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都露出了凝重的表情。
在場的諸位都是人中龍鳳、世間豪傑,頭腦自然也是足夠聰慧的。所以,他們心裏非常清楚,推行變革往往會得罪許多人,如果稍不謹慎,就可能導致改革失敗甚至危及自身性命。
回顧曆史長河,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曆經了漫長的歲月,唯有商鞅一人的變法取得了成功,但其他嚐試變法的人最終都隻能黯然離場。然而,即使商鞅變法成功,他本人最終還是死於自己所製定的法律之下。
實際上,如果能夠成功地推行變革,那麽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新法的實施,反而可以被視為一件美好的事情。因此,對於這些當世的名人誌士來說,他們並不懼怕死亡,真正讓他們擔心的是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最終隻會換來一場空,無法實現真正的變革。
似乎察覺到了在座眾人內心的憂慮,秦始皇嬴政麵色凝重地開口說道:“大秦若想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朝代,必然需要展現出全新的麵貌。這一點,朕深信不疑。任何攔在朕麵前的阻礙,都將麵臨朕的怒火。然而,這並非朕一人可以完成的任務,因此,朕期望能與各位一同攜手,共同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帝國。”
攜手而不是支持嗎?眾人心中暗自思忖著。他們深知這位皇帝陛下的高瞻遠矚和那驚人的魄力,也明白改革勢在必行。
“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本君和父皇一樣,都有著堅定的決心。各位無需擔憂,本君會和父皇一樣,成為你們最堅定的後盾。”喬鬆又補充了一句,讓眾人的內心更加的堅定了。
李斯、蕭陳等大臣們紛紛拜倒在地,激動地表示:“臣願效死力,以完成變法。”
他們知道,這場變革將帶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是挑戰,也是機會。能參與其中,必將千古劉芳。
“天地之法,執行不怠。這樣的法家盛世,又怎麽能少得了韓非呢?”韓非微笑著說道,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期待和信心。
至此,帝國改革小組正式成立。
而具體的改革方案,還需要詳談。首先,便是官製的改革,分為中央和地方。
中央將廢除原本的三公九卿,改為三省六部製。這一製度,乃是前世隋朝開創,並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成為了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製度。
三省乃是由中書省,門下省,以及尚書省三部分構成。這一點與曆史上沒什麽區別,中書省負責替皇帝草擬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具體的執行。
假若三省認為皇帝的政令有誤,那麽便可實行封駁權,那樣皇帝的旨意越過三省便隻能叫做中旨,是不合法的。
三省長官稱之為令,下轄左右仆射,為其副職,再下轄不同屬官,中書舍人,起居郎,給事中等等。
而六部則是掛職在尚書省之下,便是後世所熟知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六部長官為尚書,下轄左右侍郎為其副職,再往下便是各司。
吏部作為六部之首,地位尊崇,喬鬆沒有對其進行過多的改動,而是保留了原來的架構。吏部下轄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和考功司四個部門。
其中,吏部司負責管理文官的秩階和銓選事務;司封司負責處理爵位授予事宜;司勳司負責官員的勳級評定;而考功司,則成為了整個吏部的核心所在。
聽到這裏,李斯不禁喃喃自語道:“考功司……”他心中突然湧起一股不安之感。喬鬆見狀,微微一笑,直接揭開了謎底:“這就是與流官製相配套的製度。簡單來說,就是以能力為導向,讓有才能的人得以晉升,無能之輩則被淘汰出局。”
接著,喬鬆詳細解釋道:“考功司將每年對各級官吏的政績進行詳細記錄,並根據這些數據做出評判。
每五年為一個周期,最終做出綜合裁定。
這個評價體係共分上、中、下三個大級別,每個大級又細分為上、中、下三個小級,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等,以此類推。
評價為上品的官員可以獲得升遷機會,評判結果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升遷的幅度;
中品官員將保持原級,但可能會根據評判結果調往富裕地區或貧困地區;
而下品官員則麵臨降級甚至被罷免的命運。”
這回答讓李斯吃了一驚。
這個時期的官員,雖說也有升遷降職,可基本上沒有成型的製度,升遷貶謫全靠國君一言而決,根本沒有標準。因此國朝對各地官員的管理是非常混亂的,渾水摸魚的多的是,很多官員哪怕庸碌無為,也都可以做到死。
“君上,敢問為何要以五年為期限呢?”李斯詢問道。
“這是因為政策的實施具有滯後性,要給出各地官員足夠的時間,來觀察他們的政策效果。”喬鬆解釋道。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某個郡守到任之後,發現治所人口單薄,難以發展起來。
所以,他便下達了政令,鼓勵生育。而這樣的政策,是需要時間才能看出來的。
“具體評判標準呢?”
“這個就多了。
比如針對一縣縣令,人口,土地,稅收,道路,商業,私有土地規模,官有土地規模,人才數量,識字率,犯罪率等等。
針對運河官員,河流疏通情況,運河往來船隻,稅收等等。”
喬鬆一邊說著,一邊掰著手指,逐一列舉出各項指標。這些指標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麵,可以全麵地反映一個地區的發展狀況。
“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考核標準,這需要吏部詳細製訂。
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稅收和糧食並非唯一的標準,而是需要綜合來看。
單單稅收高,可不一定會成為一位能臣。”
喬鬆的一番話,猶如醍醐灌頂,讓李斯受益匪淺。他心悅誠服地向喬鬆行禮,表示對喬鬆的敬意。
然而,對於司封司和司勳司的具體情況,李斯並未貿然開口詢問。他深知這兩個部門同樣舉足輕重,且其職能恐怕涉及到分封和郡縣之間的抉擇問題。這其中的複雜性不言而喻,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才能得出結論。
同時,眾人也都清楚地認識到流官製所帶來的益處。這種製度可以有效防止某位官員在一地長期任職,避免其與當地勢力勾結,進而做出違法亂紀之事。這樣一來,不僅能維護朝廷的穩定,更能保障百姓的權益。
事實上,喬鬆還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除了現有的手段外,他還計劃推行異地為官製度,以進一步減少官員與地方勾結的可能性。
通過定期調動官員的職位,可以打破地域限製,使他們無法在一個地方紮根太深,從而更好地履行職責……
在場的諸位都是人中龍鳳、世間豪傑,頭腦自然也是足夠聰慧的。所以,他們心裏非常清楚,推行變革往往會得罪許多人,如果稍不謹慎,就可能導致改革失敗甚至危及自身性命。
回顧曆史長河,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曆經了漫長的歲月,唯有商鞅一人的變法取得了成功,但其他嚐試變法的人最終都隻能黯然離場。然而,即使商鞅變法成功,他本人最終還是死於自己所製定的法律之下。
實際上,如果能夠成功地推行變革,那麽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新法的實施,反而可以被視為一件美好的事情。因此,對於這些當世的名人誌士來說,他們並不懼怕死亡,真正讓他們擔心的是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最終隻會換來一場空,無法實現真正的變革。
似乎察覺到了在座眾人內心的憂慮,秦始皇嬴政麵色凝重地開口說道:“大秦若想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朝代,必然需要展現出全新的麵貌。這一點,朕深信不疑。任何攔在朕麵前的阻礙,都將麵臨朕的怒火。然而,這並非朕一人可以完成的任務,因此,朕期望能與各位一同攜手,共同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帝國。”
攜手而不是支持嗎?眾人心中暗自思忖著。他們深知這位皇帝陛下的高瞻遠矚和那驚人的魄力,也明白改革勢在必行。
“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本君和父皇一樣,都有著堅定的決心。各位無需擔憂,本君會和父皇一樣,成為你們最堅定的後盾。”喬鬆又補充了一句,讓眾人的內心更加的堅定了。
李斯、蕭陳等大臣們紛紛拜倒在地,激動地表示:“臣願效死力,以完成變法。”
他們知道,這場變革將帶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是挑戰,也是機會。能參與其中,必將千古劉芳。
“天地之法,執行不怠。這樣的法家盛世,又怎麽能少得了韓非呢?”韓非微笑著說道,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期待和信心。
至此,帝國改革小組正式成立。
而具體的改革方案,還需要詳談。首先,便是官製的改革,分為中央和地方。
中央將廢除原本的三公九卿,改為三省六部製。這一製度,乃是前世隋朝開創,並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成為了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製度。
三省乃是由中書省,門下省,以及尚書省三部分構成。這一點與曆史上沒什麽區別,中書省負責替皇帝草擬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具體的執行。
假若三省認為皇帝的政令有誤,那麽便可實行封駁權,那樣皇帝的旨意越過三省便隻能叫做中旨,是不合法的。
三省長官稱之為令,下轄左右仆射,為其副職,再下轄不同屬官,中書舍人,起居郎,給事中等等。
而六部則是掛職在尚書省之下,便是後世所熟知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六部長官為尚書,下轄左右侍郎為其副職,再往下便是各司。
吏部作為六部之首,地位尊崇,喬鬆沒有對其進行過多的改動,而是保留了原來的架構。吏部下轄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和考功司四個部門。
其中,吏部司負責管理文官的秩階和銓選事務;司封司負責處理爵位授予事宜;司勳司負責官員的勳級評定;而考功司,則成為了整個吏部的核心所在。
聽到這裏,李斯不禁喃喃自語道:“考功司……”他心中突然湧起一股不安之感。喬鬆見狀,微微一笑,直接揭開了謎底:“這就是與流官製相配套的製度。簡單來說,就是以能力為導向,讓有才能的人得以晉升,無能之輩則被淘汰出局。”
接著,喬鬆詳細解釋道:“考功司將每年對各級官吏的政績進行詳細記錄,並根據這些數據做出評判。
每五年為一個周期,最終做出綜合裁定。
這個評價體係共分上、中、下三個大級別,每個大級又細分為上、中、下三個小級,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等,以此類推。
評價為上品的官員可以獲得升遷機會,評判結果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升遷的幅度;
中品官員將保持原級,但可能會根據評判結果調往富裕地區或貧困地區;
而下品官員則麵臨降級甚至被罷免的命運。”
這回答讓李斯吃了一驚。
這個時期的官員,雖說也有升遷降職,可基本上沒有成型的製度,升遷貶謫全靠國君一言而決,根本沒有標準。因此國朝對各地官員的管理是非常混亂的,渾水摸魚的多的是,很多官員哪怕庸碌無為,也都可以做到死。
“君上,敢問為何要以五年為期限呢?”李斯詢問道。
“這是因為政策的實施具有滯後性,要給出各地官員足夠的時間,來觀察他們的政策效果。”喬鬆解釋道。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某個郡守到任之後,發現治所人口單薄,難以發展起來。
所以,他便下達了政令,鼓勵生育。而這樣的政策,是需要時間才能看出來的。
“具體評判標準呢?”
“這個就多了。
比如針對一縣縣令,人口,土地,稅收,道路,商業,私有土地規模,官有土地規模,人才數量,識字率,犯罪率等等。
針對運河官員,河流疏通情況,運河往來船隻,稅收等等。”
喬鬆一邊說著,一邊掰著手指,逐一列舉出各項指標。這些指標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麵,可以全麵地反映一個地區的發展狀況。
“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考核標準,這需要吏部詳細製訂。
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稅收和糧食並非唯一的標準,而是需要綜合來看。
單單稅收高,可不一定會成為一位能臣。”
喬鬆的一番話,猶如醍醐灌頂,讓李斯受益匪淺。他心悅誠服地向喬鬆行禮,表示對喬鬆的敬意。
然而,對於司封司和司勳司的具體情況,李斯並未貿然開口詢問。他深知這兩個部門同樣舉足輕重,且其職能恐怕涉及到分封和郡縣之間的抉擇問題。這其中的複雜性不言而喻,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才能得出結論。
同時,眾人也都清楚地認識到流官製所帶來的益處。這種製度可以有效防止某位官員在一地長期任職,避免其與當地勢力勾結,進而做出違法亂紀之事。這樣一來,不僅能維護朝廷的穩定,更能保障百姓的權益。
事實上,喬鬆還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除了現有的手段外,他還計劃推行異地為官製度,以進一步減少官員與地方勾結的可能性。
通過定期調動官員的職位,可以打破地域限製,使他們無法在一個地方紮根太深,從而更好地履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