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讓伏念心中不由得生出了慚愧之感。師叔已經七十有餘,還要為儒家奔波,甚至還要搭上身家性命。
“你從曲阜回來一趟,何故變得如此遊移不定?老夫就見不得你這瞻前顧後的迂腐之態!”
荀夫子從伏念臉上的表情推斷出了他心中的想法,無視了伏念儒家掌門的身份,當場便訓斥了起來,一點兒都不給他留麵子。
荀夫子是個文化人,罵起人來引經據典,貶的伏念一無是處。
偏偏伏念還無法反駁,隻能連連苦笑。
看伏念一副低頭認錯的擺爛模樣,荀夫子頓時氣不打一處來。這要是韓非在跟前,恐怕還要和他反駁幾句。
想起韓非,荀夫子頓時沒了心情,冷哼了一聲。
喬鬆一番話,幾乎注定了韓非的下場。荀夫子很清楚,以當今韓王的性格,交出韓非是必然。而自己這個最喜歡的弟子根本不可能為秦國效力,如此一來,他入秦之後的結果,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一想到這裏,荀夫子哪還有心情訓斥伏念。
“師叔,既然您已經收秦公子為徒。那麽,紙張之事,我儒家是否可以就此入場?”伏念詢問道。
荀夫子眉頭緊皺:“老夫收徒,乃是私事。儒家是否入秦,乃是公事。豈可因私而廢公?”
伏念微微蹙眉,沉思了起來。
此次他返回曲阜,為的就是和儒家各脈商討紙張一事。正如那日他表現的一樣,當他將那日秦公子留下的紙張拿出之後,儒家各脈無不怦然心動。
可也正如師叔顧慮的那樣,儒家也有人看出了這背後潛藏的危機。
在經過了一番激烈的征討之後,大致分為三個派別:
其一,危機危機,危險背後往往是巨大的利益。紙張亦然,此乃獨掌天下文事,發揚光大儒學之機會。正所謂當仁,不讓於師。儒家該抓住此次機會,入秦以光大儒學。
其二,則與第一類看法相反。認為秦國此舉用心險惡,在於挑起儒家與諸子百家之鬥爭,從而坐收漁利。儒家該嚴詞拒絕,如此可保萬全。
其三,則認為紙張之事的確大利於天下。然,此事風險太大,儒家單獨一家不足以應對危機。故此,該與秦國合作,得到紙張之後想辦法抽身而退,隨即再以儒家為主導,邀請諸子百家共同執行。
此三種方法,伏念都不甚滿意。第一種太過激進,第二種太過保守,第三種看似聰明,兼具二者之利。然而,伏念卻以為,此法最蠢:此種想法無異於得到秦國紙張之利之後,從而背棄與秦國之合作。
先不論此種方法與儒家理念不符,單單是得罪秦國之後果,伏念便不會采用。
尤其是在聽過今日秦國公子關於天下的見解之後,伏念更是深知,儒家無法承擔徹底得罪秦國的後果。那對儒家來說,將會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但其他人的想法,對於伏念也是一種啟發。
綜合儒家各脈的想法,伏念心中已經有了一些打算。
聽到師叔不願在此事上多加幹預,伏念便知道自己該怎麽做了。因此,向荀夫子躬身一禮,便告辭離開了小院。
待伏念離開之後,荀夫子放下了手中的筆,輕歎一聲,不再言語。
他若入秦,以後必然無法像如今一般庇護儒家。伏念太過年輕,為人古板守禮,在荀夫子眼中隻能算中人之姿,守成有餘,進取不足。
故此,還需要多加磨練磨練。
……
何為束修之禮?
束修之禮原指古代君王或貴族進行祭祀、宴請、會見等重要活動時所使用的一種禮儀,後經由儒家先師孔子,演變為弟子拜師之時給老師所獻之禮,通俗一些理解,也就是——學費。
不過,演變自周朝貴族之間禮儀的束修之禮仍舊是一種非常正式的禮儀,其要求十分嚴肅莊重,充滿禮儀感。
在進行束修之禮時,要求參與者穿著整齊、端莊,行動規矩,舉止大方。
具體來說,束修之禮包含了三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束發:在進行束修之禮時,參與者需要將頭發束起來,用修帶綁起來,以示端莊、整潔。這種束發的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體現,代表了一種尊卑等級製度和文化傳統。
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束發方式。
就比如喬鬆,他今年六歲。按理來說,應該是垂髫發型,也就是將囟門附近的頭發留下,其餘基本上剃光。不過,垂髫發型乃是古人為了防止兒童發間生虱子,引發病症所以如此做。
喬鬆雖幼,但心智成熟。
故此,早在兩年前,他便開始有意蓄發,如今勉強能紮總角發型。
舉個形象的例子,和哪吒的發型頗為相似。
也隻有在這個時候,周圍人才會覺得,自家公子還是個小孩子。
第二,佩帶修帶:在進行束修之禮時,參與者需要佩帶修帶,修帶是一種絲綢帶子,用於懸掛玉佩或者係在腰間。佩帶修帶的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體現,代表了尊卑等級製度和文化傳統。
第三,穿戴修衣:在進行束修之禮時,參與者需要穿戴修衣,修衣是一種絲綢衣服,與修帶相匹配,用於顯示貴族的身份和地位。穿戴修衣的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體現,代表了尊卑等級製度和文化傳統。
喬鬆身為秦國王族,其修衣也有專門的要求。
秦國尚黑,但黑色多顯壓抑,故此多著玄衣,也就是黑裏帶微赤的顏色。尤其是在正式場合,更是注重這一點,今日自然也不例外。
將頭發紮的整整齊齊的喬鬆身著修衣,在鼓樂聲,以及諸位同門的見證下,由正門步入大殿。
此時大殿之內,荀夫子落座於中央,身後則是一副巨大的孔子掛像。伏念立於一側,充當司儀。其餘同門皆分列兩側,這些全都是滿頭華發的老者,其多為荀夫子或伏念同輩,乃是儒家各脈的執掌者。
在這些人之後,各脈儒家精英弟子站立身後,共同見證此次拜師。
這便是荀夫子的地位,即便他被儒家大多數人斥責為異類,甚至已經離開曲阜,來到這小聖賢莊。但他要收徒,儒家各脈依舊要來人見證這一幕。
在伏念這位司儀的宣告下,荀夫子先起身,帶領儒家眾人向孔子行禮。
隨即,喬鬆手捧拜師貼向荀夫子行大禮參拜,獻茶,並奉上六禮。
所謂束修六禮,乃是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和臘肉幹。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
荀夫子以手撫須,命顏路為童子,收下六禮。老夫子往日那冷硬的臉上也有了一些微笑,進而命顏路捧來了一書一劍,親自取來贈予喬鬆:“今日,老夫手你之束修,有一言相告。”
“恭請老師教誨!”
喝下敬師茶,喬鬆便可以改口,自此成為荀夫子門下第九位弟子。
荀夫子門下並非隻有韓非與李斯兩位弟子,隻不過是此二人成就最高罷了。除此二人之外,還有毛亨、浮丘伯、陸賈、公孫尼子、張蒼、陳囂,此外還有一眾曾在荀子門下聽講,但並未正式收徒的學子。
“為師門下若論年齡,當屬你最為幼小。然若論學識,卻並非如此。你之學識見識,以為師來看,已能與諸位師兄媲美。
此為爾之優點,亦為缺憾。
凡早慧之人,難免自持聰慧而生驕狂之心。
故此,為師希望你能時刻謹記,戒驕戒躁。
凡事,當以仁義為先。”
“謝老師教誨,學生定當謹記於心!”
荀夫子微微頷首,然後起身從顏路手中拿出了那卷書簡:“為師今賜你勸學一卷,望爾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喬鬆雙手接過書籍,躬身一拜!
“再賜你為師少年時長劍一柄,以護持己身!”
少年時長劍?
此言一出,在座的老者紛紛將目光集中在了那把長劍之上,臉上露出了吃驚的神色。
荀子年少時的佩劍,在儒家內已算是秘聞,隻有各脈執掌者依稀聽聞過。聽說,荀子作非十二子一篇,引得諸子論戰,其中不乏有自持無力者,但最終都被荀夫子手中三尺青鋒斬落塵埃。
而那把劍……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如芙蓉始出,觀其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
此所謂純鈞耶!
聽聞此劍一直留在荀子身邊,便是其最看中的兩位弟子韓非與李斯出師之時都未曾拿出。不曾想,竟於今日賜給了剛剛收下的弟子。
劍入手,喬鬆便察覺到了不對,這把劍給了他一種十分奇特的感覺。
他下意識的抬頭看向了荀夫子,老夫子卻再次向他眨了眨眼睛,示意他不要聲張。
喬鬆按捺下心中雜念,再度俯身拜謝。
伴隨著伏念一聲恢弘的禮成之音,喬鬆不遠千裏來齊,三次拜訪的目的終於達成。自此,他便成為荀夫子座下第九位弟子……
“你從曲阜回來一趟,何故變得如此遊移不定?老夫就見不得你這瞻前顧後的迂腐之態!”
荀夫子從伏念臉上的表情推斷出了他心中的想法,無視了伏念儒家掌門的身份,當場便訓斥了起來,一點兒都不給他留麵子。
荀夫子是個文化人,罵起人來引經據典,貶的伏念一無是處。
偏偏伏念還無法反駁,隻能連連苦笑。
看伏念一副低頭認錯的擺爛模樣,荀夫子頓時氣不打一處來。這要是韓非在跟前,恐怕還要和他反駁幾句。
想起韓非,荀夫子頓時沒了心情,冷哼了一聲。
喬鬆一番話,幾乎注定了韓非的下場。荀夫子很清楚,以當今韓王的性格,交出韓非是必然。而自己這個最喜歡的弟子根本不可能為秦國效力,如此一來,他入秦之後的結果,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一想到這裏,荀夫子哪還有心情訓斥伏念。
“師叔,既然您已經收秦公子為徒。那麽,紙張之事,我儒家是否可以就此入場?”伏念詢問道。
荀夫子眉頭緊皺:“老夫收徒,乃是私事。儒家是否入秦,乃是公事。豈可因私而廢公?”
伏念微微蹙眉,沉思了起來。
此次他返回曲阜,為的就是和儒家各脈商討紙張一事。正如那日他表現的一樣,當他將那日秦公子留下的紙張拿出之後,儒家各脈無不怦然心動。
可也正如師叔顧慮的那樣,儒家也有人看出了這背後潛藏的危機。
在經過了一番激烈的征討之後,大致分為三個派別:
其一,危機危機,危險背後往往是巨大的利益。紙張亦然,此乃獨掌天下文事,發揚光大儒學之機會。正所謂當仁,不讓於師。儒家該抓住此次機會,入秦以光大儒學。
其二,則與第一類看法相反。認為秦國此舉用心險惡,在於挑起儒家與諸子百家之鬥爭,從而坐收漁利。儒家該嚴詞拒絕,如此可保萬全。
其三,則認為紙張之事的確大利於天下。然,此事風險太大,儒家單獨一家不足以應對危機。故此,該與秦國合作,得到紙張之後想辦法抽身而退,隨即再以儒家為主導,邀請諸子百家共同執行。
此三種方法,伏念都不甚滿意。第一種太過激進,第二種太過保守,第三種看似聰明,兼具二者之利。然而,伏念卻以為,此法最蠢:此種想法無異於得到秦國紙張之利之後,從而背棄與秦國之合作。
先不論此種方法與儒家理念不符,單單是得罪秦國之後果,伏念便不會采用。
尤其是在聽過今日秦國公子關於天下的見解之後,伏念更是深知,儒家無法承擔徹底得罪秦國的後果。那對儒家來說,將會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但其他人的想法,對於伏念也是一種啟發。
綜合儒家各脈的想法,伏念心中已經有了一些打算。
聽到師叔不願在此事上多加幹預,伏念便知道自己該怎麽做了。因此,向荀夫子躬身一禮,便告辭離開了小院。
待伏念離開之後,荀夫子放下了手中的筆,輕歎一聲,不再言語。
他若入秦,以後必然無法像如今一般庇護儒家。伏念太過年輕,為人古板守禮,在荀夫子眼中隻能算中人之姿,守成有餘,進取不足。
故此,還需要多加磨練磨練。
……
何為束修之禮?
束修之禮原指古代君王或貴族進行祭祀、宴請、會見等重要活動時所使用的一種禮儀,後經由儒家先師孔子,演變為弟子拜師之時給老師所獻之禮,通俗一些理解,也就是——學費。
不過,演變自周朝貴族之間禮儀的束修之禮仍舊是一種非常正式的禮儀,其要求十分嚴肅莊重,充滿禮儀感。
在進行束修之禮時,要求參與者穿著整齊、端莊,行動規矩,舉止大方。
具體來說,束修之禮包含了三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束發:在進行束修之禮時,參與者需要將頭發束起來,用修帶綁起來,以示端莊、整潔。這種束發的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體現,代表了一種尊卑等級製度和文化傳統。
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束發方式。
就比如喬鬆,他今年六歲。按理來說,應該是垂髫發型,也就是將囟門附近的頭發留下,其餘基本上剃光。不過,垂髫發型乃是古人為了防止兒童發間生虱子,引發病症所以如此做。
喬鬆雖幼,但心智成熟。
故此,早在兩年前,他便開始有意蓄發,如今勉強能紮總角發型。
舉個形象的例子,和哪吒的發型頗為相似。
也隻有在這個時候,周圍人才會覺得,自家公子還是個小孩子。
第二,佩帶修帶:在進行束修之禮時,參與者需要佩帶修帶,修帶是一種絲綢帶子,用於懸掛玉佩或者係在腰間。佩帶修帶的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體現,代表了尊卑等級製度和文化傳統。
第三,穿戴修衣:在進行束修之禮時,參與者需要穿戴修衣,修衣是一種絲綢衣服,與修帶相匹配,用於顯示貴族的身份和地位。穿戴修衣的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體現,代表了尊卑等級製度和文化傳統。
喬鬆身為秦國王族,其修衣也有專門的要求。
秦國尚黑,但黑色多顯壓抑,故此多著玄衣,也就是黑裏帶微赤的顏色。尤其是在正式場合,更是注重這一點,今日自然也不例外。
將頭發紮的整整齊齊的喬鬆身著修衣,在鼓樂聲,以及諸位同門的見證下,由正門步入大殿。
此時大殿之內,荀夫子落座於中央,身後則是一副巨大的孔子掛像。伏念立於一側,充當司儀。其餘同門皆分列兩側,這些全都是滿頭華發的老者,其多為荀夫子或伏念同輩,乃是儒家各脈的執掌者。
在這些人之後,各脈儒家精英弟子站立身後,共同見證此次拜師。
這便是荀夫子的地位,即便他被儒家大多數人斥責為異類,甚至已經離開曲阜,來到這小聖賢莊。但他要收徒,儒家各脈依舊要來人見證這一幕。
在伏念這位司儀的宣告下,荀夫子先起身,帶領儒家眾人向孔子行禮。
隨即,喬鬆手捧拜師貼向荀夫子行大禮參拜,獻茶,並奉上六禮。
所謂束修六禮,乃是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和臘肉幹。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
荀夫子以手撫須,命顏路為童子,收下六禮。老夫子往日那冷硬的臉上也有了一些微笑,進而命顏路捧來了一書一劍,親自取來贈予喬鬆:“今日,老夫手你之束修,有一言相告。”
“恭請老師教誨!”
喝下敬師茶,喬鬆便可以改口,自此成為荀夫子門下第九位弟子。
荀夫子門下並非隻有韓非與李斯兩位弟子,隻不過是此二人成就最高罷了。除此二人之外,還有毛亨、浮丘伯、陸賈、公孫尼子、張蒼、陳囂,此外還有一眾曾在荀子門下聽講,但並未正式收徒的學子。
“為師門下若論年齡,當屬你最為幼小。然若論學識,卻並非如此。你之學識見識,以為師來看,已能與諸位師兄媲美。
此為爾之優點,亦為缺憾。
凡早慧之人,難免自持聰慧而生驕狂之心。
故此,為師希望你能時刻謹記,戒驕戒躁。
凡事,當以仁義為先。”
“謝老師教誨,學生定當謹記於心!”
荀夫子微微頷首,然後起身從顏路手中拿出了那卷書簡:“為師今賜你勸學一卷,望爾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喬鬆雙手接過書籍,躬身一拜!
“再賜你為師少年時長劍一柄,以護持己身!”
少年時長劍?
此言一出,在座的老者紛紛將目光集中在了那把長劍之上,臉上露出了吃驚的神色。
荀子年少時的佩劍,在儒家內已算是秘聞,隻有各脈執掌者依稀聽聞過。聽說,荀子作非十二子一篇,引得諸子論戰,其中不乏有自持無力者,但最終都被荀夫子手中三尺青鋒斬落塵埃。
而那把劍……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如芙蓉始出,觀其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
此所謂純鈞耶!
聽聞此劍一直留在荀子身邊,便是其最看中的兩位弟子韓非與李斯出師之時都未曾拿出。不曾想,竟於今日賜給了剛剛收下的弟子。
劍入手,喬鬆便察覺到了不對,這把劍給了他一種十分奇特的感覺。
他下意識的抬頭看向了荀夫子,老夫子卻再次向他眨了眨眼睛,示意他不要聲張。
喬鬆按捺下心中雜念,再度俯身拜謝。
伴隨著伏念一聲恢弘的禮成之音,喬鬆不遠千裏來齊,三次拜訪的目的終於達成。自此,他便成為荀夫子座下第九位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