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從壽縣回到南京,就邀楚文明去見蔡廷祥。
盡管蔡廷祥並不是自已真正的老師,但他照樣敬重他,崇拜他。
可是一打聽,蔡大師並不在南京,他和著名學者梁思成夫婦去了山西。
梁思成是國學大師梁啟超1的大兒子,考古學家,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妻子叫林徽因,同樣熱愛建築,研究建築。兩人意趣相投。
還是在十年前,正在美國讀書的梁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一本“天書”《營造法式》,如獲至寶。
正是這本《營造法式》,把他夫婦倆引到了研究古建築的漫漫征途。
在人們眼裏,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民國學人中的神仙眷侶。這對著名的建築學家,為保護中國古建築而奔走的故事,對很多人而言,也是耳熟能詳。
而蔡大師是梁思成的老師,也即是說梁思成也是柯岩(實際是他爺爺)和楚文明的學兄。梁思成在美國給蔡大師寫信,希望回國能和老師一起為保護祖國古建築貢獻出一份力。
這次他們就是偕同前往山西尋找古建築的。
這是他們宏偉計劃中的第一步。而這個宏偉計劃卻與一個日本人的“挑釁”有關。
此事說來話長。
1930年6月,日本建築學家伊東忠太的“挑釁”,如同平地驚雷,令中國建築界五味雜陳。
伊東忠太是應邀到中國營造學社演講,他提出從文獻和遺物兩方麵研究中國建築,並建議兩國學者合作。
但他強調,中國學者應當以調查、研究文獻為主,而對中國古建築遺存的研究,則應由日本學者代勞。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於那年的三個月前,創辦人正是《營造法式》的發現者朱啟鈐。
朱啟鈐堅信,《營造法式》不僅是工匠的技術指南,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國家貧弱,士人對西學趨之若鶩,對自身的傳統卻視若無睹,甚至棄之如敝屣。
更為吊詭的是,中國古建築的風貌,反而吸引著海外建築學家紛至遝來,不斷研究甚至競相模仿。
因此,朱啟鈐深感這門“數千年之專門絕學”的重要性,而要傳承“絕學”,不僅要依靠工匠,士大夫也責無旁貸。
伊東忠太的態度當然令中國學人頗為尷尬,但是,不容否認的是,他揭示的正是中國建築界的症結所在。
——自古以來,建築在中國都被視為工匠之技,不受重視,而學者們習慣於鑽研古籍,皓首窮經,不願亦不屑進行田野考察。
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創刊號上,史學家瞿兌之發表了一篇紀念李誡的文章,希望學界從六個方向研究中國營造:
訓詁解釋、考據、考察製作流程、考察材料、社會經濟狀況和外來文化影響。
他的論述代表了中國學界研究古建築的態度和取向,而他倡導的這六個方向其實正符合伊東忠太對中國學者的界定——“以調查、研究文獻為主”。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學者的探索與研究方法。
關野貞、大村西崖、常盤大定等人的足跡遍及中國各地,伊東忠太更是如此。
因此上,無論年齡、思想還是實踐,伊東忠太都是亞洲建築史界的先行者。
他還是“建築”這個譯名的命名者。
早在1894年他就提議把英語中的architecture一詞翻譯為“建築”。
1902年,梁思成一歲時,伊東忠太已經開始了為期三年,橫跨中國、印度、土耳其和歐洲的考察之旅,並在四十六攝氏度的高溫中重新發現了被遺忘多年的雲岡石窟。
等到1931年梁思成加入中國營造學社時,伊東忠太已經給自己長達二十多年的調查與研究理清了頭緒,出版了《支那建築史》。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時對中國古建築遺存的調查與記錄,乃至對中國建築史的總結與書寫,確實都是由日本學者代勞的。
中國古建築遺存的狀況同樣堪憂。日本不乏千年以上的木構建築,其建造時間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而鑒真和尚東渡在日本留下的招提寺更被視為國寶。
相形之下,20世紀初偌大的中國,卻找不到一處幸存的唐代木構。
不幸的是,基於多年的考察,關野貞宣稱,在日本還有三十多座建築的曆史長達一千年至一千三百年。
而中國和朝鮮都不存在一千年以上的木構建築。
這個判斷同樣刺痛著中國學人,可是,他們似乎無從反駁,隻能感歎世事無常。
在日本人的“挑釁”下,中國學人將紛紛研究從“紙上”轉向“地上”,通過實地的田野考察,找尋中國大地上存留的古代建築,而梁思成與林徽因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蔡大師正是梁思成夫婦的堅決支持者和重要的參予者。
這次,他們就是前往山西尋找唐代建築。
蔡大師們的山西之行,一直到這年的十月份才結束。
十月底的一天,蔡大師和梁思成夫婦一行回到了南京。而這個時候,柯岩的軍訓隊訓練也圓滿結束。
知道蔡大師回到南京,柯岩就和楚文明去看望他。
在蔡大師的家裏,他們見到了蔡廷祥。
蔡廷祥明顯地消瘦了許多,可見山西之行進行的並不怎麽順利。一問,在山西的考察果然無功而返。
於是兩個學生就安慰老師,說下次他們再陪老師深入山西,一定會有所發現。
蔡廷祥詢問他倆壽縣之行的結果,那座李三古堆現在怎麽樣了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gd省廣州府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今gd省jm市新會區茶坑村)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bj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在bj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
盡管蔡廷祥並不是自已真正的老師,但他照樣敬重他,崇拜他。
可是一打聽,蔡大師並不在南京,他和著名學者梁思成夫婦去了山西。
梁思成是國學大師梁啟超1的大兒子,考古學家,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妻子叫林徽因,同樣熱愛建築,研究建築。兩人意趣相投。
還是在十年前,正在美國讀書的梁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一本“天書”《營造法式》,如獲至寶。
正是這本《營造法式》,把他夫婦倆引到了研究古建築的漫漫征途。
在人們眼裏,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民國學人中的神仙眷侶。這對著名的建築學家,為保護中國古建築而奔走的故事,對很多人而言,也是耳熟能詳。
而蔡大師是梁思成的老師,也即是說梁思成也是柯岩(實際是他爺爺)和楚文明的學兄。梁思成在美國給蔡大師寫信,希望回國能和老師一起為保護祖國古建築貢獻出一份力。
這次他們就是偕同前往山西尋找古建築的。
這是他們宏偉計劃中的第一步。而這個宏偉計劃卻與一個日本人的“挑釁”有關。
此事說來話長。
1930年6月,日本建築學家伊東忠太的“挑釁”,如同平地驚雷,令中國建築界五味雜陳。
伊東忠太是應邀到中國營造學社演講,他提出從文獻和遺物兩方麵研究中國建築,並建議兩國學者合作。
但他強調,中國學者應當以調查、研究文獻為主,而對中國古建築遺存的研究,則應由日本學者代勞。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於那年的三個月前,創辦人正是《營造法式》的發現者朱啟鈐。
朱啟鈐堅信,《營造法式》不僅是工匠的技術指南,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國家貧弱,士人對西學趨之若鶩,對自身的傳統卻視若無睹,甚至棄之如敝屣。
更為吊詭的是,中國古建築的風貌,反而吸引著海外建築學家紛至遝來,不斷研究甚至競相模仿。
因此,朱啟鈐深感這門“數千年之專門絕學”的重要性,而要傳承“絕學”,不僅要依靠工匠,士大夫也責無旁貸。
伊東忠太的態度當然令中國學人頗為尷尬,但是,不容否認的是,他揭示的正是中國建築界的症結所在。
——自古以來,建築在中國都被視為工匠之技,不受重視,而學者們習慣於鑽研古籍,皓首窮經,不願亦不屑進行田野考察。
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創刊號上,史學家瞿兌之發表了一篇紀念李誡的文章,希望學界從六個方向研究中國營造:
訓詁解釋、考據、考察製作流程、考察材料、社會經濟狀況和外來文化影響。
他的論述代表了中國學界研究古建築的態度和取向,而他倡導的這六個方向其實正符合伊東忠太對中國學者的界定——“以調查、研究文獻為主”。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學者的探索與研究方法。
關野貞、大村西崖、常盤大定等人的足跡遍及中國各地,伊東忠太更是如此。
因此上,無論年齡、思想還是實踐,伊東忠太都是亞洲建築史界的先行者。
他還是“建築”這個譯名的命名者。
早在1894年他就提議把英語中的architecture一詞翻譯為“建築”。
1902年,梁思成一歲時,伊東忠太已經開始了為期三年,橫跨中國、印度、土耳其和歐洲的考察之旅,並在四十六攝氏度的高溫中重新發現了被遺忘多年的雲岡石窟。
等到1931年梁思成加入中國營造學社時,伊東忠太已經給自己長達二十多年的調查與研究理清了頭緒,出版了《支那建築史》。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時對中國古建築遺存的調查與記錄,乃至對中國建築史的總結與書寫,確實都是由日本學者代勞的。
中國古建築遺存的狀況同樣堪憂。日本不乏千年以上的木構建築,其建造時間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而鑒真和尚東渡在日本留下的招提寺更被視為國寶。
相形之下,20世紀初偌大的中國,卻找不到一處幸存的唐代木構。
不幸的是,基於多年的考察,關野貞宣稱,在日本還有三十多座建築的曆史長達一千年至一千三百年。
而中國和朝鮮都不存在一千年以上的木構建築。
這個判斷同樣刺痛著中國學人,可是,他們似乎無從反駁,隻能感歎世事無常。
在日本人的“挑釁”下,中國學人將紛紛研究從“紙上”轉向“地上”,通過實地的田野考察,找尋中國大地上存留的古代建築,而梁思成與林徽因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蔡大師正是梁思成夫婦的堅決支持者和重要的參予者。
這次,他們就是前往山西尋找唐代建築。
蔡大師們的山西之行,一直到這年的十月份才結束。
十月底的一天,蔡大師和梁思成夫婦一行回到了南京。而這個時候,柯岩的軍訓隊訓練也圓滿結束。
知道蔡大師回到南京,柯岩就和楚文明去看望他。
在蔡大師的家裏,他們見到了蔡廷祥。
蔡廷祥明顯地消瘦了許多,可見山西之行進行的並不怎麽順利。一問,在山西的考察果然無功而返。
於是兩個學生就安慰老師,說下次他們再陪老師深入山西,一定會有所發現。
蔡廷祥詢問他倆壽縣之行的結果,那座李三古堆現在怎麽樣了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gd省廣州府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今gd省jm市新會區茶坑村)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bj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在bj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