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大公主的心思(下)
關於爹娘偏心我卻成了王妃這件事 作者:柯雪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修遠一如既往,將戶部欠款的賬目整理好,交給聖上,聖上也很快就知道了,是大公主勸大皇子舒王把戶部的欠款還上,下麵幾個小的,有樣學樣,也還了七七八八。
大公主回京省親,借口想念生母,便和鄧榮妃住在一起。
“後宮不得幹政,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也能忘。”鄧榮妃正在教訓大公主。
“母妃,這是政事,可也是家事啊。弟弟是我看著長大的,現在在外麵欠錢不還,是越來越不成氣候,我這個做姐姐的,自然得跟他說道說道。父皇和母妃從小就教育我,要有做姐姐的樣子,我也是替父皇和母妃分憂嘛。”
聖上從外麵進來,正好聽到大公主的這番話,不由得欣慰不已。
還是閨女好啊,當年為了江山穩固,安撫漢桂王,大公主遠嫁漢桂。漢桂王就算家底殷實,大公主也是千寵萬愛長大的,卻要背井離鄉,千裏迢迢的出嫁。如今大公主回京省親,絕口不提在漢桂的難處,隻一心為朝廷考慮,為父母分憂,擔起公主的職責,扛起長姐的責任,聖上感動的稀裏嘩啦的,對鄧榮妃和大公主母女,也多了幾分垂憐。
……
或許是因為唐修遠最近在發瘋一樣彈劾朝臣,也或許是真的因為大公主的緣故,幾位皇子都老實了許多,就連上朝的時候見了唐修遠,打招呼的語氣都友好了幾分。唐修遠依舊不定時會送上彈劾的折子,沒人知道唐修遠的想法,也沒人能打聽得到。
王府的暗衛,也查了不少有關大公主的事情。
和臨江王夫婦猜測的一樣,大公主回京,自然不是單純的探親。大公主是正妻,又是聖上的女兒下降,就算漢桂王不喜大公主,也必須給足大公主排麵和尊重。大公主的兒子,占了嫡子又占了長子,也是當之無愧的漢桂王世子。但漢桂王不知道怎麽想的,有了改立世子的想法,漢桂王偏寵幼子,有了廢長立幼的想法。大公主知道後,自然是不肯的,夫妻二人整日吵鬧不停,漢桂王府中的妾室、年輕女使都成了可憐的炮灰。據說是夫妻二人最後一次爭吵的時候,漢桂王誤打誤撞,打了大公主一巴掌,大公主氣不過,直接啟程回京。又據說走到半路上的時候,大公主就有些後悔了,畢竟兒子還在漢桂,可現在回去,漢桂王日後恐怕會更加得寸進尺。大公主權衡之下,決定繼續回京,一來出嫁多年未曾回京,回京省親,誰也說不出毛病來,二來也可借此機會,告誡漢桂王,讓漢桂王日後收斂些。最後才是最重要的,聖上一直有削藩的想法,大公主之所以下嫁漢桂王,也是為了穩住漢桂王。
這些年來,聖上雖然一直沒動漢桂王,可其他的異姓王,聖上都找了些由頭,在陸續料理中。異姓王們,其實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動了其中一個,很快就會輪到下了一個。
漢桂王雖然在漢桂可以說是隻手遮天,漢桂人隻知漢桂王不知當今天子,可漢桂的實力同朝廷相比,自然是相距甚遠。但朝廷也不想輕易動漢桂,逼得緊了,漢桂王起兵造反,朝廷就要花費更大的精力來壓製叛亂。
唐修遠也是異姓王,雖然同漢桂王相比,沒什麽勢力,也沒什麽軍隊,唯一能動用的,也就是臨江王府無處不在的暗衛。大公主久居漢桂,並不知道臨江王府有多少暗衛,更不知道臨江王府暗衛的實力。但大公主知道,唐修遠這幾年在邊關建功立業,朝廷中的武官,都很給唐修遠麵子。再加上現在的臨江王妃出身廣陵宋家,廣陵宋家富可敵國,又捏著整個揚州的經濟命脈,隻要廣陵宋家想,長江、黃河、運河流域所有的店鋪,都可以為臨江王府所用。
臨江王唐修遠是唯一能與漢桂王相提並論的異姓王,其他異姓王,朝廷也好,其他人也好,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裏。拉攏唐修遠,一方麵可以增強漢桂王的勢力,另一方麵,日後大皇子舒王想登基稱帝,也少不了要獲得唐修遠的支持。
雖然所有的皇子、公主都不喜歡唐修遠,在絕對的利益麵前,自己的喜好,反而是最不重要的東西。所以大公主苦口婆心勸了大皇子舒王很久,希望大皇子舒王能聯合唐修遠,有唐修遠的幫助,再加上漢桂王,想奪取皇位,勝算也高了許多。何止是高了許多,大公主以為,簡直是如虎添翼、易如反掌、探囊取物。
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鄧榮妃和大皇子舒王,被大公主勸動了,所以大皇子舒王砸鍋賣鐵,還上了戶部的欠款,一方麵是為了在聖上麵前刷個好印象,另外一方麵,追討欠款一事是唐修遠負責的,也算是賣給了唐修遠這個人情。
暗衛調查了大公主上京的原因,唐修遠便猜到了大公主的目的,臨江王府,不涉黨爭,不插手奪嫡,臨江王府隻做聖上的,孤臣。
所以,唐修遠反手又彈劾了大皇子舒王的幾名門客。
大皇子舒王剛被大公主勸說成功的想法,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就算沒有臨江王府的支持,自己對大位也是勢在必得,臨江王府同其他的皇子一樣,自己要踩著他們上位,才能當真坐穩皇位。
這次不管大公主怎麽勸,大皇子舒王都不鬆口,也不再主動向臨江王府示好,隻想時機成熟,直接連窩端了臨江王府、漢桂王府以及其他的一些異姓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異姓王,本來就不應該存在於大魏,非吾族類,其心必異,還是將這些勢力,都轉化為自己的勢力,用著才算放心。如果當今聖上做不到,自己一定會收攏大權,滅了所有的異姓王。
大公主回京省親,借口想念生母,便和鄧榮妃住在一起。
“後宮不得幹政,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也能忘。”鄧榮妃正在教訓大公主。
“母妃,這是政事,可也是家事啊。弟弟是我看著長大的,現在在外麵欠錢不還,是越來越不成氣候,我這個做姐姐的,自然得跟他說道說道。父皇和母妃從小就教育我,要有做姐姐的樣子,我也是替父皇和母妃分憂嘛。”
聖上從外麵進來,正好聽到大公主的這番話,不由得欣慰不已。
還是閨女好啊,當年為了江山穩固,安撫漢桂王,大公主遠嫁漢桂。漢桂王就算家底殷實,大公主也是千寵萬愛長大的,卻要背井離鄉,千裏迢迢的出嫁。如今大公主回京省親,絕口不提在漢桂的難處,隻一心為朝廷考慮,為父母分憂,擔起公主的職責,扛起長姐的責任,聖上感動的稀裏嘩啦的,對鄧榮妃和大公主母女,也多了幾分垂憐。
……
或許是因為唐修遠最近在發瘋一樣彈劾朝臣,也或許是真的因為大公主的緣故,幾位皇子都老實了許多,就連上朝的時候見了唐修遠,打招呼的語氣都友好了幾分。唐修遠依舊不定時會送上彈劾的折子,沒人知道唐修遠的想法,也沒人能打聽得到。
王府的暗衛,也查了不少有關大公主的事情。
和臨江王夫婦猜測的一樣,大公主回京,自然不是單純的探親。大公主是正妻,又是聖上的女兒下降,就算漢桂王不喜大公主,也必須給足大公主排麵和尊重。大公主的兒子,占了嫡子又占了長子,也是當之無愧的漢桂王世子。但漢桂王不知道怎麽想的,有了改立世子的想法,漢桂王偏寵幼子,有了廢長立幼的想法。大公主知道後,自然是不肯的,夫妻二人整日吵鬧不停,漢桂王府中的妾室、年輕女使都成了可憐的炮灰。據說是夫妻二人最後一次爭吵的時候,漢桂王誤打誤撞,打了大公主一巴掌,大公主氣不過,直接啟程回京。又據說走到半路上的時候,大公主就有些後悔了,畢竟兒子還在漢桂,可現在回去,漢桂王日後恐怕會更加得寸進尺。大公主權衡之下,決定繼續回京,一來出嫁多年未曾回京,回京省親,誰也說不出毛病來,二來也可借此機會,告誡漢桂王,讓漢桂王日後收斂些。最後才是最重要的,聖上一直有削藩的想法,大公主之所以下嫁漢桂王,也是為了穩住漢桂王。
這些年來,聖上雖然一直沒動漢桂王,可其他的異姓王,聖上都找了些由頭,在陸續料理中。異姓王們,其實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動了其中一個,很快就會輪到下了一個。
漢桂王雖然在漢桂可以說是隻手遮天,漢桂人隻知漢桂王不知當今天子,可漢桂的實力同朝廷相比,自然是相距甚遠。但朝廷也不想輕易動漢桂,逼得緊了,漢桂王起兵造反,朝廷就要花費更大的精力來壓製叛亂。
唐修遠也是異姓王,雖然同漢桂王相比,沒什麽勢力,也沒什麽軍隊,唯一能動用的,也就是臨江王府無處不在的暗衛。大公主久居漢桂,並不知道臨江王府有多少暗衛,更不知道臨江王府暗衛的實力。但大公主知道,唐修遠這幾年在邊關建功立業,朝廷中的武官,都很給唐修遠麵子。再加上現在的臨江王妃出身廣陵宋家,廣陵宋家富可敵國,又捏著整個揚州的經濟命脈,隻要廣陵宋家想,長江、黃河、運河流域所有的店鋪,都可以為臨江王府所用。
臨江王唐修遠是唯一能與漢桂王相提並論的異姓王,其他異姓王,朝廷也好,其他人也好,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裏。拉攏唐修遠,一方麵可以增強漢桂王的勢力,另一方麵,日後大皇子舒王想登基稱帝,也少不了要獲得唐修遠的支持。
雖然所有的皇子、公主都不喜歡唐修遠,在絕對的利益麵前,自己的喜好,反而是最不重要的東西。所以大公主苦口婆心勸了大皇子舒王很久,希望大皇子舒王能聯合唐修遠,有唐修遠的幫助,再加上漢桂王,想奪取皇位,勝算也高了許多。何止是高了許多,大公主以為,簡直是如虎添翼、易如反掌、探囊取物。
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鄧榮妃和大皇子舒王,被大公主勸動了,所以大皇子舒王砸鍋賣鐵,還上了戶部的欠款,一方麵是為了在聖上麵前刷個好印象,另外一方麵,追討欠款一事是唐修遠負責的,也算是賣給了唐修遠這個人情。
暗衛調查了大公主上京的原因,唐修遠便猜到了大公主的目的,臨江王府,不涉黨爭,不插手奪嫡,臨江王府隻做聖上的,孤臣。
所以,唐修遠反手又彈劾了大皇子舒王的幾名門客。
大皇子舒王剛被大公主勸說成功的想法,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就算沒有臨江王府的支持,自己對大位也是勢在必得,臨江王府同其他的皇子一樣,自己要踩著他們上位,才能當真坐穩皇位。
這次不管大公主怎麽勸,大皇子舒王都不鬆口,也不再主動向臨江王府示好,隻想時機成熟,直接連窩端了臨江王府、漢桂王府以及其他的一些異姓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異姓王,本來就不應該存在於大魏,非吾族類,其心必異,還是將這些勢力,都轉化為自己的勢力,用著才算放心。如果當今聖上做不到,自己一定會收攏大權,滅了所有的異姓王。