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柯岩等秘密進到壽春城,就發現了異常的情況。
古沛然因為楚大鼎升到了淮南行署專員的位子,壽縣縣長就由唐明友擔任。陳布林則升任縣警察署長。
柯岩到達壽春城的第二天,就和楚文明去了古玩世場。
他為什麽要從古玩市場做起呢?這是因為古玩市場是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或許可以了解到他所要了解到的情況。
由於上麵對古文物采取強製保護措施,自然,壽縣的古玩市場遭到了衝擊。
古玩市場還有買賣,但大多的古董都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據說,縣文保會貼出告示,不許在古玩市場出現元朝以前的古物,一經出現即被沒收。
問誰來沒收?答曰是文物緝私隊。
柯岩問楚文明:所有文物中有沒有元朝以前的。
楚文明說沒有。
楚文明是蔡廷祥推薦來的鑒寶專家,是科學院的青年考古學者。
原來,王廳長組建的這支應急隊伍就是蔡廷祥的主意,以警察廳的名義前往壽縣,不會引起人們的懷疑。
所以,由應急科組成的這支特遣隊,其成份是以考古人員和警察人員組成。不過由於是新組建,成員之間互相並不清楚。隻有柯岩和王一博掌握他們各自的秘密。
柯岩和楚文明的出現,引起了古玩界的關注。他們被誤認為是文物走私的大佬。
柯岩他們下塌的地方恰好是鴻賓樓。
這天他們剛吃完晚飯回到下榻的地方,就聽到“篤篤篤”敲門的聲音。
隊員滕青去開門。
滕青問:“你們找誰?有何貴幹?”
來人禮貌地說:“我們找柯先生。我們是來談生意的!”
柯岩心想,夠快的哈,這就浮出水麵來了。他讓滕青帶他們進去。
來人是用一塊青色粗布包裹的一隻物件。當他把包裹布鬆開,他們看到,這是一隻青銅器,具體年代,是真是假,要仔細察看才可知曉。
柯岩在穿越前,曾經看過《國寶大案錄》係列紀錄片。有一集內容主要涉及ah“青銅帝國”走私案。
該紀錄片將公安係統跨省跨地域與犯罪分子鬥智鬥勇,追回國家文物,挽回國家財產重大損失的故事,加以紀錄片式的影像存檔,集結出一部公安係統保護國寶的曆史。
此創意用案件警醒觀眾,以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和法製意識,確實值得點讚。
柯岩還記得它的主要內容:2008年3月31日,隨著文物販子王凱被押上合肥中院刑事審判庭,曾轟動全國的2002年“3·25”文物大案至此宣布“收官”。
不過此時他想到的並不是這個大案本身,盡管這個大案的主角就是壽縣人,文物也是從壽縣出土的。
他想到的是這個大案主角的一種特別鑒寶法。此法在他所喜歡的《無字碑》探寶書中不止一次出現過。
這個家夥認為青銅器真偽鑒定的重中之重應是四個方麵:皮殼、重量、鏽色和人。
柯岩理解,所謂皮殼是指古物的外部形狀,而所謂的鏽色則是指外表的顏色。人,則是指持古物的人,但關於這一點,柯岩頗費了點腦筋。
柯岩在穿越前本是一個學生,對古物的接觸甚少,僅是喜歡而已。
可現在真的出現了一件古物,並且還有持古物的人活生生站在麵前。
而他的身份己不是一個學生,而是考古專家。一一上午在古玩市場問楚文明的那句話,事實上暴露了他的真麵目。
還好,楚文明並沒窺破,於是,他不用在這方麵擔心。
不過,這就逼得他去麵對現實一一他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專家,而不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
於是,他決定運用那個特別鑒寶法來鑒別眼前這件青銅器的真偽。
楚文明因為他是領導,是蔡大師特別器重的人。所以,他沒開口,他是不會動手看寶的。
柯岩深知這一點。
但他也沒急,而是徐徐打量眼前的持寶人。
這個持寶人穿著一般,臉色灰暗,眼睛凹陷,目光陰鷙。從他手上的膚色看,雖粗糙但無裂痕。
由此,柯岩斷定,這人是個文物二販子。也即是說,這件古董,並不是他親自挖掘得來的,他是從別人手裏順來的。
而且,這個人不是普通的文物販子,而是一個長期靠走私文物的慣犯。
看完了人,柯岩才拿起器皿,在手裏掂了掂,覺得它的重量應是這類器皿該有的重量。
他把器皿放在電燈光下反複看了看,又用指甲摳了樞它身上的鏽跡,這才把它放下。
“這位先生,請問這個物件是怎樣得來的呢?”柯岩問。
文物販子對古董的真偽很重視,但對古董的來源同樣重視。
原因是多方麵的,比如說贓物,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輕則被收繳,重則蹲班房。
當然,很多古物是探不清來源的,因為持有者會編造種種虛假信息來掩蓋真相。
來人並不緊張,順口回答:“我是從我村裏的田二苟手裏買來的。據他說是在田裏撿到的。”
壽縣這個地方撿古物很常見,這說明這個人沒有說謊。既然是撿來的,真偽就不用辨了。
而從重量和鏽色看,柯岩基本可以斷定它與無字碑的年代相差無己。
柯岩將青銅器拿給楚文明看。
楚文明接過青銅器,先翻著看了一遍,然後從衣兜裏掏出放大鏡,將青銅器放在燈下認真地觀察。
楚文明顯然不是運用那種土法子來鑒寶。
中國正統正宗的青銅器專家學者鑒定青銅器,往往是從器形、紋飾、銘文、鑄造方法(成份)等方麵入手。
到了二十世紀未和二十一世紀初,有與時俱進者甚至借助於高科技——碳14、熱釋光等技術進行鑒定。
但是,就是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在實踐中這些方法有很多靠不住的時候。
柯岩在有些文章中讀到,如今的青銅器製作,做偽者解決諸如器形、紋飾、銘文、鑄造方法(成份)這類問題已不是難題。
一般而言,做偽者都會比照書本圖案,去鑄造相似的器物。人工設計不行,可用電腦設計,電腦設計不行,可以從真器上翻模出來,那樣,器形、紋飾一定過關。
還有銘文的辨識。真正古代的青銅器,絕大多數是沒用銘文的。即便偶爾有少數銅器有銘文,也僅限於“xx作器”及容量單位之類的簡單銘文。長篇記事銘文非常罕見。
銘文問題亦非當今做偽者所重要關心的。若必須鑄銘文之類的工藝,做偽者可以仿造同期其它真器上的銘文將人名之類略做調整,有些甚至是全文照搬。
至於鑄造方法,做偽者在製作銅胚(半成品)時,能采用的方法也是和古人一樣——陶範法、蠟模法。
如果你想通過範線、鑄痕以及銅、錫、鉛成份比之類去尋找真偽的蛛絲馬跡,其實也是徒勞。
而比較看重的碳14測定,有心而為的青銅器做偽者,已經有效的解決了此類難題。
他們將仿製的青銅器放在x光射線下照上幾次,就能有效騙過碳14年代測定。
x光可以使碳14變化。比較著名的案例:美國x大學博物館購買了一批仿製青銅器。當時這批銅器在美國都順利通過了碳14檢測——年代三千年左右。
事後,美國方麵百思不得其解,這種青銅器是如何能逃過碳14年代測定呢?
後來,他們才發現,這批仿製的青銅器首先由中國大陸賣到香港,香港再賣到台灣,台灣再賣到美國。這樣運輸過程中經過六次海關,而海關的x光機每照射一次,銅器的年份就增加幾百年。
經過六次照射,該批銅器自然就成了幾千年前的文物了!看來,碳14年代測定也靠不住。
至於近幾年興起的熱釋光技術,其主要手段是成份分析法。有多年青銅器鑒定經驗的人都知道,現在的仿古青銅器也是按照一定比例的銅、錫、鉛等金屬鑄成。
更有一種仿製青銅器的手段是,將出土的古代殘損的銅器碎片,或者是無工藝,價值不高的素麵的青銅器重新熔化,然後再鑄造成同時代的價值高的青銅器。
古沛然因為楚大鼎升到了淮南行署專員的位子,壽縣縣長就由唐明友擔任。陳布林則升任縣警察署長。
柯岩到達壽春城的第二天,就和楚文明去了古玩世場。
他為什麽要從古玩市場做起呢?這是因為古玩市場是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或許可以了解到他所要了解到的情況。
由於上麵對古文物采取強製保護措施,自然,壽縣的古玩市場遭到了衝擊。
古玩市場還有買賣,但大多的古董都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據說,縣文保會貼出告示,不許在古玩市場出現元朝以前的古物,一經出現即被沒收。
問誰來沒收?答曰是文物緝私隊。
柯岩問楚文明:所有文物中有沒有元朝以前的。
楚文明說沒有。
楚文明是蔡廷祥推薦來的鑒寶專家,是科學院的青年考古學者。
原來,王廳長組建的這支應急隊伍就是蔡廷祥的主意,以警察廳的名義前往壽縣,不會引起人們的懷疑。
所以,由應急科組成的這支特遣隊,其成份是以考古人員和警察人員組成。不過由於是新組建,成員之間互相並不清楚。隻有柯岩和王一博掌握他們各自的秘密。
柯岩和楚文明的出現,引起了古玩界的關注。他們被誤認為是文物走私的大佬。
柯岩他們下塌的地方恰好是鴻賓樓。
這天他們剛吃完晚飯回到下榻的地方,就聽到“篤篤篤”敲門的聲音。
隊員滕青去開門。
滕青問:“你們找誰?有何貴幹?”
來人禮貌地說:“我們找柯先生。我們是來談生意的!”
柯岩心想,夠快的哈,這就浮出水麵來了。他讓滕青帶他們進去。
來人是用一塊青色粗布包裹的一隻物件。當他把包裹布鬆開,他們看到,這是一隻青銅器,具體年代,是真是假,要仔細察看才可知曉。
柯岩在穿越前,曾經看過《國寶大案錄》係列紀錄片。有一集內容主要涉及ah“青銅帝國”走私案。
該紀錄片將公安係統跨省跨地域與犯罪分子鬥智鬥勇,追回國家文物,挽回國家財產重大損失的故事,加以紀錄片式的影像存檔,集結出一部公安係統保護國寶的曆史。
此創意用案件警醒觀眾,以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和法製意識,確實值得點讚。
柯岩還記得它的主要內容:2008年3月31日,隨著文物販子王凱被押上合肥中院刑事審判庭,曾轟動全國的2002年“3·25”文物大案至此宣布“收官”。
不過此時他想到的並不是這個大案本身,盡管這個大案的主角就是壽縣人,文物也是從壽縣出土的。
他想到的是這個大案主角的一種特別鑒寶法。此法在他所喜歡的《無字碑》探寶書中不止一次出現過。
這個家夥認為青銅器真偽鑒定的重中之重應是四個方麵:皮殼、重量、鏽色和人。
柯岩理解,所謂皮殼是指古物的外部形狀,而所謂的鏽色則是指外表的顏色。人,則是指持古物的人,但關於這一點,柯岩頗費了點腦筋。
柯岩在穿越前本是一個學生,對古物的接觸甚少,僅是喜歡而已。
可現在真的出現了一件古物,並且還有持古物的人活生生站在麵前。
而他的身份己不是一個學生,而是考古專家。一一上午在古玩市場問楚文明的那句話,事實上暴露了他的真麵目。
還好,楚文明並沒窺破,於是,他不用在這方麵擔心。
不過,這就逼得他去麵對現實一一他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專家,而不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
於是,他決定運用那個特別鑒寶法來鑒別眼前這件青銅器的真偽。
楚文明因為他是領導,是蔡大師特別器重的人。所以,他沒開口,他是不會動手看寶的。
柯岩深知這一點。
但他也沒急,而是徐徐打量眼前的持寶人。
這個持寶人穿著一般,臉色灰暗,眼睛凹陷,目光陰鷙。從他手上的膚色看,雖粗糙但無裂痕。
由此,柯岩斷定,這人是個文物二販子。也即是說,這件古董,並不是他親自挖掘得來的,他是從別人手裏順來的。
而且,這個人不是普通的文物販子,而是一個長期靠走私文物的慣犯。
看完了人,柯岩才拿起器皿,在手裏掂了掂,覺得它的重量應是這類器皿該有的重量。
他把器皿放在電燈光下反複看了看,又用指甲摳了樞它身上的鏽跡,這才把它放下。
“這位先生,請問這個物件是怎樣得來的呢?”柯岩問。
文物販子對古董的真偽很重視,但對古董的來源同樣重視。
原因是多方麵的,比如說贓物,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輕則被收繳,重則蹲班房。
當然,很多古物是探不清來源的,因為持有者會編造種種虛假信息來掩蓋真相。
來人並不緊張,順口回答:“我是從我村裏的田二苟手裏買來的。據他說是在田裏撿到的。”
壽縣這個地方撿古物很常見,這說明這個人沒有說謊。既然是撿來的,真偽就不用辨了。
而從重量和鏽色看,柯岩基本可以斷定它與無字碑的年代相差無己。
柯岩將青銅器拿給楚文明看。
楚文明接過青銅器,先翻著看了一遍,然後從衣兜裏掏出放大鏡,將青銅器放在燈下認真地觀察。
楚文明顯然不是運用那種土法子來鑒寶。
中國正統正宗的青銅器專家學者鑒定青銅器,往往是從器形、紋飾、銘文、鑄造方法(成份)等方麵入手。
到了二十世紀未和二十一世紀初,有與時俱進者甚至借助於高科技——碳14、熱釋光等技術進行鑒定。
但是,就是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在實踐中這些方法有很多靠不住的時候。
柯岩在有些文章中讀到,如今的青銅器製作,做偽者解決諸如器形、紋飾、銘文、鑄造方法(成份)這類問題已不是難題。
一般而言,做偽者都會比照書本圖案,去鑄造相似的器物。人工設計不行,可用電腦設計,電腦設計不行,可以從真器上翻模出來,那樣,器形、紋飾一定過關。
還有銘文的辨識。真正古代的青銅器,絕大多數是沒用銘文的。即便偶爾有少數銅器有銘文,也僅限於“xx作器”及容量單位之類的簡單銘文。長篇記事銘文非常罕見。
銘文問題亦非當今做偽者所重要關心的。若必須鑄銘文之類的工藝,做偽者可以仿造同期其它真器上的銘文將人名之類略做調整,有些甚至是全文照搬。
至於鑄造方法,做偽者在製作銅胚(半成品)時,能采用的方法也是和古人一樣——陶範法、蠟模法。
如果你想通過範線、鑄痕以及銅、錫、鉛成份比之類去尋找真偽的蛛絲馬跡,其實也是徒勞。
而比較看重的碳14測定,有心而為的青銅器做偽者,已經有效的解決了此類難題。
他們將仿製的青銅器放在x光射線下照上幾次,就能有效騙過碳14年代測定。
x光可以使碳14變化。比較著名的案例:美國x大學博物館購買了一批仿製青銅器。當時這批銅器在美國都順利通過了碳14檢測——年代三千年左右。
事後,美國方麵百思不得其解,這種青銅器是如何能逃過碳14年代測定呢?
後來,他們才發現,這批仿製的青銅器首先由中國大陸賣到香港,香港再賣到台灣,台灣再賣到美國。這樣運輸過程中經過六次海關,而海關的x光機每照射一次,銅器的年份就增加幾百年。
經過六次照射,該批銅器自然就成了幾千年前的文物了!看來,碳14年代測定也靠不住。
至於近幾年興起的熱釋光技術,其主要手段是成份分析法。有多年青銅器鑒定經驗的人都知道,現在的仿古青銅器也是按照一定比例的銅、錫、鉛等金屬鑄成。
更有一種仿製青銅器的手段是,將出土的古代殘損的銅器碎片,或者是無工藝,價值不高的素麵的青銅器重新熔化,然後再鑄造成同時代的價值高的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