裏的‘機械化’作業,是石磨,是木質的風車。
2014年,4g更新換代,智能手機工業成熟,農村情況雖有所改善,可科技方麵,以舊未曾享受到什麽便利。
現如今已是2016,最早的零零後都快成年,很多地方卻連耕種和打穀子的機器,都未做到全麵普及。
“我知道,偏遠地區,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可以說。”
“可特殊年代,他們住的再遠,山再高,該交糧的時候,走三天兩夜,用自己的雙肩挑著沉重的扁擔,也絕不含糊。”
“現在這個時代,任何推卸責任的利益,在他們曾經的奉獻麵前,都顯得有些蒼白。”
“他們曾經是最苦的一代人啊,什麽樣的理由,可以做到輕描淡寫的抹殺這些人的貢獻?”
“同誌們,我認為這值得我們深思。”
徐朝陽話語平和又不失堅定,雖然隻是在客觀陳述事實,可這話題還是稍微顯得有些沉重。
“小徐同誌,我得提醒你,不要帶著情緒去工作。”
黃林認可徐朝陽的態度,但他是黨務書記,要時刻注意班子成員的思想偏向。
剛才那些話,他在影射誰,在批判什麽,又有著什麽樣的指向?
這些東西不怕人說,就怕人亂想。
政治嘛,很多時候得去理解。
吳景中也開口道:“你剛才提到的這些問題,正是青山鎮目前的現狀。”
“但有問題,該怎麽去解決,才是最主要的。”
“針對這個情況,談談你的想法。”
在場的各位都是深耕基層的老江湖,豈會對自己鎮上的情況不了解。
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徐朝陽的言辭過於犀利和深刻,容易讓人抓小辮子。
因此,黃林才會提醒對方,吳景中也讓他拿出解決辦法,而不是搞批判主義。
徐朝陽點點頭,有些話說出來後,心裏好受許多。
至於如何解決問題,做好鄉村振興的工作,他主要提了兩點。
“一,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山鎮的基本情況,也隻能以此為主。”
“二,圍繞第一個方向發展工業,既然鎮上以農業為主,就不要去改變這個性質。”
“否則轉型不成功,最後隻能搞出個四不像。”
“我個人認為,青山鎮要走的路,應該是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工業化。”
“當然,這個想法可能有些不太成熟。”
“但既然這是討論會,希望各位同誌,能夠指出我不成熟,認識不夠深刻的地方,我會加以改正。”
徐朝陽將自己的整體計劃說完,還做了一個ppt,放在大屏上展示。
屋內坐著的人都若有所思,有人支持,有人沉默,反應各不相同。
“種植業以什麽為主?”
副鎮長錢開明率先開口,算是幫忙捧了個場。
徐朝陽深入講解,很快就給出自己的答案。
“一個是辣椒,另外一個,就是茶葉。”
“茶葉?”
眾人詫異,麵麵相覷下,倒是沒人預料到。
種植辣椒他們並不意外,本省的辣椒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名氣,品質方麵有保證,種植條件也不算苛刻。
若是發展起來,形成特色產業,倒也的確是一條出路。
可種茶,有搞頭嗎?
徐朝陽默不作聲,等到吳景中等人議論了一會兒,這才說明了自己的理由。
他在下鄉調研期間,發現當地的不少農戶,都有自己種植茶樹的習慣。
當地百姓叫‘苦茶’‘山茶’,是屬於綠茶的一種,品質都很不錯。
但由於種植規模小,難以形成產業,村民們大多數是種來自己喝,且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獨到的製作工藝,產出的茶葉,各方麵都不俗。
最重要的是,天然、健康,無汙染。
在食品問題日益嚴重的時代裏,以‘健康養生’為核心理念,再加上各種營銷手段,鎮上的茶業發展起來,興許能夠走出不一樣道路來。
徐朝陽帶著自己這段時間的收獲前去開會,有時候人會突然發現,很多問題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好像也算不得什麽大事了。
他的心情較為矛盾,在青山鎮工作的這期間,對於人生的價值觀,開始有了新的思考。
對這整個世界的認知,似乎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有時候他也在懷疑,自己所做的這一切到底有什麽意義,又到底能夠改變多少?
“可我們這代人不去做,思想固化的上一代,娛樂至死的下一代,難道要靠他們嗎?”
他搖搖頭,如今已能理解,為什麽一向輕鬆詼諧的譚警官,最終會走向一條抑鬱的道路。
個體的力量在時代的背景下極其渺小,改變不了大勢走向,又不願隨波逐流,或許就隻能為難和痛恨自己。
這個時代,往往缺少這樣的人,又應該多一些這樣的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想到這裏,徐朝陽深吸一口氣, 漸漸調整好自己的心情。
書記黃林和鎮長吳景中組織召開會議,對於這個班子裏的成員和領導,徐朝陽充滿好感。
他們若是不給機會,自己也少不了要費一番周折。
可現在嘛,倒是不必那麽麻煩。
“小徐,談談你這段時間下鄉調研的成果。”
吳景中飲了一口茶,將主動權交到徐朝陽手中,正式開始今天的大會。
徐朝陽點點頭,暫時壓下內心的種種情緒,起身翻開工作筆記,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一一道出。
青山鎮窮,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全鎮三萬多人口,大部分是留守家庭。
鎮上以農業為主,非農業隻占據很小的一部分。
百姓日常種植水稻、紅薯等農作物,百分之九十的家庭養豬,但都是為了過年,以此作為產業的很少。
部分地區,到今天為止,依舊停留在相對落後的階段。
“在某些村裏,即便是在工業較為發達的今天,我們我的老百姓,生產水平依舊停留在一個世紀以前。”
“春耕秋收,還是采用水牛耕地,人工收穀。”
“黃石村是個典型的例子,秋收時節,村裏的村民扛著半桶,用鐮刀割稻,手工收穀。”
恰逢秋收,徐朝陽去下鄉調研,拍了不少的照片。
這些照片,證明他不是在空口講白話。
農村的生活落後城裏起碼一個時代,這在很多地方,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2008年,3g網絡普及城市,農村這時候還在看黑白電視,用老式收音機,村裏的‘機械化’作業,是石磨,是木質的風車。
2014年,4g更新換代,智能手機工業成熟,農村情況雖有所改善,可科技方麵,以舊未曾享受到什麽便利。
現如今已是2016,最早的零零後都快成年,很多地方卻連耕種和打穀子的機器,都未做到全麵普及。
“我知道,偏遠地區,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可以說。”
“可特殊年代,他們住的再遠,山再高,該交糧的時候,走三天兩夜,用自己的雙肩挑著沉重的扁擔,也絕不含糊。”
“現在這個時代,任何推卸責任的利益,在他們曾經的奉獻麵前,都顯得有些蒼白。”
“他們曾經是最苦的一代人啊,什麽樣的理由,可以做到輕描淡寫的抹殺這些人的貢獻?”
“同誌們,我認為這值得我們深思。”
徐朝陽話語平和又不失堅定,雖然隻是在客觀陳述事實,可這話題還是稍微顯得有些沉重。
“小徐同誌,我得提醒你,不要帶著情緒去工作。”
黃林認可徐朝陽的態度,但他是黨務書記,要時刻注意班子成員的思想偏向。
剛才那些話,他在影射誰,在批判什麽,又有著什麽樣的指向?
這些東西不怕人說,就怕人亂想。
政治嘛,很多時候得去理解。
吳景中也開口道:“你剛才提到的這些問題,正是青山鎮目前的現狀。”
“但有問題,該怎麽去解決,才是最主要的。”
“針對這個情況,談談你的想法。”
在場的各位都是深耕基層的老江湖,豈會對自己鎮上的情況不了解。
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徐朝陽的言辭過於犀利和深刻,容易讓人抓小辮子。
因此,黃林才會提醒對方,吳景中也讓他拿出解決辦法,而不是搞批判主義。
徐朝陽點點頭,有些話說出來後,心裏好受許多。
至於如何解決問題,做好鄉村振興的工作,他主要提了兩點。
“一,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山鎮的基本情況,也隻能以此為主。”
“二,圍繞第一個方向發展工業,既然鎮上以農業為主,就不要去改變這個性質。”
“否則轉型不成功,最後隻能搞出個四不像。”
“我個人認為,青山鎮要走的路,應該是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工業化。”
“當然,這個想法可能有些不太成熟。”
“但既然這是討論會,希望各位同誌,能夠指出我不成熟,認識不夠深刻的地方,我會加以改正。”
徐朝陽將自己的整體計劃說完,還做了一個ppt,放在大屏上展示。
屋內坐著的人都若有所思,有人支持,有人沉默,反應各不相同。
“種植業以什麽為主?”
副鎮長錢開明率先開口,算是幫忙捧了個場。
徐朝陽深入講解,很快就給出自己的答案。
“一個是辣椒,另外一個,就是茶葉。”
“茶葉?”
眾人詫異,麵麵相覷下,倒是沒人預料到。
種植辣椒他們並不意外,本省的辣椒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名氣,品質方麵有保證,種植條件也不算苛刻。
若是發展起來,形成特色產業,倒也的確是一條出路。
可種茶,有搞頭嗎?
徐朝陽默不作聲,等到吳景中等人議論了一會兒,這才說明了自己的理由。
他在下鄉調研期間,發現當地的不少農戶,都有自己種植茶樹的習慣。
當地百姓叫‘苦茶’‘山茶’,是屬於綠茶的一種,品質都很不錯。
但由於種植規模小,難以形成產業,村民們大多數是種來自己喝,且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獨到的製作工藝,產出的茶葉,各方麵都不俗。
最重要的是,天然、健康,無汙染。
在食品問題日益嚴重的時代裏,以‘健康養生’為核心理念,再加上各種營銷手段,鎮上的茶業發展起來,興許能夠走出不一樣道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