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寶捧著臉,“那也不一定,人隻要好好幹活,也能有出息。”
“在地裏有啥出息。”王在亮出自己的雙手,上麵有七八個小傷口,“地裏人一輩子也就是這樣了。”
“隻要你勤奮啊。”蓉寶苦口婆心,“你看馮奶奶家,她家以前也可窮了,後來還不是好好幹活攢了很多錢,現在不僅掙了大房子,還能把狗蛋送進學堂讀書呢。”
“馮壽家那是享他爺爺的福,馮老爺子在的時候幹活多利索,咱村口那一大塊地全被他家占了。”
斜陽餘暉籠罩山光水色,從蓉寶視線可以看到被染紅的遠山,瑰麗無比。
她在學堂學過很多道理,也從大人嘴裏學過很多道理。
莊先生說,書裏的大道理可以讓人開智、明理,懂是非,知好壞,行走世間,身雖蕩蕩,但心懷圓滿,但做人的道理全在書外。
所以他們既要跟先生學書上的道理,也要和家裏長輩學做人做事的道理。
蓉寶很多種地的道理就是跟趙老頭學的,所以在種地有沒有出息上麵,她自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地主也不是生下來就有錢,都是他祖宗努力幹活掙錢買的,你要是努力幹活,到時候也能給大頭他們留很多錢,他們就可以自己買地啦。”
“種地能掙多少錢。”王在固執的想跟她辯一辯,“咱們地裏人累一年,還沒有商人一個月掙的多。”
他往左右看了看,見周圍都是人,便挪了個位置朝兩人招手,“你家不是也開了店子嗎?一個月四五兩銀子總有吧?”
蓉寶和嘉寶齊齊眨巴了幾下眼睛,也小聲問,“王叔,你怎麽知道?”
“村裏人不怎麽進城,我可是經常去城裏賣東西的啊,你三伯母那個飯店我去看了,一天起碼有這個數。”他伸手比了一個二,“還有你家的胭脂鋪,東西賣的真貴,一個月也得掙不少錢吧。”
蓉寶點頭,“可掙錢也是要擔風險的,像我三伯和我爹都投了很多錢,要是他們掙不到錢,前麵花的錢不就都賠了嗎?”
王在嘻嘻哈哈道:“怎麽可能賠,隻要東西能賣出去,那就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那要是賣不出去了。”
“咋可能賣不出去。”
蓉寶反問,“王叔,那你敢把家裏的錢都拿出去做生意嗎?要是不想做生意,你敢拿錢出來種桑養蠶嗎?桑蠶可掙錢了,一匹絹比棉布貴好多呢。”
王在愣住了,半天沒得話講。
誰不知道做買賣能掙錢,可沒有多少人敢去做,一是怕賠錢,二是商人地位低,讓人看不起,可要是真有掙錢的買賣,誰又願意守著一畝三分地累死累活呢。
王在頹廢的低下頭,他不僅沒有趙老四那樣的魄力,也沒有林大郎那樣的膽量,又好吃懶做,膽小怕事,這麽多年就跟村裏的漢子爺們吹吹牛,講講葷話。
想的最多的就是糧價高低,賣出去能掙多少錢,一年到頭能賺多少。
人這樣活著已經很累了,要是什麽都操心,日子還有盼頭嗎。
“王叔,我覺得你也可以養蠶,農桑是民生之本。”蓉寶萬分真誠的建議道:“大頭要是大兩歲,他一定會覺得我這話說的對。”
“我又買不起山。”王在聲音悶悶的,像是在跟她慪氣,但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嘲諷。
“你家不是有田嗎?”蓉寶又從地上扒拉出幾顆石子,來來回回的擺弄,“一棵樹能摘十多斤的葉子,養三百隻蠶,紡一匹布要七千多個蠶寶寶,那就得種……”
她又從旁邊撿了幾個石子,和嘉寶一塊算數,“種二十四棵樹。”
蓉寶抬頭十分興奮,“能賣九兩銀子呢,而且桑葚也可以吃,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王在倒吸一口冷氣,壓下的她的腦袋,再次細聲問道:“掙多少?”
蓉寶也小聲回道:“九兩銀子。”
這是上好的絹才有這樣的價,像蠶繭一共有兩層,外麵一層的蠶衣價錢就低,織出來的絹五六兩銀子,還可以做蠶絲扇、屏風、絹布等,裏麵細長絲就可以織成絲綢,好的能賣十兩左右,上等絲綢更是二三十兩。
養蠶掙錢,不過桑稅也高,像一畝地就要交一匹絹,這樣一算下來,桑稅就占了一半。
不過絹比麻和布都要貴,隻要家裏人多,還是能掙不少錢,南方的桑戶也普遍比較富裕,而且女人的地位高,所以江財才會這麽大年紀都娶不上媳婦。
不過他堅信自己很快就能娶到媳婦了,因為花溪縣的聘錢特別低,就以上通村來說,二兩聘銀能娶一個特別好的媳婦了。
不過對於兢兢業業種地的王在來說,二兩銀子還是有點壓力的,就像種桑樹,雖然樹種可以從山上挖,但農肥和人力就是巨大的成本。
他需要考慮要投入多少心血在這上麵, 畢竟蓉寶說了,衙門雖然現在不收桑稅,但誰家要是種桑養蠶,將來肯定是要交絹稅。
“你爹真曉得養蠶?”
“我們家可是有兩個大師傅的,而且書上有寫,就算他們不會,我也會,我先生也會。”
王在這次是實實在在的羨慕了,“你們家讀書人多,啥都知道。”
“你看……”他把聲音放的極小,“大頭聰明不,讀書咋樣?”
蓉寶遲疑道:“得看先生怎麽說,因為聰明的人不一定會讀書。”
王在吐出一口濁氣,“大頭要是能有你們一半聰明,我就是傾家蕩產也會供啊。”
嘉寶立即道:“那你別供了,我們先生說,貧寒之家首先要做的維護溫飽,不應該掏空家底去供孩子讀書。因為讀書真的很難,科舉也很難,還要看運氣。比如說前年,下場考試的學子全是學問高深之輩,就是我大表哥去了,都不一定能穩坐頭榜。”
楊章成厲不厲害,肯定是厲害的,他四歲開蒙,五歲讀《大學》,六歲解《論語》,十二歲入府城讀書,十五歲拜崔相為師,入國子監,在書院有大儒授課,在外有崔賢和趙朝廷這兩個連中三元的狀元郎講學,這樣的人,就是比對世家大族的宗子也是佼佼者。
可對上前年下考的學子,也不由畏懼退縮。
“在地裏有啥出息。”王在亮出自己的雙手,上麵有七八個小傷口,“地裏人一輩子也就是這樣了。”
“隻要你勤奮啊。”蓉寶苦口婆心,“你看馮奶奶家,她家以前也可窮了,後來還不是好好幹活攢了很多錢,現在不僅掙了大房子,還能把狗蛋送進學堂讀書呢。”
“馮壽家那是享他爺爺的福,馮老爺子在的時候幹活多利索,咱村口那一大塊地全被他家占了。”
斜陽餘暉籠罩山光水色,從蓉寶視線可以看到被染紅的遠山,瑰麗無比。
她在學堂學過很多道理,也從大人嘴裏學過很多道理。
莊先生說,書裏的大道理可以讓人開智、明理,懂是非,知好壞,行走世間,身雖蕩蕩,但心懷圓滿,但做人的道理全在書外。
所以他們既要跟先生學書上的道理,也要和家裏長輩學做人做事的道理。
蓉寶很多種地的道理就是跟趙老頭學的,所以在種地有沒有出息上麵,她自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地主也不是生下來就有錢,都是他祖宗努力幹活掙錢買的,你要是努力幹活,到時候也能給大頭他們留很多錢,他們就可以自己買地啦。”
“種地能掙多少錢。”王在固執的想跟她辯一辯,“咱們地裏人累一年,還沒有商人一個月掙的多。”
他往左右看了看,見周圍都是人,便挪了個位置朝兩人招手,“你家不是也開了店子嗎?一個月四五兩銀子總有吧?”
蓉寶和嘉寶齊齊眨巴了幾下眼睛,也小聲問,“王叔,你怎麽知道?”
“村裏人不怎麽進城,我可是經常去城裏賣東西的啊,你三伯母那個飯店我去看了,一天起碼有這個數。”他伸手比了一個二,“還有你家的胭脂鋪,東西賣的真貴,一個月也得掙不少錢吧。”
蓉寶點頭,“可掙錢也是要擔風險的,像我三伯和我爹都投了很多錢,要是他們掙不到錢,前麵花的錢不就都賠了嗎?”
王在嘻嘻哈哈道:“怎麽可能賠,隻要東西能賣出去,那就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那要是賣不出去了。”
“咋可能賣不出去。”
蓉寶反問,“王叔,那你敢把家裏的錢都拿出去做生意嗎?要是不想做生意,你敢拿錢出來種桑養蠶嗎?桑蠶可掙錢了,一匹絹比棉布貴好多呢。”
王在愣住了,半天沒得話講。
誰不知道做買賣能掙錢,可沒有多少人敢去做,一是怕賠錢,二是商人地位低,讓人看不起,可要是真有掙錢的買賣,誰又願意守著一畝三分地累死累活呢。
王在頹廢的低下頭,他不僅沒有趙老四那樣的魄力,也沒有林大郎那樣的膽量,又好吃懶做,膽小怕事,這麽多年就跟村裏的漢子爺們吹吹牛,講講葷話。
想的最多的就是糧價高低,賣出去能掙多少錢,一年到頭能賺多少。
人這樣活著已經很累了,要是什麽都操心,日子還有盼頭嗎。
“王叔,我覺得你也可以養蠶,農桑是民生之本。”蓉寶萬分真誠的建議道:“大頭要是大兩歲,他一定會覺得我這話說的對。”
“我又買不起山。”王在聲音悶悶的,像是在跟她慪氣,但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嘲諷。
“你家不是有田嗎?”蓉寶又從地上扒拉出幾顆石子,來來回回的擺弄,“一棵樹能摘十多斤的葉子,養三百隻蠶,紡一匹布要七千多個蠶寶寶,那就得種……”
她又從旁邊撿了幾個石子,和嘉寶一塊算數,“種二十四棵樹。”
蓉寶抬頭十分興奮,“能賣九兩銀子呢,而且桑葚也可以吃,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王在倒吸一口冷氣,壓下的她的腦袋,再次細聲問道:“掙多少?”
蓉寶也小聲回道:“九兩銀子。”
這是上好的絹才有這樣的價,像蠶繭一共有兩層,外麵一層的蠶衣價錢就低,織出來的絹五六兩銀子,還可以做蠶絲扇、屏風、絹布等,裏麵細長絲就可以織成絲綢,好的能賣十兩左右,上等絲綢更是二三十兩。
養蠶掙錢,不過桑稅也高,像一畝地就要交一匹絹,這樣一算下來,桑稅就占了一半。
不過絹比麻和布都要貴,隻要家裏人多,還是能掙不少錢,南方的桑戶也普遍比較富裕,而且女人的地位高,所以江財才會這麽大年紀都娶不上媳婦。
不過他堅信自己很快就能娶到媳婦了,因為花溪縣的聘錢特別低,就以上通村來說,二兩聘銀能娶一個特別好的媳婦了。
不過對於兢兢業業種地的王在來說,二兩銀子還是有點壓力的,就像種桑樹,雖然樹種可以從山上挖,但農肥和人力就是巨大的成本。
他需要考慮要投入多少心血在這上麵, 畢竟蓉寶說了,衙門雖然現在不收桑稅,但誰家要是種桑養蠶,將來肯定是要交絹稅。
“你爹真曉得養蠶?”
“我們家可是有兩個大師傅的,而且書上有寫,就算他們不會,我也會,我先生也會。”
王在這次是實實在在的羨慕了,“你們家讀書人多,啥都知道。”
“你看……”他把聲音放的極小,“大頭聰明不,讀書咋樣?”
蓉寶遲疑道:“得看先生怎麽說,因為聰明的人不一定會讀書。”
王在吐出一口濁氣,“大頭要是能有你們一半聰明,我就是傾家蕩產也會供啊。”
嘉寶立即道:“那你別供了,我們先生說,貧寒之家首先要做的維護溫飽,不應該掏空家底去供孩子讀書。因為讀書真的很難,科舉也很難,還要看運氣。比如說前年,下場考試的學子全是學問高深之輩,就是我大表哥去了,都不一定能穩坐頭榜。”
楊章成厲不厲害,肯定是厲害的,他四歲開蒙,五歲讀《大學》,六歲解《論語》,十二歲入府城讀書,十五歲拜崔相為師,入國子監,在書院有大儒授課,在外有崔賢和趙朝廷這兩個連中三元的狀元郎講學,這樣的人,就是比對世家大族的宗子也是佼佼者。
可對上前年下考的學子,也不由畏懼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