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去哪了?”待劉熙回到房間,葉蓁一邊從床上坐起來,一邊問他說。
“阿寧,你醒了。”劉熙走到床邊坐下,然後半開玩笑的說:“我去找甄副將念經,念得他心煩意亂,好早日離開柳城。”
“什麽?”葉蓁覺得有趣,不禁笑著問劉熙說:“找甄副將做什麽?”
劉熙也笑著說:“我是說,甄副將收到家書、思念親人,我去寬慰他幾句。”看葉蓁笑完了,劉熙伸手撫了撫葉蓁的臉,然後問她說:“怎麽樣?笑一笑,蘇醒了嗎?”
“嗯!”葉蓁乖巧的點了點頭。
劉熙便和葉蓁解釋說:“阿寧有所不知,士兵在柳城戍守的期限是一年,甄副將早就已經戍邊期滿,卻因著心中的情義至今不願回去,可是今日他收到了一封家書,之後便在城門口站了許久,我想著一定是思念家鄉親人了。”這時,劉熙突然轉換話題,問葉蓁說:“阿寧可知為何征兵的年紀要定在二十三歲?”
“為什麽?”
“一方麵,男子過了二十歲,便會參與生產,若是遇上災年,則辛苦一年恐怕也難有富餘,勞作三年,方可積攢一年口糧,如此便可去從軍了;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綿延子嗣。”
“二十三歲,很多人都成了家,有了子女,是不是?”
“正是!所以大多數的士兵都已經有了家室,就比如甄副將,已經娶了夫人,並育有一子,我私心裏想著,既然盡了戍邊的義務,也為兄弟們報了血仇,就該早些回去。隻是,此事畢竟是他的私事,不容外人置喙,我今日說的他也未必聽的進去,所以,權當我是念經好了。”
葉蓁領會般的點了點頭,可隨後她就故意和劉熙打趣說:“殿下此言差矣,念經可不是聽不聽的進去,念經是聽不懂啊!”
“你在說我?”劉熙也故意反駁說。
“我......”
“你在說我?”說著就把自己罪惡的小手伸向了葉蓁的肚子,葉蓁被抓癢,一個勁的樂個不停,可她也不甘示弱,雙手也伸向劉熙的腹部,可劉熙卻說:“我不怕癢的。”
“真的嗎?”聽劉熙這麽說,葉蓁越發好奇了,不禁把抓癢的範圍擴大,不一會兒劉熙也笑了起來,見她許久不停,劉熙連忙抓起葉蓁的手腕,然後求饒說:“好了,夠了夠了。”
“哈哈哈哈......”
定安皇宮內,舍人王蒙拿著中書省剛剛呈上來的信件,快步跑到東淩殿,呈給皇帝,說:“陛下,九殿下來信了。”
“熙兒來信了?快......快拿過來。”
王蒙把信遞給皇帝,隻見封麵上寫著“陛下親啟,兒劉熙”的字樣,皇帝拆開信封,拿出裏麵的信紙,卻見足足有三大張,不僅如此,每一頁上麵還都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皇帝不禁皺起了眉頭,然後一邊把信遞給王蒙,一邊說:“來,你來給朕讀。”
“是,陛下”王蒙接過信,清了清嗓子,然後讀道:“兒臣劉熙,恭請聖安。”
“兒臣今書此折,其意有三,一為敘事,二為請罪,三為請願,萬望陛下聽完兒臣所言。兒臣近日行至柳城,恰遇東胡兵來襲,然守將蘇譽棄城而逃,百姓四散逃離,東胡率兵攻占南山營,直抵柳城門,副將甄康派兵求援,然希望渺茫,無奈之下,兒臣冒禦史之名,攜柳城守軍三十餘眾,以一‘空城計’暫退敵軍,後與北四營援軍合力圍剿,作戰一天一夜,終將東胡作戰軍悉數瓦解。”
“大膽東胡,竟敢侵我邊境、犯我子民!”皇帝怒拍著桌子道。
王蒙見了,連忙安撫說:“陛下息怒。”
“讀下去”
“是”“此戰北四營與柳城軍共斬殺東胡兵兩千零一十三人,北四營傷亡將士已由趙將軍帶回,柳城守軍有傷者三十一,無一陣亡。此番行事,兒臣有過如下:一,假冒禦史之名,調配守城軍和北四營;二,敵軍來犯,未先上報朝廷,擅自作戰;三,戰事既畢,未及時離營。三項罪責,皆陳於此,一應責罰,兒臣甘願領受。此外,尚有一事奏請陛下恩準,兒臣此番入柳城,方知守將蘇譽對將士之死拒不上報,致使我大安無數忠義之士魂無定所,兒臣深感痛之,故集過往三年英烈之名,錄成名冊,望朝廷予以嘉獎撫恤。兒臣也感,其數甚眾,恐朝廷無力擔負,兒臣便粗略計算兒臣過往俸祿,自出生之日起,共計二十七載餘五月,兒臣秩俸兩千石,月得一百二十斛,若以一月俸贈一人,可饗三百二十九人。”
“他這是在跟他老子算賬?”皇帝指著王蒙手裏的信件,大聲的質問道。
“陛下息怒。”
“還有,這是粗略計算嗎?這算的比國庫算的都清楚。”
王蒙一聽,不禁笑了笑,說:“陛下,九殿下他精通此術,陛下您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啊!”
“你就知道向著他,接著讀。”
“是”王蒙找到剛剛停下來的位置,然後繼續讀道:“過去兒臣於國無功,不敢以民養,如今用以嘉獎有功之士,也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此外,兒臣欲在柳城外立一石碑,刻以英雄之名,昭示天下,陛下若準,兒臣即刻動工。再者,此番南山營中有一人重傷突圍,名為宋輝,宋輝蘇醒之後,念及袍澤情誼,欲親自送同袍衣冠返鄉,兒臣允諾轉述其請。以上諸項,亟盼陛下裁斷。”
王蒙又看了看後麵兩頁,然後稟報說:“陛下,其餘兩份,一份是柳城近三年亡故的將士名單,另一份是南山營此次犧牲的將士名單。”
皇帝接過名單,放到桌上,從上到下掃視了一遍,然後感歎說:“都是我大安的大好兒郎啊!”說罷,他把名單折起,又問王蒙:“北四營的軍報送來了嗎?”
王蒙在案幾上翻找了幾下,“陛下,在這兒。”說著便把手裏的軍報遞給皇帝。
皇帝接過軍報,仔細讀過,然後說:“趙讓所述與熙兒所言一般無二。”這時皇帝的情緒才稍稍有些激動,音調也稍稍提高,道:“不愧是我大安將士,經年已去,卻仍不失我大安當年一統天下的血性!”
“是啊!陛下所言極是。”
“隻可憐熙兒,未經世事,就在柳城經曆了一番生死。”皇帝感慨說,言語之間盡是憐惜之意。
“陛下,那九皇子所述之事,您看......?”
皇帝想了想,然後說:“王蒙,傳朕旨意,熙兒信中所請,朕一概應允,告知幽州刺史,調集人馬,全力配合九皇子,不容有失。”
“是,陛下。”
“還有,舉國通緝蘇譽,朕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是,陛下,那......九皇子請罪一事?”
皇帝心想,正好就此事探一探太子和齊王的心意,於是對王蒙說:“去把太子叫來。”
“是,陛下”
“阿寧,你醒了。”劉熙走到床邊坐下,然後半開玩笑的說:“我去找甄副將念經,念得他心煩意亂,好早日離開柳城。”
“什麽?”葉蓁覺得有趣,不禁笑著問劉熙說:“找甄副將做什麽?”
劉熙也笑著說:“我是說,甄副將收到家書、思念親人,我去寬慰他幾句。”看葉蓁笑完了,劉熙伸手撫了撫葉蓁的臉,然後問她說:“怎麽樣?笑一笑,蘇醒了嗎?”
“嗯!”葉蓁乖巧的點了點頭。
劉熙便和葉蓁解釋說:“阿寧有所不知,士兵在柳城戍守的期限是一年,甄副將早就已經戍邊期滿,卻因著心中的情義至今不願回去,可是今日他收到了一封家書,之後便在城門口站了許久,我想著一定是思念家鄉親人了。”這時,劉熙突然轉換話題,問葉蓁說:“阿寧可知為何征兵的年紀要定在二十三歲?”
“為什麽?”
“一方麵,男子過了二十歲,便會參與生產,若是遇上災年,則辛苦一年恐怕也難有富餘,勞作三年,方可積攢一年口糧,如此便可去從軍了;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綿延子嗣。”
“二十三歲,很多人都成了家,有了子女,是不是?”
“正是!所以大多數的士兵都已經有了家室,就比如甄副將,已經娶了夫人,並育有一子,我私心裏想著,既然盡了戍邊的義務,也為兄弟們報了血仇,就該早些回去。隻是,此事畢竟是他的私事,不容外人置喙,我今日說的他也未必聽的進去,所以,權當我是念經好了。”
葉蓁領會般的點了點頭,可隨後她就故意和劉熙打趣說:“殿下此言差矣,念經可不是聽不聽的進去,念經是聽不懂啊!”
“你在說我?”劉熙也故意反駁說。
“我......”
“你在說我?”說著就把自己罪惡的小手伸向了葉蓁的肚子,葉蓁被抓癢,一個勁的樂個不停,可她也不甘示弱,雙手也伸向劉熙的腹部,可劉熙卻說:“我不怕癢的。”
“真的嗎?”聽劉熙這麽說,葉蓁越發好奇了,不禁把抓癢的範圍擴大,不一會兒劉熙也笑了起來,見她許久不停,劉熙連忙抓起葉蓁的手腕,然後求饒說:“好了,夠了夠了。”
“哈哈哈哈......”
定安皇宮內,舍人王蒙拿著中書省剛剛呈上來的信件,快步跑到東淩殿,呈給皇帝,說:“陛下,九殿下來信了。”
“熙兒來信了?快......快拿過來。”
王蒙把信遞給皇帝,隻見封麵上寫著“陛下親啟,兒劉熙”的字樣,皇帝拆開信封,拿出裏麵的信紙,卻見足足有三大張,不僅如此,每一頁上麵還都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皇帝不禁皺起了眉頭,然後一邊把信遞給王蒙,一邊說:“來,你來給朕讀。”
“是,陛下”王蒙接過信,清了清嗓子,然後讀道:“兒臣劉熙,恭請聖安。”
“兒臣今書此折,其意有三,一為敘事,二為請罪,三為請願,萬望陛下聽完兒臣所言。兒臣近日行至柳城,恰遇東胡兵來襲,然守將蘇譽棄城而逃,百姓四散逃離,東胡率兵攻占南山營,直抵柳城門,副將甄康派兵求援,然希望渺茫,無奈之下,兒臣冒禦史之名,攜柳城守軍三十餘眾,以一‘空城計’暫退敵軍,後與北四營援軍合力圍剿,作戰一天一夜,終將東胡作戰軍悉數瓦解。”
“大膽東胡,竟敢侵我邊境、犯我子民!”皇帝怒拍著桌子道。
王蒙見了,連忙安撫說:“陛下息怒。”
“讀下去”
“是”“此戰北四營與柳城軍共斬殺東胡兵兩千零一十三人,北四營傷亡將士已由趙將軍帶回,柳城守軍有傷者三十一,無一陣亡。此番行事,兒臣有過如下:一,假冒禦史之名,調配守城軍和北四營;二,敵軍來犯,未先上報朝廷,擅自作戰;三,戰事既畢,未及時離營。三項罪責,皆陳於此,一應責罰,兒臣甘願領受。此外,尚有一事奏請陛下恩準,兒臣此番入柳城,方知守將蘇譽對將士之死拒不上報,致使我大安無數忠義之士魂無定所,兒臣深感痛之,故集過往三年英烈之名,錄成名冊,望朝廷予以嘉獎撫恤。兒臣也感,其數甚眾,恐朝廷無力擔負,兒臣便粗略計算兒臣過往俸祿,自出生之日起,共計二十七載餘五月,兒臣秩俸兩千石,月得一百二十斛,若以一月俸贈一人,可饗三百二十九人。”
“他這是在跟他老子算賬?”皇帝指著王蒙手裏的信件,大聲的質問道。
“陛下息怒。”
“還有,這是粗略計算嗎?這算的比國庫算的都清楚。”
王蒙一聽,不禁笑了笑,說:“陛下,九殿下他精通此術,陛下您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啊!”
“你就知道向著他,接著讀。”
“是”王蒙找到剛剛停下來的位置,然後繼續讀道:“過去兒臣於國無功,不敢以民養,如今用以嘉獎有功之士,也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此外,兒臣欲在柳城外立一石碑,刻以英雄之名,昭示天下,陛下若準,兒臣即刻動工。再者,此番南山營中有一人重傷突圍,名為宋輝,宋輝蘇醒之後,念及袍澤情誼,欲親自送同袍衣冠返鄉,兒臣允諾轉述其請。以上諸項,亟盼陛下裁斷。”
王蒙又看了看後麵兩頁,然後稟報說:“陛下,其餘兩份,一份是柳城近三年亡故的將士名單,另一份是南山營此次犧牲的將士名單。”
皇帝接過名單,放到桌上,從上到下掃視了一遍,然後感歎說:“都是我大安的大好兒郎啊!”說罷,他把名單折起,又問王蒙:“北四營的軍報送來了嗎?”
王蒙在案幾上翻找了幾下,“陛下,在這兒。”說著便把手裏的軍報遞給皇帝。
皇帝接過軍報,仔細讀過,然後說:“趙讓所述與熙兒所言一般無二。”這時皇帝的情緒才稍稍有些激動,音調也稍稍提高,道:“不愧是我大安將士,經年已去,卻仍不失我大安當年一統天下的血性!”
“是啊!陛下所言極是。”
“隻可憐熙兒,未經世事,就在柳城經曆了一番生死。”皇帝感慨說,言語之間盡是憐惜之意。
“陛下,那九皇子所述之事,您看......?”
皇帝想了想,然後說:“王蒙,傳朕旨意,熙兒信中所請,朕一概應允,告知幽州刺史,調集人馬,全力配合九皇子,不容有失。”
“是,陛下。”
“還有,舉國通緝蘇譽,朕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是,陛下,那......九皇子請罪一事?”
皇帝心想,正好就此事探一探太子和齊王的心意,於是對王蒙說:“去把太子叫來。”
“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