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孩子們(二)
原神:我有一座圖書館 作者:手抓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前世,公元前四世紀一本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的著作問世,它幾乎代表了整個古希臘的文化
它的作者是柏拉圖,那本書的名字叫做《理想國》。
當然了,作為整個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二十本學術書之一,《理想國》從千年前活躍到了現在,不得不說它關於一些東西確實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所以,蘇均也讀過這本書,在前世的時候這本書就出現在他的書單裏麵,正所謂人類社會在前進的路程中最終都是要回落到關於理想國的討論之中的。
此刻的蘇均也不例外,在關於提瓦特未來的社會以及世界討論之中終將也是要回到這個注定無法避免的問題上麵來的。
這是一個關於“理想國”,關於世界的未來的人們該如何選擇甚至於走上一條怎麽樣的路的問題,或者也可以稱之為一個關乎世界的“終極問題”的問題。
蘇均所想的真是借用這群孩子們童真且稚嫩的回答之聲用來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
換而言之,蘇均想要的是借此機會來寫出《理想國》這本書,當然並不是前世的《理想國》而是屬於提瓦特的理想國。
至於什麽是提瓦特的《理想國》,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蘇均也不算是太過於清楚,可能答案就在他現在所批改的這批試卷裏麵吧。
要知道前世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出發直接暴露了古希臘的奴隸主階級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及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分析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之間的互通性,係統地闡述了正義的概念。
柏拉圖更是設計並展望著心目中理想國度的藍圖,提出在“理想國”中才能真正實現正義。
關於這一點蘇均不知道提瓦特的眾人會如何看待,但是在前世這種思想可以說是“近代烏托邦”的源頭,柏拉圖論述的理想的國家形態也是成為後世的國家製度、政治統治的模本。
可以說,在談到世界文明的進程時不會繞開柏拉圖的《理想國》,談到西方文明的進程是更是完全無法繞開。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也和蘇均在前幾部書中提到的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聯係和互通之處,《社會契約論》、《論法的精神》、《國富論》甚至於《物種起源》中都可以找到關於這種想法的蹤跡。
畢竟在前世《理想國》在前,其往後的所以討論此類政治、社會形態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有關其的痕跡。
但是在提瓦特不一樣,因為蘇均的緣故這個順序一下子顛倒了過來,在眾人看來變成了先有《社會契約論》、《論法的精神》等一係列作品,而如果這個時候蘇均在推出《理想國》的話隻會造成一個現象。
很久以後的史學家在提到蘇均的時候可能會用一句話來概況這種情況——“在經曆過一係列的事件以及思想情感的沉澱之後,蘇先生完成了他的社會思想集大成作品《理想國》,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他之前的《社會契約論》等作品看到這種脈絡痕跡。”
是的,《理想國》一下子顛倒了過來,從“源頭”變成了“集大成者”。
至於這種變化蘇均也能預料到,不過對此他隻能笑了笑,可能這就是命運使然吧,與前世完全顛倒起來的命運——《理想國》。
此外蘇均想到了另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理想國》的寫作形式。
前世柏拉圖本人在《理想國》中以故事為題材,敘述蘇格拉底到貝爾斯禱神,歸途被派拉麥克邀往家中,賓主滔滔談論起來。
沒錯,就是這種“對話”的體裁,更加有意思的是,在書中與其對話的人是“蘇格拉底”,而蘇格拉底又正好是柏拉圖的老師,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應該是柏拉圖對於自己這位哲學史上的巨人老師的一個致敬。
另外提一嘴,柏拉圖的學生叫亞裏士多德,是一位古希臘思想的集大成者。
隻是現在蘇均要在提瓦特大陸上麵寫出這本《理想國》,不過他並不會去改變《理想國》的這種“對話論述”的形式,他反而挺樂意見到這種情況的。
唯一有點不同的是在前世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是借用蘇格拉底的口吻來描述出自己的思想,但蘇均並不打算再用蘇格拉底而是會將“蘇格拉底”改成“柏拉圖”。
是的,在蘇均的《理想國》裏是敘述柏拉圖到貝爾斯禱神,歸途被蘇均邀往家中,賓主滔滔談論起來。
可能這也算是一個彩蛋一個對於前世的懷念罷了,“蘇格拉底”換成了“柏拉圖”,“派拉麥克”換成了“蘇均自己”,當然了也算是滿足一下蘇均自己對於與先賢直接對話的一種願望吧。
就是此刻的蘇均還並不能立刻動筆寫《理想國》,畢竟在他的計劃之中手頭上要先把《羅傑疑案》給寫出來,那本書雖然字數並不算是很多但是一些細節自然是要蘇均好好修整修整的。
誰讓小說和《理想國》、《社會契約論》這種純學術的書籍不用,純學術的東西說到底還是自己的思想,換而言之想怎麽編就怎麽編。
但是小說就不一樣了,雖然依舊是自己的故事但是也要立足於實踐,就連以想象力著稱的科幻小說也離不開現實世界的立足。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蘇均要“改編”小說的難度會比“改編”學術著作多上那麽一些,不過也就是那麽一些,兩者的難度依舊是存在的,也得多虧有“圖書館”這個bug般的存在。
另外主要是蘇均現在還要改試卷,誰讓他關於《理想國》的思想也是從這群孩子們的答案之中總結出來的呢?
可以說蘇均現在麵前這群孩子們的答案就是《理想國》的草稿。
唯一不一樣的是《理想國》共十卷,第一、二卷討論公道正義問題。因為在柏拉圖的思想中,國家的建立是為求實現公道正義,所以這兩章概括了全書的主旨。
從第二卷後半到第三卷,討論衛國者的教育,也是執政者的初級階段教育。第四卷討論教育的效能與領導,還談及節製、勇敢、睿智、正義等的意義。
第五卷討論學前教育和婦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討論哲學家的培養,也就是執政者的高級階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談論政體。第十卷談論藝術。
誰讓這本書真的包羅萬象呢?關於這一點蘇均也是無奈,到底還是要自己出馬呀,畢竟這些東西孩子們可“不懂”。
ps:後麵還有一章或兩章。
它的作者是柏拉圖,那本書的名字叫做《理想國》。
當然了,作為整個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二十本學術書之一,《理想國》從千年前活躍到了現在,不得不說它關於一些東西確實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所以,蘇均也讀過這本書,在前世的時候這本書就出現在他的書單裏麵,正所謂人類社會在前進的路程中最終都是要回落到關於理想國的討論之中的。
此刻的蘇均也不例外,在關於提瓦特未來的社會以及世界討論之中終將也是要回到這個注定無法避免的問題上麵來的。
這是一個關於“理想國”,關於世界的未來的人們該如何選擇甚至於走上一條怎麽樣的路的問題,或者也可以稱之為一個關乎世界的“終極問題”的問題。
蘇均所想的真是借用這群孩子們童真且稚嫩的回答之聲用來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
換而言之,蘇均想要的是借此機會來寫出《理想國》這本書,當然並不是前世的《理想國》而是屬於提瓦特的理想國。
至於什麽是提瓦特的《理想國》,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蘇均也不算是太過於清楚,可能答案就在他現在所批改的這批試卷裏麵吧。
要知道前世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出發直接暴露了古希臘的奴隸主階級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及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分析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之間的互通性,係統地闡述了正義的概念。
柏拉圖更是設計並展望著心目中理想國度的藍圖,提出在“理想國”中才能真正實現正義。
關於這一點蘇均不知道提瓦特的眾人會如何看待,但是在前世這種思想可以說是“近代烏托邦”的源頭,柏拉圖論述的理想的國家形態也是成為後世的國家製度、政治統治的模本。
可以說,在談到世界文明的進程時不會繞開柏拉圖的《理想國》,談到西方文明的進程是更是完全無法繞開。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也和蘇均在前幾部書中提到的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聯係和互通之處,《社會契約論》、《論法的精神》、《國富論》甚至於《物種起源》中都可以找到關於這種想法的蹤跡。
畢竟在前世《理想國》在前,其往後的所以討論此類政治、社會形態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有關其的痕跡。
但是在提瓦特不一樣,因為蘇均的緣故這個順序一下子顛倒了過來,在眾人看來變成了先有《社會契約論》、《論法的精神》等一係列作品,而如果這個時候蘇均在推出《理想國》的話隻會造成一個現象。
很久以後的史學家在提到蘇均的時候可能會用一句話來概況這種情況——“在經曆過一係列的事件以及思想情感的沉澱之後,蘇先生完成了他的社會思想集大成作品《理想國》,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他之前的《社會契約論》等作品看到這種脈絡痕跡。”
是的,《理想國》一下子顛倒了過來,從“源頭”變成了“集大成者”。
至於這種變化蘇均也能預料到,不過對此他隻能笑了笑,可能這就是命運使然吧,與前世完全顛倒起來的命運——《理想國》。
此外蘇均想到了另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理想國》的寫作形式。
前世柏拉圖本人在《理想國》中以故事為題材,敘述蘇格拉底到貝爾斯禱神,歸途被派拉麥克邀往家中,賓主滔滔談論起來。
沒錯,就是這種“對話”的體裁,更加有意思的是,在書中與其對話的人是“蘇格拉底”,而蘇格拉底又正好是柏拉圖的老師,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應該是柏拉圖對於自己這位哲學史上的巨人老師的一個致敬。
另外提一嘴,柏拉圖的學生叫亞裏士多德,是一位古希臘思想的集大成者。
隻是現在蘇均要在提瓦特大陸上麵寫出這本《理想國》,不過他並不會去改變《理想國》的這種“對話論述”的形式,他反而挺樂意見到這種情況的。
唯一有點不同的是在前世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是借用蘇格拉底的口吻來描述出自己的思想,但蘇均並不打算再用蘇格拉底而是會將“蘇格拉底”改成“柏拉圖”。
是的,在蘇均的《理想國》裏是敘述柏拉圖到貝爾斯禱神,歸途被蘇均邀往家中,賓主滔滔談論起來。
可能這也算是一個彩蛋一個對於前世的懷念罷了,“蘇格拉底”換成了“柏拉圖”,“派拉麥克”換成了“蘇均自己”,當然了也算是滿足一下蘇均自己對於與先賢直接對話的一種願望吧。
就是此刻的蘇均還並不能立刻動筆寫《理想國》,畢竟在他的計劃之中手頭上要先把《羅傑疑案》給寫出來,那本書雖然字數並不算是很多但是一些細節自然是要蘇均好好修整修整的。
誰讓小說和《理想國》、《社會契約論》這種純學術的書籍不用,純學術的東西說到底還是自己的思想,換而言之想怎麽編就怎麽編。
但是小說就不一樣了,雖然依舊是自己的故事但是也要立足於實踐,就連以想象力著稱的科幻小說也離不開現實世界的立足。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蘇均要“改編”小說的難度會比“改編”學術著作多上那麽一些,不過也就是那麽一些,兩者的難度依舊是存在的,也得多虧有“圖書館”這個bug般的存在。
另外主要是蘇均現在還要改試卷,誰讓他關於《理想國》的思想也是從這群孩子們的答案之中總結出來的呢?
可以說蘇均現在麵前這群孩子們的答案就是《理想國》的草稿。
唯一不一樣的是《理想國》共十卷,第一、二卷討論公道正義問題。因為在柏拉圖的思想中,國家的建立是為求實現公道正義,所以這兩章概括了全書的主旨。
從第二卷後半到第三卷,討論衛國者的教育,也是執政者的初級階段教育。第四卷討論教育的效能與領導,還談及節製、勇敢、睿智、正義等的意義。
第五卷討論學前教育和婦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討論哲學家的培養,也就是執政者的高級階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談論政體。第十卷談論藝術。
誰讓這本書真的包羅萬象呢?關於這一點蘇均也是無奈,到底還是要自己出馬呀,畢竟這些東西孩子們可“不懂”。
ps:後麵還有一章或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