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字昭姬,後因避司馬昭之諱,改為文姬,是個命運多舛的女人;其實從她幼年的生活經曆來看,就已經注定了她悲慘的一生,而這一切,僅僅因為她是文學大家蔡邕的女兒。
這有錯嗎?
沒錯。
但是,這也正是她苦難的開始。
說起蔡邕,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足以稱得上是天下名士,琴、棋、書、畫、經史、辭賦樣樣精通。
此外,又精於書法,尤以隸書造詣最深,世人評之曰:‘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又自創‘飛白體’書法,評曰:‘妙有絕倫,動合神功’;對後世影響甚大。
趙大寶表示:“這些成就,是我一輩子都望塵莫及的存在,我自歎不如也。”
好吧,他終於有自知之明了。
其實就單以書法而言,趙大寶也得自慚形穢,而且就算是寫草書,估計他也沒人家蔡邕寫的有章法。
但是,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蔡邕也因此上了當,皆因他在擔任議郎期間,為官正直,剛正不阿,敢於直諫,因此遭到小人陷害,誣告其罪該棄市。
棄市,即是個死罪。
“蔡邕隻不過說了別人不敢說的實話而已,就因為這,就該死嗎?”趙大寶為蔡邕的遭遇感到憤恨不平。
雖然常聽人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但你明明有錯,還不讓人說嗎?
就因為說了實話,就該落個棄市的下場嗎?
還有王法嗎?
都說寧惹君子,不惹小人,皆因小人之心常戚戚,這下總算是領教到了。
但好在蔡邕此時命不該絕,幸得中常侍呂強憐惜其才,替他向靈帝求情,靈帝這才起了惻隱之心,故而下詔免其死罪。
然而死罪雖免,活罪卻難逃,因此照樣把蔡邕及其家眷一同流放到朔方郡,而且明令詔曰:“不得因赦而免罪。”
不得赦免,即是終身之罪。
“這得是多大的積怨,才能招致如此大的無妄之災,小人之心固然可恨,而靈帝之心,更是該誅。”趙大寶已經對靈帝不抱有任何希望了,他不死,天理難容啊。
而朔方郡乃是邊塞之地,環境險惡,不僅常受到外族侵犯,生活在此地的百姓亦常有饑寒之苦,把一個文人流放到如此凶險之地,而且還要他終身帶罪,這簡直是讓他生不如死啊,難道真就不能給他留一條活路嗎?
一代大儒,竟然落個如此下場,靈帝昏庸至此,不死何為?
當時年僅八歲的蔡文姬也不得不隨父流亡域外,開啟了苦難的生活,大概也正是這個時候的經曆,讓她學會了孤獨與堅強吧。
而蔡邕自知此去朔方前途渺茫,生死未知,又不忍心看到自己的一身所學花落塵埃,所以應該也是在這個時候把他的畢生所學全都傳授給了蔡文姬。
“中郎有女能傳業,這大概就是後世對蔡文姬最高的評價了吧。”趙大寶雖然心疼蔡文姬的遭遇,但是,也可能正是她這樣的遭遇才造就了那個聞名遐邇的文學才女吧。
婉娩淑女,至柔至剛;幽閑有容,昭我管彤。
“就是可惜了,若我娶了蔡文姬,那麽赫赫有名的<胡笳十八拍>可能就此終結了,再也不會出現在世人的眼前了,從此以後這世間豈不是就少了一首千古絕唱嗎?”到底是人重要還是作品重要,都這種時候了趙大寶竟然還想著這種事呢,真是讓人無奈。
“就算我把<胡笳十八拍>默寫出來讀給蔡文姬聽,她也一定唱不出來其中的心酸吧,畢竟藝術源於生活,既然她少了這段親身經曆,那麽也就沒有了當初的那份淒涼。”趙大寶竟然還有些憂傷。
這個趙大寶,腦袋又被驢踢了嗎?
你是來救人的還是來保護作品的,人生本已艱難,何必苦苦為難,這麽淒慘的作品,留它有何用,沒了也就沒了,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趙大寶這個家夥,真是前途堪憂啊。
然而蔡文姬就算不被左賢王虜去塞外,朔方郡的生存環境也一樣讓她高興不起來,因為這裏的生活其實早已跟塞外沒什麽區別。
但是這一路上的奔波勞苦並沒有讓她失去信心,她也不曾有任何怨言,反而讓她變得更加優雅、知性,因為她知道父親一生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所以她必須要堅強的活下去,以便讓父親的文學成就繼續發揚下去。
隻是此時朔方郡早已陷入外族之手,名存實亡,所以蔡邕並未真正走到朔方郡,而是居住在跟朔方郡交界的五原郡的安陽縣。
雖然隻有一界之隔,但他們的生活環境依舊不容樂觀,好在第二年靈帝大赦天下,因愛惜蔡邕之才,於是赦免了他,並準許他返回原籍。
“大赦天下怎麽跟鬧著玩似的,你身為皇帝,這麽做真的好嗎?”趙大寶表示看不懂靈帝的這番操作。
而且之前不是說蔡邕之罪,不得因赦而免嗎?
怎麽短短九個月就變卦了呢?
“我看這靈帝的腦袋八成也是進了水吧。”趙大寶終於得出一個結論。
可不是嗎?
腦子不進水能幹出這種出爾反爾的事嗎?
完全依著性子來,想怎麽樣就怎麽樣,一年一個大赦天下,天子之威蕩然無存,還怎麽令天下人信服呢?
怪不得那麽多人上杆子要造他的反呢,原來都是他自己作的孽啊。
然而靈帝昏庸也就算了,因為這早已是世人皆知的秘密,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麽,蔡邕偏偏也在這個時候發了神經,就在他準備回程的時候竟然不小心得罪了五原太守王智。
是被邊郡的大漠風沙吹壞了腦殼,還是因為遇到赦免而沾沾自喜,興奮過頭了呢,怎麽能在這麽重要的時刻犯錯呢,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添堵嗎?
而且好巧不巧的是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他們本來就有積怨,這還能有蔡邕的好嗎?
果不其然,蔡邕再次遭到小人們的聯手陷害,告他心懷怨恨,誹謗朝廷,而蔡邕因為擔心無法幸免於難,也不敢再回陳留老家,隻得遠走吳會之地,往來依靠於泰山羊氏。
真是時也命也。
直到黃巾初起時,靈帝解除黨錮,大赦黨人,很多名流士人因此重新入朝為官,但蔡邕卻不在征召之列。
難道是因為靈帝對他的怨念仍然沒有消除嗎?
這個靈帝,也太小心眼了吧。
蔡邕失去了入朝為官的機會,倒也落得一身輕鬆,因此繼續留戀於吳會之間,但他的家眷卻思家心切,因此借著這個機會返回到陳留老家。
不管什麽時候,家總是溫暖的,尤其對蔡文姬來說,剛剛結束了長達數年的流亡生活,家對她來說,仿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遙遠夢想。
“哎,可憐的蔡文姬,等著吧,我馬上就來解救你了。”
你確定你是在救她?
這有錯嗎?
沒錯。
但是,這也正是她苦難的開始。
說起蔡邕,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足以稱得上是天下名士,琴、棋、書、畫、經史、辭賦樣樣精通。
此外,又精於書法,尤以隸書造詣最深,世人評之曰:‘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又自創‘飛白體’書法,評曰:‘妙有絕倫,動合神功’;對後世影響甚大。
趙大寶表示:“這些成就,是我一輩子都望塵莫及的存在,我自歎不如也。”
好吧,他終於有自知之明了。
其實就單以書法而言,趙大寶也得自慚形穢,而且就算是寫草書,估計他也沒人家蔡邕寫的有章法。
但是,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蔡邕也因此上了當,皆因他在擔任議郎期間,為官正直,剛正不阿,敢於直諫,因此遭到小人陷害,誣告其罪該棄市。
棄市,即是個死罪。
“蔡邕隻不過說了別人不敢說的實話而已,就因為這,就該死嗎?”趙大寶為蔡邕的遭遇感到憤恨不平。
雖然常聽人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但你明明有錯,還不讓人說嗎?
就因為說了實話,就該落個棄市的下場嗎?
還有王法嗎?
都說寧惹君子,不惹小人,皆因小人之心常戚戚,這下總算是領教到了。
但好在蔡邕此時命不該絕,幸得中常侍呂強憐惜其才,替他向靈帝求情,靈帝這才起了惻隱之心,故而下詔免其死罪。
然而死罪雖免,活罪卻難逃,因此照樣把蔡邕及其家眷一同流放到朔方郡,而且明令詔曰:“不得因赦而免罪。”
不得赦免,即是終身之罪。
“這得是多大的積怨,才能招致如此大的無妄之災,小人之心固然可恨,而靈帝之心,更是該誅。”趙大寶已經對靈帝不抱有任何希望了,他不死,天理難容啊。
而朔方郡乃是邊塞之地,環境險惡,不僅常受到外族侵犯,生活在此地的百姓亦常有饑寒之苦,把一個文人流放到如此凶險之地,而且還要他終身帶罪,這簡直是讓他生不如死啊,難道真就不能給他留一條活路嗎?
一代大儒,竟然落個如此下場,靈帝昏庸至此,不死何為?
當時年僅八歲的蔡文姬也不得不隨父流亡域外,開啟了苦難的生活,大概也正是這個時候的經曆,讓她學會了孤獨與堅強吧。
而蔡邕自知此去朔方前途渺茫,生死未知,又不忍心看到自己的一身所學花落塵埃,所以應該也是在這個時候把他的畢生所學全都傳授給了蔡文姬。
“中郎有女能傳業,這大概就是後世對蔡文姬最高的評價了吧。”趙大寶雖然心疼蔡文姬的遭遇,但是,也可能正是她這樣的遭遇才造就了那個聞名遐邇的文學才女吧。
婉娩淑女,至柔至剛;幽閑有容,昭我管彤。
“就是可惜了,若我娶了蔡文姬,那麽赫赫有名的<胡笳十八拍>可能就此終結了,再也不會出現在世人的眼前了,從此以後這世間豈不是就少了一首千古絕唱嗎?”到底是人重要還是作品重要,都這種時候了趙大寶竟然還想著這種事呢,真是讓人無奈。
“就算我把<胡笳十八拍>默寫出來讀給蔡文姬聽,她也一定唱不出來其中的心酸吧,畢竟藝術源於生活,既然她少了這段親身經曆,那麽也就沒有了當初的那份淒涼。”趙大寶竟然還有些憂傷。
這個趙大寶,腦袋又被驢踢了嗎?
你是來救人的還是來保護作品的,人生本已艱難,何必苦苦為難,這麽淒慘的作品,留它有何用,沒了也就沒了,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趙大寶這個家夥,真是前途堪憂啊。
然而蔡文姬就算不被左賢王虜去塞外,朔方郡的生存環境也一樣讓她高興不起來,因為這裏的生活其實早已跟塞外沒什麽區別。
但是這一路上的奔波勞苦並沒有讓她失去信心,她也不曾有任何怨言,反而讓她變得更加優雅、知性,因為她知道父親一生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所以她必須要堅強的活下去,以便讓父親的文學成就繼續發揚下去。
隻是此時朔方郡早已陷入外族之手,名存實亡,所以蔡邕並未真正走到朔方郡,而是居住在跟朔方郡交界的五原郡的安陽縣。
雖然隻有一界之隔,但他們的生活環境依舊不容樂觀,好在第二年靈帝大赦天下,因愛惜蔡邕之才,於是赦免了他,並準許他返回原籍。
“大赦天下怎麽跟鬧著玩似的,你身為皇帝,這麽做真的好嗎?”趙大寶表示看不懂靈帝的這番操作。
而且之前不是說蔡邕之罪,不得因赦而免嗎?
怎麽短短九個月就變卦了呢?
“我看這靈帝的腦袋八成也是進了水吧。”趙大寶終於得出一個結論。
可不是嗎?
腦子不進水能幹出這種出爾反爾的事嗎?
完全依著性子來,想怎麽樣就怎麽樣,一年一個大赦天下,天子之威蕩然無存,還怎麽令天下人信服呢?
怪不得那麽多人上杆子要造他的反呢,原來都是他自己作的孽啊。
然而靈帝昏庸也就算了,因為這早已是世人皆知的秘密,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麽,蔡邕偏偏也在這個時候發了神經,就在他準備回程的時候竟然不小心得罪了五原太守王智。
是被邊郡的大漠風沙吹壞了腦殼,還是因為遇到赦免而沾沾自喜,興奮過頭了呢,怎麽能在這麽重要的時刻犯錯呢,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添堵嗎?
而且好巧不巧的是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他們本來就有積怨,這還能有蔡邕的好嗎?
果不其然,蔡邕再次遭到小人們的聯手陷害,告他心懷怨恨,誹謗朝廷,而蔡邕因為擔心無法幸免於難,也不敢再回陳留老家,隻得遠走吳會之地,往來依靠於泰山羊氏。
真是時也命也。
直到黃巾初起時,靈帝解除黨錮,大赦黨人,很多名流士人因此重新入朝為官,但蔡邕卻不在征召之列。
難道是因為靈帝對他的怨念仍然沒有消除嗎?
這個靈帝,也太小心眼了吧。
蔡邕失去了入朝為官的機會,倒也落得一身輕鬆,因此繼續留戀於吳會之間,但他的家眷卻思家心切,因此借著這個機會返回到陳留老家。
不管什麽時候,家總是溫暖的,尤其對蔡文姬來說,剛剛結束了長達數年的流亡生活,家對她來說,仿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遙遠夢想。
“哎,可憐的蔡文姬,等著吧,我馬上就來解救你了。”
你確定你是在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