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再嫁閃離
直播通古代:我帶古人逛吃華夏! 作者:秋田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俞悅坐累了,她幹脆決定起來走走,這個點的趵突泉景色很好,逛完也算是今天的運動量達標了。
俞悅走出李清照紀念館這方小小的院子,再回頭去看的時候,隻能看到門口的李清照塑像,靜靜佇立。
俞悅:“回看趙姐的這一生,其實在我沒有認識她之前,我會覺得是苦難成就了她,成就了她千古第一才女的名號。
可現在她不再是曆史書上一個冰冷的名字,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我又覺得如果沒有那些苦難該有多好。”
李清照聽完俞悅的這番話,也在沉思,其實她自己也不清楚,這麽多年的痛苦換來的名垂青史,到底值不值。
生前事和身後名,對她來說,到底哪一個更重要呢。
不止是她想不清楚,恐怕大多數因為在苦難中掙紮奔波而名垂青史的人也不止該怎麽選。
俞悅:“關於照姐的第二任丈夫張汝州,我們了解不多,據說是一位地位卑微的武官。
但毋庸置疑,在照姐眼中,他是個十足的人渣。
為了獲得照姐的珍貴文物,張汝舟欺騙李清照的弟弟,並讓她弟弟不斷催婚。重重壓力之下,李清照勉強答應了婚事。
但是等他們成婚後,李清照很快發現這場婚姻是個重大的錯誤,張汝舟和她精神上完全無法溝通。
不僅如此,張汝舟根本就是奔著李清照那些珍貴的文物去的,他一開始就是狼子野心,根本不是真心想和李清照成親。
那些文物不僅承載著李清照和趙明誠的過往,更是她的半生心血,她連一路流亡都沒有放棄它們,又怎麽可能把這些東西輕易交給張汝舟。
無利可圖的張汝舟惱羞成怒,開始三天兩頭的對李清照惡語相向,甚至拳打腳踢。”
俞悅此言一出,觀眾一片嘩然。
呂雉難得閑暇,正心血來潮自己畫眉呢,聽到這裏,手中的螺黛崴了一道,鏡中的自己變成了兩道眉毛。
呂雉也不在意,她隻是重複咀嚼著“千古第一才女”“被丈夫暴力毆打”兩個詞組,嗤笑一聲。
“果然這個世道對女性生來不公。”衛子夫正跟後宮妃嬪們搗鼓剛發明的麻將呢,聽到這裏也不免覺得齒冷。
上官婉兒斜斜倚靠在門框上:“如果真能選擇,誰又希望吃苦呢,難道不吃苦天才就會變成庸才了嗎。”
李煜生平第一次發這麽大火,他踹翻了眼前的案幾:“豈有此理!這張汝舟又是個什麽東西,他怎麽敢!”
不少人也都皺眉,這個男人的無恥顯然突破了下限,讓許多人無法接受。
俞悅:“這樣的婚姻,照姐一天都過不下去,她忍無可忍,因此決定要離婚。
然而在宋代,女性無權主動提出離婚,照姐要離開張汝舟,隻能控訴丈夫的賣官和瀆職,借此解除婚姻。
幸運的是,李清照向趙明誠的一位高官親戚求助,順利地打贏了官司,張汝舟被免職並發配到柳州。
可是李清照自己也受到了監禁,按照宋代的法律,妻子告丈夫的話,無論清白與否都要入獄兩年。
幸運的是,李清照自己本身有足夠的名氣,她的家庭背景也足夠深厚,而且那位高官也替她說話。
種種條件之下,說服了朝廷對她法外開恩,照姐被關押了九天後重獲自由。”
九州一色的霜:真的好癲啊這些法律,妻歸屬於夫,妻告夫。算夫自首。坐實罪症,坐牢兩年。
草莓奶糖:她當時肯定也知道麵對自己的是什麽,可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始皇大大的狗:寧願坐牢也要把人渣送進去,我都不敢想這得是下了多大的決心破釜沉舟。
一顆蘋果:趙明誠這小子,死後還最後幫了照姐一把,也不知道他倆是誰全了誰的情誼。
就要芋泥波波:有沒有太太以他為原型寫個完美紙片人出來啊,讓我在二次元搞搞純愛。
盛夏光年:越這樣越可惜吧。
俞悅:“筆給你們,我也想看。
不過縱觀整個訴訟過程,照姐狀告張汝舟的舉動意義非凡。
就像大家說的,她明明知道這樣做會讓自己麵臨兩年的監禁,但她寧願坐牢,也堅決不願苟且於這段糟糕的婚姻。
因為上一段婚姻珠玉在前,又讓她怎麽能忍受這樣的虛情假意。
更別提一想到她真的要和這個人共度餘生,她會有多麽絕望,多麽恐懼,多麽惶惶不可終日。
更別提她如果不想辦法自救,能不能終老還不一定呢。
所以李清照要離婚的態度非常決絕。
但是李清照再嫁又閃離的風波,還是讓她身敗名裂。這樣的災難幾乎把李清照推向了深淵。
萬幸的是。照姐的內核足夠強大。她的精神沒有被悲慘的境遇擊敗。
就在離婚後不久,李清照達到了文學創作的豐收期,除了詩詞外,她還涉足文章和賦體寫作。
在短短兩年裏,寫了若幹篇重要的作品,包括題獻給使臣的詩作和著名的自傳文《金石錄後續》等。
照姐也憑借寫作重塑了自己,再次為自己確立了作家的身份,並恢複了一個女人的地位與尊嚴。”
太平公主冷笑,什麽一個女人的地位與尊嚴,不過是幸存者偏差罷了,那個時代的女人談何地位與尊嚴。
李清照一個官宦女子,還年少盛名加身,尚且求生艱難,還要依賴前夫的人脈自救,更何況普通人家的女子。
太平揉了揉酸痛的手腕,負手走出宮殿,看著這四四方方的天地,她和她們,本質沒有區別。
所以她才要爭,才要爭她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的自由,才要掙脫束縛,去見更廣袤的天地。
九州一色的霜:所以女孩子無論什麽時候,都必須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起碼能夠養活自己。
宋—李清照:這點我是同意的,相對而言,我已經足夠優秀,但仍然覺得這個世界是如此難以忍受。
草莓奶糖:真誠永遠是必殺技。
倒也不是真誠吧。李清照覺得她需要感謝有這麽個平台能讓她暢所欲言,不用害怕因為冒犯到上位者而招致災禍。
俞悅:“照姐經曆了逃難、喪偶、改嫁,卻仍然沒有放棄生活,用自己的筆觸在一眾男性文人中殺出一片天下。
每次想到她,都很難不讓人注意到她頑強而又茂盛的生命力,苦難磨礪出的,是一朵從石縫中開出的花。”
“隻是這代價也太大了些。”李格非已經不記得今天自己到底歎了多少次氣了,又怎麽能不歎氣呢。
這可是他的寶貝女兒啊。
好在李清照本人情緒比較穩定,無論是少年李清照還是老年李清照,她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驕傲。
命途多舛又怎麽樣,她依舊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依舊會和這不公的命運對抗,依舊可以美麗終身。
她固然是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可憐人,可她更是自強不息的行路人,終其一生,她從未停止過自救。
所以李清照覺得,現在的她已經足夠強大了,雖然遺憾沒能活成自己最滿意的樣子,可是那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起碼她現在是開心的,這就夠了,人總是要向前看的。
俞悅:“李清照狀告張汝舟離婚以後,又經曆了九日監禁後被放還,自此以後,她一直都是孤身一人,直至去世。
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於京華,在這裏,她寫下了那首名傳千古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雨停了,泥土沾染了落花的香氣,日頭已經很高了,可是我卻懶得梳洗打扮。
春雨依舊,春花依舊,春光依舊,可是卻隻剩我一個人孤獨度過餘生,想到這裏,我還沒開口就已經淚如雨下。
聽說雙溪春色很好,我也準備去那裏劃船散散心,可我隻怕那單薄的小船,承載不住我的一腔憂愁。
十四五歲時,李清照和朋友們劃船,還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是年輕,她們常常玩到日暮仍舊沉醉其中,不願歸家,一直要玩到盡興才走。
走的時候卻不小心把船劃到了蓮花池中迷失了方向,索性她們幹脆在蓮花池中繼續劃船。
她們年輕的笑聲穿過晚霞,驚動了一群水鳥,當時隻道是尋常。
二十多年過去,再也沒有爭渡的少女,隻剩下一個年過半百,飽經風霜卻煢煢獨立的李清照了,留下了滿腔憂愁。”
南唐—李煜:怎麽能是滿腔憂愁呢,李娘子,起碼還有你的大作名垂千古,後人始終會記得你。
九州一色的霜:對啊照姐,你的詞編入了現在的語文課本裏,現在已經是人人必讀啦,我們會永遠記得你。
草莓奶糖:對啊,現在提起你,腦子裏都是婉約派代表詞人,你是一個流派的代表誒,這就是對你才華的肯定。
始皇大大的狗:你現在還和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都是婉約派代表詞人,雖然你倆都不咋婉約就是了。
一顆蘋果:但是你們留下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烙印啊,這是多少人都望塵莫及的。
宋—李清照:知道你們的好意了,不過不用安慰我,我本來就值得後人銘記。
俞悅:“我的天,照姐真的太颯了,這種理直氣壯的感覺誰懂,我覺得她真的就活該讓人銘記。
我們照姐留下的不止滿腔憂愁,還有傳奇。能夠在華夏幾千年的史書上占據一席之地的傳奇。
十三年後的紹興十八年,盡管李清照已經垂垂老矣,可街頭巷尾卻已經全是關於她的傳說。
同樣在這一年,文學家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發布,這本書算得上是一部北宋的詩詞發展簡史。
裏麵提到李清照說:‘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
小詞雲: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此語甚新。
這本書裏還記載了李清照和張汝舟的事,也引用了李清照《詞論》裏的許多內容和觀點。
可李清照對於這些後人的評判已經不在意了。自從遭受國、家兩重大難,李清照餘生一直被兩種情緒拉扯。
一種是孤獨的愁緒,一種是對往事的懷念。
一生的悲苦,李清照都填進了《聲聲慢》裏: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我尋尋覓覓,想把過往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可到頭來卻一無所獲,隻剩下憂愁苦悶。
忽冷忽熱的秋日是最難度過的季節,想喝幾杯酒暖暖身子,可這幾杯薄酒又怎麽抵得過夜來秋風。
大雁從頭頂飛過,它是我的舊相識。曾經它在北國時,每個秋天我們都能相遇。可是大雁能回到北國,我卻回不去了。
院子裏,凋零的黃花滿地堆積,它老了,我也老了。誰會摘一朵枯萎的菊花呢,誰會在意一個年華不再的女人呢。
我又該怎麽一個人在這獵獵秋風裏熬到天黑,等待黎明。
再加上細雨落在梧桐樹葉上,從白天一直淅淅瀝瀝地下到黃昏。此情此景,又怎麽能是一個‘愁’字能全部概括的。
亡國之恨,無家之悲,孀居之苦,李清照排遣了二十年也沒能排遣出去。
‘愁’,是李清照晚年唯一的寫照。
李清照太出色了,在她生前,關於她的傳奇,已被當時的文人載入書中。
人們關心她的文學,關心她的婚姻,卻沒有人關心她的死亡。
關於李清照具體死於何年,至今仍然沒有準確地記載,隻知道大概在紹興二十六年前後。”
李格非再也抑製不住自己快要爆發的情緒,他甚至顧不得還在上朝,匆匆告假回家,在路上買了兩枝桃花。
一枝送給剛在家裏聽完自己一生的十六歲的李清照,她坐在窗前,有些愣愣地,接過父親手裏的花抱在懷裏發呆。
另一枝,李格非交易給了已經老去的李清照。
他的女兒,無論何時,都該灼灼如這三月春花,一生明媚,恣意飛揚。
雖然李格非一句話都沒說,但李清照還是讀懂了父親對自己的期許,她散著長發,把這枝桃花插進小瓶裏。
夜色沁人,月光灑在全盛的桃花上,映在石桌上一片雪色,李清照把它拍了下來,發給父親。
李格非仔細地把這張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樹影斑駁,桌上一盞小小的燭燈,隨風搖曳。
那枝桃花的影子也跟著左搖右晃,像極了女兒漂泊坎坷的一生,可花枝不動,也像極了她堅韌不拔的性子。
看到這樣的女兒,他是欣慰的。
他其實還想看看女兒現在的樣子,照片裏並沒有,可他也知道女兒大概率不願讓自己看到她老去的容顏。
所以李格非想想還是算了。
剛插好花,朱淑真就趁著月色來了,宋朝沒有宵禁,朱淑真近來越發不愛待在家裏,常常往她這裏跑。
朱淑真對於婆家的抱怨充耳不聞,有什麽好在意的,她巴不得婆家趕緊休了她,反正這種日子她也過夠了。
真到那一天,她就搬過來和李清照一個人住,什麽晚景淒涼,她們兩個一定會是彼此最好的依靠。
李清照對自己的一生並沒有發表什麽看法,反正她已經有過最快樂的時光了,何必執著於過去。
她去給朱淑真溫酒,兩個至交好友開始新一輪的小酌。
俞悅:“傳奇的人生總是讓人心生向往。紹興二十六年之後,一場關於造神李清照的運動也在逐漸興起。
朱熹說她是‘豈女子所能’。不過我本人覺得這算不上誇,因為這句話還是從一個男人的視角去‘誇’她的。
本質上他們還是認為,像李清照這樣優秀到能比肩,甚至超越男人的女性是特殊的,是稀缺的。
所以他們對她的認可更像是憑他們的一己之力已經無法掩蓋李清照的光芒了,所以他們允許這個女人閃耀。
這種誇讚,大概是因為‘套聞摘藻麗句,固非女子之事。’而李清照卻‘有奇男子之所不如。’
有些男人嫉妒李清照的才華,說她小詞多膾炙人口,‘然所謂膾炙者,可一二數,豈能皆佳也?’
還有一些過於仰慕李清照,認為這麽優秀的一個女子應該完美無瑕。
他們按照自己的心意改變李清照的人生,說她晚年沒有變節,沒有改嫁。
可是我想,如果照姐聽到這些,並不會care一絲這些男人對她的誇張或者詆毀。
你們愛說什麽說什麽吧,我醉欲眠卿且去,江山留有後人愁。”
李清照本人也確實是這個想法,愁這些幹什麽,自己心煩的事已經夠多了,不如和朋友今朝有酒今朝醉。
嗯,心煩的事說來就來。
李煜聽完一首《聲聲慢》以後,已經垂直入坑李清照,一個勁兒地想要她的手稿之類的東西。
李清照不勝其煩,直說如果他再不知分寸就拉黑,李煜這才稍微收斂一點。
確實隻有一點,因為有了明確禁令,他不敢煩李清照,但在每個討論李清照的地方都能看見他。
但凡他聽到有人說李清照一句不好,絕對是衝在最前麵的那個,現代飯圈人士看了都得說聲反黑一哥。
觀眾們也在發表自己的看法。
九州一色的霜:所以其實這兩種觀點的不斷傾軋,也導致了目前學者對於李清照的很多生平還留有疑惑。
草莓奶糖:還是例外太少了,真真假假的真的很容易混淆視聽。
一顆蘋果:原來粉黑大戰千年前就有了,老祖宗們還是太全麵了。
盛夏光年:照姐人不在江湖,但江湖處處是她的傳說。
唐—李白:李娘子果真是大才,一首《武陵春》,簡直說盡了世間愁緒。
唐—杜甫:誰又能拒絕《如夢令》呢。
東漢—班昭:還是《一剪梅》深得我心。
西漢—呂雉:怎麽不能全都要呢。
唐—武則天:朕也不做選擇,全都愛。
俞悅:“我願稱這一趴為照姐粉絲見麵會。
除了朱熹,辛棄疾也時常‘效易安體’作詞,這個聽起來就正常多了,因為她足夠優秀,所以辛棄疾也會借鑒她。”
南宋—辛棄疾:李娘子實在才華橫溢。
草莓奶糖:這下好了,世界線收束了,雖然他們都是一個朝代的,但以前老覺得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始皇大大的狗:你這麽一說,嶽飛將軍和照姐也是同時代的人,但是他們都沒我交集誒。
南宋—嶽飛:如今有了,嶽某也是為李娘子的才華所折服的。
一顆蘋果:真·世界線收束。
俞悅:“好好好,我就愛看這種大團圓包餃子的結局,嶽將軍帶上辛棄疾大大和陸遊一塊兒打仗,凱旋以後再和照姐真姐喝酒,我都不敢想這得多快樂。”
草莓奶糖:大家努力活得久一點,說不定還能看到文天祥大大出生。
九州一色的霜:可以了,我宣布這就是南宋大結局。
明月鬆間照:最好再莫名其妙地出現一個和李二一樣的絕世明君,然後南宋從此走向人生巔峰。
始皇大大的狗:你們要是這麽編。我可真信了啊,我宣布從現在開始,這就是我最愛看的一集。
宋朝但凡還有一點雄心壯誌的皇帝,看見這個後人描述的美好未來都沉默了。
後人們字字不提,卻又句句不離。
字裏行間都是對他們這個大宋的意難平,做夢都想宋這個朝代能有一個體麵一些的結局。
不必讓人回想起來總是神傷,總是歎氣,總是忍不住想如果當時,這又何嚐不是對他們這些皇帝的諷刺呢。
俞悅走出李清照紀念館這方小小的院子,再回頭去看的時候,隻能看到門口的李清照塑像,靜靜佇立。
俞悅:“回看趙姐的這一生,其實在我沒有認識她之前,我會覺得是苦難成就了她,成就了她千古第一才女的名號。
可現在她不再是曆史書上一個冰冷的名字,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我又覺得如果沒有那些苦難該有多好。”
李清照聽完俞悅的這番話,也在沉思,其實她自己也不清楚,這麽多年的痛苦換來的名垂青史,到底值不值。
生前事和身後名,對她來說,到底哪一個更重要呢。
不止是她想不清楚,恐怕大多數因為在苦難中掙紮奔波而名垂青史的人也不止該怎麽選。
俞悅:“關於照姐的第二任丈夫張汝州,我們了解不多,據說是一位地位卑微的武官。
但毋庸置疑,在照姐眼中,他是個十足的人渣。
為了獲得照姐的珍貴文物,張汝舟欺騙李清照的弟弟,並讓她弟弟不斷催婚。重重壓力之下,李清照勉強答應了婚事。
但是等他們成婚後,李清照很快發現這場婚姻是個重大的錯誤,張汝舟和她精神上完全無法溝通。
不僅如此,張汝舟根本就是奔著李清照那些珍貴的文物去的,他一開始就是狼子野心,根本不是真心想和李清照成親。
那些文物不僅承載著李清照和趙明誠的過往,更是她的半生心血,她連一路流亡都沒有放棄它們,又怎麽可能把這些東西輕易交給張汝舟。
無利可圖的張汝舟惱羞成怒,開始三天兩頭的對李清照惡語相向,甚至拳打腳踢。”
俞悅此言一出,觀眾一片嘩然。
呂雉難得閑暇,正心血來潮自己畫眉呢,聽到這裏,手中的螺黛崴了一道,鏡中的自己變成了兩道眉毛。
呂雉也不在意,她隻是重複咀嚼著“千古第一才女”“被丈夫暴力毆打”兩個詞組,嗤笑一聲。
“果然這個世道對女性生來不公。”衛子夫正跟後宮妃嬪們搗鼓剛發明的麻將呢,聽到這裏也不免覺得齒冷。
上官婉兒斜斜倚靠在門框上:“如果真能選擇,誰又希望吃苦呢,難道不吃苦天才就會變成庸才了嗎。”
李煜生平第一次發這麽大火,他踹翻了眼前的案幾:“豈有此理!這張汝舟又是個什麽東西,他怎麽敢!”
不少人也都皺眉,這個男人的無恥顯然突破了下限,讓許多人無法接受。
俞悅:“這樣的婚姻,照姐一天都過不下去,她忍無可忍,因此決定要離婚。
然而在宋代,女性無權主動提出離婚,照姐要離開張汝舟,隻能控訴丈夫的賣官和瀆職,借此解除婚姻。
幸運的是,李清照向趙明誠的一位高官親戚求助,順利地打贏了官司,張汝舟被免職並發配到柳州。
可是李清照自己也受到了監禁,按照宋代的法律,妻子告丈夫的話,無論清白與否都要入獄兩年。
幸運的是,李清照自己本身有足夠的名氣,她的家庭背景也足夠深厚,而且那位高官也替她說話。
種種條件之下,說服了朝廷對她法外開恩,照姐被關押了九天後重獲自由。”
九州一色的霜:真的好癲啊這些法律,妻歸屬於夫,妻告夫。算夫自首。坐實罪症,坐牢兩年。
草莓奶糖:她當時肯定也知道麵對自己的是什麽,可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始皇大大的狗:寧願坐牢也要把人渣送進去,我都不敢想這得是下了多大的決心破釜沉舟。
一顆蘋果:趙明誠這小子,死後還最後幫了照姐一把,也不知道他倆是誰全了誰的情誼。
就要芋泥波波:有沒有太太以他為原型寫個完美紙片人出來啊,讓我在二次元搞搞純愛。
盛夏光年:越這樣越可惜吧。
俞悅:“筆給你們,我也想看。
不過縱觀整個訴訟過程,照姐狀告張汝舟的舉動意義非凡。
就像大家說的,她明明知道這樣做會讓自己麵臨兩年的監禁,但她寧願坐牢,也堅決不願苟且於這段糟糕的婚姻。
因為上一段婚姻珠玉在前,又讓她怎麽能忍受這樣的虛情假意。
更別提一想到她真的要和這個人共度餘生,她會有多麽絕望,多麽恐懼,多麽惶惶不可終日。
更別提她如果不想辦法自救,能不能終老還不一定呢。
所以李清照要離婚的態度非常決絕。
但是李清照再嫁又閃離的風波,還是讓她身敗名裂。這樣的災難幾乎把李清照推向了深淵。
萬幸的是。照姐的內核足夠強大。她的精神沒有被悲慘的境遇擊敗。
就在離婚後不久,李清照達到了文學創作的豐收期,除了詩詞外,她還涉足文章和賦體寫作。
在短短兩年裏,寫了若幹篇重要的作品,包括題獻給使臣的詩作和著名的自傳文《金石錄後續》等。
照姐也憑借寫作重塑了自己,再次為自己確立了作家的身份,並恢複了一個女人的地位與尊嚴。”
太平公主冷笑,什麽一個女人的地位與尊嚴,不過是幸存者偏差罷了,那個時代的女人談何地位與尊嚴。
李清照一個官宦女子,還年少盛名加身,尚且求生艱難,還要依賴前夫的人脈自救,更何況普通人家的女子。
太平揉了揉酸痛的手腕,負手走出宮殿,看著這四四方方的天地,她和她們,本質沒有區別。
所以她才要爭,才要爭她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的自由,才要掙脫束縛,去見更廣袤的天地。
九州一色的霜:所以女孩子無論什麽時候,都必須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起碼能夠養活自己。
宋—李清照:這點我是同意的,相對而言,我已經足夠優秀,但仍然覺得這個世界是如此難以忍受。
草莓奶糖:真誠永遠是必殺技。
倒也不是真誠吧。李清照覺得她需要感謝有這麽個平台能讓她暢所欲言,不用害怕因為冒犯到上位者而招致災禍。
俞悅:“照姐經曆了逃難、喪偶、改嫁,卻仍然沒有放棄生活,用自己的筆觸在一眾男性文人中殺出一片天下。
每次想到她,都很難不讓人注意到她頑強而又茂盛的生命力,苦難磨礪出的,是一朵從石縫中開出的花。”
“隻是這代價也太大了些。”李格非已經不記得今天自己到底歎了多少次氣了,又怎麽能不歎氣呢。
這可是他的寶貝女兒啊。
好在李清照本人情緒比較穩定,無論是少年李清照還是老年李清照,她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驕傲。
命途多舛又怎麽樣,她依舊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依舊會和這不公的命運對抗,依舊可以美麗終身。
她固然是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可憐人,可她更是自強不息的行路人,終其一生,她從未停止過自救。
所以李清照覺得,現在的她已經足夠強大了,雖然遺憾沒能活成自己最滿意的樣子,可是那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起碼她現在是開心的,這就夠了,人總是要向前看的。
俞悅:“李清照狀告張汝舟離婚以後,又經曆了九日監禁後被放還,自此以後,她一直都是孤身一人,直至去世。
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於京華,在這裏,她寫下了那首名傳千古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雨停了,泥土沾染了落花的香氣,日頭已經很高了,可是我卻懶得梳洗打扮。
春雨依舊,春花依舊,春光依舊,可是卻隻剩我一個人孤獨度過餘生,想到這裏,我還沒開口就已經淚如雨下。
聽說雙溪春色很好,我也準備去那裏劃船散散心,可我隻怕那單薄的小船,承載不住我的一腔憂愁。
十四五歲時,李清照和朋友們劃船,還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是年輕,她們常常玩到日暮仍舊沉醉其中,不願歸家,一直要玩到盡興才走。
走的時候卻不小心把船劃到了蓮花池中迷失了方向,索性她們幹脆在蓮花池中繼續劃船。
她們年輕的笑聲穿過晚霞,驚動了一群水鳥,當時隻道是尋常。
二十多年過去,再也沒有爭渡的少女,隻剩下一個年過半百,飽經風霜卻煢煢獨立的李清照了,留下了滿腔憂愁。”
南唐—李煜:怎麽能是滿腔憂愁呢,李娘子,起碼還有你的大作名垂千古,後人始終會記得你。
九州一色的霜:對啊照姐,你的詞編入了現在的語文課本裏,現在已經是人人必讀啦,我們會永遠記得你。
草莓奶糖:對啊,現在提起你,腦子裏都是婉約派代表詞人,你是一個流派的代表誒,這就是對你才華的肯定。
始皇大大的狗:你現在還和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都是婉約派代表詞人,雖然你倆都不咋婉約就是了。
一顆蘋果:但是你們留下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烙印啊,這是多少人都望塵莫及的。
宋—李清照:知道你們的好意了,不過不用安慰我,我本來就值得後人銘記。
俞悅:“我的天,照姐真的太颯了,這種理直氣壯的感覺誰懂,我覺得她真的就活該讓人銘記。
我們照姐留下的不止滿腔憂愁,還有傳奇。能夠在華夏幾千年的史書上占據一席之地的傳奇。
十三年後的紹興十八年,盡管李清照已經垂垂老矣,可街頭巷尾卻已經全是關於她的傳說。
同樣在這一年,文學家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發布,這本書算得上是一部北宋的詩詞發展簡史。
裏麵提到李清照說:‘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
小詞雲: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此語甚新。
這本書裏還記載了李清照和張汝舟的事,也引用了李清照《詞論》裏的許多內容和觀點。
可李清照對於這些後人的評判已經不在意了。自從遭受國、家兩重大難,李清照餘生一直被兩種情緒拉扯。
一種是孤獨的愁緒,一種是對往事的懷念。
一生的悲苦,李清照都填進了《聲聲慢》裏: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我尋尋覓覓,想把過往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可到頭來卻一無所獲,隻剩下憂愁苦悶。
忽冷忽熱的秋日是最難度過的季節,想喝幾杯酒暖暖身子,可這幾杯薄酒又怎麽抵得過夜來秋風。
大雁從頭頂飛過,它是我的舊相識。曾經它在北國時,每個秋天我們都能相遇。可是大雁能回到北國,我卻回不去了。
院子裏,凋零的黃花滿地堆積,它老了,我也老了。誰會摘一朵枯萎的菊花呢,誰會在意一個年華不再的女人呢。
我又該怎麽一個人在這獵獵秋風裏熬到天黑,等待黎明。
再加上細雨落在梧桐樹葉上,從白天一直淅淅瀝瀝地下到黃昏。此情此景,又怎麽能是一個‘愁’字能全部概括的。
亡國之恨,無家之悲,孀居之苦,李清照排遣了二十年也沒能排遣出去。
‘愁’,是李清照晚年唯一的寫照。
李清照太出色了,在她生前,關於她的傳奇,已被當時的文人載入書中。
人們關心她的文學,關心她的婚姻,卻沒有人關心她的死亡。
關於李清照具體死於何年,至今仍然沒有準確地記載,隻知道大概在紹興二十六年前後。”
李格非再也抑製不住自己快要爆發的情緒,他甚至顧不得還在上朝,匆匆告假回家,在路上買了兩枝桃花。
一枝送給剛在家裏聽完自己一生的十六歲的李清照,她坐在窗前,有些愣愣地,接過父親手裏的花抱在懷裏發呆。
另一枝,李格非交易給了已經老去的李清照。
他的女兒,無論何時,都該灼灼如這三月春花,一生明媚,恣意飛揚。
雖然李格非一句話都沒說,但李清照還是讀懂了父親對自己的期許,她散著長發,把這枝桃花插進小瓶裏。
夜色沁人,月光灑在全盛的桃花上,映在石桌上一片雪色,李清照把它拍了下來,發給父親。
李格非仔細地把這張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樹影斑駁,桌上一盞小小的燭燈,隨風搖曳。
那枝桃花的影子也跟著左搖右晃,像極了女兒漂泊坎坷的一生,可花枝不動,也像極了她堅韌不拔的性子。
看到這樣的女兒,他是欣慰的。
他其實還想看看女兒現在的樣子,照片裏並沒有,可他也知道女兒大概率不願讓自己看到她老去的容顏。
所以李格非想想還是算了。
剛插好花,朱淑真就趁著月色來了,宋朝沒有宵禁,朱淑真近來越發不愛待在家裏,常常往她這裏跑。
朱淑真對於婆家的抱怨充耳不聞,有什麽好在意的,她巴不得婆家趕緊休了她,反正這種日子她也過夠了。
真到那一天,她就搬過來和李清照一個人住,什麽晚景淒涼,她們兩個一定會是彼此最好的依靠。
李清照對自己的一生並沒有發表什麽看法,反正她已經有過最快樂的時光了,何必執著於過去。
她去給朱淑真溫酒,兩個至交好友開始新一輪的小酌。
俞悅:“傳奇的人生總是讓人心生向往。紹興二十六年之後,一場關於造神李清照的運動也在逐漸興起。
朱熹說她是‘豈女子所能’。不過我本人覺得這算不上誇,因為這句話還是從一個男人的視角去‘誇’她的。
本質上他們還是認為,像李清照這樣優秀到能比肩,甚至超越男人的女性是特殊的,是稀缺的。
所以他們對她的認可更像是憑他們的一己之力已經無法掩蓋李清照的光芒了,所以他們允許這個女人閃耀。
這種誇讚,大概是因為‘套聞摘藻麗句,固非女子之事。’而李清照卻‘有奇男子之所不如。’
有些男人嫉妒李清照的才華,說她小詞多膾炙人口,‘然所謂膾炙者,可一二數,豈能皆佳也?’
還有一些過於仰慕李清照,認為這麽優秀的一個女子應該完美無瑕。
他們按照自己的心意改變李清照的人生,說她晚年沒有變節,沒有改嫁。
可是我想,如果照姐聽到這些,並不會care一絲這些男人對她的誇張或者詆毀。
你們愛說什麽說什麽吧,我醉欲眠卿且去,江山留有後人愁。”
李清照本人也確實是這個想法,愁這些幹什麽,自己心煩的事已經夠多了,不如和朋友今朝有酒今朝醉。
嗯,心煩的事說來就來。
李煜聽完一首《聲聲慢》以後,已經垂直入坑李清照,一個勁兒地想要她的手稿之類的東西。
李清照不勝其煩,直說如果他再不知分寸就拉黑,李煜這才稍微收斂一點。
確實隻有一點,因為有了明確禁令,他不敢煩李清照,但在每個討論李清照的地方都能看見他。
但凡他聽到有人說李清照一句不好,絕對是衝在最前麵的那個,現代飯圈人士看了都得說聲反黑一哥。
觀眾們也在發表自己的看法。
九州一色的霜:所以其實這兩種觀點的不斷傾軋,也導致了目前學者對於李清照的很多生平還留有疑惑。
草莓奶糖:還是例外太少了,真真假假的真的很容易混淆視聽。
一顆蘋果:原來粉黑大戰千年前就有了,老祖宗們還是太全麵了。
盛夏光年:照姐人不在江湖,但江湖處處是她的傳說。
唐—李白:李娘子果真是大才,一首《武陵春》,簡直說盡了世間愁緒。
唐—杜甫:誰又能拒絕《如夢令》呢。
東漢—班昭:還是《一剪梅》深得我心。
西漢—呂雉:怎麽不能全都要呢。
唐—武則天:朕也不做選擇,全都愛。
俞悅:“我願稱這一趴為照姐粉絲見麵會。
除了朱熹,辛棄疾也時常‘效易安體’作詞,這個聽起來就正常多了,因為她足夠優秀,所以辛棄疾也會借鑒她。”
南宋—辛棄疾:李娘子實在才華橫溢。
草莓奶糖:這下好了,世界線收束了,雖然他們都是一個朝代的,但以前老覺得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始皇大大的狗:你這麽一說,嶽飛將軍和照姐也是同時代的人,但是他們都沒我交集誒。
南宋—嶽飛:如今有了,嶽某也是為李娘子的才華所折服的。
一顆蘋果:真·世界線收束。
俞悅:“好好好,我就愛看這種大團圓包餃子的結局,嶽將軍帶上辛棄疾大大和陸遊一塊兒打仗,凱旋以後再和照姐真姐喝酒,我都不敢想這得多快樂。”
草莓奶糖:大家努力活得久一點,說不定還能看到文天祥大大出生。
九州一色的霜:可以了,我宣布這就是南宋大結局。
明月鬆間照:最好再莫名其妙地出現一個和李二一樣的絕世明君,然後南宋從此走向人生巔峰。
始皇大大的狗:你們要是這麽編。我可真信了啊,我宣布從現在開始,這就是我最愛看的一集。
宋朝但凡還有一點雄心壯誌的皇帝,看見這個後人描述的美好未來都沉默了。
後人們字字不提,卻又句句不離。
字裏行間都是對他們這個大宋的意難平,做夢都想宋這個朝代能有一個體麵一些的結局。
不必讓人回想起來總是神傷,總是歎氣,總是忍不住想如果當時,這又何嚐不是對他們這些皇帝的諷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