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條件有限,看不了大屏幕,隻能用放映電影的方式進行著。


    到時候播放的時候,畫麵肯定是清晰的,直接播放采訪的畫麵,不會是這樣的投影。


    安排調查記者下去采訪,害怕群眾一時間不好不好理解,記者也很難一下就跟群眾交心,現在的群眾對待一個陌生人,也不會說真話。


    所以就邀請地委和縣裏的人大代表,還有民主人士一起參與。


    采訪的地方,也是有選擇的,像平鄉縣潘姚集,看到後麵的集,就知道是幹什麽的地方了。


    即使現在各地都有產銷社了,但這種定期的集市還是會舉辦,主要是些零碎的,不好運輸的,各地都有且價值不高之類的東西,也就這農村大集裏麵,大家有需求就會購買。


    有時候還有各種表演,產銷社在這邊也是有點位的。


    到了大集這天,這邊還是很熱鬧的,人流量是往常的好幾倍,也是采訪的好時候。


    胡玉生幾人加後麵的攝影師,一到集市,路過的群眾就好奇的看著他們,一些認識當地人大代表的群眾還打著招呼。


    胡玉生也沒有閑著,直接在這邊茶館裏麵采訪了起來。


    要說哪裏的消息靈通,大家最愛閑聊,那肯定是茶館了。


    今天潘姚集茶館的人也是特別多,屋子裏都坐不下了,都坐到外麵去了。


    胡玉生一行人也是好不容易擠了進去,架好了攝像機,對這邊閑聊的群眾進行了采訪。


    話筒伸到喝茶的群眾旁邊,人家裏都沒有理會,還很貼心的推了回去,還提醒他注意帶的東西。


    胡玉生不好意思的問道:“同誌,我在這邊做個調查,可以問您一些問題嗎?”


    喝茶的一些人看了看,胡玉生很麵生,也沒有人認識,都沒有理會,自顧自的喝起來茶。


    縣人大代表林文芳指著不遠處的一桌說道:“那邊的人我認識,我們去那邊采訪。”


    一下子換了地方,林文芳跟這邊的同鄉打起來招呼,跟眾人說明了來意。


    一位喝茶的群眾大聲問道:“你們是電視台的,這是要在電視上播放的?”


    胡玉生點了點頭,在場喝茶的群眾聽到要在電視上播放,那是興奮無比,現在聊得最火的話題是什麽,那就是電視機,雖然電視台還沒有開播,但裏麵放的東西看著也是很有趣,還不要錢,免費看。


    喝茶的很多人一下子就圍了過來,對著胡玉生問東問西,搞不清誰是記者了。


    胡玉生咳嗽了一下,對著話筒說道:“現場的群眾很熱情,我們來采訪一下群眾,看看群眾對糧食這個問題是怎麽說的。


    大家聽我說,我們這個是要上電視的,大家一個一個來,我們聊聊天。”


    將話筒遞向旁邊一個喝茶的大爺:“大爺,您家裏種地嗎?”


    大爺下意識的推開了,胡玉生跟在場的眾人解釋了一下,大家才知道要對著這個玩意說話。


    胡玉生接著問道:“大爺,您家裏種地嗎?”


    “種地,我家有19畝6分地,當初分了我家13畝5分地。”


    “今年的產量如何?”


    “今年是個豐年,產量好得很,我們現在加入合作社了,地現在是我兒子在種,我們村今年糧食收獲好呀,每畝地小麥有200斤出頭,玉米400斤出頭……比過去可是好多了。


    村裏都說了,是化肥和農藥用得好,我們自己施的肥也多,比過去,一畝地要多收300斤的糧食。”


    接著胡玉生又采訪了一下周圍的群眾,糧食產量雖然有些不一樣,但今年確實是一個豐年,糧食收獲比起以往高了很多。


    采訪的群眾裏麵,也有過去沒有加入合作社的農民,近期才加入,沒有購買到化肥,隻購買到了農藥。


    用化肥、農藥的土地,比起沒有用的土地,產量上升很明顯。


    “諸位,我是省電視台的,這幾位都是你們當地的人大代表和民主人士,我們收到消息,說你們這邊農民家裏糧食不夠吃,這是怎麽回事?”


    一問到這個問題,有些人還是很想說的,但被旁邊的同伴拉住了,有些人東張西望,趕快遠離了話筒。


    農民中也是有自己的生存智慧,知道了要上電視,到時候不是很多人都知道了,這要是說了不好的話,那可就得罪人了。


    林文芳看著眾人這個樣子,大聲罵道:“這是省裏的同誌下來做調查,省裏王書記親自安排的,有什麽就說什麽,要你們說話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都不做聲了,我記得平時一個個說話聲音很大的呀。


    潘苟發,姚鬆娃……當初是你們跑到我家裏說今年糧食不夠吃,上麵收多了,現在怎麽不敢說了,要什麽想說的,盡管說出來。”


    再林文芳的大聲質問下,有些人又問了問,才確定是省裏下來的同誌,連忙一下跪到了地上。


    把不少人嚇了一個激靈,胡玉生趕緊將人給拉了起來,讓他坐在了座位上:“您有話好好說,現在大家都站起來了,不再下跪了。”


    “戲文裏不都這樣寫著,同誌你是省裏王書記安排過來做調查的,今年我們過得苦呀,你可要為我們做主。”


    “您有什麽直接說,我都聽著,我們先說說今年糧食的事情,你家今年留了多少糧食?被統購了多少,您都說一說。”


    歇了一口氣,潘苟發就大聲說道:“我家今年就留了3100斤糧食,除去給牲口吃的,我家每人每年才430斤糧食不到,我們整個合作社都是這樣的。


    去年我們受災了,一年還有差不多510斤糧食可以吃,今年還不如去年,到明年收麥子,還有差不多6個月,這麽點糧食,你說怎麽過。”


    農村裏麵留的是原糧,原糧加工成成品糧,一般是75%的成品糧,缺糧情況下,加工後85%也是有的。


    “你們今年豐收了,按照我們省的政策,你們這邊留口糧560斤還是沒有問題的,怎麽差距會這麽大呢?您說說情況。”


    胡玉生來之前對糧食的統購,三定也是有了解的。


    以冀省現在各地的糧食豐收情況,糧食產量越高,口糧自然也是越多的,過去一畝地也就300多斤的產量,現在普遍在600斤左右。


    水利、農藥、化肥、科學種植方法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現在一些沒有加入合作社的,一畝地產量也就在400斤左右徘徊,差距還是很大的。


    他們這邊合作社,畝產差不多600斤,種植主糧有12畝土地,糧食產量接近7200斤。


    即使是按照土地分成25%計算(各地土地分成不一,土地產量高,分成就高一些),也是有近1800斤糧食可以到手的,更何況他家還有人專門負責耕種。


    到手才3100斤糧食,那肯定是不對的。


    “說起這個就來氣,同誌,你是不知道,今年縣裏派人過來統計糧食產量,我們可是足斤足兩的報上去的,那可是分毫不差。


    可縣裏的同誌將今年南瓜、板栗、山芋等一些雜糧,也算在了主糧裏麵。


    這些玩意的產量也是不低,這一算,我們就要多交上百斤的公糧,然後是糧食統購,再是餘糧收購。


    這一套下來,村子裏麵一合計,我們口糧就沒有多少了,還要留些糧食喂牲口,這糧食哪裏有夠吃的,還要到產銷社去買副食才行。


    同誌,你說說,哪裏有這樣的事情,你可要為我們做主啊!”


    “大爺,您放心,這個問題我一定會匯報上去的,省裏保證會處理的。”


    接著又采訪起了周圍的群眾,各家的留的糧食,也是有些差別的,但口糧數就沒有突破480斤的,相對於去年受災年份還不如,去年受災差不多還有510斤糧食可以吃。


    “今年我們村說了,不再種什麽南瓜、板栗、山芋了,一點雜糧也不種,糧食生產該是多少就是多少。”


    胡玉生連忙說道:“大家可不能這樣想,還是要將產量搞上來,生產多了,吃不完也是可以賣錢的。


    諸位放心,這個事情省裏是一定會給大家一個交代的,不然我們下來調查采訪個什麽。


    產量還是要提高,再說統購、收購糧食也是花錢收購的,現在收購價也不低,大家這收入也提高了,也能多買些東西。


    大家對你們縣裏的朱遂文書記怎麽評價?”


    “我們都聽說了,就是這家夥下的決定,將一些雜糧也算成主糧,把我們的糧食都統購上去了。”不知是誰大聲的說了一句。


    “哪位同誌剛剛說的,也出來大聲的說說,不要怕,我們就是要了解大家的心裏話。”胡玉生問了好幾遍,還是沒有人願意出來。


    胡玉生很是無奈,隻好大聲問道:“在場的同誌裏麵,有黨員沒有,是黨員的舉個手?”


    果然,人群中一下子舉起了好幾隻手:“來,大家讓黨員同誌上前麵來。”


    人群中的黨員走到了前排,胡玉生問道:“你們幾位都是黨員了,我要聽一聽你們對朱遂文書記同誌的看法,你們可要實話實說,我們黨員可不能說假話。”


    “今年你們縣,糧食統購的問題,你們知不知道?”


    “同誌,今年我們縣糧食統購的問題,我們都是知道的,我們閑一些的時候,就在這裏喝茶,跟大家聊天,事情都是了解的。


    這個事情,我是向縣裏反映過的,可沒有什麽消息。


    我也給地委寫過信,可地委也沒有派人下來,我再說,縣裏都要開除我的黨籍。。”


    “同誌別激動,我就是問一些問題,這個事情已經很明顯了,我回去後會報告給省委的。


    幾位對縣裏的朱遂文書記怎麽看?”


    幾人沉默了一下,不一會就有人說:“朱書記這個人,在我們縣裏是一手遮天,聽不見其他同誌的意見,做事情很是功利……


    但有一說一,他也是做過很多好事的,不少縣裏組織的活動,都能看到他身先士卒,有時候,我對他也很敬佩。”


    其他幾人也都說了一些,有說他好的,也有說他壞的。


    胡玉生又問向了這邊的群眾,有些大膽的直接說道:“朱書記我見過,跟我說話還是很親切的,就是今年幹的這不叫人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1949開始當縣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生如逆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生如逆旅並收藏從1949開始當縣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