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找到了。
從第一封信開始看,第一封信,字寫的很潦草,字跡極為潦草。
爹到了,爹想你,天冷了,佑兒添些衣服…
火燭清晰的照亮了每一個字,潦草,不工整的字。
京城好,有好吃的飯莊,南市北市都有,餓了,就去吃…
有好看的女娃,有大家閨秀,有小家碧玉,喜歡了,就去提親…
府裏的殺才們都是懂事的人,誰惹你了,他們知曉怎麽做…
第一封信很長,足足三張,三張信紙上的字寫的很大,歪歪扭扭。
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相隔不到六日,內容相似。
爹想你,天冷了,你多穿衣服…
西關很好,兒郎們懂事,擒操練,爹不忙,也不煩,這是好地方…
西關很好,爹吃的好,穿的暖,爹是最大的,爹說了算,自在、清淨…
西關很好,很好,很好…
第三封信、第四封信、第五封信…
齊懷武,並不是一個善於訴說的人,更不是一個善於問候的人。
那歪歪扭扭的,愈發變的工整了。
工整,不是因信,而是因寫信之前,練了很多次,無數次。
日常的訴說,日常的問候,太過日常,日常到了根本無需領快馬騎卒從西關將這一封封信件送到京中。
齊燁,淚如雨下,他猛然想起了“自己”也曾給西關去過信,去過很多信。
他訴苦,他埋怨,他無法理解。
他不想留在京中,不想與唯一的親人相隔如此之遠,不想腦海中慢慢模糊了父親的模樣。
齊懷武,總是在說服他。
他不是為了宮中鎮守西關,甚至不是為了國朝鎮守西關,他隻是想要讓齊燁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老爹說,南關,不足為懼,諸部一盤散沙,若作亂,他隻需前往南關半年,便可讓山林歸順。
老爹說,北關,不足為懼,國朝精銳皆在北關,固若金湯。
老爹說,唯東、西二地,為國朝羸弱之地,之兵,之關。
老爹說,國朝強,則東海之敵弱,國朝弱,則東海之敵強,天子若可令國強,東海不足為懼。
這便是他要鎮守西關的緣故,若在京中,可守護齊燁,可若東、西二關受外敵攻伐,國門不固,京城不固,齊燁又何來的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老爹前往西關,因為西關有更多的敵人,更多的國家,那些國家之後,還有更廣闊的土地,更多的敵人,更多的威脅。
這封信,也是老爹在眾多信件中,唯一分析關外形勢的一封信。
那時的齊燁,依舊無法理解,認為這個借口,這個理由太過牽強,牽強的就如京中的文臣一樣,說出的話,寫出的信,如此的空洞,毫無說服力。
也就是這一封信,令那時的齊燁,令還是一個少年的齊燁,漸漸厭惡,厭惡著在王府之中,獨自對著一群隻知殺人,隻知賭錢,滿口汙言穢語,滿麵猙獰的下人們。
離開了王府,在京中,他是那麽的格格不入。
回到了王府,在府中,他依舊是那麽的格格不入。
他更厭惡風言風語,厭惡人們談論幽王府,談論為何從龍之臣中,沒有太多存在感的齊懷武成為了唯一一個獲封王爵之人。
他最為厭惡的是,宮中從來不表態,不解釋,不告知天下人,為何齊懷武成為了幽王。
很久很久,齊燁再未回過信。
老爹的信,也越來越少了。
元日了,爹想你,爹和你娘親就是元日相識的,爹,也想你娘親了,爹有一幅你娘親的畫像,就在臥房床榻下麵,也隻有這一封畫像了,爹留給你,佑兒思念娘親了,便去看看,也幫爹看看,爹,有些忘記你娘親的眉眼了。
春了,爹想你,爹想回去看望佑兒。
夏了,爹想你,爹想著回去看望佑兒,等著爹。
秋了,爹想你了,入冬前,爹一定回去,爹一定會回去的。
冬了,天涼了,添些衣服…
春夏秋冬,歸來之事,再無提及。
齊燁又開始回信,信中,詢問著,詢問著太多太多無法理解的事。
無法理解齊懷武的食言,無法理解太多太多的事。
您是大將軍,是大帥…
您為國朝立下汗馬功勞,是孩兒最崇敬的人…
孩兒總渴望著效仿您,效仿您成為大將軍,成為大帥,為國朝立下汗馬功勞…
一年又一年,一封又一封。
齊燁總是問著,從問齊懷武為何不回來,變成了問為何不許自己去西關尋他。
問著,不斷的問著,總是尋求不到一個答案,齊懷武所回的信件中,總是說著重複的話。
爹,想你了。
春,爹爹思念佑兒,我兒是否過的自在。
夏,爹爹思念佑兒,我兒是否睡的安穩。
秋,爹爹思念佑兒,我兒是否穿的暖和。
冬,爹爹思念佑兒,我兒是否平安快活。
春夏秋冬,思念,掛念。
齊燁,寫出了最後一封信,很短,他想要一個理由,一個答案。
他說,已經沒人談論他了,沒人談論他,比人們議論他令他更加惱怒,憤怒。
京中的人們,已經習慣了幽王府的存在,習慣了一個不知為何成為王爵的異姓王,習慣了一個不知所謂的世子,享受著不知為何獲封王爵的爹爹所帶來的優渥生活。
那封信,滿是憤怒,憤怒時至今日,父王沒有一個解釋,宮中沒有一個解釋,憤怒著人們按照他們的想法去解讀幽王府,仿佛沒人解釋,他們就可以胡亂猜測,並將胡亂猜測當成事實。
齊懷武,依舊回了很多信。
可這些信,齊燁已經不去看了,讓旺仔隨意扔在一旁。
他看膩了,也看煩了。
他還記得看過的最後一封信,隻記住那根本無法理解的一句話。
縱觀各朝各代,將門武功延續,幾家得善而終,今何在。
無法理解,更是厭惡,煩躁,再不看信,再不讀那春夏秋冬,再不想那思念與無奈,更是痛苦。
齊燁再未看過信,再未回過信。
齊懷武,也漸漸的不再寫信了。
可齊懷武,隻是不再給齊燁寫信,而是給劉旺,給馬夫,給管家,給好多人,寫的越來越多,問的越來越多,隻不過,齊燁都不知道罷了。
齊懷武,依舊了解著春夏秋冬,了解著齊燁的春夏秋冬。
齊懷武,並不期望齊燁了解他,他隻要了解著齊燁的春夏秋冬就好。
信,很多,很多很多。
字,從潦草,到工整。
信上的字,隻有春夏秋冬的思念,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擔憂,掛念,欣慰,祝福。
書案旁,齊燁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爹,您一定很失望吧,您一定很失望!”
齊燁的淚水止不住的流淌著。
勾欄瓦舍,恣意妄為。
酩酊大醉,招搖過市。
策馬狂奔,北市橫衝直撞。
自稱本世子,滿口汙言穢語,做京中最為人唾棄的紈絝。
齊燁終於想起了一切,一切的一切。
他不應抓那些貪墨官糧的官員。
他不應去見天子康止戈。
他不應去南地,去南關,去山林。
原本,他是可以離京的,可以去西關的。
為了去西關,為了尋父王,他耗費了無數心血,成為了最瘋傻的世子,想要逃離這座城,最終,卻又留在了這座他最為厭惡的城中,成為了一個“正常人”,不再思念,不再想著親口去告知父王,自己,是如何度過十餘載春夏秋冬。
將那一張張信紙存放起來,齊燁擦拭著淚水,大口大口的喘息著。
許久,足足過了許久,齊燁推開了房門。
“幽王,不會叛,我爹,不會叛,國子監,會死!”
院內,無人。
院外,許多人。
南莊,無數人,受命而去。
從第一封信開始看,第一封信,字寫的很潦草,字跡極為潦草。
爹到了,爹想你,天冷了,佑兒添些衣服…
火燭清晰的照亮了每一個字,潦草,不工整的字。
京城好,有好吃的飯莊,南市北市都有,餓了,就去吃…
有好看的女娃,有大家閨秀,有小家碧玉,喜歡了,就去提親…
府裏的殺才們都是懂事的人,誰惹你了,他們知曉怎麽做…
第一封信很長,足足三張,三張信紙上的字寫的很大,歪歪扭扭。
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相隔不到六日,內容相似。
爹想你,天冷了,你多穿衣服…
西關很好,兒郎們懂事,擒操練,爹不忙,也不煩,這是好地方…
西關很好,爹吃的好,穿的暖,爹是最大的,爹說了算,自在、清淨…
西關很好,很好,很好…
第三封信、第四封信、第五封信…
齊懷武,並不是一個善於訴說的人,更不是一個善於問候的人。
那歪歪扭扭的,愈發變的工整了。
工整,不是因信,而是因寫信之前,練了很多次,無數次。
日常的訴說,日常的問候,太過日常,日常到了根本無需領快馬騎卒從西關將這一封封信件送到京中。
齊燁,淚如雨下,他猛然想起了“自己”也曾給西關去過信,去過很多信。
他訴苦,他埋怨,他無法理解。
他不想留在京中,不想與唯一的親人相隔如此之遠,不想腦海中慢慢模糊了父親的模樣。
齊懷武,總是在說服他。
他不是為了宮中鎮守西關,甚至不是為了國朝鎮守西關,他隻是想要讓齊燁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老爹說,南關,不足為懼,諸部一盤散沙,若作亂,他隻需前往南關半年,便可讓山林歸順。
老爹說,北關,不足為懼,國朝精銳皆在北關,固若金湯。
老爹說,唯東、西二地,為國朝羸弱之地,之兵,之關。
老爹說,國朝強,則東海之敵弱,國朝弱,則東海之敵強,天子若可令國強,東海不足為懼。
這便是他要鎮守西關的緣故,若在京中,可守護齊燁,可若東、西二關受外敵攻伐,國門不固,京城不固,齊燁又何來的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老爹前往西關,因為西關有更多的敵人,更多的國家,那些國家之後,還有更廣闊的土地,更多的敵人,更多的威脅。
這封信,也是老爹在眾多信件中,唯一分析關外形勢的一封信。
那時的齊燁,依舊無法理解,認為這個借口,這個理由太過牽強,牽強的就如京中的文臣一樣,說出的話,寫出的信,如此的空洞,毫無說服力。
也就是這一封信,令那時的齊燁,令還是一個少年的齊燁,漸漸厭惡,厭惡著在王府之中,獨自對著一群隻知殺人,隻知賭錢,滿口汙言穢語,滿麵猙獰的下人們。
離開了王府,在京中,他是那麽的格格不入。
回到了王府,在府中,他依舊是那麽的格格不入。
他更厭惡風言風語,厭惡人們談論幽王府,談論為何從龍之臣中,沒有太多存在感的齊懷武成為了唯一一個獲封王爵之人。
他最為厭惡的是,宮中從來不表態,不解釋,不告知天下人,為何齊懷武成為了幽王。
很久很久,齊燁再未回過信。
老爹的信,也越來越少了。
元日了,爹想你,爹和你娘親就是元日相識的,爹,也想你娘親了,爹有一幅你娘親的畫像,就在臥房床榻下麵,也隻有這一封畫像了,爹留給你,佑兒思念娘親了,便去看看,也幫爹看看,爹,有些忘記你娘親的眉眼了。
春了,爹想你,爹想回去看望佑兒。
夏了,爹想你,爹想著回去看望佑兒,等著爹。
秋了,爹想你了,入冬前,爹一定回去,爹一定會回去的。
冬了,天涼了,添些衣服…
春夏秋冬,歸來之事,再無提及。
齊燁又開始回信,信中,詢問著,詢問著太多太多無法理解的事。
無法理解齊懷武的食言,無法理解太多太多的事。
您是大將軍,是大帥…
您為國朝立下汗馬功勞,是孩兒最崇敬的人…
孩兒總渴望著效仿您,效仿您成為大將軍,成為大帥,為國朝立下汗馬功勞…
一年又一年,一封又一封。
齊燁總是問著,從問齊懷武為何不回來,變成了問為何不許自己去西關尋他。
問著,不斷的問著,總是尋求不到一個答案,齊懷武所回的信件中,總是說著重複的話。
爹,想你了。
春,爹爹思念佑兒,我兒是否過的自在。
夏,爹爹思念佑兒,我兒是否睡的安穩。
秋,爹爹思念佑兒,我兒是否穿的暖和。
冬,爹爹思念佑兒,我兒是否平安快活。
春夏秋冬,思念,掛念。
齊燁,寫出了最後一封信,很短,他想要一個理由,一個答案。
他說,已經沒人談論他了,沒人談論他,比人們議論他令他更加惱怒,憤怒。
京中的人們,已經習慣了幽王府的存在,習慣了一個不知為何成為王爵的異姓王,習慣了一個不知所謂的世子,享受著不知為何獲封王爵的爹爹所帶來的優渥生活。
那封信,滿是憤怒,憤怒時至今日,父王沒有一個解釋,宮中沒有一個解釋,憤怒著人們按照他們的想法去解讀幽王府,仿佛沒人解釋,他們就可以胡亂猜測,並將胡亂猜測當成事實。
齊懷武,依舊回了很多信。
可這些信,齊燁已經不去看了,讓旺仔隨意扔在一旁。
他看膩了,也看煩了。
他還記得看過的最後一封信,隻記住那根本無法理解的一句話。
縱觀各朝各代,將門武功延續,幾家得善而終,今何在。
無法理解,更是厭惡,煩躁,再不看信,再不讀那春夏秋冬,再不想那思念與無奈,更是痛苦。
齊燁再未看過信,再未回過信。
齊懷武,也漸漸的不再寫信了。
可齊懷武,隻是不再給齊燁寫信,而是給劉旺,給馬夫,給管家,給好多人,寫的越來越多,問的越來越多,隻不過,齊燁都不知道罷了。
齊懷武,依舊了解著春夏秋冬,了解著齊燁的春夏秋冬。
齊懷武,並不期望齊燁了解他,他隻要了解著齊燁的春夏秋冬就好。
信,很多,很多很多。
字,從潦草,到工整。
信上的字,隻有春夏秋冬的思念,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擔憂,掛念,欣慰,祝福。
書案旁,齊燁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爹,您一定很失望吧,您一定很失望!”
齊燁的淚水止不住的流淌著。
勾欄瓦舍,恣意妄為。
酩酊大醉,招搖過市。
策馬狂奔,北市橫衝直撞。
自稱本世子,滿口汙言穢語,做京中最為人唾棄的紈絝。
齊燁終於想起了一切,一切的一切。
他不應抓那些貪墨官糧的官員。
他不應去見天子康止戈。
他不應去南地,去南關,去山林。
原本,他是可以離京的,可以去西關的。
為了去西關,為了尋父王,他耗費了無數心血,成為了最瘋傻的世子,想要逃離這座城,最終,卻又留在了這座他最為厭惡的城中,成為了一個“正常人”,不再思念,不再想著親口去告知父王,自己,是如何度過十餘載春夏秋冬。
將那一張張信紙存放起來,齊燁擦拭著淚水,大口大口的喘息著。
許久,足足過了許久,齊燁推開了房門。
“幽王,不會叛,我爹,不會叛,國子監,會死!”
院內,無人。
院外,許多人。
南莊,無數人,受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