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魯迅故裏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權貴們甚至都不敢直視魯迅先生那雙憤怒的眼睛,不敢往深處細想。更遑論皇帝們了。
嬴政覺得,這一次,他們可能離自己一直想窺視的那個真相越來越近了,關於後世為什麽已經沒有皇帝的真相。
朱元璋現在無比希望著這一段天幕能夠靜音之類的,他有預感接下來,這位魯迅先生勢必會在大明朝掀起一陣風暴。
但這這風暴並不為統治者們所喜歡,因為誰也無法預料它究竟蘊含了多大的能量,又能讓多少人前赴後繼地去尋找那個答案
但他們是麻木也好,恐懼也好,擔憂也好,無論再如何五味雜陳,天幕並不為任何人的祈禱所停下。
魯迅先生對於久蓀所描述的人間慘劇憤怒無比,那一整夜,他始終都握著筆,以握刀的姿勢,奔赴他的戰場。
魯迅先生於是一邊摩挲著手裏的毛筆一邊思考,在他思考的同時,還穿插著另一些畫麵。
那是晚清砍頭的菜市口現場,士兵們手起刀落。於是人犯的人頭,也在鬧市之中滾滾落地。
周圍有無知幼童,臉上帶著天真的笑容看著這一切;也有麵色如常的老者感歎民國的刀終究是沒有大清的鋒利。
更有走投無路的父母,他們拿著碗要裝人頭血,去救自己病危的兒子,口中念念有詞:“快給我!晚了就沒用了!”
官兵們拿著刀維持秩序,讓他們排好隊,先交錢再蘸血,隻是收效甚微,民眾們仍舊爭相用饅頭蘸人血作良藥。
徐楨適時開口,向古代觀眾們科普:“這是魯迅先生的另一篇名篇,《藥》中的片段。”
不少人看得心有戚戚然,他們也曾經是這些走投無路的百姓的一員,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就不鬆手。
視頻裏,魯迅先生就這樣以筆為刀,他熬了一個通宵,寫出了華夏史上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
天幕上這時也出現了《狂人日記》的全文。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親知道沒有,我可不得而知。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
“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嘩!
一石激起千層浪。
許多古代文人被這一篇血淋淋的小說驚得丟了手中的筆,這是怎樣來自內心的震撼啊。
韓愈的筆在桌上骨碌滾了幾圈,紙上氤氳出一團墨漬,他嗓音嘶啞,喃喃開口:“他怎麽敢的,魯迅,周樹人,他到底是怎麽敢的。”
三蘇父子對視一眼,都是一臉苦笑,隻怕悅娘子她們再來幾次,他們這方世界,天就要變了。
嬴政總算明白,所謂火種,是種在人心中的思想烙印,這火種恐怕會越來越熱,直到灼燒一切。
它會席卷一切,把他們維持了兩千多年的,後人口中所謂的封建禮教燒得渣都不剩,毀滅一切後,便是新生。
也是他們口中的鳳凰涅盤吧。
諸位帝王如何心驚暫且不提,天幕上視頻播完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後。俞悅和徐楨兩人也走進了魯迅故裏。
走進來後,她們首先來到的第一站,必然是百草園,這座小園子,如今還是草木森森,幽靜別致。
俞悅:“這裏就是魯迅先生誕生的地方,也是他長大的地方,他在這裏讀書寫字,然後對拯救這個國家充滿希望。”
徐楨:“是啊,這裏有著先生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的回憶,大概也是他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吧。”
俞悅:“魯迅先生啊。”她感歎了一句,然後想起來好像還沒給古代的觀眾們解釋《狂人日記》。
俞悅:“給大家說說《狂人日記》吧,《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華夏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於1918年4月。
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呐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
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歌名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華夏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小說結尾‘救救孩子’的呼聲振聾發聵,說明作者將希望寄托在未來,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
為了模擬精神病患者的口吻,文章中的很多語言有意顛倒錯亂。
《狂人日記》是華夏文學經典名作。這篇小說,是華夏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
它的出現,標誌著白話文學已經成熟,登上了曆史的舞台。這也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篇白話小說。
從此,人們不必再說著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文言文也不必再是隻有上等人能夠掌握的知識。
魯迅先生無愧於華夏人民的思想先驅,他是一個真正的戰士,他直麵這慘淡的世界和淋漓的鮮血,也為我們蹚出一條大道。”
徐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先生真的做到了。冷言冷語的背後,是一顆火熱的,渴望救國的心。”
兩人一路說著,一路從百草園走過那些先生曾走過無數遍的道路,她們到了三味書屋,看到那張刻著“早”字的課桌。
她們走過魯迅紀念館,看看先生的著作和生平事跡,了解了那個年代先生創造出來的內涵而又有趣的文學語言。
他們讀了先生的書,看了先生的故裏,也感受了先生的文采斐然。兩個人都有些心情複雜。
韓愈又驀然想起來之前後人也提到過。這位魯迅先生,他們節選了一段他的《熱風》,韓老師想。魯迅先生果真是那道火炬。
孟子看著自己剛剛作成的文章,裏麵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想俞悅曾說,北宋以後的儒學已不再是他和孔子所說的儒學了。
那麽這位魯迅先生呢?他也是一位文人,他可有承孔孟之學?後世儒學又是否為後世之人創造了一些價值呢?他不知道。
孟子都如此惆悵,就更不用說孔老夫子了,他和顏回對坐良久,終是長歎一聲:“吾不如先生良多矣。”
顏回大驚,他何時見過老師如此作態,顏回向自己的老師行了一禮:“老師,您這是...”
孔子擺擺手:“老夫一生渴望克己複禮,可終究複的是貴族的禮。這位魯迅先生執的卻是為萬民呐喊的筆。”
顏回:“老師,一個時代的人該做一個時代的事,如今的您,又何嚐沒有為後人埋下一枚思想的火種呢?”
孔子歎了口氣:“但願如你所說吧。”
嬴政覺得,這一次,他們可能離自己一直想窺視的那個真相越來越近了,關於後世為什麽已經沒有皇帝的真相。
朱元璋現在無比希望著這一段天幕能夠靜音之類的,他有預感接下來,這位魯迅先生勢必會在大明朝掀起一陣風暴。
但這這風暴並不為統治者們所喜歡,因為誰也無法預料它究竟蘊含了多大的能量,又能讓多少人前赴後繼地去尋找那個答案
但他們是麻木也好,恐懼也好,擔憂也好,無論再如何五味雜陳,天幕並不為任何人的祈禱所停下。
魯迅先生對於久蓀所描述的人間慘劇憤怒無比,那一整夜,他始終都握著筆,以握刀的姿勢,奔赴他的戰場。
魯迅先生於是一邊摩挲著手裏的毛筆一邊思考,在他思考的同時,還穿插著另一些畫麵。
那是晚清砍頭的菜市口現場,士兵們手起刀落。於是人犯的人頭,也在鬧市之中滾滾落地。
周圍有無知幼童,臉上帶著天真的笑容看著這一切;也有麵色如常的老者感歎民國的刀終究是沒有大清的鋒利。
更有走投無路的父母,他們拿著碗要裝人頭血,去救自己病危的兒子,口中念念有詞:“快給我!晚了就沒用了!”
官兵們拿著刀維持秩序,讓他們排好隊,先交錢再蘸血,隻是收效甚微,民眾們仍舊爭相用饅頭蘸人血作良藥。
徐楨適時開口,向古代觀眾們科普:“這是魯迅先生的另一篇名篇,《藥》中的片段。”
不少人看得心有戚戚然,他們也曾經是這些走投無路的百姓的一員,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就不鬆手。
視頻裏,魯迅先生就這樣以筆為刀,他熬了一個通宵,寫出了華夏史上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
天幕上這時也出現了《狂人日記》的全文。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親知道沒有,我可不得而知。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
“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嘩!
一石激起千層浪。
許多古代文人被這一篇血淋淋的小說驚得丟了手中的筆,這是怎樣來自內心的震撼啊。
韓愈的筆在桌上骨碌滾了幾圈,紙上氤氳出一團墨漬,他嗓音嘶啞,喃喃開口:“他怎麽敢的,魯迅,周樹人,他到底是怎麽敢的。”
三蘇父子對視一眼,都是一臉苦笑,隻怕悅娘子她們再來幾次,他們這方世界,天就要變了。
嬴政總算明白,所謂火種,是種在人心中的思想烙印,這火種恐怕會越來越熱,直到灼燒一切。
它會席卷一切,把他們維持了兩千多年的,後人口中所謂的封建禮教燒得渣都不剩,毀滅一切後,便是新生。
也是他們口中的鳳凰涅盤吧。
諸位帝王如何心驚暫且不提,天幕上視頻播完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後。俞悅和徐楨兩人也走進了魯迅故裏。
走進來後,她們首先來到的第一站,必然是百草園,這座小園子,如今還是草木森森,幽靜別致。
俞悅:“這裏就是魯迅先生誕生的地方,也是他長大的地方,他在這裏讀書寫字,然後對拯救這個國家充滿希望。”
徐楨:“是啊,這裏有著先生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的回憶,大概也是他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吧。”
俞悅:“魯迅先生啊。”她感歎了一句,然後想起來好像還沒給古代的觀眾們解釋《狂人日記》。
俞悅:“給大家說說《狂人日記》吧,《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華夏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於1918年4月。
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呐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
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歌名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華夏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小說結尾‘救救孩子’的呼聲振聾發聵,說明作者將希望寄托在未來,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
為了模擬精神病患者的口吻,文章中的很多語言有意顛倒錯亂。
《狂人日記》是華夏文學經典名作。這篇小說,是華夏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
它的出現,標誌著白話文學已經成熟,登上了曆史的舞台。這也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篇白話小說。
從此,人們不必再說著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文言文也不必再是隻有上等人能夠掌握的知識。
魯迅先生無愧於華夏人民的思想先驅,他是一個真正的戰士,他直麵這慘淡的世界和淋漓的鮮血,也為我們蹚出一條大道。”
徐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先生真的做到了。冷言冷語的背後,是一顆火熱的,渴望救國的心。”
兩人一路說著,一路從百草園走過那些先生曾走過無數遍的道路,她們到了三味書屋,看到那張刻著“早”字的課桌。
她們走過魯迅紀念館,看看先生的著作和生平事跡,了解了那個年代先生創造出來的內涵而又有趣的文學語言。
他們讀了先生的書,看了先生的故裏,也感受了先生的文采斐然。兩個人都有些心情複雜。
韓愈又驀然想起來之前後人也提到過。這位魯迅先生,他們節選了一段他的《熱風》,韓老師想。魯迅先生果真是那道火炬。
孟子看著自己剛剛作成的文章,裏麵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想俞悅曾說,北宋以後的儒學已不再是他和孔子所說的儒學了。
那麽這位魯迅先生呢?他也是一位文人,他可有承孔孟之學?後世儒學又是否為後世之人創造了一些價值呢?他不知道。
孟子都如此惆悵,就更不用說孔老夫子了,他和顏回對坐良久,終是長歎一聲:“吾不如先生良多矣。”
顏回大驚,他何時見過老師如此作態,顏回向自己的老師行了一禮:“老師,您這是...”
孔子擺擺手:“老夫一生渴望克己複禮,可終究複的是貴族的禮。這位魯迅先生執的卻是為萬民呐喊的筆。”
顏回:“老師,一個時代的人該做一個時代的事,如今的您,又何嚐沒有為後人埋下一枚思想的火種呢?”
孔子歎了口氣:“但願如你所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