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姐兒自從被送去府城已經三年多的時間,這些年跟著陳秋月下了功夫學習繡藝,如今基礎的手法算是學的不錯了,簡單的繡活也可以自己做,按照陳秋月的培養計劃,再有三四年的時間,差不多自己手裏的東西也就教的差不多了。
至於宜姐能學到多少,還是要看她自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刺繡這種東西本就是需要不停的練習慢慢積累的,技藝教會了但是手法不嫻熟照樣是做不好的。
宜姐兒自己也知道,所以如今學的越發刻苦,她不如姑姑有天賦,就需要更勤奮,但是陳秋月也監督著宜姐兒,晚上盡量是不做繡活的,對眼睛不好,就算是宜姐兒自己心急,陳秋月也不讓小姑娘熬夜費眼。
現在宜姐兒也可以幫著陳秋月在店裏看著秀娘們做活了,大家知道這是夫人的侄女,都很客氣,加上宜姐兒年紀輕輕一手繡活已經很不錯,其他秀娘雖然年長她許多,但是對宜姐兒也是佩服的,那些性格刁鑽的陳秋月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會淘汰掉。
陳秋月已經想好了,將來等把自己手裏的技藝交給宜姐兒以後,就讓宜姐兒管著這幫繡娘,她隻需要抽時間看看,指點一二,大方向上把握住,就能脫開身歇歇了。
宜姐兒也知道姑姑對自己的看重,自己也給自己不小的壓力,小小年紀已經磨練的很是穩重,說話做事比安安還要像個姐姐,陳秋月經常調侃安安,安安早已經習慣。
剛開始宜姐兒來他們家的時候,安安還想著做個好姐姐,處處要幫著妹妹,結果可好,除了剛開始來的時候宜姐兒比較拘束,等熟悉下來,加上每天繡花,很快就把性子磨了下來。
繡花本就是耐著性子的事情,急躁的人根本就坐不住,宜姐兒最開始也不習慣,但是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姑姑就是她的榜樣,所以愣是克製住最開始的不適,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裏麵。
從那以後,安安就再也沒有做姐姐的實感了,因為宜姐兒做事情實在是太穩了,都不給安安什麽機會,有時候反而是安安做事不經心,需要宜姐兒提醒。
陳秋月也不是每天隻讓宜姐兒學繡藝,安安下學回來以後,吃完晚飯就會教宜姐兒念書識字,這是陳秋月吩咐安安做的,識字的重要性陳秋月再明白不過。
將來宜姐兒要想幫她管著繡鋪,字是一定要認識的,倒是不必學的很深,基礎的常用的字必須要學會,安安自然聽他娘的,本來安安就是個熱心腸的。
她娘給了她這個任務以後,每天積極的不行,整天在學堂裏隻有被夫子教導的份,這次可以自己當老師了,可不是一件讓人歡喜的事情。
宜姐兒本身也識得一些字,都是家中兄弟抽時間教的,但是確實不多,知道姑姑讓安安姐姐教自己識字寫字,自然知道是對自己好的事情,像他們村的姑娘家,識得幾個字的就不錯了,更別說能看會寫了。
姑姑為自己的將來鋪路,宜姐兒心裏一清二楚,心裏的感激沉甸甸的,但是自己現在什麽都回報不了姑姑,隻能用心去學,不讓他們的心血浪費。
這些事情宜姐兒回家的時候就會跟她娘陳大嫂說,陳大嫂知道小姑子對自己姑娘用心至此,心裏的隻有滿滿的感激,他們能為陳秋月做的不多,唯有好好照顧好陳父陳母。
這些年說陳大嫂把陳父陳母當自己親爹娘照看都不為過,什麽事情都安排的好好的,絕對不讓老兩口費一點心,天涼了加衣,生病了伺候在床前,沒有任何怨言。
特別是陳霖也被叫去府城以後,陳大嫂更是想把自己的一顆心掏出來對小妹一家。
陳家在幾年前也已經分家了,明麵上還是一樣,但是各房已經是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家產也分的幹淨,陳父陳母上了年紀沒有心力管家了,還是趁著身子骨好著先分好家的好。
陳家大房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陳小弟如今兩兒一女,孩子都算是不少。
陳家大房,現在陳霖一家跟著陳秋月在府城做事,女兒宜姐兒也跟著陳秋月在府城學習繡藝,將來隻怕也是定在府城生活了。
大房剩下兩個兒子,一個不是讀書的料,現在已經跟著陳大哥開始做農活,另一個今年才八歲,現在在學堂裏繼續念書,夫子說是學的還不錯,陳大嫂狠狠心也就繼續供著。
但是陳大嫂也已經想好了,最多再念三年,到時候還是沒什麽成績的話就算了,到時候看看能不能在鎮上找個差事做做。
因為陳霖一家和宜姐兒每個月都會給家裏送些銀錢,陳大嫂沒有多收,大頭都讓他們自己拿著,這些年陳大哥每年去府城做事,家裏也算是有些積蓄了,孩子們長年在外,陳大嫂舍不得他們受苦。
所以現在陳家大房的日子雖然沒有過的多好,但是也算是不差了,比前些年好了很多。
至於陳樹,因為孫二娘的緣故,加上陳樹手工活越做越有門道,去年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鎮子上找了鋪子自己開了一家工匠鋪子。
陳樹的大兒子不喜念書,就喜歡跟著他爹做這些手工活計,孫二娘勸也勸不住,索性也同意了,不管怎麽說也是學一門手藝,所以現在陳樹就帶著大兒子在鎮上做事。
陳秋月鋪子裏的活和鎮子上接的零零散散的活計,足夠陳樹父子兩個忙活了,孫二娘是個有成算的,鋪子的生意被她經營的不錯,現在算是慢慢有了些名氣。
至於陳家大房的兒女去府城投奔大姑姐一家的事情,孫二娘也眼饞,但是他們日子過得好,她舍不得讓自己的孩子遠走,畢竟陳家大房是負擔太重不得已為之,他們家現在有大姑姐府城鋪子的單子,日子過得已經很滋潤,心裏也沒什麽不平衡的。
至於以後要是自己二子在念書上有天賦,到時候再求大姑姐家幫襯一二就好。
至於宜姐能學到多少,還是要看她自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刺繡這種東西本就是需要不停的練習慢慢積累的,技藝教會了但是手法不嫻熟照樣是做不好的。
宜姐兒自己也知道,所以如今學的越發刻苦,她不如姑姑有天賦,就需要更勤奮,但是陳秋月也監督著宜姐兒,晚上盡量是不做繡活的,對眼睛不好,就算是宜姐兒自己心急,陳秋月也不讓小姑娘熬夜費眼。
現在宜姐兒也可以幫著陳秋月在店裏看著秀娘們做活了,大家知道這是夫人的侄女,都很客氣,加上宜姐兒年紀輕輕一手繡活已經很不錯,其他秀娘雖然年長她許多,但是對宜姐兒也是佩服的,那些性格刁鑽的陳秋月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會淘汰掉。
陳秋月已經想好了,將來等把自己手裏的技藝交給宜姐兒以後,就讓宜姐兒管著這幫繡娘,她隻需要抽時間看看,指點一二,大方向上把握住,就能脫開身歇歇了。
宜姐兒也知道姑姑對自己的看重,自己也給自己不小的壓力,小小年紀已經磨練的很是穩重,說話做事比安安還要像個姐姐,陳秋月經常調侃安安,安安早已經習慣。
剛開始宜姐兒來他們家的時候,安安還想著做個好姐姐,處處要幫著妹妹,結果可好,除了剛開始來的時候宜姐兒比較拘束,等熟悉下來,加上每天繡花,很快就把性子磨了下來。
繡花本就是耐著性子的事情,急躁的人根本就坐不住,宜姐兒最開始也不習慣,但是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姑姑就是她的榜樣,所以愣是克製住最開始的不適,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裏麵。
從那以後,安安就再也沒有做姐姐的實感了,因為宜姐兒做事情實在是太穩了,都不給安安什麽機會,有時候反而是安安做事不經心,需要宜姐兒提醒。
陳秋月也不是每天隻讓宜姐兒學繡藝,安安下學回來以後,吃完晚飯就會教宜姐兒念書識字,這是陳秋月吩咐安安做的,識字的重要性陳秋月再明白不過。
將來宜姐兒要想幫她管著繡鋪,字是一定要認識的,倒是不必學的很深,基礎的常用的字必須要學會,安安自然聽他娘的,本來安安就是個熱心腸的。
她娘給了她這個任務以後,每天積極的不行,整天在學堂裏隻有被夫子教導的份,這次可以自己當老師了,可不是一件讓人歡喜的事情。
宜姐兒本身也識得一些字,都是家中兄弟抽時間教的,但是確實不多,知道姑姑讓安安姐姐教自己識字寫字,自然知道是對自己好的事情,像他們村的姑娘家,識得幾個字的就不錯了,更別說能看會寫了。
姑姑為自己的將來鋪路,宜姐兒心裏一清二楚,心裏的感激沉甸甸的,但是自己現在什麽都回報不了姑姑,隻能用心去學,不讓他們的心血浪費。
這些事情宜姐兒回家的時候就會跟她娘陳大嫂說,陳大嫂知道小姑子對自己姑娘用心至此,心裏的隻有滿滿的感激,他們能為陳秋月做的不多,唯有好好照顧好陳父陳母。
這些年說陳大嫂把陳父陳母當自己親爹娘照看都不為過,什麽事情都安排的好好的,絕對不讓老兩口費一點心,天涼了加衣,生病了伺候在床前,沒有任何怨言。
特別是陳霖也被叫去府城以後,陳大嫂更是想把自己的一顆心掏出來對小妹一家。
陳家在幾年前也已經分家了,明麵上還是一樣,但是各房已經是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家產也分的幹淨,陳父陳母上了年紀沒有心力管家了,還是趁著身子骨好著先分好家的好。
陳家大房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陳小弟如今兩兒一女,孩子都算是不少。
陳家大房,現在陳霖一家跟著陳秋月在府城做事,女兒宜姐兒也跟著陳秋月在府城學習繡藝,將來隻怕也是定在府城生活了。
大房剩下兩個兒子,一個不是讀書的料,現在已經跟著陳大哥開始做農活,另一個今年才八歲,現在在學堂裏繼續念書,夫子說是學的還不錯,陳大嫂狠狠心也就繼續供著。
但是陳大嫂也已經想好了,最多再念三年,到時候還是沒什麽成績的話就算了,到時候看看能不能在鎮上找個差事做做。
因為陳霖一家和宜姐兒每個月都會給家裏送些銀錢,陳大嫂沒有多收,大頭都讓他們自己拿著,這些年陳大哥每年去府城做事,家裏也算是有些積蓄了,孩子們長年在外,陳大嫂舍不得他們受苦。
所以現在陳家大房的日子雖然沒有過的多好,但是也算是不差了,比前些年好了很多。
至於陳樹,因為孫二娘的緣故,加上陳樹手工活越做越有門道,去年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鎮子上找了鋪子自己開了一家工匠鋪子。
陳樹的大兒子不喜念書,就喜歡跟著他爹做這些手工活計,孫二娘勸也勸不住,索性也同意了,不管怎麽說也是學一門手藝,所以現在陳樹就帶著大兒子在鎮上做事。
陳秋月鋪子裏的活和鎮子上接的零零散散的活計,足夠陳樹父子兩個忙活了,孫二娘是個有成算的,鋪子的生意被她經營的不錯,現在算是慢慢有了些名氣。
至於陳家大房的兒女去府城投奔大姑姐一家的事情,孫二娘也眼饞,但是他們日子過得好,她舍不得讓自己的孩子遠走,畢竟陳家大房是負擔太重不得已為之,他們家現在有大姑姐府城鋪子的單子,日子過得已經很滋潤,心裏也沒什麽不平衡的。
至於以後要是自己二子在念書上有天賦,到時候再求大姑姐家幫襯一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