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臉上依舊掛著笑容,平靜地說道:“是啊,本宮亦是百思不得其解,溫秋實向來認真嚴謹、一絲不苟,怎會在關鍵時刻,將給本宮的救命藥遺落在醫案上,且毫無察覺……
若非知曉藥箱中放有救本宮性命之藥一事者,唯有你我三人,本宮都幾欲疑心,有人蓄意謀害於他!”
林念瑤登時怔住,瞠目結舌地看著蕙蘭,須臾,麵上浮現出驚懼之色,囁嚅問道:“梅妃娘娘,您的意思是……”
蕙蘭苦笑著搖了搖頭:“本宮並無他意……既是你姐姐極力反對,那你與溫秋實之事,本宮著實愛莫能助……你還是從長計議,多聽聽端貴妃的意見,她畢竟是你的親姐姐!”
蕙蘭稍作停頓,又道:“你近日常與溫秋實一處,對他應有所知悉。他行醫多年,從未有過如此意外,定然會因自責而不願留於宮中。除非……除非事出有因,此皆非他之過……
好了,念瑤姑娘,你也該回碧霄殿了,免得端貴妃憂心……思菱,送林姑娘出去,本宮有些乏了,想歇息片刻!”
目視著林念瑤踉蹌離去的背影,蕙蘭心中百感交集。
觀其神色,林念瑤想必已聽出蕙蘭言外之意,為了溫秋實,她定然會去追查真相。
“我算計了林念姝。可事到如今,我也別無他法。我剛誕下爍兒,又值月子期間,身子羸弱,自是無法親自去查看審問。
況且,端貴妃如此狡黠,又豈會留下蛛絲馬跡?但林念瑤則不同,她與姐姐朝夕相處,端貴妃的一舉一動,皆在她的視線之內。端貴妃對自己的親妹妹,定然會掉以輕心,疏於防範,遲早會露出馬腳。
且讓林念瑤去查吧,令端貴妃為其狠毒行徑付出代價。她既已是貴妃,位分高於我,亦是實際的六宮之首。
這些日子,我對她敬畏有加,刻意疏遠,她卻仍容不下我,蓄意謀害我與腹中胎兒。待真相大白之時,她失去的,不僅是自身地位和皇上的信任,還有妹妹對她的情分。”
蕙蘭長歎一聲,“或許,終有一日,林念瑤也會如我一般,與姐姐反目成仇。姐妹之情,在這爾虞我詐的後宮中,竟是如此脆弱。”
四皇子出生後第三天,鄧夫人再度入宮。對於蕙蘭誕下皇子,她喜出望外,直道自己猜得準。
此次,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她們母女二人都刻意不再提及鄧蕙梅。
盡管一見到鄧夫人,蕙蘭便不由想起那件懸而未決的煩心之事。
前些時日,蕙蘭遣人給鄧百川傳信,讓他不遺餘力尋找鄧蕙梅的下落。
然而,鄧百川暗中派了心腹在京城附近四處找尋多日,始終未見其蹤。
母女二人閑聊許久,時至離別之際,鄧夫人似是突然想起什麽,說道:“蘭兒,過些日子,娘可能要回江南一趟!”
蕙蘭驚訝不已:“回江南?可是外祖家有何事?”
鄧夫人搖搖頭,沉默片刻,方道:“距上次省親,已近六年,你外祖父和外祖母,年事漸高……你舅舅近日來信,言他們身體每況愈下,娘若不抓緊時間回去探望,此生……恐再無機會相見!”
鄧夫人此語,令蕙蘭甚感悲傷,遂道:“那……娘便回去一趟吧,何時動身?”
鄧夫人站起身,遲疑道:“還沒確定日子,等開春以後,天暖和了再說吧……”
蕙蘭感歎:“此次,女兒無法伴你同行,著實想念外祖他們……如此,娘定下行程,臨行前捎信於我,女兒備些禮物,帶給外祖父外祖母和舅舅舅母他們……”
鄧夫人走後,蕙蘭不禁想起幼時隨她去江南外祖家省親的情景。
印象中,去過兩次。一次約莫六歲,另一次是十三歲那年。
算來,蕙蘭在江南共度過近半年時光。
江南的小橋流水、枕河人家、杏花煙雨,皆給她留下美好記憶。
還有外祖父、外祖母及舅舅、舅母,他們皆善良淳樸,對蕙蘭甚是寵愛。
外祖家雖殷實,卻非顯赫大戶,規矩不多。
白日裏,外祖父會讓家中老仆帶蕙蘭、蕙梅,還有舅舅家的表哥表姐,去戶外放風箏,或去河中劃船。
如今,蕙蘭閉上眼,仍能想起雨後濕漉漉的石板小巷,以及跳躍著碎金般陽光的河麵。
這般想著,她悵然若失。這紅牆朱瓦,將自己徹底困住。恐此生,再無機會赴江南。
蕙蘭就這般一臉神往,陷入久遠歲月,連寢殿門被輕輕推開,都渾然不覺。
直至一隻手在她麵前揮動,她才驀然抬頭。原是慕容複!
那日,慕容複去處理救命藥丟失之事,焦頭爛額。他深知是有人故意陷害溫秋實,且已猜到是何人,雖憤怒,卻苦於未有確鑿證據,表麵上隻得草草收場,實則暗中派人調查。
今日,他剛處理完政事,便令人擺駕醉心殿。
慕容複嘴角含笑,審視著蕙蘭:“想什麽如此入神?朕還道你睡著了,特地吩咐他們不要通傳,哪知走近一瞧,雙眼睜得渾圓。”
蕙蘭望著他,微微一笑道:“今日臣妾的母親進宮探視,言及開春後要回江南外祖家省親……臣妾曾隨母親兩度前往江南,故而免不了懷念一番!”
慕容複微微一怔:“江南?朕亦甚是想念江南啊……”說罷,低聲吟誦起白樂天《憶江南》中的句子:“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見他如此,蕙蘭忽地憶起皇後被廢那日,慕容複似乎提及,他許久之前赴江南途中曾為暗箭所傷。
於是,蕙蘭柔聲問道:“皇上曾在江南生活過嗎?”
慕容複頷首:“嗯,朕登基前,父皇每年皆遣朕赴江南巡視河務與鹽政,朕甚愛江南,彼處幾為朕之第二故鄉!”
原來如此!
蕙蘭又問:“那……您所言在赴江南途中受傷是何緣故?”
慕容複淡淡一笑,目光迷離:“此事已過去多年……是朕的五弟,明太嬪的親生之子,於朕的必經之路設伏……彼時正值立太子的緊要關頭,諸皇子之間……可謂刀光劍影,生死相搏!”
蕙蘭坐起,偎在他懷中,明知時過境遷,心卻仍揪作一團:“傷到何處了?”
慕容複輕指胸口:“此處,幸得貴人相護,箭偏了幾分,否則……他是立意取朕性命而來!”
蕙蘭心有餘悸,輕觸他傷口處。慕容複握緊她手,低聲道:“皆已過去,朕因禍得福,父皇經此一事,認清五弟狠辣無情之真麵目……朕傷愈後,父皇便封朕為太子,結束三年之久的太子之爭!”
慕容複歎息:“父母偏愛,常害子女。如朕之五弟,聰慧善言,深得父皇喜愛,然父皇驕縱偏袒,使其有恃無恐,無法無天……”
蕙蘭深以為然,點頭之餘,不禁想起母親與姐姐。
“姐姐自幼任性,稍有不如意,便又哭又鬧。可偏偏如此,總能得娘更多關注與寵愛。每次姐姐哭鬧,娘皆心疼不已。故不論姐姐有何要求,娘皆設法滿足;不論姐姐惹何麻煩,娘皆替她收拾殘局。最終,無人善後的姐姐,闖下無人能收之禍,亦毀了自己人生。”
慕容複忽伏於蕙蘭耳旁,親昵道:“既然汝如此想念江南,待天暖後,朕帶汝一同前往,如何?”
蕙蘭先是一亮,隨即黯然搖頭:“不可,臣妾與皇上皆走,爍兒如何?”
慕容複調侃道:“為人母後果然不同……朕猶記汝懇求朕帶汝去西南之景,不過十月,已物是人非。”
蕙蘭亦哭笑不得:“方才還言深宮禁吾自由,如今有機會去江南,卻又不舍離開了。”
她輕聲歎息:“誠然,女子為母則剛,自此便有了難以割舍的牽掛,心甘情願,畫地為牢。”
慕容複微微一怔:“那朕呢?你對朕,是否也有如此難舍之牽掛?”
蕙蘭啞然失笑,然見他深邃眼眸,緊緊凝視自己,便也鄭重答道:“自然,與皇上別離之期,臣妾亦是寢食難安,思念成疾……”
話未言罷,思菱將方才喂過奶的四皇子抱入寢殿,蕙蘭迫不及待接過,滿含憐愛地看著。不過三日,四皇子麵容與身軀之肌膚已舒展,不再似初生時皺皺巴巴,轉而變得白嫩柔軟。兩顆黑眼珠,清透烏黑,宛如水晶,頗為可愛。
慕容複見蕙蘭愛不釋手之模樣,撫掌大笑:“看來,在你心中,朕實難與此小兒相較!”
雖如此言,他卻張開雙臂,將蕙蘭與四皇子一同擁入懷中。
正當二人繾綣溫存之際,忽聞殿外小太監通傳:“太後駕到!”
蕙蘭匆忙掙脫,慕容複卻拉住她,愈發抱緊,順勢在她耳垂輕吻一下。直至聽見太後腳步聲,慕容複才鬆手。蕙蘭滿臉羞紅,嗔怒地瞪他一眼。
說話間,太後已樂嗬嗬入室,笑言:“皇帝也在。梅妃誕下四皇子,實令哀家欣慰,早欲前來探望,無奈這幾日身體有恙……”
旁側的槿汐姑姑亦笑道:“太後略染風寒,恐傳染於梅妃與小皇子,故待痊愈後才肯前來……然未至,心已不知來過幾番,日夜惦念。”
蕙蘭心頭發熱,剛想起身向太後請安,太後卻已坐至床榻邊,輕輕地拍了拍她的手,溫和地說道:“無需拘泥於這些虛禮了,哀家已然聽聞,為了誕下此子,你險些丟掉性命……”
太後說著,急忙從蕙蘭手中接過四皇子,抱入懷中,仔細端詳著,驚喜地對槿汐姑姑喊道:“槿汐,你快來看,四皇子與皇帝初生時簡直一模一樣……不過細瞧之下,眼睛還是更像梅妃,將來不知該有多俊俏呢!”
慕容複笑著接過話:“母後的孫兒,朕與梅妃的兒子,豈止俊俏……將來,定然如母後般厚德載物;如朕般文韜武略;也如梅妃般才貌雙全!”
太後喜笑顏開:“槿汐你看看,這誇獎真是麵麵俱到……這油嘴滑舌的樣子,哪有半分皇帝的威嚴!”
慕容複在床邊的軟榻上坐下,一臉嚴肅地對太後說道:“這屋裏,都是兒臣最親近之人,難道還要故作一本正經、不苟言笑之態?”
眾人聽了慕容複的話,皆笑了起來。一時間,寢殿裏充滿了歡聲笑語。
蕙蘭驚訝於慕容複與太後深厚的母子情,也感動於這難得的天倫之樂。
他們即便貴為太後和皇上,也需要溫暖家常的時刻,含飴弄孫,娛妻弄子,以彌補處理政務和勾心鬥角帶來的空虛疲憊。
說笑片刻,太後邊逗弄著四皇子,邊嚴肅地說道:“皇帝,梅妃誕下四皇子,應當為她晉一晉位分了…………她有孕之時,你遠在西南,已讓她受委屈了!”
慕容複回頭看了蕙蘭一眼,語氣平靜地說道:“不忙,再等等,兒臣……還沒想好如何晉呢!”
太後怔了一瞬,似聽出聖上言外之意,旋即笑道:“臣妾不過隨口一提,至於如何晉封,還得陛下定奪!”
慕容複與太後此番對話,勾起了蕙蘭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
“按常理,妃嬪有孕時,就應晉升位分。如今,我已誕下皇子,聖上卻遲遲未有表示。莫非,他另有深意和更為妥當的安排?亦或……他早已察覺到什麽,故而不肯晉我位分,讓我永遠困守梅妃之名?”此念一生,蕙蘭不禁毛骨悚然,不敢再深入探究。
她隻能自我寬慰,“反正我資曆尚淺,因獨受聖上恩寵,已令六宮眾人側目。聖上這般遲遲不晉我位分,反倒能減少些眾人對我的嫉妒。”
整個月子期間,就這般平靜安穩地度過。
蕙蘭的身體很快恢複如初,而滿月的四皇子,亦長得白嫩可愛,猶如粉雕玉琢,令人難以移目。
溫秋實,在蕙蘭分娩次日,便離開太醫院。因臨近年關,他留於京城,陪伴父母,未去襄陽。
林念瑤,依舊隨端貴妃居於碧霄殿,再未尋過蕙蘭。
端貴妃,暫時打消將妹妹獻於聖上的念頭,忙於料理六宮事務。她長袖善舞、八麵玲瓏,周到地應對各方關係,頗受讚譽。
蕙蘭醉心於新身份,一時無暇顧及其他。但她知曉,自己已在平靜湖麵投下石子,端貴妃與林念瑤之間,遲早會掀起軒然大波。
若非知曉藥箱中放有救本宮性命之藥一事者,唯有你我三人,本宮都幾欲疑心,有人蓄意謀害於他!”
林念瑤登時怔住,瞠目結舌地看著蕙蘭,須臾,麵上浮現出驚懼之色,囁嚅問道:“梅妃娘娘,您的意思是……”
蕙蘭苦笑著搖了搖頭:“本宮並無他意……既是你姐姐極力反對,那你與溫秋實之事,本宮著實愛莫能助……你還是從長計議,多聽聽端貴妃的意見,她畢竟是你的親姐姐!”
蕙蘭稍作停頓,又道:“你近日常與溫秋實一處,對他應有所知悉。他行醫多年,從未有過如此意外,定然會因自責而不願留於宮中。除非……除非事出有因,此皆非他之過……
好了,念瑤姑娘,你也該回碧霄殿了,免得端貴妃憂心……思菱,送林姑娘出去,本宮有些乏了,想歇息片刻!”
目視著林念瑤踉蹌離去的背影,蕙蘭心中百感交集。
觀其神色,林念瑤想必已聽出蕙蘭言外之意,為了溫秋實,她定然會去追查真相。
“我算計了林念姝。可事到如今,我也別無他法。我剛誕下爍兒,又值月子期間,身子羸弱,自是無法親自去查看審問。
況且,端貴妃如此狡黠,又豈會留下蛛絲馬跡?但林念瑤則不同,她與姐姐朝夕相處,端貴妃的一舉一動,皆在她的視線之內。端貴妃對自己的親妹妹,定然會掉以輕心,疏於防範,遲早會露出馬腳。
且讓林念瑤去查吧,令端貴妃為其狠毒行徑付出代價。她既已是貴妃,位分高於我,亦是實際的六宮之首。
這些日子,我對她敬畏有加,刻意疏遠,她卻仍容不下我,蓄意謀害我與腹中胎兒。待真相大白之時,她失去的,不僅是自身地位和皇上的信任,還有妹妹對她的情分。”
蕙蘭長歎一聲,“或許,終有一日,林念瑤也會如我一般,與姐姐反目成仇。姐妹之情,在這爾虞我詐的後宮中,竟是如此脆弱。”
四皇子出生後第三天,鄧夫人再度入宮。對於蕙蘭誕下皇子,她喜出望外,直道自己猜得準。
此次,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她們母女二人都刻意不再提及鄧蕙梅。
盡管一見到鄧夫人,蕙蘭便不由想起那件懸而未決的煩心之事。
前些時日,蕙蘭遣人給鄧百川傳信,讓他不遺餘力尋找鄧蕙梅的下落。
然而,鄧百川暗中派了心腹在京城附近四處找尋多日,始終未見其蹤。
母女二人閑聊許久,時至離別之際,鄧夫人似是突然想起什麽,說道:“蘭兒,過些日子,娘可能要回江南一趟!”
蕙蘭驚訝不已:“回江南?可是外祖家有何事?”
鄧夫人搖搖頭,沉默片刻,方道:“距上次省親,已近六年,你外祖父和外祖母,年事漸高……你舅舅近日來信,言他們身體每況愈下,娘若不抓緊時間回去探望,此生……恐再無機會相見!”
鄧夫人此語,令蕙蘭甚感悲傷,遂道:“那……娘便回去一趟吧,何時動身?”
鄧夫人站起身,遲疑道:“還沒確定日子,等開春以後,天暖和了再說吧……”
蕙蘭感歎:“此次,女兒無法伴你同行,著實想念外祖他們……如此,娘定下行程,臨行前捎信於我,女兒備些禮物,帶給外祖父外祖母和舅舅舅母他們……”
鄧夫人走後,蕙蘭不禁想起幼時隨她去江南外祖家省親的情景。
印象中,去過兩次。一次約莫六歲,另一次是十三歲那年。
算來,蕙蘭在江南共度過近半年時光。
江南的小橋流水、枕河人家、杏花煙雨,皆給她留下美好記憶。
還有外祖父、外祖母及舅舅、舅母,他們皆善良淳樸,對蕙蘭甚是寵愛。
外祖家雖殷實,卻非顯赫大戶,規矩不多。
白日裏,外祖父會讓家中老仆帶蕙蘭、蕙梅,還有舅舅家的表哥表姐,去戶外放風箏,或去河中劃船。
如今,蕙蘭閉上眼,仍能想起雨後濕漉漉的石板小巷,以及跳躍著碎金般陽光的河麵。
這般想著,她悵然若失。這紅牆朱瓦,將自己徹底困住。恐此生,再無機會赴江南。
蕙蘭就這般一臉神往,陷入久遠歲月,連寢殿門被輕輕推開,都渾然不覺。
直至一隻手在她麵前揮動,她才驀然抬頭。原是慕容複!
那日,慕容複去處理救命藥丟失之事,焦頭爛額。他深知是有人故意陷害溫秋實,且已猜到是何人,雖憤怒,卻苦於未有確鑿證據,表麵上隻得草草收場,實則暗中派人調查。
今日,他剛處理完政事,便令人擺駕醉心殿。
慕容複嘴角含笑,審視著蕙蘭:“想什麽如此入神?朕還道你睡著了,特地吩咐他們不要通傳,哪知走近一瞧,雙眼睜得渾圓。”
蕙蘭望著他,微微一笑道:“今日臣妾的母親進宮探視,言及開春後要回江南外祖家省親……臣妾曾隨母親兩度前往江南,故而免不了懷念一番!”
慕容複微微一怔:“江南?朕亦甚是想念江南啊……”說罷,低聲吟誦起白樂天《憶江南》中的句子:“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見他如此,蕙蘭忽地憶起皇後被廢那日,慕容複似乎提及,他許久之前赴江南途中曾為暗箭所傷。
於是,蕙蘭柔聲問道:“皇上曾在江南生活過嗎?”
慕容複頷首:“嗯,朕登基前,父皇每年皆遣朕赴江南巡視河務與鹽政,朕甚愛江南,彼處幾為朕之第二故鄉!”
原來如此!
蕙蘭又問:“那……您所言在赴江南途中受傷是何緣故?”
慕容複淡淡一笑,目光迷離:“此事已過去多年……是朕的五弟,明太嬪的親生之子,於朕的必經之路設伏……彼時正值立太子的緊要關頭,諸皇子之間……可謂刀光劍影,生死相搏!”
蕙蘭坐起,偎在他懷中,明知時過境遷,心卻仍揪作一團:“傷到何處了?”
慕容複輕指胸口:“此處,幸得貴人相護,箭偏了幾分,否則……他是立意取朕性命而來!”
蕙蘭心有餘悸,輕觸他傷口處。慕容複握緊她手,低聲道:“皆已過去,朕因禍得福,父皇經此一事,認清五弟狠辣無情之真麵目……朕傷愈後,父皇便封朕為太子,結束三年之久的太子之爭!”
慕容複歎息:“父母偏愛,常害子女。如朕之五弟,聰慧善言,深得父皇喜愛,然父皇驕縱偏袒,使其有恃無恐,無法無天……”
蕙蘭深以為然,點頭之餘,不禁想起母親與姐姐。
“姐姐自幼任性,稍有不如意,便又哭又鬧。可偏偏如此,總能得娘更多關注與寵愛。每次姐姐哭鬧,娘皆心疼不已。故不論姐姐有何要求,娘皆設法滿足;不論姐姐惹何麻煩,娘皆替她收拾殘局。最終,無人善後的姐姐,闖下無人能收之禍,亦毀了自己人生。”
慕容複忽伏於蕙蘭耳旁,親昵道:“既然汝如此想念江南,待天暖後,朕帶汝一同前往,如何?”
蕙蘭先是一亮,隨即黯然搖頭:“不可,臣妾與皇上皆走,爍兒如何?”
慕容複調侃道:“為人母後果然不同……朕猶記汝懇求朕帶汝去西南之景,不過十月,已物是人非。”
蕙蘭亦哭笑不得:“方才還言深宮禁吾自由,如今有機會去江南,卻又不舍離開了。”
她輕聲歎息:“誠然,女子為母則剛,自此便有了難以割舍的牽掛,心甘情願,畫地為牢。”
慕容複微微一怔:“那朕呢?你對朕,是否也有如此難舍之牽掛?”
蕙蘭啞然失笑,然見他深邃眼眸,緊緊凝視自己,便也鄭重答道:“自然,與皇上別離之期,臣妾亦是寢食難安,思念成疾……”
話未言罷,思菱將方才喂過奶的四皇子抱入寢殿,蕙蘭迫不及待接過,滿含憐愛地看著。不過三日,四皇子麵容與身軀之肌膚已舒展,不再似初生時皺皺巴巴,轉而變得白嫩柔軟。兩顆黑眼珠,清透烏黑,宛如水晶,頗為可愛。
慕容複見蕙蘭愛不釋手之模樣,撫掌大笑:“看來,在你心中,朕實難與此小兒相較!”
雖如此言,他卻張開雙臂,將蕙蘭與四皇子一同擁入懷中。
正當二人繾綣溫存之際,忽聞殿外小太監通傳:“太後駕到!”
蕙蘭匆忙掙脫,慕容複卻拉住她,愈發抱緊,順勢在她耳垂輕吻一下。直至聽見太後腳步聲,慕容複才鬆手。蕙蘭滿臉羞紅,嗔怒地瞪他一眼。
說話間,太後已樂嗬嗬入室,笑言:“皇帝也在。梅妃誕下四皇子,實令哀家欣慰,早欲前來探望,無奈這幾日身體有恙……”
旁側的槿汐姑姑亦笑道:“太後略染風寒,恐傳染於梅妃與小皇子,故待痊愈後才肯前來……然未至,心已不知來過幾番,日夜惦念。”
蕙蘭心頭發熱,剛想起身向太後請安,太後卻已坐至床榻邊,輕輕地拍了拍她的手,溫和地說道:“無需拘泥於這些虛禮了,哀家已然聽聞,為了誕下此子,你險些丟掉性命……”
太後說著,急忙從蕙蘭手中接過四皇子,抱入懷中,仔細端詳著,驚喜地對槿汐姑姑喊道:“槿汐,你快來看,四皇子與皇帝初生時簡直一模一樣……不過細瞧之下,眼睛還是更像梅妃,將來不知該有多俊俏呢!”
慕容複笑著接過話:“母後的孫兒,朕與梅妃的兒子,豈止俊俏……將來,定然如母後般厚德載物;如朕般文韜武略;也如梅妃般才貌雙全!”
太後喜笑顏開:“槿汐你看看,這誇獎真是麵麵俱到……這油嘴滑舌的樣子,哪有半分皇帝的威嚴!”
慕容複在床邊的軟榻上坐下,一臉嚴肅地對太後說道:“這屋裏,都是兒臣最親近之人,難道還要故作一本正經、不苟言笑之態?”
眾人聽了慕容複的話,皆笑了起來。一時間,寢殿裏充滿了歡聲笑語。
蕙蘭驚訝於慕容複與太後深厚的母子情,也感動於這難得的天倫之樂。
他們即便貴為太後和皇上,也需要溫暖家常的時刻,含飴弄孫,娛妻弄子,以彌補處理政務和勾心鬥角帶來的空虛疲憊。
說笑片刻,太後邊逗弄著四皇子,邊嚴肅地說道:“皇帝,梅妃誕下四皇子,應當為她晉一晉位分了…………她有孕之時,你遠在西南,已讓她受委屈了!”
慕容複回頭看了蕙蘭一眼,語氣平靜地說道:“不忙,再等等,兒臣……還沒想好如何晉呢!”
太後怔了一瞬,似聽出聖上言外之意,旋即笑道:“臣妾不過隨口一提,至於如何晉封,還得陛下定奪!”
慕容複與太後此番對話,勾起了蕙蘭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
“按常理,妃嬪有孕時,就應晉升位分。如今,我已誕下皇子,聖上卻遲遲未有表示。莫非,他另有深意和更為妥當的安排?亦或……他早已察覺到什麽,故而不肯晉我位分,讓我永遠困守梅妃之名?”此念一生,蕙蘭不禁毛骨悚然,不敢再深入探究。
她隻能自我寬慰,“反正我資曆尚淺,因獨受聖上恩寵,已令六宮眾人側目。聖上這般遲遲不晉我位分,反倒能減少些眾人對我的嫉妒。”
整個月子期間,就這般平靜安穩地度過。
蕙蘭的身體很快恢複如初,而滿月的四皇子,亦長得白嫩可愛,猶如粉雕玉琢,令人難以移目。
溫秋實,在蕙蘭分娩次日,便離開太醫院。因臨近年關,他留於京城,陪伴父母,未去襄陽。
林念瑤,依舊隨端貴妃居於碧霄殿,再未尋過蕙蘭。
端貴妃,暫時打消將妹妹獻於聖上的念頭,忙於料理六宮事務。她長袖善舞、八麵玲瓏,周到地應對各方關係,頗受讚譽。
蕙蘭醉心於新身份,一時無暇顧及其他。但她知曉,自己已在平靜湖麵投下石子,端貴妃與林念瑤之間,遲早會掀起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