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蕙梅返歸鄧府後,入聽雨軒便閉門不出,終日緘默不語。
並非有人禁其足,亦無人阻其言,而是她懼出門,怯多言,恐被人窺出破綻。
此計劃,她未告任何人。歸鄧府,僅為其計劃首步。
按約期,兩日之後,她便可順遂出逃,追尋自由。
“蕙蘭”如此,初時,鄧夫人並未上心,隻道是她不忍與姐姐別離,歸家後耍性子。
然兩日過去,鄧夫人坐不住了,遣人前來問詢:“二小姐可是病了?”
蕙梅囑咐采薇:“回話夫人,言我無恙,隻是在宮中數日玩得有些疲憊,待休息好,自會去拜見母親……”
今日,隻要撐到夜晚,她便可……思及此,心中難免增添幾分內疚:“自己這一走,不知父母日後如何,蘭兒在深宮又將如何自處……唉,顧不了那麽多了。”
翌日,采薇來喚她起身,呼之數遍皆無應答,恐小姐有恙,匆匆跑到前廳告知老爺夫人。
鄧百川與夫人旋即趕來。
他們呼喚數聲,仍無回應。推房門,亦不得入。
於是,鄧百川急了,抬腳踹開房門,所見房內之景,如遭雷擊,呆立當場,茫然無措。
入目者,乃洞開之後窗,窗下……放著一把紅木條椅,上麵,依稀有踩出的腳印。
窗外,乃是鄧府後花園。顯然,人是由窗戶爬出離去。
鄧百川審視一番,於紅木椅下方發現一紙條。
他拾起,趕忙展開,閱後兩眼,麵色瞬變,對采薇言道:“采薇,你先出去,二小姐淘氣,自行外出遊玩數日便歸。切記,此事勿讓他人知曉,莫損你家小姐清譽。”
采薇應諾而退。
鄧百川閉戶,行數步至窗前,閉窗,方將手中紙條遞與夫人。
鄧夫人展紙條,見其上書:
“父、母,恕女兒不孝。
那皇宮吾一刻難留,吾欲追自由與幸福。
今宮中者乃蘭兒,望二老設法使蘭兒接受此事。
女兒蕙梅拜別。”
半晌,鄧夫人跺足,低聲喊道:“天啊,這如何是好……梅兒,太任性了……”
鄧百川雖麵色慘白,然老薑彌辣,迅即反應。
他以目止夫人之喋喋,沉聲道:“此事斷不可使人知,不然,鄧氏一族將遭滅頂之災。”
鄧夫人含淚,重重點頭。
“夫人,你在家穩住局勢,吾設法入宮一趟,探探能否見蘭兒。”
言罷,鄧百川啟門,沉聲囑外麵下人:“二小姐昨日風寒驟發,甚重,汝等,皆往前院伺候吧……二小姐這兒,交由夫人照看!采薇留於夫人身邊。”
他目中閃過一絲狠厲,若梅兒不歸,采薇恐難留矣。
鄧百川離聽雨軒後,以公事為由,率幾名心腹家丁出府,直驅皇宮。
一路上,他深思如何能入醉心殿,麵見今之“梅妃”。
至皇宮門,恰遇皇上近侍小太監。見鄧百川,小太監忙行禮。
“鄧老將軍,皇上有要事相商,咱家正欲往您府中傳旨,不想您已至,倒省了咱家奔波。”小太監名路德海,年方十六七,嘴皮甚是利落。
鄧百川正苦無借口,聞路德海所言,甚喜,“海公公,吾亦正欲覲見皇上,有勞了。”
鄧百川隨路德海至崇明殿,皇上已候之。
今上複姓慕容,單名一個複,乃大燕國二代皇帝。
慕容複自幼聰穎,顯非凡之才與領導力,於宮廷受嚴教,精武藝、兵法及治國之道。
其心懷對國與民之責任感,誌在領大燕國入更繁榮昌盛之世。
其統治下,大燕國漸強,國內政治清明,民安居樂業。
彼重農業之發展,鼓民開墾荒地,修水利,致國之糧食豐收,民之生活富足。
又力發展商業,引四方商人來貿易,國之經濟日盛。
慕容複不僅為傑出政治家,亦為英勇軍事家。曾親率大軍出征,平亂叛,拓疆土。其軍紀律嚴明,戰鬥力強,令敵膽寒。
此次,君臣就西北駐兵議良久。終,得滿意之果,慕容複甚喜。
鄧百川見機行事,慌忙跪地叩拜:“陛下,老臣有一事懇求。”
慕容複見鄧百川行此大禮,微笑問道:“鄧愛卿,所為何事?”
“陛下,梅妃娘娘入宮已三年,老臣尚未與她一見,甚是掛念。前幾日,小女鄧蕙蘭從宮中返回,向老臣描述梅妃狀況,本欲緩解老臣思女之苦,不料,卻令老臣愈加思念。懇請陛下應允老臣一見。”鄧百川言辭懇切。
“嗯,朕亦有十日未見梅妃了。路德海,你帶鄧愛卿去見梅妃。待朕處理完公務,再去探望她。”
“謝陛下龍恩。”鄧百川辭別陛下,隨路德海前往醉心殿。
近日來,蕙蘭始終心神不寧,如坐針氈。她的內心被強烈的不安籠罩,仿佛有無數隻螻蟻在侵蝕她的靈魂。
她從思菱口中得知,姐姐與陛下約定,在她家人進宮這幾日,陛下會給她足夠的自由,不會前來打擾他們團聚。
她心中稍感寬慰。每當夜深人靜,她便反複思量,將這幾日之事從頭至尾梳理數遍,卻毫無頭緒,致使白日裏也精神恍惚。
思冰和思菱,並未起疑,隻當蕙蘭的消沉是因“二小姐”走時未能相見,不時讚歎她們“姐妹情深”。
宋蕙梅和宋蕙蘭,曾經確實姐妹情深。
而今,宋蕙梅此舉,令蕙蘭震驚之餘,心寒至極。她自幼與姐姐一同長大,親密無間,如今姐姐怎會如此?
姐姐身為陛下寵妃,卻擅自離宮,下落不明,生死未卜,這豈不是將她的父母、蕙蘭,乃至整個鄧家置於險境?
她如此不管不顧,有恃無恐,就是打定主意,要讓作為孿生妹妹的蕙蘭,去冒充頂替她。
而蕙蘭,對後宮和皇上一無所知,就這麽懵懂留下,不啻於置身萬丈懸崖,一著不慎,將會粉身碎骨,死無全屍。
更重要的是,宋蕙梅明知道蕙蘭有心儀的郎君。
蕙蘭和溫秋實,情投意合,郎情妾意,且已經訂婚,就等著花好月圓終成眷屬的那一天。
蕙蘭怎能在這個時候離開他,去委身於另外一個男人?
宋蕙梅在做出這個決定時,根本沒有為蕙蘭的安全和未來考慮分毫。
她太草率,也太自私了!
蕙蘭站於窗前,初秋的涼風從窗外吹進來,就在這短短的一瞬間,前塵往事,一起湧上心頭。
蕙蘭與溫秋實初次相見時,他年方十歲,而她僅有五歲。
溫夫人攜他前往鄧府拜訪鄧百川及其夫人,命他陪伴蕙梅和蕙蘭玩耍。
臨行之際,溫夫人打趣道自己難以分辨蕙梅與蕙蘭,溫秋實高聲回應:“我可以分清,梅妹妹凶悍,蘭妹妹乖巧!”
在眾大人的歡笑聲中,蕙梅怒視他,而蕙蘭卻深感這位兄長甚好,不僅帶她觀賞螞蟻搬家,還會用狗尾巴草編織小兔子。
此後,他每次造訪鄧府,皆會為蕙蘭攜帶各類禮物,如美麗的蝴蝶風箏、有趣的空竹、美味的豌豆黃……
十二歲的那年夏日午後,蟬鳴陣陣,擾人清夢。無法午休的蕙蘭,蹲在一棵大槐樹下,看著府裏的小廝粘蟬。
興致忽起,她想親自爬上樹捉一隻。然而,爬到一半便沒了力氣,手臂發酸,徑直跌落下來。
在一片驚叫聲中,她落入一個人的懷抱,定睛觀瞧,竟是溫秋實。
那時他已是十七歲的青年,風度翩翩,溫文爾雅,因常年與草藥為伴,身上散發著一股似有若無的藥草香。
他緊緊抱著蕙蘭,滿臉心有餘悸的緊張之色,繼而,他突然凝視著她,輕聲呢喃:“蘭兒,快些長大吧!”
迄今,蕙蘭依然銘記他的懷抱,他寵溺的語調,以及他身上獨特的氣息。
……
回憶令蕙蘭淚如泉湧。
突然,門外傳來思冰的聲音:“啟稟娘娘,老爺前來探望。”
“誰?”蕙蘭懷疑自己聽錯了。
“娘娘,是咱家老爺,您的父親。”思冰補充道。
“快請,引至東偏殿!”蕙蘭強打精神,挺直脊背,模仿梅妃婀娜多姿的步態,緩緩邁出了門檻。
在思冰的攙扶下,她來到東偏殿的暖閣內坐下,焦灼地望著門口。
見鄧百川的身影出現,她心中才稍感寬慰。
鄧百川隨思菱進入暖閣,跪地請安:“微臣參見梅妃娘娘!”
蕙蘭竭力穩定情緒,平靜地回應:“爹爹,無需多禮,起身吧!”
她深吸一口氣,對思冰和思菱說:“你們先退下,我有話想單獨與爹爹講!”
思冰思菱會意地退了出去。
蕙蘭站起身,正欲詢問姐姐的下落,然而,看到父親此刻的樣子,她的心猛地一緊。
不過三日未見,他的父親卻如蒼老了十歲。鄧百川身為武將,如今卻背駝如弓,頹廢不堪,鬢角也多了一絲刺眼的白發。
鄧百川一見蕙蘭,立刻淚眼朦朧,顫聲喊道:“梅兒……鄧家的興衰榮辱,今後便全仰仗你了!”
“梅兒?!”蕙蘭失聲驚叫,最後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她如遭重擊,仿佛支撐她的那根細線突然斷裂,讓她毫無防備地墜入無底深淵。
絕望使她渾身戰栗,她的牙齒咯咯作響:“我不要,爹爹,你明知,我是鄧蕙蘭,並非鄧蕙梅……”
鄧百川眼神銳利地盯著蕙蘭,突然仰頭大笑幾聲:“好,我竟養出這樣的兩個好女兒!一個對鄧家生死置之不理,一個見鄧家大難臨頭卻坐視不救!”
他的聲音愈發低沉,悲愴之情溢於言表:“蘭兒,莫非你要爹爹跪地相求?但凡有其他辦法,爹絕不願讓你冒名頂替梅兒的身份,在宮中涉險……”
蕙蘭淚如雨下,泣不成聲:“爹爹,你去求皇上,就說梅妃想回家省親,然後……然後再去找姐姐……隻有找回姐姐,方為萬全之策,我不想頂替她,我已訂親,我應有自己的人生!”
鄧百川對蕙蘭的哭喊置若罔聞,厲聲道:“蘭兒,你雖與梅兒相貌相同,但性情和經曆迥異。從此刻起,你必須全神貫注,將自己視為梅兒,不容有絲毫差錯,否則……”
蕙蘭驚愕地望著父親,難以置信,父親的每字每句,猶如鋒利的刀刃,一次次狠厲地紮在她的心頭。
蕙蘭拚命搖頭,抗議道:“爹……”
鄧百川打斷蕙蘭,低聲道:“我會即刻派人追查你姐姐的下落,但當下,必須將此事隱瞞得滴水不漏。蘭兒,你也是鄧家嫡女,總不希望鄧家遭難吧?……你要明白,此事若有絲毫風聲走漏,必是滅門之災!”
父親的話語,帶著沉甸甸的緊張和毋庸置疑的威嚴,蕙蘭無從抗拒。
“蘭兒,留於宮中,萬不可露餡,我將盡快給你傳訊。”
“爹爹,蘭兒懇求您,盡快尋得姐姐……”蕙蘭泣不成聲。
鄧百川涕泗橫流,“蘭兒,事已至此,爹爹並不想逼迫於你。然而,此事關乎鄧家滿門,爹爹……真的已無計可施。梅兒此舉無異於自縊,大燕有律,嬪妃自縊,必牽連族人……”
蕙蘭木然佇立,心如刀絞。
她與溫秋實白頭偕老、共度此生的願望,已然化為泡影。
念及未來種種皆成空,她終是無力地癱倒在地。淚水,滑落臉頰,初始熾熱,轉瞬冰涼,她的心亦隨之寒徹。
送別鄧百川後,蕙蘭獨坐在暖閣中,沉默無語,亦無淚,心如死水。
許久,思菱入內,喚蕙蘭用膳,她才緩緩回過神來。
盡管心中緊張萬分,她仍強作冷靜,緩緩起身,步入西偏殿。
坐定後,思冰遞來錦帕,思菱端上溫水,另有小宮女手持玫瑰汁,侍奉她洗淨雙手,洗淨麵龐。
隨後,又有一名機靈的小宮女,奉上香茶。她接過茶杯,輕抿一口,門外便傳來小太監尖利高亢的聲音:“皇上駕到!”
蕙蘭驚愕得幾乎失手摔掉茶杯,瞬間,又強壓下慌亂的情緒。
隨著爽朗的笑聲,一個身著明黃色龍袍的身影,大步跨入殿內。蕙蘭抬頭望去,盡管極力自持,她仍覺自己的表情有些僵硬。
並非有人禁其足,亦無人阻其言,而是她懼出門,怯多言,恐被人窺出破綻。
此計劃,她未告任何人。歸鄧府,僅為其計劃首步。
按約期,兩日之後,她便可順遂出逃,追尋自由。
“蕙蘭”如此,初時,鄧夫人並未上心,隻道是她不忍與姐姐別離,歸家後耍性子。
然兩日過去,鄧夫人坐不住了,遣人前來問詢:“二小姐可是病了?”
蕙梅囑咐采薇:“回話夫人,言我無恙,隻是在宮中數日玩得有些疲憊,待休息好,自會去拜見母親……”
今日,隻要撐到夜晚,她便可……思及此,心中難免增添幾分內疚:“自己這一走,不知父母日後如何,蘭兒在深宮又將如何自處……唉,顧不了那麽多了。”
翌日,采薇來喚她起身,呼之數遍皆無應答,恐小姐有恙,匆匆跑到前廳告知老爺夫人。
鄧百川與夫人旋即趕來。
他們呼喚數聲,仍無回應。推房門,亦不得入。
於是,鄧百川急了,抬腳踹開房門,所見房內之景,如遭雷擊,呆立當場,茫然無措。
入目者,乃洞開之後窗,窗下……放著一把紅木條椅,上麵,依稀有踩出的腳印。
窗外,乃是鄧府後花園。顯然,人是由窗戶爬出離去。
鄧百川審視一番,於紅木椅下方發現一紙條。
他拾起,趕忙展開,閱後兩眼,麵色瞬變,對采薇言道:“采薇,你先出去,二小姐淘氣,自行外出遊玩數日便歸。切記,此事勿讓他人知曉,莫損你家小姐清譽。”
采薇應諾而退。
鄧百川閉戶,行數步至窗前,閉窗,方將手中紙條遞與夫人。
鄧夫人展紙條,見其上書:
“父、母,恕女兒不孝。
那皇宮吾一刻難留,吾欲追自由與幸福。
今宮中者乃蘭兒,望二老設法使蘭兒接受此事。
女兒蕙梅拜別。”
半晌,鄧夫人跺足,低聲喊道:“天啊,這如何是好……梅兒,太任性了……”
鄧百川雖麵色慘白,然老薑彌辣,迅即反應。
他以目止夫人之喋喋,沉聲道:“此事斷不可使人知,不然,鄧氏一族將遭滅頂之災。”
鄧夫人含淚,重重點頭。
“夫人,你在家穩住局勢,吾設法入宮一趟,探探能否見蘭兒。”
言罷,鄧百川啟門,沉聲囑外麵下人:“二小姐昨日風寒驟發,甚重,汝等,皆往前院伺候吧……二小姐這兒,交由夫人照看!采薇留於夫人身邊。”
他目中閃過一絲狠厲,若梅兒不歸,采薇恐難留矣。
鄧百川離聽雨軒後,以公事為由,率幾名心腹家丁出府,直驅皇宮。
一路上,他深思如何能入醉心殿,麵見今之“梅妃”。
至皇宮門,恰遇皇上近侍小太監。見鄧百川,小太監忙行禮。
“鄧老將軍,皇上有要事相商,咱家正欲往您府中傳旨,不想您已至,倒省了咱家奔波。”小太監名路德海,年方十六七,嘴皮甚是利落。
鄧百川正苦無借口,聞路德海所言,甚喜,“海公公,吾亦正欲覲見皇上,有勞了。”
鄧百川隨路德海至崇明殿,皇上已候之。
今上複姓慕容,單名一個複,乃大燕國二代皇帝。
慕容複自幼聰穎,顯非凡之才與領導力,於宮廷受嚴教,精武藝、兵法及治國之道。
其心懷對國與民之責任感,誌在領大燕國入更繁榮昌盛之世。
其統治下,大燕國漸強,國內政治清明,民安居樂業。
彼重農業之發展,鼓民開墾荒地,修水利,致國之糧食豐收,民之生活富足。
又力發展商業,引四方商人來貿易,國之經濟日盛。
慕容複不僅為傑出政治家,亦為英勇軍事家。曾親率大軍出征,平亂叛,拓疆土。其軍紀律嚴明,戰鬥力強,令敵膽寒。
此次,君臣就西北駐兵議良久。終,得滿意之果,慕容複甚喜。
鄧百川見機行事,慌忙跪地叩拜:“陛下,老臣有一事懇求。”
慕容複見鄧百川行此大禮,微笑問道:“鄧愛卿,所為何事?”
“陛下,梅妃娘娘入宮已三年,老臣尚未與她一見,甚是掛念。前幾日,小女鄧蕙蘭從宮中返回,向老臣描述梅妃狀況,本欲緩解老臣思女之苦,不料,卻令老臣愈加思念。懇請陛下應允老臣一見。”鄧百川言辭懇切。
“嗯,朕亦有十日未見梅妃了。路德海,你帶鄧愛卿去見梅妃。待朕處理完公務,再去探望她。”
“謝陛下龍恩。”鄧百川辭別陛下,隨路德海前往醉心殿。
近日來,蕙蘭始終心神不寧,如坐針氈。她的內心被強烈的不安籠罩,仿佛有無數隻螻蟻在侵蝕她的靈魂。
她從思菱口中得知,姐姐與陛下約定,在她家人進宮這幾日,陛下會給她足夠的自由,不會前來打擾他們團聚。
她心中稍感寬慰。每當夜深人靜,她便反複思量,將這幾日之事從頭至尾梳理數遍,卻毫無頭緒,致使白日裏也精神恍惚。
思冰和思菱,並未起疑,隻當蕙蘭的消沉是因“二小姐”走時未能相見,不時讚歎她們“姐妹情深”。
宋蕙梅和宋蕙蘭,曾經確實姐妹情深。
而今,宋蕙梅此舉,令蕙蘭震驚之餘,心寒至極。她自幼與姐姐一同長大,親密無間,如今姐姐怎會如此?
姐姐身為陛下寵妃,卻擅自離宮,下落不明,生死未卜,這豈不是將她的父母、蕙蘭,乃至整個鄧家置於險境?
她如此不管不顧,有恃無恐,就是打定主意,要讓作為孿生妹妹的蕙蘭,去冒充頂替她。
而蕙蘭,對後宮和皇上一無所知,就這麽懵懂留下,不啻於置身萬丈懸崖,一著不慎,將會粉身碎骨,死無全屍。
更重要的是,宋蕙梅明知道蕙蘭有心儀的郎君。
蕙蘭和溫秋實,情投意合,郎情妾意,且已經訂婚,就等著花好月圓終成眷屬的那一天。
蕙蘭怎能在這個時候離開他,去委身於另外一個男人?
宋蕙梅在做出這個決定時,根本沒有為蕙蘭的安全和未來考慮分毫。
她太草率,也太自私了!
蕙蘭站於窗前,初秋的涼風從窗外吹進來,就在這短短的一瞬間,前塵往事,一起湧上心頭。
蕙蘭與溫秋實初次相見時,他年方十歲,而她僅有五歲。
溫夫人攜他前往鄧府拜訪鄧百川及其夫人,命他陪伴蕙梅和蕙蘭玩耍。
臨行之際,溫夫人打趣道自己難以分辨蕙梅與蕙蘭,溫秋實高聲回應:“我可以分清,梅妹妹凶悍,蘭妹妹乖巧!”
在眾大人的歡笑聲中,蕙梅怒視他,而蕙蘭卻深感這位兄長甚好,不僅帶她觀賞螞蟻搬家,還會用狗尾巴草編織小兔子。
此後,他每次造訪鄧府,皆會為蕙蘭攜帶各類禮物,如美麗的蝴蝶風箏、有趣的空竹、美味的豌豆黃……
十二歲的那年夏日午後,蟬鳴陣陣,擾人清夢。無法午休的蕙蘭,蹲在一棵大槐樹下,看著府裏的小廝粘蟬。
興致忽起,她想親自爬上樹捉一隻。然而,爬到一半便沒了力氣,手臂發酸,徑直跌落下來。
在一片驚叫聲中,她落入一個人的懷抱,定睛觀瞧,竟是溫秋實。
那時他已是十七歲的青年,風度翩翩,溫文爾雅,因常年與草藥為伴,身上散發著一股似有若無的藥草香。
他緊緊抱著蕙蘭,滿臉心有餘悸的緊張之色,繼而,他突然凝視著她,輕聲呢喃:“蘭兒,快些長大吧!”
迄今,蕙蘭依然銘記他的懷抱,他寵溺的語調,以及他身上獨特的氣息。
……
回憶令蕙蘭淚如泉湧。
突然,門外傳來思冰的聲音:“啟稟娘娘,老爺前來探望。”
“誰?”蕙蘭懷疑自己聽錯了。
“娘娘,是咱家老爺,您的父親。”思冰補充道。
“快請,引至東偏殿!”蕙蘭強打精神,挺直脊背,模仿梅妃婀娜多姿的步態,緩緩邁出了門檻。
在思冰的攙扶下,她來到東偏殿的暖閣內坐下,焦灼地望著門口。
見鄧百川的身影出現,她心中才稍感寬慰。
鄧百川隨思菱進入暖閣,跪地請安:“微臣參見梅妃娘娘!”
蕙蘭竭力穩定情緒,平靜地回應:“爹爹,無需多禮,起身吧!”
她深吸一口氣,對思冰和思菱說:“你們先退下,我有話想單獨與爹爹講!”
思冰思菱會意地退了出去。
蕙蘭站起身,正欲詢問姐姐的下落,然而,看到父親此刻的樣子,她的心猛地一緊。
不過三日未見,他的父親卻如蒼老了十歲。鄧百川身為武將,如今卻背駝如弓,頹廢不堪,鬢角也多了一絲刺眼的白發。
鄧百川一見蕙蘭,立刻淚眼朦朧,顫聲喊道:“梅兒……鄧家的興衰榮辱,今後便全仰仗你了!”
“梅兒?!”蕙蘭失聲驚叫,最後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她如遭重擊,仿佛支撐她的那根細線突然斷裂,讓她毫無防備地墜入無底深淵。
絕望使她渾身戰栗,她的牙齒咯咯作響:“我不要,爹爹,你明知,我是鄧蕙蘭,並非鄧蕙梅……”
鄧百川眼神銳利地盯著蕙蘭,突然仰頭大笑幾聲:“好,我竟養出這樣的兩個好女兒!一個對鄧家生死置之不理,一個見鄧家大難臨頭卻坐視不救!”
他的聲音愈發低沉,悲愴之情溢於言表:“蘭兒,莫非你要爹爹跪地相求?但凡有其他辦法,爹絕不願讓你冒名頂替梅兒的身份,在宮中涉險……”
蕙蘭淚如雨下,泣不成聲:“爹爹,你去求皇上,就說梅妃想回家省親,然後……然後再去找姐姐……隻有找回姐姐,方為萬全之策,我不想頂替她,我已訂親,我應有自己的人生!”
鄧百川對蕙蘭的哭喊置若罔聞,厲聲道:“蘭兒,你雖與梅兒相貌相同,但性情和經曆迥異。從此刻起,你必須全神貫注,將自己視為梅兒,不容有絲毫差錯,否則……”
蕙蘭驚愕地望著父親,難以置信,父親的每字每句,猶如鋒利的刀刃,一次次狠厲地紮在她的心頭。
蕙蘭拚命搖頭,抗議道:“爹……”
鄧百川打斷蕙蘭,低聲道:“我會即刻派人追查你姐姐的下落,但當下,必須將此事隱瞞得滴水不漏。蘭兒,你也是鄧家嫡女,總不希望鄧家遭難吧?……你要明白,此事若有絲毫風聲走漏,必是滅門之災!”
父親的話語,帶著沉甸甸的緊張和毋庸置疑的威嚴,蕙蘭無從抗拒。
“蘭兒,留於宮中,萬不可露餡,我將盡快給你傳訊。”
“爹爹,蘭兒懇求您,盡快尋得姐姐……”蕙蘭泣不成聲。
鄧百川涕泗橫流,“蘭兒,事已至此,爹爹並不想逼迫於你。然而,此事關乎鄧家滿門,爹爹……真的已無計可施。梅兒此舉無異於自縊,大燕有律,嬪妃自縊,必牽連族人……”
蕙蘭木然佇立,心如刀絞。
她與溫秋實白頭偕老、共度此生的願望,已然化為泡影。
念及未來種種皆成空,她終是無力地癱倒在地。淚水,滑落臉頰,初始熾熱,轉瞬冰涼,她的心亦隨之寒徹。
送別鄧百川後,蕙蘭獨坐在暖閣中,沉默無語,亦無淚,心如死水。
許久,思菱入內,喚蕙蘭用膳,她才緩緩回過神來。
盡管心中緊張萬分,她仍強作冷靜,緩緩起身,步入西偏殿。
坐定後,思冰遞來錦帕,思菱端上溫水,另有小宮女手持玫瑰汁,侍奉她洗淨雙手,洗淨麵龐。
隨後,又有一名機靈的小宮女,奉上香茶。她接過茶杯,輕抿一口,門外便傳來小太監尖利高亢的聲音:“皇上駕到!”
蕙蘭驚愕得幾乎失手摔掉茶杯,瞬間,又強壓下慌亂的情緒。
隨著爽朗的笑聲,一個身著明黃色龍袍的身影,大步跨入殿內。蕙蘭抬頭望去,盡管極力自持,她仍覺自己的表情有些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