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外打仗,搞的有家不能回,煩;可是長時間在家待著,無仗可打,也是煩;因為不殺賊就無法獲得功勞,沒有功勞就沒辦法升遷,這不就是因果循環嗎?
沒辦法,趙大寶隻好派出趙雲、高順、張遼、徐晃繼續追討黑山賊,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那就打唄,一直把黑山張燕打服為止。
就這樣一直打了半年多,趙大寶總算全麵控製了井陘道,打得黑山賊不敢越雷池半步。
即便這樣也沒見張燕有什麽服不服的,俗話說惹不起,躲得起,所以張燕選擇避戰不出。
“行,不服就打,看你能撐多久。”趙大寶見張燕竟然不向他投降,頓時也發了狠,勢必要跟張燕死纏到底;這家夥,魔怔了吧,隻有向你投降才算服嗎?
不管怎麽說,趙大寶一發狠,張燕可就有點扛不住了,畢竟他手下沒有名將,都是一些小嘍囉,如何能擋得住趙雲等人的圍攻,最後沒辦法,隻得放棄常山這塊地盤,遠遁深山之中。
常山是趙大寶降生的地方,是他的故鄉,也是他起兵的所在,所以內心之中對這裏有一絲絲莫名的眷戀的感情,眼見平定了常山的安寧,這就相當於為自己家鄉的人民做了個貢獻啊,所以心裏一高興,就趁著這個機會表奏了一下自己的功績,看看有沒有封賞什麽的。
看吧,無利不起早,趙大寶才不會幹那種出力不討好的事呢。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這道奏章可能跟前幾次一樣,同樣石沉大海,可是總得照顧一下我這受傷的心情吧,多少回應一下也好啊,不要辜負我的期望啊。”趙大寶內心真是鬱悶難耐。
朝廷仿佛把他給忘了似的,死活就是不封賞,就連發出去的奏章也沒有一個回複,甚至讓趙大寶一度懷疑是不是使者中途偷懶,沒把奏章遞交上去。
給他膽了,哪個使者有這樣的膽子糊弄事,所以,絕不是沒有遞交上去,一定還是朝廷根本沒把趙大寶瞧在眼裏了。
這就尷尬了,實力不行啊這個趙大寶。
但是,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有回報,這一次,終於是趙大寶翻身的時刻了,因為朝廷很快就有了回應:“因討賊有功,拜為平虜中郎將。”
看吧,果然升了!
呃。
先不要高興的太早,沒錯,這個中郎將又是一個心理安慰獎而已,沒什麽好稱讚的,趙大寶也就這命了吧,真是苦啊。
“行吧,雖然隻是升了一級,可是總比沒有強吧,也算小有進步。”你看,趙大寶想得開,肚裏能撐船,才不會把這種小事放在心上呢。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等著吧,等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時候,嚇不死他們。”趙大寶又一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混出個名堂給你們瞧瞧。
正是在這種必勝的信任的堅持下,趙大寶終於又一次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其實也該趙大寶時來運轉,俗話說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強求不來,為什麽這麽說呢?
因為自從趙大寶從涼州戰場撤退以來,張溫、董卓再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而涼州叛亂也一直未能消滅,所以最倒黴的還是涼州刺史楊雍。
他本來就是碌碌無為之輩,隻靠馬騰根本無力回天,所以最終因為討賊無功而被罷免,以耿鄙代替他而上任,馬騰也因此歸於耿鄙麾下。
可是這個馬騰也並非等閑之輩,畢竟身上流淌著名將的血脈,骨子裏的傲氣支使著他他作戰異常勇猛,因此倒也深得耿鄙的賞識,被委以重任,所以在涼州倒也混得風生水起。
所以在馬騰的堅持鬥爭下,邊章眾叛親離,同年冬天,終於發生了內訌,一向低調的韓遂竟然親自出手除掉了邊章和北宮伯玉,一人獨掌十幾萬叛軍,繼續進攻隴西,涼州再次告急。
看到沒,韓遂才真的是扮豬吃虎的心機男啊,隱藏的夠深的,一直看他默默無聞,以為也不過如此,沒想到出手還真是毒辣,一招就把邊章和北宮伯寶同時置於死地,厲害!
可是現在說這有用嗎?
你趙大寶難道忍心看他們繼續禍害百姓嗎?
“天高皇帝遠,窮山惡水出刁民,我能怎麽辦?”趙大寶雙手一攤,擺明是不想管啊。
畢竟他跟張溫不對付,互相看著都不順眼,而董卓雖然高看趙大寶一眼,可是趙大寶瞧不上董卓,所以去了也是白去,還不夠生氣的,萬一他們軍中也發生了內訌,那就不值了。
在這種危急關頭,張溫隻能上奏朝廷,請求調發有‘天下名騎’之稱的烏桓突騎前來助戰。
好家夥,這可真是下了血本啊。
而趙大寶聽到這個消息後,也頓時精神振奮:“西涼鐵騎,幽州突騎,同為天下名騎,如果讓這兩支騎兵碰麵了,那豈不是騎兵之間的巔峰對決了;此戰,很有看頭啊。”
好嘛,這家夥還是一始既住的看熱鬧不嫌事大。
卻不知此舉正是趙大寶自己造的孽啊,正是因為他打通了井陘道,所以才能使從幽州調撥的兵馬通過此陘直達關中,省時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朝廷當機立斷,果斷的征發了三千烏桓突騎,並委任公孫瓚為將,領兵前往助戰。
好吧,問題也正是出在了這裏。
因為公孫瓚的母親出身低微,導致公孫瓚受了牽連,因此隻能做個郡中小吏,後來又因為公孫瓚作戰勇猛,打得鮮卑人不敢輕易入關作亂,所以因功拜為涿縣縣令。
這就有意思了,公孫瓚不過是個小小的縣令,如何能統領這三千烏桓突騎呢?所以朝廷不得不給予他都督行事的符節,這才是真正的平步青雲啊。
隻是此舉引起了中山太守張純的不滿,他是太守,比縣令的官職大,所以張純自我感覺比公孫瓚更適合統領這支兵馬,於是信心滿滿的自薦為將,欲要統領這支兵馬前往涼州平叛。
可是已經決定了人選,怎麽好再另行更改呢,所以朝廷無情的拒絕了張純的好意。
“行,你們不仁,別怪我不義,我反!”
張純這個二五仔,一言不合竟然就反了,這不是鬧嗎?
不對。
這不是給趙大寶的崛起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嗎?
“感謝!”
你看,可把趙大寶樂壞了。
沒辦法,趙大寶隻好派出趙雲、高順、張遼、徐晃繼續追討黑山賊,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那就打唄,一直把黑山張燕打服為止。
就這樣一直打了半年多,趙大寶總算全麵控製了井陘道,打得黑山賊不敢越雷池半步。
即便這樣也沒見張燕有什麽服不服的,俗話說惹不起,躲得起,所以張燕選擇避戰不出。
“行,不服就打,看你能撐多久。”趙大寶見張燕竟然不向他投降,頓時也發了狠,勢必要跟張燕死纏到底;這家夥,魔怔了吧,隻有向你投降才算服嗎?
不管怎麽說,趙大寶一發狠,張燕可就有點扛不住了,畢竟他手下沒有名將,都是一些小嘍囉,如何能擋得住趙雲等人的圍攻,最後沒辦法,隻得放棄常山這塊地盤,遠遁深山之中。
常山是趙大寶降生的地方,是他的故鄉,也是他起兵的所在,所以內心之中對這裏有一絲絲莫名的眷戀的感情,眼見平定了常山的安寧,這就相當於為自己家鄉的人民做了個貢獻啊,所以心裏一高興,就趁著這個機會表奏了一下自己的功績,看看有沒有封賞什麽的。
看吧,無利不起早,趙大寶才不會幹那種出力不討好的事呢。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這道奏章可能跟前幾次一樣,同樣石沉大海,可是總得照顧一下我這受傷的心情吧,多少回應一下也好啊,不要辜負我的期望啊。”趙大寶內心真是鬱悶難耐。
朝廷仿佛把他給忘了似的,死活就是不封賞,就連發出去的奏章也沒有一個回複,甚至讓趙大寶一度懷疑是不是使者中途偷懶,沒把奏章遞交上去。
給他膽了,哪個使者有這樣的膽子糊弄事,所以,絕不是沒有遞交上去,一定還是朝廷根本沒把趙大寶瞧在眼裏了。
這就尷尬了,實力不行啊這個趙大寶。
但是,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有回報,這一次,終於是趙大寶翻身的時刻了,因為朝廷很快就有了回應:“因討賊有功,拜為平虜中郎將。”
看吧,果然升了!
呃。
先不要高興的太早,沒錯,這個中郎將又是一個心理安慰獎而已,沒什麽好稱讚的,趙大寶也就這命了吧,真是苦啊。
“行吧,雖然隻是升了一級,可是總比沒有強吧,也算小有進步。”你看,趙大寶想得開,肚裏能撐船,才不會把這種小事放在心上呢。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等著吧,等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時候,嚇不死他們。”趙大寶又一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混出個名堂給你們瞧瞧。
正是在這種必勝的信任的堅持下,趙大寶終於又一次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其實也該趙大寶時來運轉,俗話說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強求不來,為什麽這麽說呢?
因為自從趙大寶從涼州戰場撤退以來,張溫、董卓再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而涼州叛亂也一直未能消滅,所以最倒黴的還是涼州刺史楊雍。
他本來就是碌碌無為之輩,隻靠馬騰根本無力回天,所以最終因為討賊無功而被罷免,以耿鄙代替他而上任,馬騰也因此歸於耿鄙麾下。
可是這個馬騰也並非等閑之輩,畢竟身上流淌著名將的血脈,骨子裏的傲氣支使著他他作戰異常勇猛,因此倒也深得耿鄙的賞識,被委以重任,所以在涼州倒也混得風生水起。
所以在馬騰的堅持鬥爭下,邊章眾叛親離,同年冬天,終於發生了內訌,一向低調的韓遂竟然親自出手除掉了邊章和北宮伯玉,一人獨掌十幾萬叛軍,繼續進攻隴西,涼州再次告急。
看到沒,韓遂才真的是扮豬吃虎的心機男啊,隱藏的夠深的,一直看他默默無聞,以為也不過如此,沒想到出手還真是毒辣,一招就把邊章和北宮伯寶同時置於死地,厲害!
可是現在說這有用嗎?
你趙大寶難道忍心看他們繼續禍害百姓嗎?
“天高皇帝遠,窮山惡水出刁民,我能怎麽辦?”趙大寶雙手一攤,擺明是不想管啊。
畢竟他跟張溫不對付,互相看著都不順眼,而董卓雖然高看趙大寶一眼,可是趙大寶瞧不上董卓,所以去了也是白去,還不夠生氣的,萬一他們軍中也發生了內訌,那就不值了。
在這種危急關頭,張溫隻能上奏朝廷,請求調發有‘天下名騎’之稱的烏桓突騎前來助戰。
好家夥,這可真是下了血本啊。
而趙大寶聽到這個消息後,也頓時精神振奮:“西涼鐵騎,幽州突騎,同為天下名騎,如果讓這兩支騎兵碰麵了,那豈不是騎兵之間的巔峰對決了;此戰,很有看頭啊。”
好嘛,這家夥還是一始既住的看熱鬧不嫌事大。
卻不知此舉正是趙大寶自己造的孽啊,正是因為他打通了井陘道,所以才能使從幽州調撥的兵馬通過此陘直達關中,省時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朝廷當機立斷,果斷的征發了三千烏桓突騎,並委任公孫瓚為將,領兵前往助戰。
好吧,問題也正是出在了這裏。
因為公孫瓚的母親出身低微,導致公孫瓚受了牽連,因此隻能做個郡中小吏,後來又因為公孫瓚作戰勇猛,打得鮮卑人不敢輕易入關作亂,所以因功拜為涿縣縣令。
這就有意思了,公孫瓚不過是個小小的縣令,如何能統領這三千烏桓突騎呢?所以朝廷不得不給予他都督行事的符節,這才是真正的平步青雲啊。
隻是此舉引起了中山太守張純的不滿,他是太守,比縣令的官職大,所以張純自我感覺比公孫瓚更適合統領這支兵馬,於是信心滿滿的自薦為將,欲要統領這支兵馬前往涼州平叛。
可是已經決定了人選,怎麽好再另行更改呢,所以朝廷無情的拒絕了張純的好意。
“行,你們不仁,別怪我不義,我反!”
張純這個二五仔,一言不合竟然就反了,這不是鬧嗎?
不對。
這不是給趙大寶的崛起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嗎?
“感謝!”
你看,可把趙大寶樂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