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細鹽提純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俞悅這回沒讓古人們抓狂,幹脆利落地講起粗鹽提純:“那接下來我們就說說粗鹽提純吧。
首先,古代鹽場和現代鹽場的工藝並不一樣。科技水平的巨大差異也決定古今提純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古代的曬鹽場大量使用了石槽,還普遍有把粗鹽用淡水溶解之後,再放在紅熱的鐵板、鐵鍋中結晶的作法。
使用石槽的原因,可能是古人對於鹽場的流程優化不好,於是為了便於取出鹽晶體,是讓鹵水最後在石槽中曬幹。
顯然,把鹵水移動到石槽內需要額外的操作,會增加人力的成本。
而用淡水溶化後重新結晶的工藝,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和燃料,用來執行操作的鐵板、鏟子、鐵鍋等鐵器也有極大的腐蝕損耗。很明顯是極大的增加了製鹽成本。
最可悲的是,這樣折騰來折騰去,去除苦鹵成分的效果卻不怎麽好。
那麽,現代鹽場是怎麽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一個正常的現代曬鹽場有很多個池子。這些池子根據鹵水的濃度分為幾個等級。
海水在這些池子中,每當濃縮到一定程度就移動到下個等級的池子中去。
為什麽要這麽設計呢?這是因為,假如不這麽設計,比如十個曬鹽池在海邊排開,每個池子引入一百噸海水,可以曬出三點五噸粗鹽,那麽工人們就需要跑十個池子,每個池子去收集薄薄一層鹽皮很麻煩。
而如果有二級的鹽池,在一級鹽池已經把海水濃縮成十噸鹵水的時候,隻要安排好高度差,二級池比一級鹽池低,挖開缺口,這些鹵水就會自己流入二級池。
同時二級池就可以得到一百噸濃縮後的鹵水,可以析出三十五噸粗鹽。
這樣,工人就隻要去二級池工作就行了。
實際上現代鹽場的分級比我說的這個要精細許多,有好幾個級別。鹵水是自己流動,不需要人去挑水,不費人工。
另外,現代鹽場分離出來的苦鹵水也是有用的,不過大都是用於工業,這裏我並沒有仔細研究過,就不說出來誤導大家了。
各種不同來源的‘鹵水’成分不一樣,所以製取精製鹽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僅就海水製鹽來說,一般是利用其中各種溶質不同的溶解特性來分離的。
海水中成分複雜多樣,但還是有其規律。
總的來講,氯化鈉,也就是食鹽的相對於析出濃度的實際濃度最高。
所以,隻要把海水引入曬鹽池濃縮,開始析出結晶,那麽根據經驗控製好濃縮的比例,先行析出的主要就是氯化鈉。
其它的成分比如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鎂硫酸鈣等等,由於還沒有到達臨界濃度,就不會大量析出。
所以,那些曬鹽場工人踩著鹵水從池子裏麵,用小車運出來的晶體主要成分已經是氯化鈉了。
隻不過這些粗鹽從鹵水池子裏麵挖起來,裏麵當然還有大量苦鹵的成分,雖然對人傷害不大但總歸吃著澀口,不舒服。
但是既然知道是怎麽回事,就好對付:既然是溶液中的苦鹵成分作怪,那麽把鹽從鹵水池中取出以後,放在專門的場地濾幹鹽堆,而不是曬幹鹽堆就好了。
這樣,濾幹的鹽堆,那些苦鹵成分就隨著流走的鹵水一起離開了鹽堆,剩下的食鹽含有的苦鹵成分就更少了。 ”
古代的科學家們大都如獲至寶,天幕中俞悅說的許多名詞他們並不是很明白,可也不妨礙他們觸類旁通。
如沈夢溪,徐光啟等人能夠敏銳地感知到,如果真把天幕這番話吃透,對天下萬民將帶來多麽大的益處。
但是皇帝和行文臣們就傻眼了,這都什麽跟什麽啊!誰能教教他們,聽不懂,根本聽不懂。
曆朝皇帝們大手一揮,聽不聽得懂的先記住再說,遇事不決宣工部,什麽尚書,侍郎,通通給朕宣!
工部,工部能怎麽辦呢,隻能火速進宮了。自從天幕現世,他們好像加班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某朝某代某位工部尚書摸著胡子在想自己要是現在告老陛下能不能批,應該會吧,尚書不太確定。
俞悅又道:“剛剛說的是大規模提純的方法,大家自己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在家做做實驗小規模提純。
不過主播是文科生,就記得要稱量,溶解,過濾蒸發,其他的都還給化學老師了,有工科大佬真的要做實驗的話也可以把實驗過程上傳一下。”
信我還是信他:我剛好在學校的實驗室實習,如果不著急的話我明天可以去做實驗,我會把實驗過程上傳動態。
春秋—墨翟:還請先生解惑。
東漢—張仲景:還請先生解惑。
北宋—沈括:還請先生解惑。
明—宋應星:還請先生解惑。
信我還是信他:???不是,你們頂著這些id讓我解惑我真的很慌啊,這個直播間這麽臥虎藏龍的嗎。
九州一色的霜:習慣就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們甚至還跟秦皇漢武談笑風生。
俞悅也笑著道:“這位應該是新朋友了,大家一直都是這樣的啦,你不用害怕,工科生在我們這也算是大熊貓了,很稀缺的。”
信我還是信他:你這麽說我更慌了好嗎,不行,我要化壓力為動力,你們等著,我現在就去實驗室。
說完他就不見了,當天晚上,他就在個人動態發了自己做粗鹽提純的實驗過程,甚至還貼心地標注了各種學術名詞是什麽意思。
曆朝曆代的科學家們那肯定不能放過這種薅後生給自己講學的機會,於是都在評論區把自己的疑惑貼出來。
信我同學最終在祖宗們一聲聲的“先生”中迷失了自我,冒著禿頭的風險熬了個大夜給古人們答疑解惑。
答不上來的甚至還去問了師兄師姐們和他的導師。
信我的師門眾人還納悶他哪來的那麽多稀奇古怪的問題,不過有向學之心是好事,他們也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最後他提出的問題甚至驚動了他的師公,一位學術泰鬥。
信我的學術水平也在這種高壓環境中大幅提升,可以預見,一顆學術新星正在升起。
而一場古今學術的探討,也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如火如荼地進行,甚至在古人們的位麵影響深遠。
這一切俞悅當然也不知道,她隻在第二天得知信我通了個宵以後感歎了句他真的,我哭死。
然後就開始期待她的趕海之行了。
首先,古代鹽場和現代鹽場的工藝並不一樣。科技水平的巨大差異也決定古今提純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古代的曬鹽場大量使用了石槽,還普遍有把粗鹽用淡水溶解之後,再放在紅熱的鐵板、鐵鍋中結晶的作法。
使用石槽的原因,可能是古人對於鹽場的流程優化不好,於是為了便於取出鹽晶體,是讓鹵水最後在石槽中曬幹。
顯然,把鹵水移動到石槽內需要額外的操作,會增加人力的成本。
而用淡水溶化後重新結晶的工藝,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和燃料,用來執行操作的鐵板、鏟子、鐵鍋等鐵器也有極大的腐蝕損耗。很明顯是極大的增加了製鹽成本。
最可悲的是,這樣折騰來折騰去,去除苦鹵成分的效果卻不怎麽好。
那麽,現代鹽場是怎麽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一個正常的現代曬鹽場有很多個池子。這些池子根據鹵水的濃度分為幾個等級。
海水在這些池子中,每當濃縮到一定程度就移動到下個等級的池子中去。
為什麽要這麽設計呢?這是因為,假如不這麽設計,比如十個曬鹽池在海邊排開,每個池子引入一百噸海水,可以曬出三點五噸粗鹽,那麽工人們就需要跑十個池子,每個池子去收集薄薄一層鹽皮很麻煩。
而如果有二級的鹽池,在一級鹽池已經把海水濃縮成十噸鹵水的時候,隻要安排好高度差,二級池比一級鹽池低,挖開缺口,這些鹵水就會自己流入二級池。
同時二級池就可以得到一百噸濃縮後的鹵水,可以析出三十五噸粗鹽。
這樣,工人就隻要去二級池工作就行了。
實際上現代鹽場的分級比我說的這個要精細許多,有好幾個級別。鹵水是自己流動,不需要人去挑水,不費人工。
另外,現代鹽場分離出來的苦鹵水也是有用的,不過大都是用於工業,這裏我並沒有仔細研究過,就不說出來誤導大家了。
各種不同來源的‘鹵水’成分不一樣,所以製取精製鹽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僅就海水製鹽來說,一般是利用其中各種溶質不同的溶解特性來分離的。
海水中成分複雜多樣,但還是有其規律。
總的來講,氯化鈉,也就是食鹽的相對於析出濃度的實際濃度最高。
所以,隻要把海水引入曬鹽池濃縮,開始析出結晶,那麽根據經驗控製好濃縮的比例,先行析出的主要就是氯化鈉。
其它的成分比如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鎂硫酸鈣等等,由於還沒有到達臨界濃度,就不會大量析出。
所以,那些曬鹽場工人踩著鹵水從池子裏麵,用小車運出來的晶體主要成分已經是氯化鈉了。
隻不過這些粗鹽從鹵水池子裏麵挖起來,裏麵當然還有大量苦鹵的成分,雖然對人傷害不大但總歸吃著澀口,不舒服。
但是既然知道是怎麽回事,就好對付:既然是溶液中的苦鹵成分作怪,那麽把鹽從鹵水池中取出以後,放在專門的場地濾幹鹽堆,而不是曬幹鹽堆就好了。
這樣,濾幹的鹽堆,那些苦鹵成分就隨著流走的鹵水一起離開了鹽堆,剩下的食鹽含有的苦鹵成分就更少了。 ”
古代的科學家們大都如獲至寶,天幕中俞悅說的許多名詞他們並不是很明白,可也不妨礙他們觸類旁通。
如沈夢溪,徐光啟等人能夠敏銳地感知到,如果真把天幕這番話吃透,對天下萬民將帶來多麽大的益處。
但是皇帝和行文臣們就傻眼了,這都什麽跟什麽啊!誰能教教他們,聽不懂,根本聽不懂。
曆朝皇帝們大手一揮,聽不聽得懂的先記住再說,遇事不決宣工部,什麽尚書,侍郎,通通給朕宣!
工部,工部能怎麽辦呢,隻能火速進宮了。自從天幕現世,他們好像加班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某朝某代某位工部尚書摸著胡子在想自己要是現在告老陛下能不能批,應該會吧,尚書不太確定。
俞悅又道:“剛剛說的是大規模提純的方法,大家自己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在家做做實驗小規模提純。
不過主播是文科生,就記得要稱量,溶解,過濾蒸發,其他的都還給化學老師了,有工科大佬真的要做實驗的話也可以把實驗過程上傳一下。”
信我還是信他:我剛好在學校的實驗室實習,如果不著急的話我明天可以去做實驗,我會把實驗過程上傳動態。
春秋—墨翟:還請先生解惑。
東漢—張仲景:還請先生解惑。
北宋—沈括:還請先生解惑。
明—宋應星:還請先生解惑。
信我還是信他:???不是,你們頂著這些id讓我解惑我真的很慌啊,這個直播間這麽臥虎藏龍的嗎。
九州一色的霜:習慣就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們甚至還跟秦皇漢武談笑風生。
俞悅也笑著道:“這位應該是新朋友了,大家一直都是這樣的啦,你不用害怕,工科生在我們這也算是大熊貓了,很稀缺的。”
信我還是信他:你這麽說我更慌了好嗎,不行,我要化壓力為動力,你們等著,我現在就去實驗室。
說完他就不見了,當天晚上,他就在個人動態發了自己做粗鹽提純的實驗過程,甚至還貼心地標注了各種學術名詞是什麽意思。
曆朝曆代的科學家們那肯定不能放過這種薅後生給自己講學的機會,於是都在評論區把自己的疑惑貼出來。
信我同學最終在祖宗們一聲聲的“先生”中迷失了自我,冒著禿頭的風險熬了個大夜給古人們答疑解惑。
答不上來的甚至還去問了師兄師姐們和他的導師。
信我的師門眾人還納悶他哪來的那麽多稀奇古怪的問題,不過有向學之心是好事,他們也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最後他提出的問題甚至驚動了他的師公,一位學術泰鬥。
信我的學術水平也在這種高壓環境中大幅提升,可以預見,一顆學術新星正在升起。
而一場古今學術的探討,也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如火如荼地進行,甚至在古人們的位麵影響深遠。
這一切俞悅當然也不知道,她隻在第二天得知信我通了個宵以後感歎了句他真的,我哭死。
然後就開始期待她的趕海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