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杜甫3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始皇這邊正和李斯扶蘇幾人大眼瞪小眼地商議怎麽改秦法,俞悅那邊繼續講述杜甫的後半生。
俞悅:“這次科考的再次失利,對於杜甫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畢竟眼看就要四十歲了。
然而他在長安還是要房沒房,要工作沒工作,要存款沒存款,還背井離鄉,關鍵他還扛著老杜家複興的希望。
這要是擱李白身上,早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了。可他是杜甫啊,那麽倔個人,他認定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
四十歲怎麽了,縱然寒熱百日相交戰。敝衣何啻聯百結,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鴻鵠之誌,赤子之心。
杜甫在長安待了十年,才在公元755年四十三歲被綬了個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就是負責拜迎長官,盤剝百姓。
杜甫自然是不肯幹,就算再潦倒,也‘不做河西尉,淒涼為折腰。’
杜甫推辭了河西尉之後,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就是個有編製的兵械倉庫保安,倒是不用盤剝百姓,杜甫為了生計接受了。
在上任前,杜甫先回了趟奉先,看望自己的夫人和孩子,剛到家就得知自己一歲不到的幼子竟然活活餓死了。
自己再窮困好歹也是官宦世家,家裏都混成這個樣子了,更不要說黎民百姓了,他們怕是更絕望吧。
再看看玄宗皇帝和皇親貴胄,還沉浸在盛唐的美夢中,聲色犬馬,花天酒地,杜甫以詩寫史的道路就此開啟。
他寫下了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
而杜甫真正的苦難,才剛剛開始。”
杜審言咧著的嘴閉上了,他怎麽就忘了,自古以來的成聖之路,哪一條不是荊棘叢生,他的乖孫真的太苦了。
還有他一歲不到的小曾孫,竟是被活活餓死的!想到悅娘子說的子美小時候如此頑皮跳脫,人到中年卻要窮困潦倒,還要承受喪子之痛,杜審言想哭了。
杜閑看老父親要哭不哭的就知道他在想什麽,雖然他現在還沒兒子,沒變成像他的老父親那樣的老父親。
但隻要一想到自己的兒子以後會這麽辛苦,他也覺得心裏堵得慌,父子倆於是相對垂淚。
在一邊當了半天背景板的管家實在忍不住了,他小心翼翼地開口:“那個,老爺,公子,天幕好像有個群聊功能來著。”
所以你倆到底要在這愣著到什麽時候啊,能不能先和小公子拉個群啊,管家都快急死了。
管家覺得自家老爺公子好像都不太聰明的樣子,管家很惆悵,管家覺得這個家沒有自己遲早得散。
杜審言\/杜閑:!!!
對啊,不是可以拉群嗎!
杜閑火速拉了個群,因為青年時期和老年時期的杜甫都id都是一樣的,他甚至還拉了兩個杜甫。
青年杜甫得知這個群主老爹還沒結婚生娃以後,果斷把現在的老爹也拉進群,然後杜家的相親相愛一家人群裏就有五個人。
一個杜審言,兩個杜閑和兩個杜甫。
杜審言還好,但杜閑和杜閑,杜甫和杜甫之間,稍微有些小尷尬,不過兩位杜甫還是禮貌喊人。
[群聊]杜甫:子美見過阿翁,阿耶。
[群聊]杜甫:子美見過阿翁,阿耶。
然後杜審言就繃不住了,他老淚縱橫。
[群聊]杜審言:好好好,好孩子,阿翁的乖孫,不過阿翁要怎麽區分你們啊?
杜家人齊齊撓頭,對哦,這確實是個大問題,每次都要說我是青年杜甫,我是老年杜甫也太奇怪了吧。
最後還是青年杜甫鼓搗半天,在群設置裏找到個修改群備注,他把自己的備注改成了杜子美。
青年杜閑有樣學樣,也跟著把群備注改成了自己的字。
這下總算分得清誰是誰了,青年杜甫幹脆又把自己的姑姑拉進來,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
整整齊齊的杜家人排排坐看天幕。
俞悅:“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河北,洛陽,長安相繼陷落,唐玄宗與楊貴妃倉皇出逃。
在陝西羌村避難的杜甫後來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於是跑去投奔,結果半路上讓叛軍截了胡。押到了長安。
同樣被叛軍抓住的還有王維。王維因為官大名氣大,被叛軍嚴加看管,而杜甫被押到長安就沒人管了。
長安城烽煙四起,叛軍作亂,杜甫進退維穀,隻能看著長安城的繁華盛景灰飛煙滅。
於是他寫下了《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最終在長安城的刀光劍影中瞅準機會,逃了出去,一路朝鳳翔奔去,終於跟新皇唐肅宗見了麵。
杜甫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疲憊不堪。李亨看在眼裏大為感動,於是給杜甫授官左拾遺。
官雖然不大,但天天跟在皇帝身邊,遲早有出頭之日,但很快杜甫為了救房琯,直言上諫觸怒了肅宗皇帝。
要不是因為不殺言官的政治傳統,杜甫的腦袋估計就搬家了,他被貶到華州不再受到肅宗的重用。
杜甫期間回鄉村探望妻兒,一家人團圓,相擁而泣,在烽火連天,兵荒馬亂的年代書信隔絕,還能重逢,已經是萬幸了。
杜甫寫下了《羌村》,‘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杜甫仕途斷絕,他無力守住天下太平,於是他奮筆疾書,鐵筆銀鉤,寫下了史詩級大作——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合稱三吏,三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字字泣血,杜甫用百姓的血淚融成燭蠟,點燃了千年不滅的燭火微光,驚醒盛世安逸下麻木的人們。
杜甫辭去了官職,帶著妻兒輾轉千裏。遷至屬地避難,在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幫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搭起了草堂。
雖然生活清苦,但好歹有了安身之所。
蜀地多雨,草堂遇上大雨,就是場災難。杜甫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他明明自己都濕透了,卻還想著為天下人撐傘。”
俞悅:“這次科考的再次失利,對於杜甫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畢竟眼看就要四十歲了。
然而他在長安還是要房沒房,要工作沒工作,要存款沒存款,還背井離鄉,關鍵他還扛著老杜家複興的希望。
這要是擱李白身上,早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了。可他是杜甫啊,那麽倔個人,他認定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
四十歲怎麽了,縱然寒熱百日相交戰。敝衣何啻聯百結,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鴻鵠之誌,赤子之心。
杜甫在長安待了十年,才在公元755年四十三歲被綬了個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就是負責拜迎長官,盤剝百姓。
杜甫自然是不肯幹,就算再潦倒,也‘不做河西尉,淒涼為折腰。’
杜甫推辭了河西尉之後,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就是個有編製的兵械倉庫保安,倒是不用盤剝百姓,杜甫為了生計接受了。
在上任前,杜甫先回了趟奉先,看望自己的夫人和孩子,剛到家就得知自己一歲不到的幼子竟然活活餓死了。
自己再窮困好歹也是官宦世家,家裏都混成這個樣子了,更不要說黎民百姓了,他們怕是更絕望吧。
再看看玄宗皇帝和皇親貴胄,還沉浸在盛唐的美夢中,聲色犬馬,花天酒地,杜甫以詩寫史的道路就此開啟。
他寫下了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
而杜甫真正的苦難,才剛剛開始。”
杜審言咧著的嘴閉上了,他怎麽就忘了,自古以來的成聖之路,哪一條不是荊棘叢生,他的乖孫真的太苦了。
還有他一歲不到的小曾孫,竟是被活活餓死的!想到悅娘子說的子美小時候如此頑皮跳脫,人到中年卻要窮困潦倒,還要承受喪子之痛,杜審言想哭了。
杜閑看老父親要哭不哭的就知道他在想什麽,雖然他現在還沒兒子,沒變成像他的老父親那樣的老父親。
但隻要一想到自己的兒子以後會這麽辛苦,他也覺得心裏堵得慌,父子倆於是相對垂淚。
在一邊當了半天背景板的管家實在忍不住了,他小心翼翼地開口:“那個,老爺,公子,天幕好像有個群聊功能來著。”
所以你倆到底要在這愣著到什麽時候啊,能不能先和小公子拉個群啊,管家都快急死了。
管家覺得自家老爺公子好像都不太聰明的樣子,管家很惆悵,管家覺得這個家沒有自己遲早得散。
杜審言\/杜閑:!!!
對啊,不是可以拉群嗎!
杜閑火速拉了個群,因為青年時期和老年時期的杜甫都id都是一樣的,他甚至還拉了兩個杜甫。
青年杜甫得知這個群主老爹還沒結婚生娃以後,果斷把現在的老爹也拉進群,然後杜家的相親相愛一家人群裏就有五個人。
一個杜審言,兩個杜閑和兩個杜甫。
杜審言還好,但杜閑和杜閑,杜甫和杜甫之間,稍微有些小尷尬,不過兩位杜甫還是禮貌喊人。
[群聊]杜甫:子美見過阿翁,阿耶。
[群聊]杜甫:子美見過阿翁,阿耶。
然後杜審言就繃不住了,他老淚縱橫。
[群聊]杜審言:好好好,好孩子,阿翁的乖孫,不過阿翁要怎麽區分你們啊?
杜家人齊齊撓頭,對哦,這確實是個大問題,每次都要說我是青年杜甫,我是老年杜甫也太奇怪了吧。
最後還是青年杜甫鼓搗半天,在群設置裏找到個修改群備注,他把自己的備注改成了杜子美。
青年杜閑有樣學樣,也跟著把群備注改成了自己的字。
這下總算分得清誰是誰了,青年杜甫幹脆又把自己的姑姑拉進來,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
整整齊齊的杜家人排排坐看天幕。
俞悅:“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河北,洛陽,長安相繼陷落,唐玄宗與楊貴妃倉皇出逃。
在陝西羌村避難的杜甫後來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於是跑去投奔,結果半路上讓叛軍截了胡。押到了長安。
同樣被叛軍抓住的還有王維。王維因為官大名氣大,被叛軍嚴加看管,而杜甫被押到長安就沒人管了。
長安城烽煙四起,叛軍作亂,杜甫進退維穀,隻能看著長安城的繁華盛景灰飛煙滅。
於是他寫下了《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最終在長安城的刀光劍影中瞅準機會,逃了出去,一路朝鳳翔奔去,終於跟新皇唐肅宗見了麵。
杜甫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疲憊不堪。李亨看在眼裏大為感動,於是給杜甫授官左拾遺。
官雖然不大,但天天跟在皇帝身邊,遲早有出頭之日,但很快杜甫為了救房琯,直言上諫觸怒了肅宗皇帝。
要不是因為不殺言官的政治傳統,杜甫的腦袋估計就搬家了,他被貶到華州不再受到肅宗的重用。
杜甫期間回鄉村探望妻兒,一家人團圓,相擁而泣,在烽火連天,兵荒馬亂的年代書信隔絕,還能重逢,已經是萬幸了。
杜甫寫下了《羌村》,‘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杜甫仕途斷絕,他無力守住天下太平,於是他奮筆疾書,鐵筆銀鉤,寫下了史詩級大作——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合稱三吏,三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字字泣血,杜甫用百姓的血淚融成燭蠟,點燃了千年不滅的燭火微光,驚醒盛世安逸下麻木的人們。
杜甫辭去了官職,帶著妻兒輾轉千裏。遷至屬地避難,在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幫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搭起了草堂。
雖然生活清苦,但好歹有了安身之所。
蜀地多雨,草堂遇上大雨,就是場災難。杜甫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他明明自己都濕透了,卻還想著為天下人撐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