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改革?即改變與革新。


    改是改變舊製度、舊事物;新是建立新秩序、新思想。是對舊有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


    而眾所周知,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現在的璃月就處於這麽一種狀態,岩王爺建立的“璃月體係”隨著他的離開在以一種獨特的情況發生變化,簡單來說就是“神的體係”在瓦解,“人的體係”在建立。


    這種情況七星注意到了,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接管了岩王爺離開之後的“權力空位”。同時作為學者的蘇均也注意到了,並且他關注的和七星他們並不相同。


    其實,談到改革,蘇均前世的華夏就有很好的、幾乎是完美答案的例子,那個時候在風口上的豬都可以起飛。


    但偉人也說過“基本國情不同”,璃月畢竟是在提瓦特上。


    對此,蘇均也是有些頭疼的,此刻的他躺在自己房間裏,整個腦海沉入“圖書館”之中。


    關於變革的事情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作為學者的他也隻能盡量引導璃月往一個好的方向去,至少有著前世無數“經驗包”的他不會讓璃月走進死胡同。


    不過在此之前還是要把“蘑菇蛋”搞出來,沒有“蘑菇蛋”的支持你建設的再怎麽好也隻不過是泡沫罷了。


    對此蘇均打算的是接下來要住到“藏雲實驗基地”裏去,不管怎麽說他總得再做些什麽。


    隻是在出發之前蘇均還要做些事情,要知道從“岩王爺仙逝”、“奧賽爾暴亂”、“重修璃月港”、“變革”……這一切事情都發生在短短幾天時間裏。


    可以說璃月人民把一輩子經曆過的大事件都在這段時間經曆完了。種種劇變加持下,整個璃月的生產意願、社會情緒都是有些低迷的,畢竟樂觀的人總是少數的,絕大部分是迷茫。


    換句話說人們看不見以後的路會怎麽走,如此生活幾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蘇均要振奮軍心,說人話便是——給璃月灌雞湯,從而帶動經濟、就業,推進變革、生產。


    這也是為什麽蘇均出現在“圖書館”的原因。所幸激勵人心的文章有很多,蘇均甚至可以不用去特意找,腦海裏隨意回想便能想到好的。


    什麽迅哥兒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栗良平的《一碗清湯蕎麥麵》……以及高爾基的《海燕》。


    想著想著蘇均的手中出現一本書,書封麵寫著樸素的幾個文字——《春天的旋律》。


    知道這篇短篇小說的人並不多,不過這篇小說有一個人盡皆知的結尾部分《海燕之歌》,又稱《海燕》。


    《海燕》激勵人心的文字不必多說,凡是讀過此篇散文詩的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而蘇均選擇它自然有很深的考量。


    原本蘇均想搬運的是迅哥兒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但仔細想想這篇文章的針對性太強,並且迅哥兒的筆調一如既往的辛辣,直指當時麵臨的戰局。


    所以再三思考之下,還是高爾基的這篇《海燕》具有普適性。換句話說,就是迅哥兒文章的辛辣、晦澀,蘇均怕一些玻璃心的心看完更加絕望,也怕一些人看完文章一個字都沒看懂。


    想來還是《海燕》更直白,直接告訴你“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現在的璃月就需要如此直接的鼓勵、直麵“雞湯”。


    話說回來,高爾基就是為了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揭示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醜惡嘴臉,才根據當時的鬥爭形勢和參加示威的感受寫下了《春天的旋律》,包括其中的《海燕》。


    這麽來看的話,蘇均在璃月社會轉型的時機把這篇散文詩搬過來倒頗有一種命運感,璃月應如海燕直麵暴風雨一樣直麵“時代的暴風雨”。


    再加上這部作品本身給人的感覺,塑造出一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蘊蓄著激越的情緒和諷刺的筆調。濃鬱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氛圍,極其容易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甚至蘇均可以看見《海燕》麵世之後,璃月的社會情緒極有可能發生轉變,至少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正如他曾經“搬過來”的迅哥兒筆下的句子——願璃月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確確實實,對於璃月來說,需要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來到了。


    想了很多的蘇均回過神來,他開始提筆寫下,在嶄新的白紙上麵寫下: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原神:我有一座圖書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手抓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手抓飯並收藏原神:我有一座圖書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