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頭流水,遊離西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西上隴阪,羊腸九回;


    山高穀深,不覺腳酸;


    手攀弱枝,足逾弱泥。”


    隴阪即隴關道也,羊腸九回足可見其凶險也。


    而隴關,又名大震關,相傳漢武大帝西北巡行途經隴關時,忽遇雷電交加,震懾天地,因此將隴關更名為大震關,這名字可真是通俗易懂。


    站在隴關上向西眺望,趙大寶突然有種感覺,一旦越過此關,可能就沒那麽舒服了。


    因為涼州地形複雜多變,山脈縱橫其間,海拔高低不平,而且高山、盆地、平川、沙漠、河穀以及戈壁等地形兼而有之;簡直就是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峻嶺峭壁,山高穀深;關鍵是晝夜溫差還特別大,總之,就一個字,冷;而且幹冷幹冷的,趙大寶有點不適應。


    而叛軍自陳倉敗退之後,繞路而回,已經退守榆中。


    榆中屬金城郡管轄,基本算是羌人活動範圍的腹地,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腹地啊,常言道強龍難壓地頭蛇,也不知道趙大寶能不能鎮得住場子。


    然而事已至此,為了徹底擊潰叛軍,爭取早日回下曲陽,趙大寶已經顧不了那麽多了,因為如果不能盡快退軍,他的心情肯定也會變得跟這西北的寒冬一樣拔涼拔涼的。


    所以,他已經沒有選擇,唯有深入重地,拚死一搏,置之死地而後生。


    此時董卓、鮑鴻以及趙大寶齊聚隴關,商議下一步的進攻事項,趙大寶著急回家,因此率先表態:“叛軍新敗,毫無鬥誌,而我軍勢盛,正該以得勝之師趁機西進,一舉討平叛軍。”


    可是鮑鴻卻反駁道:“金城郡乃是羌人腹地,羌人在此經營日久,勢力無所不及,各個險要之地皆有重兵把守,甚難拔除,而眼下寒冬將至,不宜盲目進軍,可靜等時機再做打算。”


    什麽?


    還要等?


    “再等下去孩子都會打醬油了。”趙大寶自然不同意鮑鴻的看法。


    正要繼續辯駁,好在董卓比較支持他的提議,這時出聲道:“可出兵,正該乘勝追擊。”


    這下好了,二比一,少數服從多數,不用再爭了。


    於是繼續出兵的決議就這麽草率的決定下來了,但是為了避免隴關被叛軍趁機奪取,截斷他們的歸路,正好把不想出兵的鮑鴻留下來守關,鮑鴻也不好拒絕,隻好同意。


    誰知趙大寶和董卓這邊剛點起兵馬,正要繼續西進,張溫、周慎、孫堅等人卻在這個時候也趕來了隴關,得知情況後,張溫竟以主將的身份,一票否決了他們的出兵計劃。


    不僅如此,他甚至還重新進行了部署:“蕩寇將軍周慎,同孫堅引軍三萬繼續西進,追擊叛軍於榆中;破虜將軍董卓,同鮑鴻引軍三萬,進攻北地郡先零羌;騎都尉趙大寶引軍一萬,進攻枹罕、河關涼州義從、湟中義從以及各群賊;我親自坐守隴關,免除諸軍後顧之憂。”


    看似相當完美的部署,卻讓趙大寶聽得直皺眉頭:“這下完了,指定要大敗而歸。”


    先不說為什麽要讓董卓遠離主戰場而去偏遠的北地郡去打先零羌,咱就想問一句,為什麽周慎、董卓就可以領兵三萬,還可以多帶一名副將,可是到了趙大寶這裏為什麽就隻能引軍一萬了呢,不僅連個副將都沒有,而且要對付的敵人也極其複雜,這是要故意找茬嗎?


    瞧不起誰呢這是,又想明目張膽的坑趙大寶了嗎?


    然而,趙大寶隻是微微一笑,並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還是一如既往的開朗。


    “沒事,無所謂,有什麽呀,我都已經習慣了,他想害我,那也得看我想不想死……呸,這話說的,我不僅會活得很好,而且一定要打個漂亮的翻身仗讓你張溫瞧瞧,我趙大寶可不是那麽好惹的。”你看,趙大寶根本就不在乎。


    “行,就這麽決定了,出兵吧。”趙大寶很爽快,馬上就要起兵。


    怎麽?


    他真的不怕死嗎?


    那必須的啊。


    本來他手下隻有三千五百餘人,還得再跟趙雲分開統領,這樣一來他自己隻能帶五百兵,而趙雲帶著三千騎兵跟數萬叛軍比起來,也是捉襟見肘,上了戰場處處受製於人,完全施展不開拳腳,這下好了,沒想到張溫這麽豪爽,一下子給了他一萬兵,這不是賺大發了嗎?


    所以說,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呢,知足者常樂,趙大寶可開心了。


    可是董卓卻不這麽想。


    他本來就跟張溫不對脾氣,現在見他竟然派自己去北地郡,當場就有點不高興了,反問張溫道:“邊章、韓遂俱在西,屯於金城,我當引軍西進,為周慎後駐;何故北上,去之無益,必無功而返也;而周慎勢單力薄,加之涼州地勢複雜,周慎不明地理,必不能攻克榆中。”


    董卓言之鑿鑿,說的甚為有理。


    趙大寶表示讚同:“諸軍就該合兵西進,一舉擊破叛軍,去什麽北地郡,打什麽先零羌,他們絕對沒有膽量敢進犯長安;要問為什麽,因為叛軍東進時,他們尚且不敢趁機禍亂三輔,眼下叛軍敗退涼州,他們豈敢以身犯險,故知其不足為慮也。”


    這個趙大寶,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吧,董卓的話張溫尚且不聽,你趙大寶又算哪根蔥?


    “西部叛軍大敗於陳倉,逃之甚速,又無糧草,兵無戰心,故知敗之亦速,已不足為患;所患者乃先零羌,之前不敢進犯,皆因為我等屯駐於美陽,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也,而眼下我大軍西進,後方空虛,若其輕兵出河東、馮翊,東向則能斷絕函穀,馳突京師,豈不是危矣。”


    然而張溫竟然這麽反駁,可就是他的不對了,既然他明知道屯兵美陽的重要性,為什麽還要出兵來隴關呢,難道怕董卓和趙大寶打敗叛軍搶了他的功勞嗎?


    這人也太小心眼吧,趙大寶氣得幹瞪眼,沒辦法,因為誰的官職大,誰說話有理,他能怎麽辦?


    這時張溫又催促董卓:“可速出兵北地郡,以免貽誤戰機,不然,必依軍法處置。”


    軍令如山,董卓也不敢違抗,迫於無奈,隻得點起兵馬,同鮑鴻離關而去。


    周慎、孫堅隨後亦點起兵馬出關,唯有趙大寶等到最後。


    “你還有何事?”張溫見他沒有出兵的意思,立馬板起了臉,滿臉不悅。


    趙大寶輕輕一抱拳,笑稱:“朝廷讓您來接替車騎將軍之職,真是英明之舉,托您的福,此戰必能大破叛軍;功名利祿近在眼前,封妻蔭子指日可待,提前向張車騎賀喜了。”


    這家夥,你是拍馬屁呢還是話裏有話諷刺他呢,真當人家聽不出來是吧,真是欠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趙雲是我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微清風入我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微清風入我心並收藏三國:趙雲是我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