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息一聲,如此神兵利器,竟然不能為自己所用,而是被敵人一把火炸掉之後。
李世民瞪大了充血的雙眼,對著周遭的一眾將軍和護衛吼道:
“傳朕旨意,收攏整頓兵馬,迅速奪下洛陽城,朕要在日落之前,在洛陽城與諸位會合。”
知道敵人已經退卻的幾位將軍也沒過多拖延,立馬就爬出了壕溝,朝著四處奔去。
此時的洛陽城內,楚馨下令將四麵城牆炸毀之後,立馬就帶著手下的殘兵剩卒就朝南麵退去。
早在知曉李世民要禦駕親征的時候,楚馨就已經做好了萬全之策,想好了退路。
自己剛剛經曆大敗,失去了洛陽城這處根基,若是再不離開,恐怕等待自己的,就隻能是李世民的屠刀了。
下令將洛陽城內的幾處倉庫全部一把火燒掉,楚馨又將城內剩餘的士卒聚集起來,帶著他們,一路就朝南逃竄。
而此時,李世民圍城的三路大軍,都遭受了不小的重創,剩餘的士兵無一不是提心吊膽,生怕哪裏再發生爆炸,要了自己的小命。
是以,在見到楚馨逃離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多少人敢上前阻攔。
有的,也很快成了影衛手中的刀下亡魂。
而當他們接到集合命令之時,更是恨不得爹媽多給自己生兩條腿,直接扔下手中的武器,朝著集合點跑去,看也不看楚馨一行人一眼。
一路暢通無阻的出了洛陽城,楚馨直接便前往了鄭州城。
雖說之前鄭州城都處在李承乾和侯君集的控製當中,但當李承乾將侯君集調往洛陽的時候,楚馨就已經開始秘密部署,想將其打造成自己的大後方。
盡管此時的建設還不是十分完善,還未達到自己的要求。
但在目前唐軍慘勝,李世民膽戰心驚的情況下,楚馨相信對方已經沒了繼續進攻的實力與打算。
即便有,她也相信,自己有把握繼續製造這麽一場玉石俱焚的結果。
不出楚馨所料。
當李世民整頓完殘軍,看到這次戰鬥,竟然直接造成了三分一的減員,且傷者無數的時候,直接沒有了追擊的欲望。
他知道,自己再追下去,吃虧的肯定還是自己。
與此同時,負責戰後清理的高士廉等人也在楚府的底下監牢中,發現了被打斷四肢,關押起來的李承乾一行人。
當李世民看著被一眾護衛抬到自己麵前的李承乾和侯君集之後,真是又氣又怒,恨不得直接拔劍殺了這個逆子。
對於李承乾這段時間在洛陽城的所作所為,他已經命千牛衛那邊探聽的一清二楚。
也知道自己這次能夠如此“順利”的攻下洛陽城,全都是依仗了自己這位“好兒子”。
對此,李世民先是慶幸自己這個“好兒子”在最關鍵的時候突然犯渾,又悲哀自己怎麽生了這麽一個廢物,如此關鍵的時刻不想著共同對敵,卻隻想著如何奪權。
歎息一聲,李世民沒有了問話的欲望,直接命人將其送回長安,讓禦醫好生調養。
隨後又讓暗衛將知道這次事情詳情的一眾人等,全都暗中處理掉,他可不想自家的醜事被更多人知曉。
至於說和李承乾一起的侯君集,李世民自然不能放過。
直接將這次的所有過錯全都推到對方身上,說是因為對方的教唆,這才使得太子深陷危險,被楚馨趁機挾持。
將其貶為庶民,流放嶺南,自生自滅去吧。
對此,侯君集自然是不敢有半分不滿。
皇帝陛下沒有將自己誅滅九族,那都是看在往日的情分上了,若是自己還想著脫罪,將太子殿下供出來,那就算是大羅金仙來了,估計也救不了自己了。
至於說流放嶺南,侯君集可還記得,自己貌似和楚默那廝有幾分交情。
雖說之前暗中坑過對方幾次,但對方貌似一直沒有發覺,對自己還算客氣。
若是自己去了楚默那裏,說不得對方會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對自己好好照拂一番。
不知道被侯君集惦記上的楚默,離開長安前往嶺南,剛走到一半,就聽到李世民大獲全勝,順利拿下洛陽城的消息。
頓時把他驚得不行。
不過,很快,當詳細的戰報被楚若婉送到他的手上後,楚默差點沒有直接笑出聲來。
當他看到上麵寫著,楚馨不僅將整個洛陽城炸成一片廢墟,還將李世民帶去的10萬士卒,差不多滅了三分之一,更是差點將其炸死在洛陽城外的時候,那興奮的表情,沒有絲毫掩蓋。
隻不過,當他看到李承乾這廝竟然隻是被楚馨打斷了四肢,並沒有傷及性命的時候,暗歎一聲: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啊。
最後,當他看到楚馨並沒有死於這場戰爭,甚至還從容不迫的帶著手下的殘軍,占據了鄭州城的時候,心裏不由的有些感慨,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盡管已經知曉了這次戰爭的結果,知道長安城已經穩如泰山,但楚默還是打算將其放棄,直接返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開始發展。
因為他總有一種感覺,覺得楚馨與李世民的這次對決,隻不過是剛剛拉開序幕而已,他們兩個接下去的日子,可是有的鬥了。
可惜,男人的直覺往往是錯誤的,當楚默快要進入嶺南地界的時候,長安方向再次傳來消息。
說李世民不打算繼續攻打鄭州,而是直接派遣了大軍駐守洛陽,要將其打造成一座軍士重城,防止楚馨反攻,並將洛陽城內的所有百姓,全都遷出。
至於說遷到哪裏,密報上隱晦了說了一句,洛陽城內的百姓因為跟隨楚馨造反,全都被冠上了一個犯民的頭銜,很有可能被發配到嶺南。
楚默看到這個消息之後,立馬明白了這是李世民的一石二鳥之計。
首先,洛陽城周邊可是有著楚馨建造的數個大型軍工廠。
雖說對方撤離的時候,已經將裏麵的設備全部炸毀,且工匠也基本帶走了七七八八,但畢竟時間倉促,多少還是有些餘留。
李世民瞪大了充血的雙眼,對著周遭的一眾將軍和護衛吼道:
“傳朕旨意,收攏整頓兵馬,迅速奪下洛陽城,朕要在日落之前,在洛陽城與諸位會合。”
知道敵人已經退卻的幾位將軍也沒過多拖延,立馬就爬出了壕溝,朝著四處奔去。
此時的洛陽城內,楚馨下令將四麵城牆炸毀之後,立馬就帶著手下的殘兵剩卒就朝南麵退去。
早在知曉李世民要禦駕親征的時候,楚馨就已經做好了萬全之策,想好了退路。
自己剛剛經曆大敗,失去了洛陽城這處根基,若是再不離開,恐怕等待自己的,就隻能是李世民的屠刀了。
下令將洛陽城內的幾處倉庫全部一把火燒掉,楚馨又將城內剩餘的士卒聚集起來,帶著他們,一路就朝南逃竄。
而此時,李世民圍城的三路大軍,都遭受了不小的重創,剩餘的士兵無一不是提心吊膽,生怕哪裏再發生爆炸,要了自己的小命。
是以,在見到楚馨逃離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多少人敢上前阻攔。
有的,也很快成了影衛手中的刀下亡魂。
而當他們接到集合命令之時,更是恨不得爹媽多給自己生兩條腿,直接扔下手中的武器,朝著集合點跑去,看也不看楚馨一行人一眼。
一路暢通無阻的出了洛陽城,楚馨直接便前往了鄭州城。
雖說之前鄭州城都處在李承乾和侯君集的控製當中,但當李承乾將侯君集調往洛陽的時候,楚馨就已經開始秘密部署,想將其打造成自己的大後方。
盡管此時的建設還不是十分完善,還未達到自己的要求。
但在目前唐軍慘勝,李世民膽戰心驚的情況下,楚馨相信對方已經沒了繼續進攻的實力與打算。
即便有,她也相信,自己有把握繼續製造這麽一場玉石俱焚的結果。
不出楚馨所料。
當李世民整頓完殘軍,看到這次戰鬥,竟然直接造成了三分一的減員,且傷者無數的時候,直接沒有了追擊的欲望。
他知道,自己再追下去,吃虧的肯定還是自己。
與此同時,負責戰後清理的高士廉等人也在楚府的底下監牢中,發現了被打斷四肢,關押起來的李承乾一行人。
當李世民看著被一眾護衛抬到自己麵前的李承乾和侯君集之後,真是又氣又怒,恨不得直接拔劍殺了這個逆子。
對於李承乾這段時間在洛陽城的所作所為,他已經命千牛衛那邊探聽的一清二楚。
也知道自己這次能夠如此“順利”的攻下洛陽城,全都是依仗了自己這位“好兒子”。
對此,李世民先是慶幸自己這個“好兒子”在最關鍵的時候突然犯渾,又悲哀自己怎麽生了這麽一個廢物,如此關鍵的時刻不想著共同對敵,卻隻想著如何奪權。
歎息一聲,李世民沒有了問話的欲望,直接命人將其送回長安,讓禦醫好生調養。
隨後又讓暗衛將知道這次事情詳情的一眾人等,全都暗中處理掉,他可不想自家的醜事被更多人知曉。
至於說和李承乾一起的侯君集,李世民自然不能放過。
直接將這次的所有過錯全都推到對方身上,說是因為對方的教唆,這才使得太子深陷危險,被楚馨趁機挾持。
將其貶為庶民,流放嶺南,自生自滅去吧。
對此,侯君集自然是不敢有半分不滿。
皇帝陛下沒有將自己誅滅九族,那都是看在往日的情分上了,若是自己還想著脫罪,將太子殿下供出來,那就算是大羅金仙來了,估計也救不了自己了。
至於說流放嶺南,侯君集可還記得,自己貌似和楚默那廝有幾分交情。
雖說之前暗中坑過對方幾次,但對方貌似一直沒有發覺,對自己還算客氣。
若是自己去了楚默那裏,說不得對方會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對自己好好照拂一番。
不知道被侯君集惦記上的楚默,離開長安前往嶺南,剛走到一半,就聽到李世民大獲全勝,順利拿下洛陽城的消息。
頓時把他驚得不行。
不過,很快,當詳細的戰報被楚若婉送到他的手上後,楚默差點沒有直接笑出聲來。
當他看到上麵寫著,楚馨不僅將整個洛陽城炸成一片廢墟,還將李世民帶去的10萬士卒,差不多滅了三分之一,更是差點將其炸死在洛陽城外的時候,那興奮的表情,沒有絲毫掩蓋。
隻不過,當他看到李承乾這廝竟然隻是被楚馨打斷了四肢,並沒有傷及性命的時候,暗歎一聲: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啊。
最後,當他看到楚馨並沒有死於這場戰爭,甚至還從容不迫的帶著手下的殘軍,占據了鄭州城的時候,心裏不由的有些感慨,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盡管已經知曉了這次戰爭的結果,知道長安城已經穩如泰山,但楚默還是打算將其放棄,直接返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開始發展。
因為他總有一種感覺,覺得楚馨與李世民的這次對決,隻不過是剛剛拉開序幕而已,他們兩個接下去的日子,可是有的鬥了。
可惜,男人的直覺往往是錯誤的,當楚默快要進入嶺南地界的時候,長安方向再次傳來消息。
說李世民不打算繼續攻打鄭州,而是直接派遣了大軍駐守洛陽,要將其打造成一座軍士重城,防止楚馨反攻,並將洛陽城內的所有百姓,全都遷出。
至於說遷到哪裏,密報上隱晦了說了一句,洛陽城內的百姓因為跟隨楚馨造反,全都被冠上了一個犯民的頭銜,很有可能被發配到嶺南。
楚默看到這個消息之後,立馬明白了這是李世民的一石二鳥之計。
首先,洛陽城周邊可是有著楚馨建造的數個大型軍工廠。
雖說對方撤離的時候,已經將裏麵的設備全部炸毀,且工匠也基本帶走了七七八八,但畢竟時間倉促,多少還是有些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