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是著實沒想到,南關守的竟然這麽險,齊燁等人,竟然發揮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老六,都無法從軍報中形容的那個人和齊燁聯想到一起去。
“太子少師府季元思,封,賞,禮、兵二部,速速擬出章程!”
老六又猛然看向拿著軍報的喻文州,滿麵欣慰之色:“喻愛卿,好,你養了個好兒子,文武雙全,國之棟梁,父子二人一門忠勇!”
喻文州張了張嘴,老臉通紅,他注意了不少人看向自己的目光極為古怪。
古怪,正常的,就在半個時辰前,他在大殿外喊了句要與齊燁不共戴天。
“公輸先生,更要賞。”老六重重說道:“大才,國之大才,國朝有如此大才,我大康幸甚!”
天子的這一句話分量太重了,重到了離譜,可每個臣子都覺得沒什麽突兀的,的確是大才,徐夙敢來攻關不就是仗著軍器嗎,仗著這位前朝工部官員是魯班之後。
結果呢,嘖嘖嘖,這位所謂的魯班之後,在咱大康嵐山侯公輸先生麵前,提鞋都不配!
賞,肯定是要賞,封,也沒毛病,問題是怎麽封賞?
禮部與兵部官員們麵麵相覷,直撓頭。
公輸甲本是工部匠人,差點被頂了罪的倒黴催,結果跟了齊燁後,先是伯,再是候,滿打滿算不到半年,現在去了一趟南關,又立下如此戰功,這種戰功肯定不是升官了,再說人家也沒官職,沒官職,加上是戰功,爵位要提。
半年,先伯後侯,侯再往上,那就是公了,僅次於“王”的公了!
半年的時間,從一個被關押在牢獄中的匠人,直接幹到了“公”,每一位臣子,每一個官員,都有一種現實愈發不真實的感覺。
不是說公輸甲沒資格,戰功不夠,而是太他娘的快了,快的和鬧著玩似的。
相比兵部和禮部,更鬧心的是工部一群官員。
當初公輸甲在京中的時候,這群工部官員總想給公輸甲弄“回去,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公輸甲是有本事的,大本事的,哪怕在工部掛個虛職,對工部也有好處。
第二個原因,公輸甲越“牛b”,就顯得工部越“傻逼”。
結果公輸甲從伯升到了侯,工部不但更請不動了,也顯得更“傻逼”了。
現在妥了,一旦成了“公”,本來就沒什麽牌匾的工部,足以成為天底下最大的笑話了。
腦補一下就知道了,倆人嘮嗑,一個人說,誒你知道公輸甲吧,就是那個賊牛b那個,打造軍器守住南關的老先生,另一個人,哎呀我去那能不知道嗎,最早是工部的匠人被工部一群傻比官員弄到牢中給一群狗都不如的主事頂罪那個…
正所謂應了那句古話,昨日的我,你愛理不理,今日老娘,你高攀不起。
太子再次開了口:“父皇,兒臣以為有功之士自是要嘉獎賞賜,可齊世子等人並非是為了這賞賜才奮勇作戰,兒臣離關時,齊世子曾對兒臣說過,賞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可叫南關將士流了血又流了淚,莫要令為我大康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寒了心。”
這話說的有點莫名其妙的,隻有少數人聽明白了是什麽意思。
太子看向老六:“南關損失重大,南軍亦是如此,南地三道各折衝府需補上一些六大營空缺,既事關折衝府,兒臣以應派宣威將軍顧思秋前去南關從旁協助一番。”
這話在顧思秋耳中,無異於晴天霹靂,頓時麵色慘白搖搖欲墜。
他顧思秋在京中是宣威將軍,可到了南地,到了南關,到了南軍那邊,嗬,誰會給他顏麵。
都不用齊燁主動說些什麽,隻要是有任何一名軍伍知曉了顧思秋在京中要對付齊燁,消息傳開了,六大營數萬軍伍,將會爭前恐後將他這位宣威將軍剁成肉泥!
到了南關,齊燁想要他顧思秋死,有不下於一百種方法,一百種朝廷不會追究,也沒人敢追究的方法!
沒人吭聲,沒人為顧思秋求情,就連他本人都沒辦法開口說些什麽。
京中的很多官職就是如此,不是一直要待在京中的,顧思秋同樣如此,隻是沒人在乎罷了。
話說回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太子是要顧思秋去南地“送死”,找齊燁送人頭。
可這是他自找的,因為齊燁等人的戰功太亮眼了,亮眼到了大家願意為齊燁打破規矩,願意為太子打破規矩,就算顧思秋不想去,大家也要讓顧思秋去,必須去!
從朝廷的角度來看,顧思秋是在給有功之人穿小鞋,如太子所說,會讓軍伍們流血又流淚。
從個人角度去看,誰幫著顧思秋,誰就等於同時得罪了幽王府、太子少師府、喻家,以及一個太子。
再說兵部,就齊燁立的這些戰功,兵部有一個算一個,跪成一排挨個給齊燁磕一個都是應該的。
這要是南關被破了,可想而知南地會成什麽樣。
南地一旦亂了,陷入了戰火,不用想,北邊肯定要打過來,東海也要作亂,到時候整個國朝岌岌可危。
“太子言之有理。”老六沒有任何猶豫,看都沒看一眼顧思秋:“可。”
老六的一聲“可”,宣判了顧思秋的死刑。
說了這一聲“可”之後,老六,微微看了眼尚書省的官員們。
不知南關具體是如何守住的還好,如今既然知曉了,老六,自然要改變計劃。
原本,他隻是通過敲打曲芠博一番,叫尚書省不要去找齊燁的麻煩。
現在,如果這群人還要鬧,曲芠博,不需要敲打了,而是要死,並且,隻死一個曲芠博還不夠,遠遠不夠。
散朝了,群臣麵色各異,感慨萬千,誰也沒想到,南關守的竟然這麽險,險到了極致,大家更沒想到的是,齊燁居然起到了這麽重要的作用。
不止是群臣這麽想,龍椅上的天子也是如此。
群臣都離開了,老六沒挪屁股,大殿之中除了文德隻有父子二人。
“當初這孩子離京是因去查呂元嘉一案,便是查這案子,朕想的也是他與卓娃子相輔相成,以他的性子,尚未磨煉到可獨當一麵。”
老六百感交集,語氣滿是莫名:“朕就是做夢也不會想到,這孩子竟能為我大康守住了國門。”
“父皇說的是。”
風塵仆仆的太子走了過去:“父皇應是知曉,以南關大帥白修竹的脾性,與齊燁可謂水火不容,即便如此,齊燁還是特立獨行,莫說白大帥,便是兒臣也對其有著諸多不解,更何況各營將士了。”
老六眉頭一挑:“白修竹刁難齊燁了?”
“非是刁難,身在其位謀其政罷了。”
“也是。”
老六點了點頭表示認同,曾幾何時,他不也是對齊燁有著種種的不理解嗎。
“文德,去設宴吧,這一次,朕不占他便宜,不去南莊,就在宮中設宴,朕,要見見這孩子。”
“齊燁沒回來。”
“什麽?”老六懵了:“你獨自一人回來的?”
“是。”
“為何?”
“因齊燁覺得虧欠南軍,虧欠戰死的司衛,虧欠南野的死在城頭上的輔兵們。”
“混賬話!”老六登時怒了:“保家衛國戰死沙場,便是虧欠,也是朕這皇帝虧欠,朝廷虧欠,國朝虧欠,與他幽王府世子何幹,他做的,已經夠多了!”
“是啊,兒臣也是這般想的,可說不動,勸不聽。”
太子一路舟車勞頓,滿麵疲憊之色,坐在了台階上歎了口氣。
“他說,南關不應再經曆戰火了,他想試一試。”
“試什麽?”
“不知。”太子搖了搖頭:“雖不知,兒臣也相信他,相信他一定會做一些事,有利於南關,有利於邊軍,乃至有利於國朝有利於百姓之事。”
說到這,太子看向老爹。
“父皇,齊燁他…兒臣不知該如何幫他。”
太子的臉上,已經帶著幾分近乎哀求之色,從未有過的哀求之色。
“朕,知曉了。”
尤其是老六,都無法從軍報中形容的那個人和齊燁聯想到一起去。
“太子少師府季元思,封,賞,禮、兵二部,速速擬出章程!”
老六又猛然看向拿著軍報的喻文州,滿麵欣慰之色:“喻愛卿,好,你養了個好兒子,文武雙全,國之棟梁,父子二人一門忠勇!”
喻文州張了張嘴,老臉通紅,他注意了不少人看向自己的目光極為古怪。
古怪,正常的,就在半個時辰前,他在大殿外喊了句要與齊燁不共戴天。
“公輸先生,更要賞。”老六重重說道:“大才,國之大才,國朝有如此大才,我大康幸甚!”
天子的這一句話分量太重了,重到了離譜,可每個臣子都覺得沒什麽突兀的,的確是大才,徐夙敢來攻關不就是仗著軍器嗎,仗著這位前朝工部官員是魯班之後。
結果呢,嘖嘖嘖,這位所謂的魯班之後,在咱大康嵐山侯公輸先生麵前,提鞋都不配!
賞,肯定是要賞,封,也沒毛病,問題是怎麽封賞?
禮部與兵部官員們麵麵相覷,直撓頭。
公輸甲本是工部匠人,差點被頂了罪的倒黴催,結果跟了齊燁後,先是伯,再是候,滿打滿算不到半年,現在去了一趟南關,又立下如此戰功,這種戰功肯定不是升官了,再說人家也沒官職,沒官職,加上是戰功,爵位要提。
半年,先伯後侯,侯再往上,那就是公了,僅次於“王”的公了!
半年的時間,從一個被關押在牢獄中的匠人,直接幹到了“公”,每一位臣子,每一個官員,都有一種現實愈發不真實的感覺。
不是說公輸甲沒資格,戰功不夠,而是太他娘的快了,快的和鬧著玩似的。
相比兵部和禮部,更鬧心的是工部一群官員。
當初公輸甲在京中的時候,這群工部官員總想給公輸甲弄“回去,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公輸甲是有本事的,大本事的,哪怕在工部掛個虛職,對工部也有好處。
第二個原因,公輸甲越“牛b”,就顯得工部越“傻逼”。
結果公輸甲從伯升到了侯,工部不但更請不動了,也顯得更“傻逼”了。
現在妥了,一旦成了“公”,本來就沒什麽牌匾的工部,足以成為天底下最大的笑話了。
腦補一下就知道了,倆人嘮嗑,一個人說,誒你知道公輸甲吧,就是那個賊牛b那個,打造軍器守住南關的老先生,另一個人,哎呀我去那能不知道嗎,最早是工部的匠人被工部一群傻比官員弄到牢中給一群狗都不如的主事頂罪那個…
正所謂應了那句古話,昨日的我,你愛理不理,今日老娘,你高攀不起。
太子再次開了口:“父皇,兒臣以為有功之士自是要嘉獎賞賜,可齊世子等人並非是為了這賞賜才奮勇作戰,兒臣離關時,齊世子曾對兒臣說過,賞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可叫南關將士流了血又流了淚,莫要令為我大康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寒了心。”
這話說的有點莫名其妙的,隻有少數人聽明白了是什麽意思。
太子看向老六:“南關損失重大,南軍亦是如此,南地三道各折衝府需補上一些六大營空缺,既事關折衝府,兒臣以應派宣威將軍顧思秋前去南關從旁協助一番。”
這話在顧思秋耳中,無異於晴天霹靂,頓時麵色慘白搖搖欲墜。
他顧思秋在京中是宣威將軍,可到了南地,到了南關,到了南軍那邊,嗬,誰會給他顏麵。
都不用齊燁主動說些什麽,隻要是有任何一名軍伍知曉了顧思秋在京中要對付齊燁,消息傳開了,六大營數萬軍伍,將會爭前恐後將他這位宣威將軍剁成肉泥!
到了南關,齊燁想要他顧思秋死,有不下於一百種方法,一百種朝廷不會追究,也沒人敢追究的方法!
沒人吭聲,沒人為顧思秋求情,就連他本人都沒辦法開口說些什麽。
京中的很多官職就是如此,不是一直要待在京中的,顧思秋同樣如此,隻是沒人在乎罷了。
話說回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太子是要顧思秋去南地“送死”,找齊燁送人頭。
可這是他自找的,因為齊燁等人的戰功太亮眼了,亮眼到了大家願意為齊燁打破規矩,願意為太子打破規矩,就算顧思秋不想去,大家也要讓顧思秋去,必須去!
從朝廷的角度來看,顧思秋是在給有功之人穿小鞋,如太子所說,會讓軍伍們流血又流淚。
從個人角度去看,誰幫著顧思秋,誰就等於同時得罪了幽王府、太子少師府、喻家,以及一個太子。
再說兵部,就齊燁立的這些戰功,兵部有一個算一個,跪成一排挨個給齊燁磕一個都是應該的。
這要是南關被破了,可想而知南地會成什麽樣。
南地一旦亂了,陷入了戰火,不用想,北邊肯定要打過來,東海也要作亂,到時候整個國朝岌岌可危。
“太子言之有理。”老六沒有任何猶豫,看都沒看一眼顧思秋:“可。”
老六的一聲“可”,宣判了顧思秋的死刑。
說了這一聲“可”之後,老六,微微看了眼尚書省的官員們。
不知南關具體是如何守住的還好,如今既然知曉了,老六,自然要改變計劃。
原本,他隻是通過敲打曲芠博一番,叫尚書省不要去找齊燁的麻煩。
現在,如果這群人還要鬧,曲芠博,不需要敲打了,而是要死,並且,隻死一個曲芠博還不夠,遠遠不夠。
散朝了,群臣麵色各異,感慨萬千,誰也沒想到,南關守的竟然這麽險,險到了極致,大家更沒想到的是,齊燁居然起到了這麽重要的作用。
不止是群臣這麽想,龍椅上的天子也是如此。
群臣都離開了,老六沒挪屁股,大殿之中除了文德隻有父子二人。
“當初這孩子離京是因去查呂元嘉一案,便是查這案子,朕想的也是他與卓娃子相輔相成,以他的性子,尚未磨煉到可獨當一麵。”
老六百感交集,語氣滿是莫名:“朕就是做夢也不會想到,這孩子竟能為我大康守住了國門。”
“父皇說的是。”
風塵仆仆的太子走了過去:“父皇應是知曉,以南關大帥白修竹的脾性,與齊燁可謂水火不容,即便如此,齊燁還是特立獨行,莫說白大帥,便是兒臣也對其有著諸多不解,更何況各營將士了。”
老六眉頭一挑:“白修竹刁難齊燁了?”
“非是刁難,身在其位謀其政罷了。”
“也是。”
老六點了點頭表示認同,曾幾何時,他不也是對齊燁有著種種的不理解嗎。
“文德,去設宴吧,這一次,朕不占他便宜,不去南莊,就在宮中設宴,朕,要見見這孩子。”
“齊燁沒回來。”
“什麽?”老六懵了:“你獨自一人回來的?”
“是。”
“為何?”
“因齊燁覺得虧欠南軍,虧欠戰死的司衛,虧欠南野的死在城頭上的輔兵們。”
“混賬話!”老六登時怒了:“保家衛國戰死沙場,便是虧欠,也是朕這皇帝虧欠,朝廷虧欠,國朝虧欠,與他幽王府世子何幹,他做的,已經夠多了!”
“是啊,兒臣也是這般想的,可說不動,勸不聽。”
太子一路舟車勞頓,滿麵疲憊之色,坐在了台階上歎了口氣。
“他說,南關不應再經曆戰火了,他想試一試。”
“試什麽?”
“不知。”太子搖了搖頭:“雖不知,兒臣也相信他,相信他一定會做一些事,有利於南關,有利於邊軍,乃至有利於國朝有利於百姓之事。”
說到這,太子看向老爹。
“父皇,齊燁他…兒臣不知該如何幫他。”
太子的臉上,已經帶著幾分近乎哀求之色,從未有過的哀求之色。
“朕,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